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在室温下用间歇式快速搅拌法从印楝种仁中浸提印楝油和印楝素。讨论了料液比以及浸提时间对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印楝种仁300g,以750mL石油醚做溶剂,在快速搅拌条件下浸提21min时印楝油得率最高;将300g去油后的印楝种仁以900mL甲醇做溶剂,在快速搅拌下浸提21min时印楝素得率最高。由此得出,快速搅拌法浸提印楝油的最佳条件是:溶剂石油醚、料液比1∶2.5(g∶mL,下同)、时间每次7min、浸提3次,出油率30.4%;快速搅拌法浸提印楝素的最佳条件是:溶剂为甲醇、料液比1∶3、时间每次7min、浸提3次,印楝素A的得率为0.438%,印楝素B的得率为0.142%。  相似文献   

3.
印楝素抑菌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印楝(Azadirachta indica A.Juss)系楝科楝属乔木,被美国农业部誉为“可解决全球问题之树”。从印楝植株中发现了以印楝素(Azadirachtin)为主的80余种活性物质,可防治10目400余种农林、仓库和卫生害虫,是理想的生物杀虫剂,但其杀菌活性的研究在国内尚属空白。本研究选用公认的质控菌株,对其抑制细菌生长活性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4.
印楝及其开发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楝属热带常绿乔木,其树形高大优美、生长迅速,是一种具有多种用途的干旱地区树种。印楝全身是宝,且用途广泛,获得了“多用途树种”、“洁净的树”、“二十一世纪的树”、“天然药库”等美称,被认为可能是所有植物中最具希望的树种,并且最终有益于地球上每一个人的树。介绍印楝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叙述印楝在我国的引种现状,论述其在国内外的研究与开发现状,提出展望发展印楝产业化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印楝的生物学特性和神奇的用途 ,分析了会理县发展印楝产业的优势和条件 ,详细总结了印楝的育苗造林和管理技术 ,并对如何发展印楝产业提出了设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室温粉碎搅拌法从印楝种仁中萃取印楝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快速粉碎搅拌的方法从印楝种仁中萃取印楝素,分别研究了萃取时间、溶剂的选择及用量对印楝素萃取产率的影响。优化的工艺条件为:208g去油后的印楝种仁(相当于300g印楝种仁),以750ml甲醇做溶剂,在快速粉碎搅拌下萃取21min即可以达到最高萃取产率,与微波辅助法、超声波法、浸提法相比,具有提取率高、设备和操作简单、节约溶剂、快速等特点。  相似文献   

7.
超声波用于强化有机溶剂提取印楝素   总被引:20,自引:6,他引:20  
研究了用超声波强化有机溶剂提取印楝素的工艺过程,分别考察溶剂、料液比、超声波作用时间、超声波功率对提取率的影响实验发现,较理想的提取条件为:13.3g印楝种仁粉,料液比1:2,超声波功率200W;超声波作用时间与溶剂有关。甲醇15min、乙醇20min、乙酸乙酯10min;3种溶剂较佳提取率分别为0.3786%、0.3658%、0.2462%提取样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采用外标法测定提取物中印楝素的含量。实验结果表明,超声波强化提取与搅拌提取相比,不仅缩短了提取时间,而且提取率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8.
印楝素和苦楝素对植物病原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印楝(Azadirachta indica.A.juss)系楝科楝属乔木,被美国农业部誉为“可解决全球问题之树”。从印楝植株中发现了以印楝素(Azadirachtin)为主的80余种活性物质,可防治10目400余种农林、仓库和卫生害虫,是理想的生物杀虫剂。其杀真菌活性的研究在国内未见报道。本文选用4种植物病原菌,测定了其抑菌活性;并与另一种  相似文献   

9.
采用干重法和分光光度法分别测量印楝愈伤组织的生长量和印楝素含量,研究了愈伤组织固体培养条件。结果表明,印楝愈伤组织的最适固体培养基为MS NAA 3.0mg/L 6-BA 1.0 mg/L 蔗糖40g/L 琼脂0.7%,以pH值为5.8,培养温度(25±2)℃,光照900Lx培养条件下的印楝素产出率最高,达44.76OD457/皿。  相似文献   

10.
微波辅助法提取印楝素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21  
介绍了一种有效利用微波辅助从印楝(Azadirachta indica A.Juss)种仁中提取印楝素的方法。通过考察辐射时间、溶剂、物料比以及辐射功率等因素对提取率的影响,得出结论为:预处理过的印楝种仁粉末6.65g(相当于印楝种仁10g),以甲醇做溶剂、微波功率210w、物料比1:3(g/mL)、辐射时间为3min*3次,提取率最高。与传统的磁搅拌法相比,该方法不仅工艺简单,而且可以提高产率,缩短提取时间。用高压液相法定量地测定了所提取印楝素的含量,其提取率可达0.519%.  相似文献   

11.
印楝素加工后的稳定性是剂型选择的关键,通过对不同剂型添加剂筛选,并测定其稳定性与杀虫活性的关系,从而确定印楝素微乳剂、可溶性片剂和及其添加剂。对美国白蛾三龄幼虫测定,三种剂型,以微乳剂最好,其LD50为1.8375μ/g,次为乳油,可溶性片剂居后。  相似文献   

12.
一种生态农药一9618高效无公害植物杀虫剂今年5月在郑州市生物农药制剂厂试产成功。9618高效无公害植物杀虫剂是根据传统中医学理论,以天然植物为原料,采用国际上先进的生物处理技术精制而成的一种杀虫高效、无害人畜、无残毒、无污染的新型高科技绿色农药。目前,这种无公害农药已开始在一些林区、果园得到应用,受到果农的一致好评。介绍一种新型高科技无公害生物农药  相似文献   

13.
影响印楝素稳定性及其含量的主要因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印楝素的稳定性及其含量的高低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印楝素对光敏感,暴露在光下会逐渐失去活性;室温及低于20℃的贮藏温度有利于印楝素的稳定,而高于室内温度会加速印楝素的降解;印楝素在中性条件下比较稳定,室温条件下,在pH值为4~6的酸性水溶液中也稳定,但在碱性和强酸溶液中不稳定;中性有机溶剂对其稳定性有利。微生物的活动会加快印楝素的降解,不同的地理种源和种植土壤对印楝种实中印楝素的含量高低影响很大,在干季所结果实的种子中印楝素含量高于在雨季种植所结果实的种子。而不同组培条件对组培体的印楝素含量也会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4.
苦参碱-印楝素、吡虫啉生物农药对枸杞木虱(Poratrioza sinica)的防效试验表明:防治枸杞木虱最理想的药剂是1%苦参碱-印楝素0.125%浓度+10%吡虫啉0.1%浓度,其杀虫性强,药效持续时间长,药后30 d防效仍达79.9%。同时2个杀虫剂均是植物生物农药,安全低毒,是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首选使用的药剂。  相似文献   

15.
综述了最近几年分离纯化印楝素的新技术如逆流色谱、快速色谱和真空色谱技术,分析印楝素的特异性免疫技术、常规技术和色谱-质谱(LC-MS)联用技术以及人工首次全合成印楝素取得重大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印楝育苗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杰 《云南林业》2001,22(6):16-16
印楝属楝科,是热带、亚热带的一种速生常绿乔木,具有耐干旱、耐瘠薄的特点,原产于南亚,以印度和缅甸的干热地区自然分布最多,世界上有50多个国家引种栽培。印楝在年降雨量800~1200mm的地区特别适合种植,我国的海南、广东及我省的德宏、元谋等地均已引种成功。印楝植株各部分均可利用,经济价值高,同时它具有杀虫功能,被誉为制造生物农药的最佳原料。 印楝果成熟后易脱落,种子无后熟期和休眠的特点。这给育苗带来不良影响,故须掌握一定育苗技术。笔者在元谋县多次培育过印楝苗,现将实践经验介绍如下:1 种子处理 把…  相似文献   

17.
印楝素乳油对蜀柏毒蛾的防治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室内浸渍和室外喷雾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0.25%印楝素乳油对蜀柏毒蛾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室内药效测定600倍和900倍浓度处理36h之后幼虫的死亡率均达到100%,1 100倍溶液在48h后死亡率达到100%;林间喷药试验中,600倍液、900倍液、1 100倍液在72h后的幼虫死亡率分别为100%、90%和85%。因此,采用0.25%印楝素乳油防治蜀柏毒蛾,其浓度以900~1 100倍液为宜。  相似文献   

18.
印楝原产亚洲南部和非洲,世界许多国家引种作提炼杀虫剂材料。我国海南万宁县引种表明,该树在沙质壤土上生长良好,2年生已开花结实,具有抗风、抗病虫、耐低温(5℃)及具较强萌芽力等特性。  相似文献   

19.
一、印楝简介印度楝亦称印楝,原产于印度、缅甸、巴基斯坦等国,是一种喜高温、耐干旱、喜阳光充足、耐土壤贫瘠且生长迅速的热带或亚热带乔木树种。印楝多自然分布于海拔1600m以下的干热地区,适生区年降水量在350~2000mm之间,相对湿度40%~90%,在持续干旱半年以上的地区也能正常生长,在年降雨200mm左右的地方也有自然分布。印楝根系发达,在干旱瘠薄的石质地上也能正常生长,但不耐水淹和  相似文献   

20.
文章对印楝扦插育苗技术进行探讨,分不同枝龄、采用不同基质、不同处理方法、不同季节扦插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印楝可通过扦插方法进行无性繁殖,插穗最好采用1年生(已木质化)枝条,基质用沙质壤土,应用1000mg/L IBA生长素处理,在4~9月扦插成活率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