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了解江苏省海水养殖贝藻类的碳汇能力,根据2010—2020年江苏省海水养殖贝藻类的产量,从物质量和价值量2方面对其碳汇量进行定量评估,并与沿海省份进行对比,分析差异原因。结果显示,江苏省年平均海水养殖贝藻类产量约为70.62万t,年平均碳汇量约为6.38万t,固定二氧化碳(CO2)约为23.41万t,节约经济价值约0.35×108~1.41×108美元。指出,江苏省海水养殖贝藻类的产量和碳汇量在沿海省份中排名靠后,可以创造一定的经济和环境效益,但与一些海水养殖大省还有比较大的差距。  相似文献   

2.
为科学评估山东省海水养殖碳汇能力,寻找增加近海碳汇并实现低碳经济创收的方法,对2016—2019年山东省海水养殖碳汇能力(以CO2计)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山东省海水养殖碳汇能力巨大,2016—2019年海水养殖碳汇总量始终维持在200万t以上,贝类是影响碳汇能力的主要因素。从碳汇效率看,海水养殖贝类中牡蛎的碳汇效率最高,为8.46 t/hm2;藻类中江蓠的碳汇效率最高,为47.61 t/hm2。相同面积下,藻类的碳汇能力远高于贝类。基于以上结论,山东省海水养殖碳汇能力提升应注重开发利用新空间、推广新技术并进行养殖结构优化。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世界海水滤食性贝类养殖第一大国,滤食性贝类及其所处的近海生态系统与碳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关系密切。本文概述了滤食性贝类养殖碳汇研究进展,分析了目前在支撑数据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对关键过程和机理认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后续在碳汇形成过程和机制的基础研究、方法学研发和交易体系建设、碳汇扩增模式构建和产业化应用等亟需持续深入的方向。研究结果将为深入认识和科学评估滤食性贝类养殖生态系统的碳汇效应及其服务国家“双碳”战略目标的潜力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气候变暖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减少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发展低碳经济,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低碳经济是人类的共识。滤食性鱼类通过滤食浮游生物,间接降低大气中的CO2浓度而发挥碳汇作用。本文描述了一个不投饵的淡水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探讨了滤食性鱼类在淡水生态系统中的碳汇作用,依据2009年全国水产养殖相关统计数据,估算了全国滤食性鱼类养殖的年碳汇量,为淡水渔业的低碳发展提供新思路,以推进现代化渔业的科学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海水对虾养殖塘排放废水生态处理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海水对虾养殖废水中主要污染物悬浮颗粒物和氨氮的去除,构建了排水沟中沉淀及大型海藻吸附、贝藻协同净化和人工红树林湿地深度净化的生态处理工艺路线,并在相关研究基础上对各处理单元的关键设计参数进行了总结,得到一组相对较切合实际的设计参数和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6.
气候变暖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减少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发展低碳经济,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低碳经济是人类的共识。滤食性鱼类通过滤食浮游生物,间接降低大气中的CO2浓度而发挥碳汇作用。本文描述了一个不投饵的淡水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探讨了滤食性鱼类在淡水生态系统中的碳汇作用,依据2009年全国水产养殖相关统计数据,估算了全国滤食性鱼类养殖的年碳汇量,为淡水渔业的低碳发展提供新思路,以推进现代化渔业的科学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贝藻类碳汇功能及其在海洋牧场建设中的应用模式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虞宝存  梁君 《福建水产》2012,34(4):339-343
资源管理型渔业是未来海洋渔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海洋牧场是资源管理型渔业的主要方式之一。海洋牧场建设与碳汇渔业相结合是一种全新的水生生物养护形式,以贝类养殖和藻类栽培为载体的海洋牧场建设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分析了当前中国海洋牧场建设的形式,同时对贝藻类碳汇功能及其在海洋牧场建设中的重要性进行了论述,并结合浅海海域实际条件提出建设海洋牧场合理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8.
以威海市贝类主要养殖品种牡蛎、扇贝、贻贝、蛤等为例,概述了2007—2016年威海市贝类养殖生产情况,研究计算了10年来威海市主要养殖贝类的CO2吸收固定量。经推算,威海市2016年主要养殖贝类减排大气CO2的经济价值相当于3.24亿~13.0亿元,实现的碳汇作用相当于2 166.5 hm2森林。文章论述了贝类养殖碳汇的重要意义,并提出参照林业的碳汇对贝类养殖业的生态效益价值进行补偿或开展碳汇交易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大型藻类在综合海水养殖系统中的生物修复作用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减少水产养殖自身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是维持水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大型藻类生物滤器可以有效地吸收、利用养殖环境中多余的营养物质,从而减轻养殖废水对环境的影响,并提高养殖系统的经济输出,被广泛应用于鱼、虾和贝类等的综合养殖系统中,是控制水体富营养化、增进食品安全和对污染水体进行生物修复的有效措施之一。本研究概述了大型藻类生物滤器用于养殖废水生物修复和环境控制的原理、依据、研究现状、修复效果以及应用大型藻类生物滤器产生的效益和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影子价格法建立了碳汇渔业碳补偿额度模型,以山东海水贝类养殖业为例,计算了2001-2009年的海水贝类养殖业的碳补偿额度。从2001年到2008年,山东海水贝类养殖业碳补偿额呈上升趋势,2008年到2009年呈轻微下降趋势。经济的增长、物价的上涨、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人们对生活要求的提高等是促使碳补偿额度上升的原因,2008年山东近海海域生态环境的好转是其碳补偿的资金额度略有下降的主要原因。总体来说,碳补偿需求越来越大,应得到更多重视。转变传统渔业养殖的成本收益观念,建立全国范围的碳补偿基金等是保证碳汇渔业碳补偿合理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海洋碳汇研究进展及南海碳汇渔业发展方向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二氧化碳(CO2)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成分,近代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导致碳的排放量不断增长,自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以来,节能减排、碳"源"、碳"汇"等概念越来越受到关注。海洋占地球面积的70%以上,是最大的"碳库",约占全球碳总量的93%,约为大气的50倍。海洋的固碳机制主要包括碳酸盐体系驱动的"溶解度泵"和浮游生物驱动的"生物泵"过程,这些过程对大气CO2的浓度和全球碳循环的系统过程都有重要的影响。同时,近海由于受人类活动的显著影响,尤其是近岸的渔业活动,对碳循环和海洋增汇有着重要的影响。文章对主要的碳源和碳汇以及海洋固碳机制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探讨了南海碳汇渔业发展的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浙江近海贝类养殖及其碳汇强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统计、分析了浙江近10年来(2004-2013)近海贝类养殖的产量、结构、碳汇强度及其在全国所占比例。浙江近海贝类养殖年均总产量为68.46万t,主要贝类所占比例为蛏35.75%、牡蛎18.33%、蚶17.77%。全国年均总产量为1100.47万t,主要贝类所占比例为牡蛎33.99%、蛤29.65%、扇贝11.28%。浙江近海贝类养殖总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例只有6.26%,但蚶产量占全国的40.45%,蛏占全国的34.65%。近10年,浙江贝类年均固碳量为6.29万t,全国年均固碳量为95.97万t,占全国年均固碳量的6.55%。浙江贝类固碳量整体呈现先下降后上升趋势,蛏在各种贝类中年均固碳量最高达2.29万t,其次是蚶1.14万t、牡蛎0.99万t。  相似文献   

13.
渔业碳汇与碳汇渔业定义及其相关问题的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基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关于碳汇和碳源的解释和水生植物固碳特点,对2010年提出的渔业碳汇和碳汇渔业的定义进行修订,强调了渔业碳汇功能和增汇的基本表达方式和水生植物在渔业碳汇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解释了通过水生藻类养殖、滤食性贝类和鱼类等养殖、渔业生物群体捕捞和增殖等渔业生产活动促进水生生物“移出和储存”CO2等温室气体的过程和机制。分析了贝类养殖在不需要投放饵料的前提下,通过滤食浮游植物及有机碎屑等颗粒有机物大量使用水体中CO2的过程及机制,从能量收支层面论述了使用碳、移出碳、储存碳和释放碳4个碳库的特征及其数量关系,进而证实贝类养殖提升了水域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是碳汇而不是碳源。贝藻养殖碳汇评估结果表明,随着海水养殖生产持续发展,近20年我国近海贝藻养殖碳汇有较大幅度的增加,总碳汇量从2001年394万t增加到2020年659万t,其中近三年(2018—2020)平均总碳汇量为648万t (相当于每年义务造林87万hm2);净碳汇量从2001年255万t增加到2020年430万t,近三年(2018—2020)平均净碳汇量为422万t (相当于每年义务造林56万hm2)。最后,提出了健康持续、深入发展碳汇渔业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碳汇项目方法学可规范碳汇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和计量监测工作,确保项目产生的减排量达到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的要求,是进行碳交易的必要条件。本文梳理了当前碳汇项目方法的现状、他山之石—林业碳汇方法学的主要内容、海洋渔业碳汇相关理论和标准的研究进展,并对我国海洋渔业碳汇研究、标准及碳汇项目方法学开发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以期为渔业碳汇方法学的建立及早日进入碳汇交易市场提供科学参考。当前,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CDM)和核证碳标准(Verified Carbon Standard, VCS)开发了林业碳汇方法学及红树林、湿地和海草等蓝碳项目的方法学。目前,尚无有关渔业碳汇监测和计量的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海洋渔业碳汇计量和监测等一系列方法学体系尚未建成,无法全面系统评估我国海洋渔业碳汇能力和可交易量,海洋渔业碳汇与我国经济发展尚未建立耦联关系。一批相关的行业标准正在研制过程中。但是,关于海洋渔业碳汇的时效性、计量方法等尚存在不确定性。对此,建议加强海洋渔业碳汇理论研究、建全海洋渔业碳汇计量的数据体系、建立海洋渔业碳汇的示范区域和关注收获贝藻类的合理利用,以解决目前有关海洋渔业碳汇的争议问题,促进海洋渔业碳汇项目开发方法学建立,推进我国渔业碳汇交易市场的发展,发挥海洋渔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吕为群  陈阿琴  刘慧 《水产学报》2012,36(12):1924-1932
鱼类是一个迄今尚未被认知的非常重要的微细碳酸盐沉积物的来源,对海洋固碳有着重要作用,这个发现直接影响到碳汇渔业的内涵.本研究介绍了海洋硬骨鱼类渗透压调节机制及鱼类肠道碳酸盐结晶形成与其肠细胞膜上物质转运之间的关系,着重阐述了鱼类肠道碳酸盐结晶的特征,并论述了通过对特定区域内鱼类生物量和碳酸盐排泄率数据的研究,估计出全球海洋鱼类每年可产生大约1.1亿t的碳酸钙,在海洋总碳酸盐岩泥中占14%以上.研究重点论述了海水鱼类固碳的独特优势潜力,同时,提出为了更好地确定海水鱼类养殖在碳汇渔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必要对主要海水养殖鱼类肠道碳酸结晶物的形成量及其调控机制,碳收支动态模型进行研究,进而合理地估算和测定海水鱼类养殖的碳汇量.  相似文献   

16.
渔业是水体生态系统中惟一可控的有效增汇产业, 碳汇渔业是水体生态系统中惟一的“碳汇产业”。为了更好地把握内陆渔业生态系统碳循环及碳汇机制的特征, 目前的重点研究应包括内陆渔业水域生态环境(包括自然水域和池塘)中碳循环的规律, 碳赋存形态的归转, 各类水产品生物对碳汇的贡献途径和份额以及相应的计量体系和评价模型等; 同时, 希望合理地估算及测定内陆渔业水体、水–气界面间CO2通量, 把握内陆渔业水域生态系统碳源/碳汇的动态, 进而构建内陆渔业水域生态系统的环境碳/生物碳/碳通量时空变化的信息库。  相似文献   

17.
浒苔(Ulva prolifera)不仅是绿潮暴发的主要生物种类,也是海洋中重要的碳汇生物。浒苔生长速度快、繁殖方式多样、抗逆能力强,能够在短时间内形成大规模生物量,本文在此基础上评述了中国近海浒苔生物在生长和漂移过程中的固碳特点:浒苔具有独特的高pH诱导HCO3–利用机制,可提高HCO3–的吸收效率,并促进漂浮浒苔对空气中CO2的吸收,同时,C4固碳途径增强了漂浮浒苔在高光辐射时的碳固定效率,这种多样化的碳吸收和碳固定模式,使漂浮浒苔光合固碳能力增强,漂浮状态下可以快速积累生物量。以上特点使得浒苔的固碳效率显著高于主要养殖藻类,如海带、裙带菜和紫菜等。2007年以来,黄海海域连续15年暴发世界上最大规模浒苔绿潮,最大分布面积年均在3万km2以上,最大覆盖面积年均超过500 km2,浒苔生物量年均在150万t以上,据此估算,2008―2020年净碳汇量为2.5~27.5万t,年均超过7.8万t,高于主要养殖藻类,如江蓠、紫菜和裙带菜的年均固碳量,仅次于海带的年均固碳量。浒苔巨大的生物量和强大的碳固定能力使其成为一个潜在的、不可忽视的海洋碳汇和碳储途径,建议浒苔绿潮暴发时,进一步加强浒苔打捞力度和资源化利用程度,实现碳利用和去富营养化的双赢,推动浒苔碳汇产业早日加入碳市场,使其成为一个新的低碳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