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马铃薯》2016,(1):18-19
近几年,定西市安定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技术人员在普及推广黑色全膜双垄垄侧种植马铃薯技术的同时,积极研究探索旱地黑色全膜马铃薯垄上微沟高产栽培技术。该技术改弓型垄面为"M"型垄面,解决了大垄中间部位始终较干的问题,实现了降雨资源的最大化集纳保蓄和高效利用;改侧播为垄上脊播,增加了土壤熟土层厚度及薯块有效生长空间,使薯块生长均匀,有效提高了马铃薯商品薯率。  相似文献   

2.
加工型马铃薯大垄综合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加工型马铃薯大垄综合高产栽培技术是马铃薯高产、优质、高效的先进栽培技术。2008年绥化市推广加工型马铃薯大垄综合高产栽培技术1.03万hm2,获得总产马铃薯31.8万t,比常规生产田总增产6.97万t,总增收4184.87万元;平均每公  相似文献   

3.
干旱区马铃薯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正>马铃薯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是通过按带幅起大小垄,实施全地面覆盖,集保墒、集雨、增温、增产为一体的一项适宜于北部干旱半干旱区的抗旱种植技术。其主要优点是:通过在大小垄上全覆盖地膜,充分接纳马铃薯生长期间的全部降雨,特别是将春季5 mm左右的微小降雨通过膜面汇集到集雨沟,有效解决旱作区因春旱严重影响播种的问题,保证马铃薯正常出苗;能最大限度的保蓄马铃薯生长期间的全部降雨,减少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保证马铃薯生育期内的水分供应;早期能够提高地温,增加有效积温,延长马铃薯生育期,有利中晚熟品种发挥生产潜力,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4.
稻田粉垄冬种马铃薯试验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粉垄栽培技术在国内首次进行稻田粉垄冬种马铃薯试验,探索粉垄栽培技术对马铃薯的增产效应。以荷兰15为试验材料,进行在稻田粉垄栽培和传统栽培冬种对比试验,粉垄整地稻田耕层深度为20 cm、松土厚度达30 cm,分别比传统整地增加5 cm和10 cm。试验结果显示:与传统栽培方式(CK)相比,粉垄栽培的马铃薯株高增加33.03%,根系数量和长度分别增加37.56%、52.04%;产量增加25.05%,商品薯率增加3.7个百分点。表明粉垄栽培技术可以增加马铃薯的产量,并提高商品薯的比例。  相似文献   

5.
风沙半干旱区旱地玉米提高降水生产效率的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垄膜沟种微集雨和全地面平铺覆膜栽培技术对提高旱地玉米天然降水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田间沟垄微集雨结合覆盖有效地利用了垄膜的集雨和沟覆盖的蓄水保墒功能,改变了降雨的时空分布,使降雨集中在沟内,明显提高了降雨的利用率,特别是5 mm左右微小降雨的利用率。全地面平铺覆盖栽培最大限度降低了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达到保墒的目的。田间沟垄微集雨技术和全地面平铺覆盖栽培技术能增加玉米产量,提高降水利用率。  相似文献   

6.
西吉县旱地马铃薯双垄全膜覆盖集雨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吉县连年干旱的自然状况成为当地马铃薯产业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通过多年的试验摸索总结出旱地马铃薯双垄全膜覆盖集雨栽培技术,主要包括选择地块,规格划行;合理施肥,起垄覆膜;土壤处理,防虫除草;选择良种,适时收获等环节。为西吉县乃至宁南山区马铃薯抗旱高产栽培提供了先进的技术和经验。  相似文献   

7.
黄妍 《中国马铃薯》2009,23(6):371-372
<正>黑龙江省地大物博,是我国主要的马铃薯种薯和商品薯生产基地,常年播种面积在40万hm2左右。为提高马铃薯产量和品质,在黑龙江省一些地区适宜推广应用马铃薯大垄密植高产栽培技术。该栽培模式具有透光通风,供肥能力强,利于根系发育,  相似文献   

8.
针对黄土高原半干旱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严重,马铃薯播种面积大,但生产技术落后,缺乏对以收获地下块茎为主的具有良好水保功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理论研究。本文通过大田试验,以传统耕种为对照比较研究了6种保护性耕作措施对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对于收获地下块茎的马铃薯,垄上覆膜沟内草膜双覆盖摆种、垄上覆膜沟内覆草浅播摆种和垄上覆膜沟内覆草摆种三种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可行的,三种技术的采用使各自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传统耕种分别提高30.0%、22.0%、17.2%和44.2%、27.4%、22.1%,且不降低马铃薯商品品质。  相似文献   

9.
半干旱区旱地马铃薯全膜覆盖起垄微沟种植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西北旱作区马铃薯种植仍以传统的平作培土栽培花期起垄为主,致使马铃薯产量不高、商品率低,生产效益不理想,限制了马铃薯产业的发展。为充分发挥旱地马铃薯生产潜力,增加生产效益,本试验在长期试验研究和技术示范的基础上,以全膜覆盖起垄微沟为核心,通过调节株行距、垄沟大小及垄沟比,并综合土壤耕作、品种选择、适期播种、田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适时收获、清除废膜等技术要素,形成了旱地马铃薯全膜覆盖起垄微沟种植技术。该技术的推广应用将对推进西北旱作区马铃薯产业发展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马铃薯中拱棚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凤群  葛宏蔓 《杂粮作物》2008,28(4):267-267
马铃薯是喜冷凉的作物,在二季作区早春利用中拱棚采用马鞍型高垄畦作,深开沟、高起垄、合理密植,穴施底肥、厚培土、满覆膜,空心畦沟,膜下灌水的配套模式化栽培技术实现高产优质,大薯率达90%以上,灌溉节水25%左右,较露地栽培提前35—40d上市,通过多年多点栽培效果看,每667m^2可产马铃薯3000~4000kg,产值8000~10000元,较同时期的芹菜、黄瓜、西红柿等其它蔬菜生产具有周期短、投入少、易管理、效益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随着北方二季作区马铃薯种植面积日益扩大,栽培区迫切需要适合本地种植的良种和配套的栽培技术。为此,我们进行了起垄地膜覆盖套作栽培大田示范试验。选用的品种是小区试验表现较好的费乌瑞它(脱毒)。1建造阳畦选择避风向阳地,掘沟深50~60cm,宽70~80c...  相似文献   

12.
为了确定适合陇中干旱半干旱条件下马铃薯高产高效的种植模式,通过田间试验,以‘陇薯10号’为材料,在相同的施肥条件下,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和种植密度对马铃薯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对马铃薯出苗率、SPAD(Soil and plant analyzer development,SPAD)值、冠层温度没有显著影响;在同一种植模式下,密度为5 000株/667m~2处理的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块茎数大于4 000株/667m~2处理,而水分利用效率、地上部和根鲜重以及盛花期、块茎膨大期和成熟期单株块茎重小于4 000株/667m~2处理;在同一密度不同种植模式的条件下,LAI、地上部和根鲜重、单株块茎重以及水分利用效率均随着垄宽的变宽和垄沟的变窄而变小;马铃薯块茎产量和商品薯率均是4 000株/667m2、50 cm垄宽和50 cm垄沟以及垄上微沟种植最高。综上所述,垄上微沟种植、4 000株/667m~2以及50 cm垄宽、50 cm垄沟是陇中干旱半干旱条件下马铃薯高产高效的最佳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3.
微垄覆膜侧播栽培模式是最近提出的旱作区马铃薯集雨栽培技术,研究的目的是通过设置5,10,15和20 mm 4个模拟降雨量水平,与传统平作模式进行比较以检验微垄覆膜侧播栽培模式在内蒙古阴山北麓地区的集雨效果。试验在马铃薯出苗后16 d进行模拟降水处理。结果表明,在微垄覆膜侧播栽培模式下,5 mm降雨即可显著提高马铃薯根际0~2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10 mm时微垄覆膜侧播的贮水效果最好。随着模拟降雨量的增加,微垄覆膜侧播马铃薯的干物质积累速率、各器官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及水分利用效率均呈现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方子山  尤广兰 《杂粮作物》2007,27(6):416-418
马铃薯是重要粮食、蔬菜、饲料和工业原料作物,近年来辽宁省种植面积逐渐增加。根据作者多年的研究和生产实践,总结出适于辽宁,特别是辽宁西部地区以高垄双行为核心的马铃薯高产高效的配套栽培技术措施。包括合理轮作、整地起垄、平衡施肥、地膜覆盖、合理密植、病虫害防治等措施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柳松梅  赵丰秋  杨军 《杂粮作物》2003,23(4):220-220
齐齐哈尔市是马铃薯的盛产区 ,全市种植面积 13.3万hm2 ,最高年份可达 2 0万hm2 ,平均产量 195 0 0~2 2 5 0 0kg/hm2 ,经过马铃薯大垄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示范后两年 ,产量平均为 2 6 2 5 0kg/hm2 ,可多产马铃薯 375 0kg/hm2 。全市两年共计推广马铃薯大垄高产栽培技术6 .5万hm2 ,新增总产 2 4 375万kg(按 0 .6元 /kg计算 ) ,可新增收 14 6 2 .5万元 ,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其主要栽培技术有以下几方面。1 选择优质高产良种在品种选择上 ,首先根据市场需求 ,合理安排。外销薯以鲁引 1号 ,早大白 ,尤金 ,东农 30 3,克新 4号为主 ;食用薯品种为苏…  相似文献   

16.
旱地马铃薯全膜双垄集雨沟播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正>马铃薯全膜覆盖双垄集雨沟播技术是一项集流增墒的旱地增产新技术,该项技术集覆盖抑蒸、膜面集雨、提高地温、垄沟种植为一体。其技术原理是:从集雨和抑制土壤蒸发原理出发,通过全地面覆盖垄面集雨,充分接纳雨水,待膜面集雨进入播种沟,供作物吸收,特别能使春季10mm以下的降雨集中入渗于作物根部,被作物吸收利用,从而  相似文献   

17.
马铃薯大垄与小垄栽培条件下不同耕层的地温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马铃薯大垄栽培方式的优势及推广价值,对马铃薯大垄(90cm)和小垄(70cm)两种栽培模式分别进行了不同耕层地温测定,观察其地温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大垄栽培条件下的地温总体低于小垄,但是马铃薯生长发育前期地温差异不明显,基本重合,马铃薯生长发育后期大垄地温明显低于小垄,可见大垄栽培模式适合马铃薯生长发育的规律,前期有利于马铃薯的植株生长,后期有利于马铃薯的块茎膨大。试验表明,马铃薯大垄栽培是有待于大规模推广利用的栽培方式。  相似文献   

18.
古浪县实施旱作马铃薯项目的成效与主要做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马铃薯》2016,(1):59-62
介绍了甘肃省古浪县2007~2014年实施甘肃省旱作马铃薯项目的成效与主要做法。成效表现在:提高了马铃薯良种覆盖率和生产效益;促进了马铃薯区域化布局和标准化生产;落实了惠农政策,调动了农民积极性,加快了品种更换步伐;创新了马铃薯全膜垄侧栽培技术等。其主要做法是:加强组织领导,健全责任制;精心安排部署,深入宣传发动;强化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多方筹集资金,加大帮扶力度;加强督促检查,确保任务落实;加强残膜回收,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9.
马铃薯已成为长乐市冬季农业生产的主要作物,但由于栽培技术与管理水平差异,年际气候变化较大,产量和品质也大不相同。马铃薯大棚套黑膜覆盖栽培技术通过构建温室大棚覆盖塑料无滴膜,起垄播种后覆盖黑色地膜,膜下铺设灌溉和施肥用的滴灌带等方法,为马铃薯生长发育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环境,可有效地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且比露地栽培提早一个多月上市,稳定增加农户种植效益。  相似文献   

20.
建平县马铃薯栽培面积常年都在1.5万hm^2左右,是辽宁省马铃薯生产第一大县。为了获得高产优质马铃薯,经过多年的试验、示范、推广,形成了一整套综合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它主要以高产、高效、优质为目标,通过引进脱毒种薯更换品种、种植形式改革、种薯处理、配方施肥、适期播种、化学调控、病虫害防治等一整套以九改为中心的马铃薯高垄双行小薯综合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