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根据1998年5、8、11月和1999年2月在闽东北外海26°00′~28°00′N,120°00′~125°30′E的虾类调查资料,研究分析了该海域高脊管鞭虾(Solenoceraalticarinata)数量分布及生物学特征。结果表明:5、8、11和2月调查海域高脊管鞭虾平均密度指数分别为34·7、13·8、4·55和2·89kg·km-2;其数量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以5和8月数量为多,11和2月数量较少;分布区域以调查海域的东北部水域为主,以27°00′~28°00′N,122°30′~124°30′E水深80~100m海域数量为多;渔获体长范围为41~129mm,优势体长组为80~100mm,占44·7%,雌虾个体明显大于雄性个体,雌虾平均体重为12·0g,雄虾平均体重为8·3g,雌雄性比为1:0·66,生殖盛期为8~11月,不同季节和性别摄食强度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闽东北外海鹰爪虾数量的时空分布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8年5月、8月、11月和2009年2月在闽东北外海海域(26°00’~28°00’N、120°00’~125°30’E)开展的虾类资源调查资料,研究分析了该海域鹰爪虾(Trachypenaeus curvirostris)数量的时空分布及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闽东北外海鹰爪虾群体数量分布随着季节、海域的不同差异很大。8月群体数量最多,其渔获量占周年渔获量的60.2%,平均密度指数为614.5 g/h和144.7 ind/h;5月群体数量极少。鹰爪虾群体主要分布于近海,水深60 m以内海域的渔获量占周年渔获量65.8%,平均密度指数达1119.2 g/h和214.7 ind/h;水深大于80 m的海域群体数量很少。鹰爪虾体长分布范围为47~120 mm,优势体长组60~85 mm,占68.6%,平均体长为74.1 mm,雌虾与雄虾个体大小差异悬殊,雌虾平均体重为6.4 g,雄虾平均体重仅为3.2 g;雌雄性比差异也很大,为1:0.42;雌性性腺成熟度以Ⅱ期和Ⅲ期为主,分别占44.7%和43.8%;摄食强度中等,以1级为主,占50.9%;调查海区年平均资源量684 t。  相似文献   

3.
东海南部光掌蟳数量分布及其群体组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1998年5月、8月、11月和1999年2月在东海南部26°00′~28°00′N,120°00′~125°30′E的蟹类调查资料,研究分析了该海域光掌蟳(Charybdis riversandersoni)数量分布及其群体组成。结果表明:光掌蟳生物量的变化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以夏季(8月)最高,春季(5月)其次,秋季(11月)和冬季(2月)均很低,平均资源密度指数分别为0.54kg/h、0.92kg/h、0.14kg/h和0.15kg/h;主要分布于水深80m以外海域,尤以调查海区东北部27°00′~28°00′N,124°00′~125°30′E一带海域数量为多;渔获群体甲宽范围为25~120mm,优势甲宽组为55~80mm,占59.7%,雌雄性个体差异十分悬殊,雄蟹平均体重为74.2g,雌蟹平均体重为51.1g,雌性性腺成熟度以V期为主,占45.2%,不同季节和性别摄食强度没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4.
叶孙忠  刘勇  张壮丽 《海洋渔业》2010,32(2):172-177
根据2008年5月、8月、11月和2009年2月在闽东北外海海域(26°00′~28°00′N、120°00′~125°30′E)开展的蟹类资源调查资料,结合1998~1999年各季度月调查资料,研究分析该海区光掌蟳数量分布变化及其渔业生物学特点。结果表明:光掌蟳在本调查海区分布范围较广,出现频率为39.7%,其渔获量占蟹类总渔获量的19.6%,渔获量平均密度指数为5.91 kg/km2,低于1998~1999年调查的渔获量平均密度指数。春、夏季分布范围相对广泛,其渔获量占年总渔获量的80%,秋、冬季数量很少。两次调查时空分布略有不同,1998~1999年渔获量、出现频率、平均资源密度指数最高值均出现在夏季,2008~2009年则出现于春季;主要分布密集区域为26°30′~27°45′N、123°00′~125°00′E的水深95~110 m海域,在80 m以内海域没有分布;渔获群体甲宽组成27~106 mm,优势甲宽50~70 mm,占48.8%,雌雄性个体有明显的差异,各季雄性个体均大于雌性;雌性性腺成熟度以Ⅱ期和V期为主,分别占42.7%和29.1%,春、夏、秋季均出现V期亲体,尤以夏季比例最高;摄食等级以1级为主,占36.2%,平均摄食等级为1.31。近十年来群体组成变化不大,但要加强对光掌蟳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相似文献   

5.
东海细点圆趾蟹数量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俞存根 《水产学报》2005,29(2):198-204
本文依据1998年5月(春)、8月(夏)、11月(秋)和1999年2月(冬)在东海26°00’-33°00’N,127°00’E以西海域的蟹类资源调查资料,分析了东海细点圆趾蟹(Ovalipes punctatus)数量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春、夏、秋和冬季调查海域细点圆趾蟹平均资源密度重量和个体数分别为65.00 kg·km-2、2076 ind·km-2,43.71 kg·km-2、395 ind·km-2,26.27 kg·km-2、643 ind·km-2和0.36 kg·km-2、7 ind·km-2。冬春季,东海北部近海细点圆趾蟹重量占蟹类总重量的一半以上,出现率和优势度远远高于其它水域,以产卵群体为主,是目前细点圆趾蟹最大的生产渔场。东海南部近海80-120m水深和北部外海80 m以深海域,各有一个细点圆趾蟹的高数量分布区。细点圆趾蟹的生产旺汛在春季的3-6月。夏季由于该种渔获个体规格和经济价值较高,加上有一定的资源密度,也是较好的捕捞季节。该种虽然能够适应广泛的温度和盐度,但具有明显的温水种特征,在东海北部近海又具有较低盐度的分布趋向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1998年5月(春)、8月(夏)、11月(秋)和1999年2月(冬)在闽东北外海(26°00′~28°00′N,120°00′~125°30′E)的蟹类资源调查资料,结合近年相关渔业调查资料,研究分析了该渔场蟹类的种类组成、地理和区系分布及其数量分布的特点。初步鉴定该渔场蟹类有63种,隶属13科、38属,以热带和亚热带暖水性种为主,属印度—西太平洋区系中的中—日亚区,与南海关系最为密切,而与黄、渤海关系较为疏远。蟹类群体分布遍及整个调查海区,但时空分布差异明显,主要位于调查海区东南部和沿27°45′N一带海域,渔获量平均资源密度指数以夏季最高,达276.8kg.km-2,秋季最低,仅为40.1kg.km-2;同时蟹类数量分布与水深有较大的关系,以水深100~120m海域数量最大,这与主要种类细点圆趾蟹的分布海域区域明显相关;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经济种类约十几种,其渔获量约占蟹类总渔获量83%,在渔业中占主导地位的为细点圆趾蟹、光掌蟳、锈斑蟳和武士蟳等。  相似文献   

7.
闽东北外海假长缝拟对虾时空分布和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98年5月~1999年2月在闽东北外海26°00′~28°00′N,125°30′E以西海域的虾类资源调查资料,分析了假长缝拟对虾(Parapenaeus fissuroides)的数量时空分布和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假长缝拟对虾平均资源密度指数以春季最高,达3.52 kg/h,秋季、冬季和夏季均较低,分别为2.00 kg/h、1.86 kg/h和1.75 kg/h。密集区主要分布在26°30′~28°00′N,121°30′~124°00′E,水深80~100m一带海域,26°30′以南资源密度较低。假长缝拟对虾体长分布范围为55~121mm,平均体长为82.3mm,雌性个体平均体长84.9mm,雄性为78.6mm,雌性个体明显大于雄性个体。雌性初次性成熟个体最小体长为83mm,体重为5.5g,大量性成熟体长范围为91~110mm,体重范围为8.0~12.0g。目前该海域假长缝拟对虾资源尚具一定利用潜力。  相似文献   

8.
根据1986~1990年和1997~2001年东海虾类资源调查及近年来监测调查资料,对长角赤虾的渔业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海长角赤虾的平均渔获率为1.23kg/h,以夏季最高,为2.14kg/h,主要分布区在26°00′~28°00′N,120°00′~125°30′E的南部海域,水深80~100m,适温13~21℃,适盐34~34.5,属高温高盐种。雌虾周年的平均体长和平均体重分别为55.1mm,1.62g,雄虾为55.8mm,1.66g,最大值出现在6~7月。繁殖期在5~7月,高峰期在6月。8月以后,当年生小虾数量逐月增多,生长加速,翌年春、夏季,成为捕捞对象。捕捞群体周年雌虾多于雄虾,雌、雄性比为1∶0.85,摄食强度以1级为主,春季摄食量较高,冬季较低。为合理利用该资源,宜在3~5月份该虾生长阶段进行保护,以提高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9.
东海南部海域虾类种类组成及数量分布特点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2008年5月(春)、8月(夏)、11月(秋)和2009年2月(冬)在东海南部海域(26°00′~28°00′N、120°00′~125°30′E)的虾类资源调查资料,结合1998~1999年调查资料,研究分析了该海域虾类的种类组成、地理和区系分布及其数量分布变化的特点。结果表明,该渔场类虾有44种,隶属14科、25属,以热带和亚热带暖水性种为主,属印度-西太平洋区系中的中-日亚区,与南海关系最为密切,而与黄、渤海关系较为疏远。虾类分布遍及整个调查海区,但时空分布差异明显,以调查海区东南部和沿27°45′N一带海域数量较多,渔获量平均密度指数以春、夏季较高,冬季最低;同时虾类数量分布与水深有较大的关系,以水深80~100 m海域数量最多,这与主要种类长角赤虾、假长缝拟对虾的分布海域明显相关;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经济种类有10来种,在渔业产量中占主导地位的为长角赤虾、假长缝拟对虾等。  相似文献   

10.
南沙群岛西南陆架区金线鱼资源与管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梓荣 《南方水产》2005,1(4):18-23
根据2003年南沙群岛西南陆架区春秋2季调查的资料,结合1990~1993年的历史资料,分析南沙群岛西南陆架区金线鱼的资源现状。结果表明,渔获率有季节变动,秋季(1.13kg·h-1)高于春季(1.07kg·h-1),群体主要分布于91~100m水深。其群体组成也有季节差异,秋季的平均体长、平均体重大于春季,春季优势体长范围为151~190mm,秋季优势体长范围为141~220mm。该鱼种资源已明显衰退,平均渔获率由3.32kg·h-1减为1.10kg·h-1,资源密度由43.37kg·km-2减为14.37kg·km-2,资源量由3178.60t减为1053.15t,现存资源量只有原始资源量的33.24%。并提出合理利用该鱼种资源的管理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2008年夏秋季东海区北部沙海蜇资源状况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根据2008年夏秋季在东海区北部对沙海蜇的定点资源监测和生物学测定数据,对2008年夏初沙海蜇生物量较低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其不同生活阶段的温盐度属性进行了探讨,同时讨论了其伞径变化规律并对产卵时间进行推测。研究表明:6月中旬,沙海蜇出现站位平均资源密度133 kg/h,出现范围33°00′~33°30′N、123°00′~124°00′E,出现率仅为4.76%;9月上旬,沙海蜇出现站位平均资源密度976 kg/h,出现范围30°30′~33°30′N,出现率45.07%,高生物量分别在32°30′~33°30′N、123°00′~124°00′E之间的南黄海中央海域和济州岛东南部外海靠近韩国专属经济区海域。生物学伞径以8月下旬最大,从6月中旬至8月下旬为逐渐增大的趋势,而从8月下旬至9月下旬为逐渐减小的趋势。2008年夏初沙海蜇出现率和生物量较低的原因可能和该年份东海区春末夏初比常年水温偏低有关。在6~8月份的快速生长期,沙海蜇表现为高温低盐的特性;在9月份以后的生长衰退期,表现为低温高盐的特性。  相似文献   

12.
中街山列岛水域甲壳类资源及其群落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10年5月(春季)、8月(夏季)、11月(秋季)与2011年2月(冬季)对中街山列岛水域进行的4个航次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的甲壳动物资源状况和群落多样性。结果表明:该海域四季共捕获甲壳动物33种,隶属于2目,17科,27属,其中虾类20种、蟹类12种、虾蛄类1种;葛氏长臂虾(Palaemon gravieri)四季均为该海域的优势种;甲壳类生物量密度以秋季最高(426.96 kg.km-2),而尾数密度以冬季最高(1.38×107ind.km-2),春季两者都最低(91.13 kg.km-2和2.43×106ind.km-2),秋季和春季的生物量密度差异极显著(P<0.01),冬季和春季的尾数密度差异也极显著(P<0.01);甲壳类密度指数与平均底温相关性较高(P<0.05);各个季节广温广盐种类数均居主导地位;丰富度指数(D)为1.04~1.61,多样性指数(H')为1.27~1.57,均匀度指数(J')为0.61~0.69,群落多样性指数各季节间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吕四渔场鱼卵种类组成和生物密度分布,2008年4月至7月在吕四渔场(32°~34°N)底拖网禁渔区线内侧布设了31个站位,进行了4个航次鱼卵调查。调查共发现鱼卵12种,4月鱼卵优势种为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5月为鳓(Ilisha elongata),6月和7月均为鳀(Engraulis japonicus)。垂直网采样鱼卵平均生物密度为1.71 ind·m-3,5月生物密度最高为2.77 ind·m-3,6月最低为0.566ind·m-3,4月和7月居中,分别为2.06ind·m-3和1.35ind·m-3;水平网采样鱼卵平均生物密度为6.675ind·min-1,4月生物密度最高为12.484ind·min-1,其次为5月(6.916ind·min-1)和7月(5.323ind·min-1),6月最低(1.977ind·min-1)。吕四渔场鱼卵分布的主要特点是北部海区多于南部海区。  相似文献   

14.
根据2007年12月~2008年3月采集的热带大西洋(05°37′~12°01′N、29°00′~36°51′W)金枪鱼延绳钓渔获物数据,分析了金枪鱼延绳钓兼捕鲨鱼的种类组成、渔获量、渔获率及其与表温的关系。本次调查共捕获鲨鱼8种,隶属3目7科7属,总渔获尾数为633 ind,总渔获量达26 837.4 kg,其中大青鲨为主要兼捕种类。各种鲨鱼渔获率平均值在0.003~1.524 ind/1 000 hooks之间,其中大青鲨最高,其值为1.524 ind/1 000 hooks,大眼砂锥齿鲨最低,其值为0.003 ind/1 000 hooks。各种鲨鱼渔获率月变化不明显(ANOVA,P=0.901)。鲨鱼总渔获率和大青鲨渔获率与表温都呈显著性负相关。大青鲨主要出现渔场的表温范围为24.6~25.8℃。  相似文献   

15.
东海南部海域蟹类种类组成及其数量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主要根据1998~1999年和2008~2009年在东海南部海域(26°00′~28°00′N、120°00′~125°30′E)开展的各季度月蟹类资源调查资料及1989~1990年在福建东北外海渔业资源调查等相关资料,研究分析该海区蟹类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及主要渔获种类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该海区蟹类有66种,隶属于15科,39属;2008~2009年东海南部海域蟹类数量明显比1998~1999年减少,蟹类占总渔获量的比重下降9.8个百分点,平均资源密度指数减少36.2%;两次调查蟹类数量均以春季和夏季为高,但主要渔获种类不同,1998~1999年细点圆趾蟹渔获量占绝对优势,而2008~2009年细点圆趾蟹数量降幅最大,资源密度很低,光掌蟳、双斑蟳数量明显增多,取代了细点圆趾蟹成为最主要的渔获种类,其余种类如卷折馒头蟹、银光梭子蟹、武士蟳等所占比例变化不大;2008~2009年蟹类主要分布区域与1998~1999年不同,在海区内侧水深60 m以内海域数量分布较多,这与主要渔获种类双斑蟳分布海域范围关系密切;细点圆趾蟹资源量明显减少的原因有待以进一步调查和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东海中华管鞭虾种群动态及持续渔获量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华管鞭虾为东海区桁杆拖虾和沿岸定置张网作业重要的渔获对象。本文根据2006-2008年桁杆拖虾监测调查数据整理的各月体长频率数据,应用FiSATⅡ软件分析结果表明:Von Bertalanff生长方程的参数K=1.2,极限体长L∞=112.88mm,t0=0.267;根据Pauly经验公式估算的自然死亡系数M=2.03606;由变换体长渔获曲线法估算的总死亡系数Z=4.71,利用率E=56.77%,开捕体长Lc=65.32mm;应用体长VPA方法估算的年平均资源量为47.74×10^9ind、2.58×10^4t。通过单位补充量产量、产值分析表明,该群体利用合理,开捕体长亦处最佳位置,若降低10%左右的捕捞努力量水平,既能使产值最大化(4.92亿元),又能实现中华管鞭虾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7.
不同消毒剂对三种鲑科鱼受精卵成活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温4.5±1.3℃下和桶式流水孵化器中,研究了不同浓度过氧化氢水溶液、聚维酮碘、甲醛溶液和二氧化氯对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金鳟(Oncorhynchus mykiss)和白斑红点鲑(Salvelinus leucomaenis)受精卵至发眼期胚胎的成活率和防治水霉菌等感染的效果。结果表明:二氧化氯处理组与对照组鱼胚胎的发眼率与畸形率差异显著;聚维酮碘处理组鱼胚胎的发眼率虽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但畸形率明显高于甲醛对照组。因此,聚维酮碘和二氧化氯不适于这三种鱼受精卵的消毒。1000 mg.L-1的过氧化氢饱和水溶液(双氧水)与1500 mg.L-1甲醛处理组鱼胚胎的在发眼率无显著差异,但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其畸形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因此,建议鲑鳟鱼受精卵孵化过程中可用1000 mg.L-1双氧水防止水霉菌滋生,提高受精卵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南海鸢乌贼(Sthenototeuthis oualaniensis)资源量与分布状况,本研究利用建立在灯光罩网船上的北斗星通渔业信息采集网络,搜集南海鸢乌贼生产数据,并根据灯光罩网作业特点,创建了光诱资源量评估模型,使用克里金插值法,绘制出南海鸢乌贼的分布密度图,估计其总资源量和年可捕量。研究结果表明,鸢乌贼在南海有着广泛的分布,以110.5°–111.5°E、11°–12°N之间的海域和115.5°–116.5°E、9.5°–11.5°N之间的海域资源密度最高,在4 t/km2以上;以112°–112.5°E、14.5°–15°N之间的海域和113°–115°E、15°–16.5°N之间的海域单位努力量渔获量(CPUE)最高,达1 kg/(kW·d·km2)以上。根据克里金插值法估算,在南海108°–118°E、9°–20°N之间的359个渔区,鸢乌贼资源量为204.94万t,总可捕量为99.40万t。评估认为,南海鸢乌贼资源开发潜力大,是未来南沙渔业开发的主要种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