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6 毫秒
1.
通过菌落形态、培养特征和生理生化特征的测定,初步确定海洋红酵母HN-3为红酵母属的胶红酵母。比较不同的碳源、氮源、酵母膏质量分数和海水盐度对该酵母生长的影响,优化其培养基。试验结果表明,最佳培养基为2%葡萄糖、1.5%蛋白胨、1%酵母膏,盐度30。在该培养条件下,酵母菌HN-3的产菌量达到4.80×107cfu/mL,比初始发酵条件下的产菌量(4.20×107cfu/mL)提高了14.3%。  相似文献   

2.
枯草芽孢杆菌培养基配方优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枯草芽孢杆菌培养基的组分是由葡萄糖、蛋白胨、酵母膏、磷酸二氢钾、碳酸钙等5种原料构成,采用L1(4^5)正交表,将5种原料作为枯草芽孢杆菌培养有影响的因素,通过试验数理统计的直观和理论分析,对其配方进行优化:试验结果表明,当培养基的配方为无水葡萄糖3.50g/L、蛋白胨0.83g/L、酵母膏0.50g/L、磷酸二氢钾0.35g/L和碳酸钙0.25g/L,温度(34±2)℃时,培养16h即可达到生长峰值。由于枯草芽孢杆菌光学密度(optical density,OD)与活菌数量的关系:Y=0.5182x^2+1.4462x+1.9714(r=0.996343),接种的枯草芽孢杆菌由1.9714×10^8cfu/mL提高到3.3124×10^8cfu/mL。优化的枯草芽孢杆菌培养基条件能有效促进枯草芽孢杆菌生长。  相似文献   

3.
通过生理生化、分子生物学、单因子优化等方法研究了来自南海海域一株产中性蛋白酶菌株S-3685,并对其在250 ml摇瓶中的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显示,该菌株初步确定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发酵培养的最佳碳、氮源分别为葡萄糖10 g/L和豆面10 g/L,牛肉膏5 g/L,酵母膏5 g/L。无机盐MgSO4·7H2O、Na2CO3、KH2PO4最佳浓度分别为0.2 g/L、2.0 g/L、1.0 g/L;菌株在培养基起始pH=7.0、4%接种量、15 ml/250 ml (v/v)装液量和30℃的条件下,发酵72 h获得较高的酶产量。在最佳培养条件下产酶量为4250 U/ml,是优化前的5倍。  相似文献   

4.
对来自青岛近海海域底泥的一株产过氧化氢酶菌株YS0810进行形态学观察、16S 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及生理生化特性的鉴定,在250 ml摇瓶中进行发酵产酶条件优化。初步确定该菌属于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发酵培养的最佳碳、氮源分别为蔗糖20 g/L和蛋白胨15 g/L,无机盐MgSO4·7H2O、NaCl、KH2PO4最佳浓度分别为0.9、5.0和1.0 g/L;菌株在培养基起始pH=7.0、4%接种量、50 ml装液量和25℃的条件下发酵24 h获得较高的酶产量。在最佳培养条件下酶产量为2469 U/ml,是优化前的5倍。  相似文献   

5.
以26S rDNA法将实验室保藏的1株产虾青素的海洋酵母菌YS-185鉴定为粘红酵母。以海洋酵母菌YS-185为试验菌株,运用摇瓶发酵优化的方式,探索培养基组分和发酵工艺条件对该菌发酵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该菌生长最适培养基组分为葡萄糖8 g/L、蛋白胨8 g/L,最适生长起始pH值为5.5、转速220 r/min、接种量8%、温度20℃;虾青素合成的最佳培养基组分葡萄糖8 g/L、蛋白胨8 g/L,最佳虾青素合成条件:pH 5.5,转速220 r/min,接种量8%,培养温度25℃。发酵优化后的虾青素产量2.670μg/ml,较优化前的1.572μg/ml提高了69.8%。温度对酵母菌的生长和虾青素的合成都有显著影响。海洋酵母菌YS-185优化后的发酵条件有规模化生产虾青素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6.
林煜 《淡水渔业》2007,37(4):18-23
用正交试验法,通过研究培养基基础成分、主要添加成分和无机盐对养殖鳗鲡(Anguilla japonica)肠道益生菌枯草芽孢杆菌(A40209CDC4)和少动鞘氨醇单胞菌(A31009NA)的生长影响,确定了优化的培养基。菌株A31009NA的优化配方为:蛋白胨1.0%,牛肉膏0.1%,食盐0.5%,酵母膏0.5%,葡萄糖1.0%,硫酸铵0.05%,MgSO4.7H2O 0.1 g/L,CuSO4.5 H2O 0.15 mg/L,MnSO4.H2O 1.5 mg/L,CoCl.H2O 0.15 mg/L;A40209CDC4优化培养基配方为:蛋白胨1.0%,牛肉膏0.1%,食盐1.0%,酵母膏0.5%,硫酸铵0.05%,MgSO4.7 H2O 0.1 g/L,MnSO4.H2O 1.5 mg/L,CoCl.H2O 0.15 mg/L,CaCl20.02 g/L。优化培养基与普通营养肉汤(蛋白胨1.0%,牛肉膏0.3%,食盐0.5%)培养对照试验结果表明,优化培养基有效地提高了细菌产量。  相似文献   

7.
用柴油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选择分离海带表面具有降解柴油性能的细菌;对分离菌株进行了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以及16SrDNA序列分析并测定其生长特性;测定了接菌不同浓度(7×107 cfu/mL、7×108cfu/mL、7×109 cfu/mL)分离菌对柴油的降解率;另外,测定了加入不同浓度葡萄糖(0.5g/L、1g/L、2g/L、4g/L、6g/L、8g/L、10g/L)作用7d后分离菌对柴油的降解率。结果显示:从海带表面分离到2株降油细菌,编号为:HD-4和HD-6。HD-4菌株菌落形态圆形、直径1.5mm、黄色、不透明、边缘整齐,HD-6菌株菌落圆形,直径1.0mm,浅黄色、透明、边缘整齐。两株菌均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生理生化特征和16SrDNA序列分析确定HD-4菌株为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sp.),其16SrDNA同源性为99%;HD-6菌株为交替单胞菌(Alteromonas_sp.),其16SrDNA同源性为98%。2株菌最适生长温度均为15℃。HD-4和HD-6最适生长pH分别为9和8。适宜NaCl浓度分别为2%和4%;在25℃振荡培养(150r/min)7d,接菌量为7×107 cfu/mL、7×108 cfu/mL、7×109 cfu/mL时,HD-4对柴油的初始降解率分别为8.0%,22.1%和27.6%;HD-6初始降解率分别为23.7%、38.8%和43.2%。加入葡萄糖后2株菌的降油率均有所增高,加入4g/L葡萄糖时达最高值,3个接种浓度下HD-4菌株分别为85.4%、82.3%和80.4%,HD-6菌株分别为86.8%、93.7%和89.3%。当接菌量为7×107 cfu/mL,HD-4在葡萄糖含量为4g/L时作用7d,降油率可达到最大值86.72%,HD-6菌株在葡萄糖浓度6g/L达到最大值67.64%。葡萄糖浓度超过4g/L和6g/L时HD-4和HD-6菌株的降油性能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8.
哈维氏弧菌Y91301菌株培养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大黄鱼分离的哈维氏弧菌Y91301进行试验,研究接种浓度、培养瓶装液量、起始pH值、培养时间、培养温度和培养液配方等因素对菌株生长的影响,确定静置培养时最适条件为:接种母液浓度1×108~1×109cfu ml,接种量6%~8%(相对培养瓶装液量),装液量40~50ml 250ml,培养液初始pH值为6 0~6 5,培养温度28℃;使用Zobell2216E培养配方更适合大量培养和生产的需要;旋转培养能够获得更高的生物量。  相似文献   

9.
益生菌D-1液体发酵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菌体的得率和芽孢转化率,进行了菌株D1最佳培养条件参数和培养基优化的研究及测定此条件下的生长曲线。通过研究发酵温度、接种量、培养基初始pH、溶解氧等因素对菌株D1生长的影响,确定最佳培养条件为:培养温度30℃,培养基初始pH7.0,接种量5%(相对摇瓶装液量),装液量100mL/500mL。在发酵基础培养基成分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改变氮源、碳源、生长因子、无机盐单因子进行单因子试验,采用L9(3)4正交表设计实验,进行培养基优化,确定最佳培养基配比为玉米淀粉2%,蛋白胨2.5%,NaH2PO40.8%,玉米浆1.5%,MgSO4·7H2O0.05%,3.08%MnSO4水溶液0.1%。在最佳培养条件下,用最优培养基测定了菌株D1的生长曲线,并确定了菌株D1的最佳种龄为18~20h,生产收获时间为26h。  相似文献   

10.
以罗非鱼(Oreochromis spp.)下脚料为原料,采用高温热水抽提法提取其蛋白质作为乳酸菌发酵L-乳酸的氮源。以酵母膏作为对照,探讨了保加利亚乳杆菌(Lactobacillus bulgaricus)、嗜热链球菌(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和鼠李糖乳杆菌(L.rhamnosus)在罗非鱼下脚料水解液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及L-乳酸的产量。结果显示,3种乳酸菌在2种培养基中均能良好地生长,pH下降明显;L-乳酸产量随乳酸菌菌种不同而异,其中鼠李糖乳杆菌在罗非鱼下脚料水解液培养基中发酵10 h后,L-乳酸净产量为3.38 g.L-1,与以酵母膏作为氮源的产酸水平相当。可见罗非鱼下脚料水解液可以替代酵母膏作为L-乳酸发酵的一种低成本氮源。  相似文献   

11.
响应面法优化芽孢杆菌(Bacillus sp.)A4的培养参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芽孢杆菌(Bacillus sp.)A4的菌浓度,采用响应面法对其培养参数进行优化。以单因素实验为基础,筛选适合A4菌生长的碳源和氮源,采用Plackett-Burman实验方法确定影响菌浓度的显著因子;通过最陡爬坡实验逼近菌浓度最大值响应稳定区域;最后根据Box-Behnken实验确定显著因子的最佳水平,建立相关参数的回归方程,得到优化培养参数,并以摇瓶培养实验验证理论参数及方程的科学性。结果显示,最适碳源、氮源分别为玉米浆、大豆蛋白,且它们与温度均为显著影响A4菌浓度的因子,其最适水平分别为20.06 g·L~(-1)、13.29 g·L~(-1)、30.26℃。采用优化后的参数进行摇瓶培养(24 h),A4菌浓度达1.19×109CFU·mL~(-1),与理论计算值(1.24×109CFU·mL~(-1))无显著差异(P0.05),但显著高于未优化菌株培养浓度(2.69×107CFU·mL~(-1))(P0.01)。可见,运用响应面法优化芽孢杆菌A4的培养参数,能显著提高A4菌的菌浓度。  相似文献   

12.
自2008年4月至8月,在广东省汕尾市红海湾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高位池养殖基地全程采集养殖池塘水样,检测水体细菌类群和理化因子,分析养殖过程中细菌类群的数量变化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养殖过程中水体异养细菌、弧菌(Vibrio)和芽孢杆菌(Bacillus)的数量波动性较大,其中异养细菌波动范围1.35×10^4~1.39×10^6cfu·mL^-1,平均4.73×10^5cfu·mL^-1;弧菌波动范围1.05×10^3~5.20×10^4cfu·mL^-1,平均1.80×10^4cfu·mL^-1;芽孢杆菌波动范围0.11×10^3~4.30×10^3cfu·mL^-1,平均6.6×10^2cfu·mL^-1;粪大肠菌群(fecalcoliform)大多在1.0×10^2cfu·L^-1以内,平均0.97×10^2cfu·L^-1,远低于无公害食品海水养殖用水水质标准。对细菌与理化因子的单因子分析显示,异养细菌与溶解氧(DO)呈显著的负相关性(P〈0.05),弧菌与pH呈极显著的负相关性(P〈0.01),与化学需氧量(COD)和总磷(TP)呈显著的正相关性(P〈0.05)。多因子偏相关分析显示,异养细菌和弧菌与DO、pH、COD、TP的相关关系均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调查的养殖池塘对虾生长良好,该养殖池塘是安全、基本健康的系统,水环境中细菌数量受养殖系统中生物、环境因子及人为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相似文献   

13.
在培养基中添加一定浓度金属离子,研究了不同浓度铜离子(Cu2+)、镁离子(Mg2+)、锌离子(Zn2+)、铁离子(Fe3+)和锰离子(Mn2+)对沼泽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 onas palustris)2-8株生长和亚硝酸盐消除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1×10-7mol.L-1Cu2+刺激菌株生长和亚硝酸盐消除,1×10-4mol.L-1Cu2+抑制生长和亚硝酸盐消除,1×10-6mol.L-1和1×10-5mol.L-1的Cu2+抑制生长,但刺激亚硝酸盐消除;1×10-4mol.L-1Mg2+刺激菌株生长和亚硝酸盐消除;不同浓度Zn2+对菌体生长影响不显著,但浓度为1×10-6mol.L-1和1×10-7mol.L-1时刺激亚硝酸盐消除,浓度大于1×10-6mol.L-1时抑制亚硝酸盐消除;Fe3+促进生长,浓度越高生长越好,对菌株亚硝酸盐消除的影响则刚好相反;不同浓度Mn2+均抑制菌株生长,1×10-6~1×10-3mol.L-1Mn2+抑制亚硝酸盐消除。受测定的5个金属离子中除1×10-4mol.L-1Cu2+对菌株亚硝酸盐消除能力的抑制较强外,其他离子的抑制会随时间推移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明发酵参数与脂肽生成间的关系,实验以罗非鱼下脚料为主要基质接种纳豆芽孢杆菌,控制一定条件在三角瓶中进行固态发酵,测定发酵过程中菌体量、基质的温度、pH、水分含量、生物酶活性、蛋白含量及水解度和抗菌脂肽生成量;通过数学拟合建立底物消耗、菌体生长、脂肽生成的动力学模型,并分析各参数与脂肽生成和蛋白水解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在下脚料固态基质中生长曲线为典型的S型,最大生长速率μm为0.2355×10~8 cfu/h,48 h菌体处于最大生长量,通过动力学模型拟合,符合Logistic模型。脂肽的生成趋势和菌体生长基本一致。同样符合Logistic模型,最大生成量为7.30 g/kg,最大生成速率为0.1112 g/h。在菌体生长过程中,基质中的蛋白酶活性在前期呈直线上升的趋势,48 h达到最高30 304.56 U/g,随后迅速下降。在菌体生长前60 h,基质中的粗蛋白含量呈直线下降,最终水解度达26.26%,蛋白消耗动力学模型符合物料衡算理论模型。发酵过程中,基质的温度、pH和水分会发生小幅波动。研究表明,脂肽生成和菌体生长是偶联型;蛋白酶是同步合成型,蛋白酶产量可以为后续二步酶解制备小肽提供充足酶源;建立的动力学模型拟合度好,可以用于描述发酵过程和脂肽生成规律。本研究为利用罗非鱼下脚料固态发酵生产抗菌脂肽和营养小肽复合型活性肽工业化生产调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逊别拉河自然保护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9~10月,对逊别拉河自然保护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利用生物指数对逊别拉河自然保护区水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浮游植物共计8门50种,以硅藻为主,28种,占56.0%;绿藻次之,15种,占30.0%;蓝藻2种,占8.5%;隐藻、裸藻、甲藻、金藻、黄藻各1种,共占14.0%;优势种类及常见种全部为硅藻门种类:尖针杆藻Synedra acus、脆杆藻Fragilaria sp.、扭曲小环藻Cyclotella comta、缢缩异极藻Gomphonemaconstrictum、舟形藻Acicular sp.、简单舟形藻Navicula simples、羽文藻Pinnularia sp.、桥弯藻Cymbella sp.、箱形桥弯藻Cymbella cistula。浮游植物平均数量为183.47×104ind..L-1,硅藻的数量较多,134.12×104ind..L-1,占61.82%;生物量为4.3740mg.L-1,硅藻的生物量最高3.9354mg.L-1,占89.9%。采用多样性指数H'、J水质类型的评价标准对逊别拉河自然保护区水质进行评价,结果显示逊别拉河自然保护区H'均值为3.01,J均值为0.88,水域属于寡污-清洁型河流,为鱼类提供了良好的水域环境。  相似文献   

16.
从患病杂交鳢[斑鳢(Channa maculata)♀×乌鳢(C.argus)♂]体内分离到2株致病菌(ZS201364-1和ZS201364-2),通过对其生化特性与16S rRNA基因序列进行分析,确定为迟缓爱德华菌(Edwardsiella tarda)。该致病菌兼性厌氧,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能运动,能发酵葡萄糖、麦芽糖。吲哚试验和MR试验均为阳性。2株致病菌对杂交鳢的半致死剂量(LD50)分别为7.1×105cfu·g^-1和5.6×105cfu·g^-1。ZS201364-1最适生长温度为25~35℃、pH为7~8、氯化钠(NaCl)质量分数为1%,对头孢噻肟、环丙沙星、诺氟沙星等抗生素高度敏感。  相似文献   

17.
华中地区4座不同类型水库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6-2008年对湖北境内4座水库的大型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进行周年研究。4座水库共鉴定出浮游植物215种,从组成来看,均属于硅藻-绿藻型,蓝藻含量居第3位。蓝藻主要分布在1倍透明度(SD)以上的水层,硅藻主要分布在1SD~2SD之间水层,其余各门藻类基本上集中分布在2SD以上水层,绿藻门中的栅藻(Scenedesmus),裸藻门中囊裸藻(Trachelomonas)则广泛分布于深水层中。不同水层的浮游植物密度差异很大,表层与底层的差异可达2倍以上。各水库浮游植物年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金沙河123.2×104 cells.L-1,1.283 mg.L-1;道观河258.6×104 cells.L-1,3.335 mg.L-1;徐家河210.5×104 cells.L-1,2.740 mg.L-1;桃园河221.3×104 cells.L-1,3.088 mg.L-1。浮游植物生物量的水层分布除道观河为表层>SD>2SD>3SD>底层,其余3座水库均为SD>表层>2SD>3SD>底层。从水库之间来看,金沙河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与其他3座水库各指数之间的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而道观河、徐家河、桃园河两两之间差异不明显。TN与浮游植物呈负相关,而TP与浮游植物呈正相关,但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水体的营养水平不同是4座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差异的主要原因。本研究旨在为水库渔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水库环境保护与水质评价等相关研究积累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8.
2种水温条件下罗非鱼体内氟苯尼考的药物动力学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药饵给药,药物剂量为10mg·kg^-1,比较研究了22和28℃水温条件下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O.aureus)体内氟苯尼考的药物动力学。结果得出,22℃组和28℃组罗非鱼血浆的峰药浓度(Cmax)分别为4.46和3.90μg·mL^-1,达峰时间(Tmax)均为12h,消除半衰期(T1/2β)分别为10.03和8.12h,药-时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86.68和72.44h·μg·mL^-1。相应条件下的肌肉Cmax分别为6.88和4.59μg·g^-1,Tmax均为12h,T1/2β分别为10.97和8.03h,AUC分别为112.71和73.66h·μg·g^-1。低温组罗非鱼血浆和肌肉中药物的T1/2β均长于高温组,前者分别比后者长1.91和2.96h,表明低温组罗非鱼体内药物的消除速度慢于高温组。虽然2个水温组血浆和肌肉中药物的Tmax相同,但低温组血浆、肌肉的Cmax和AUC均明显高于高温组,表明低温组罗非鱼吸收利用药物程度高于高温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