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闽北乌龙茶的制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闽北乌龙茶主要以武夷山的武夷岩茶、武夷水仙、武夷奇种为代表,制造方法独特,工艺精巧,兼有红、绿茶制造原理。在生产过程中,既精选适制的茶树品种鲜叶,又有严格的采摘标准和精湛的制作技术。武夷岩茶传统手工制法多达13道工序,现除极品茶仍采用传统制法外,大宗产品均采用机械化生产,其制作工序分为萎凋、做青、杀青、揉捻、烘焙5道工序。一、鲜叶采摘标准闽北乌龙茶鲜叶采摘较粗老,一般标准是芽叶发育成熟形成驻芽时,采3~4叶,俗称开面采。由于老嫩程度不同,开面又可分为“小开面”、“中开面”、“大开面”三种,闽北乌龙茶一般应掌握在中…  相似文献   

2.
《乌龙茶制造生化原理》第二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乌龙茶制造过程的物质变化与品质形成乌龙茶的制造方法比其它茶类精细。制法虽因乌龙茶种类、茶树品种、地理条件、采摘标准等不同而有所差别,但基本原理是相同的。乌龙茶初制过程的内质形成,一般说,做青是它的决定因素,萎凋是形成香和味的基础;香韵、味韵以做青为主导而形成其风格,并为烘焙所诱发及充实其特征。但各个  相似文献   

3.
茶树离体春梢萎凋失水规律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茶鲜叶在萎凋过程中的水分变化是茶叶品质工艺调控的重要参数指标。为了解茶树离体春梢的萎凋失水特性,本文选用14份茶树品种的春茶鲜叶(一芽二、三叶和中小开面二至四叶)为供试原料,对其在控温控湿(20~22℃、RH35%~45%)条件下的萎凋失水变化进行跟踪监测。结果表明,伴随水分的不断散失,不同嫩度茶鲜叶失水速率逐步减小,趋近于匀减速变化;茶树新梢萎凋失水速率存在明显的品种差异,但不同茶树品种新梢失水快慢与采摘嫩度无明显相关性。相同采摘嫩度的茶树品种或名枞鲜叶按失水特性可初步划分为“失水较快”和“失水较慢”两种类型,其中具有亲缘关系品种(茗科1号、金牡丹、黄观音和黄棪)一芽二、三叶的萎凋失水表征基本相似,然而茶鲜叶萎凋失水速率并非完全由茶树品种或名枞的资源特性所决定。  相似文献   

4.
乌龙茶可控环境做青工艺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做青,是乌龙茶初制的特殊工序.乌龙茶的优异品质在做青中形成.做青工艺、做青环境、原料品种等有着不可分割的有机联系.做青环境的温度毛蟹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春夏茶宜较低,暑秋茶宜较高.黄旦的季节差异不明显.做青环境的湿度因品种不同而有明显差异,毛蟹、梅占宜较低,黄旦宜较高.萎凋是做青的前处理,也是个重要因素.萎凋糟热风萎凋可代替日光晒青.萎凋叶适宜合水率与鲜叶含水率呈明显正相关.提高做青环境的温度可以缩短做青时间.摇青是做青的特殊环节,摇青轻重,不同品种有明显差异.堆青是做青质量的最后一关,可使摇凉青的不足得到弥补.  相似文献   

5.
陈加友 《中国茶叶》2004,26(2):16-17
乌龙茶的初制工艺一般为鲜叶→萎凋→摇青→炒青→揉捻→烘焙.  相似文献   

6.
萎凋是红茶、乌龙茶、白茶等品质形成的关键工序之一。光是一种能源物质和信号因子,对萎凋叶的品质形成有重要作用。文章通过对不同光质萎凋对鲜叶的物理特性和生化成分的影响,以及目前光照萎凋技术进行系统综述,为茶叶萎凋工艺的发展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7.
闽南乌龙茶初制工艺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叶因制茶技术不同,品质也异。根据其制法和品质的不同,可将茶叶分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乌龙茶、红茶等六大类。乌龙茶产区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台湾的部份地区,相应地称之为福建乌龙茶、广东乌龙茶和台湾乌龙茶。福建乌龙茶又分为闽南乌龙茶和闽北乌龙茶。闽北乌龙茶采用“重晒轻摇重火功”,闽南乌龙茶则采用“轻晒重摇轻火功”,从而形成各自不同的品质风格。有良好的品种,还要加以科学的制作技术,才能制出好茶。闽南乌龙茶也不例外,从鲜叶采摘直至烘焙成干茶,在每个工艺的要求都十分严格。1 鲜叶采摘 闽南乌龙茶一般采摘形成驻…  相似文献   

8.
鲜叶萎凋是红茶加工的第一工序。Takeo 曾研究了不同品种鲜叶在自然萎凋过程中多酚氧化酶活性变化,认为15~18小时的萎凋可制成品质较好的红茶。Ullah M·R 对无性系茶树的人工萎凋叶、自然萎凋叶和“单纯”化学萎凋叶的成分进行了分析,且审评了成茶的滋味,发现人工萎凋至少要16小时才能加工出优质红茶。目前国内茶厂在生产上采用人工萎凋日趋广泛,人工萎凋比自然萎凋时间短,生产周转快,作者测定差异较大的几个品种鲜叶多酚氧化酶活性以及不同品种鲜叶人工萎凋期间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变化,试图用多酚氧化酶活性衡量不同品种鲜叶适制的茶类及估测人工萎凋所需的最短时间。  相似文献   

9.
乌龙茶晒青(萎凋)工艺研究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乌龙茶是我国特有的一种高香型茶类 ,主产于福建、广东、台湾三省 ,具有天然的花果香和绿叶红镶边的独特品质。乌龙茶香高味醇的优良品质的形成 ,取决于两个方面 ,一是鲜叶原料 ,二是制造工艺。乌龙茶是半发酵茶 ,制法精细、复杂 ,其第一道工序晒青 ,是形成乌龙茶良好品质的重要工序 ,晒青质量的好坏 ,对乌龙茶香气的形成有相当大的影响。晒青即日光萎凋 ,是乌龙茶制造中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方法。鲜叶从茶树上采摘下来后 ,在一定时间内生命活动还在继续。对其它茶类而言 ,鲜叶只需要在室内萎凋或摊凉失水就行 ,而对乌龙茶 ,则必须在晒青失水…  相似文献   

10.
乌龙茶机械萎凋工艺参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黄品种鲜叶为原料,采用6CLW-10型茶叶连续萎凋机进行乌龙茶萎凋试验,并通过生产验证。结果表明,萎凋温度为35℃,萎凋时间为15—20min,萎凋程度以鲜叶失水率为7%—10%(最好控制在8%左右),能获得较好的品质,且香气最佳。该机适于不同品种乌龙茶萎凋,台时150—25Okg鲜叶,与传统工艺比较,茶叶品质一般可提高0.5—1.0等级。  相似文献   

11.
乌龙茶鲜叶的生化特性,是决定乌龙茶品质的前提,鲜叶内含生化成分的组成和含量不同,所制的乌龙茶品质也有所差异。而鲜叶的生化组分因产地、土质、小气候、树龄,肥培管理采摘时间鲜叶老嫩等不同而异。在此,笔者结合这几年加工新工艺乌龙茶的体会,略谈几点看法。1鲜叶采摘标准乌龙茶必须采摘较为成熟的开面2—3叶茶树嫩梢为原料(接近中开面,即华安茶区所讲“中菜”),过于幼嫩或过于粗老的鲜叶难以加工出优质乌龙茶。生产实践证明,鲜叶是基础与关键,保持其鲜灵是关键的关键。如果鲜叶在离开母树后受损严重,就会加速其多酚类的氧化,晒青后不但…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品质风格必须保全 建阳是福建白茶主产区,所产“贡眉”,历史悠久,驰誉于世,港澳等地有其传统的消费市场。加工“贡眉”的毛茶,称“小白”,系采摘一芽二叶初展的小叶种茶树新芽,精工细制而成。传统的初制工艺采取室内自然萎凋方法:鲜叶采回后,就放在水筛里“开青”,使叶子均匀撒开,薄摊后叶子尽量互不重迭。萎凋场所以通风干燥,清洁明净,而又避免日光直射者为宜。同时还要防止雨雾侵入。鲜叶  相似文献   

13.
乌龙茶品种鲜叶加工白茶过程中香气成分动态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龙茶品种茶树鲜叶加工白茶具有明显的花香特征。为探明该原料在白茶加工过程中香气成分的形成与变化规律,在室内控温控湿(温度18~22℃,湿度45%~60%)环境条件下,选用福鼎大毫茶、福安大白茶和福云6号制成的传统白茶为对照,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气质联用法对茗科1号等10个适制乌龙茶品种鲜叶的萎凋在制品及其成品茶(简称花香白茶)进行了香气成分检测和化学计量分析。结果表明,花香白茶与传统白茶存在迥然不同的香气组成化学模式。各乌龙茶品种鲜叶加工的花香白茶及其在制品的香气组成化学模式具有较高相似度;随着鲜叶萎凋减重率的增加,其香气组成在主成分分析二维得分视图中的模式分布渐趋离散,并发生群体定向逐步偏移。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花香白茶在加工过程中香气组成的动态变化与采制原料的品种特性密切相关。鲜叶萎凋减重率30%~60%为影响花香白茶香气品质形成的关键发展阶段,并以萎凋后期(减重率≥45%)对其在制品香气组成的影响最为突出。从乌龙茶品种试样中可检出的136种香气成分显著富集于3种变化趋势模型,其中芳樟醇及其氧化物、香叶醇、橙花醛、水杨酸甲酯、β-紫罗酮、二氢猕猴桃内酯等香气成分可视为花香白茶香气品质工艺耦合调控的主要化学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4.
正一、鲜叶要求宁强红茶鲜叶要求要做到品种相同、鲜嫩一致、大小均匀,对采摘的鲜叶必须按品种、批次、嫩度、大小进行分级,防止混杂,否则易造成发酵不匀、品质不良的后果(表1)。二、加工工艺1.萎凋主要采用传统的日光萎凋和室内自然萎凋相结合的复式萎凋法。其方法是:日光萎凋选择阳光充足的10:00~18:00时段,将鲜叶薄摊于竹席,摊放厚度5~10cm,嫩叶薄摊,老叶厚摊。叶温控制在25~30℃,每隔半小时轻翻1次,日光萎凋4~6h后,将鲜叶移至室内,继续室内萎凋4~6h,鲜  相似文献   

15.
光照作为重要外源信号因子参与调控乌龙茶品质特征形成。为了系统研究不同光照时间的日光萎凋对乌龙茶风味组分的影响,以铁观音鲜叶为供试材料,分析测定 5 个不同时间(0、15、30、60、120 min)日光萎凋处理制成铁观音毛茶的儿茶素、香气组分和感官品质。结果表明,乌龙茶加工过程中香气积累和儿茶素降解与日光萎凋时间延长不存在持续线性正相关关系,适度日光萎凋有利于促进清香型铁观音品质特征形成;与日光萎凋20 min 处理相比,日光萎凋 15 min 处理制成铁观音毛茶中呈花果香气味的 α-法呢烯和橙花叔醇的相对含量分别提高了 4.4%和 6.8%,与全程无光萎凋处理相比,日光萎凋 15 min 和 30 min 处理的毛茶非酯型和酯型儿茶素组分含量降低明显,下降幅度分别达到 7.26%~19.77%和 14.36%~30.09%,日光萎凋 60 min 和 120 min 叶片过度光胁迫产生红褐变,毛茶综合品质表现较差。  相似文献   

16.
萎凋是红茶、乌龙茶等发酵茶加工的重要工序之一,对茶叶感官品质影响明显。萎凋过程中,随着水分的不断散失,鲜叶的呼吸作用持续进行,内质成分发生剧烈变化,促使萎凋叶物理特性发生改变,为后续工序和品质形成提供特定的物质和叶形基础。文章对萎凋过程中鲜叶的物理特性和生化成分变化规律,以及目前萎凋工艺关键参数的调控技术等进行了系统综述。可精准调控环境温度、湿度、光照、通气状况等参数的设施萎凋技术是今后萎凋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7.
乌龙茶是半发酵茶,它综合了绿茶不发酵和红茶全发酵的制茶特点,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优良品质,具有红茶的鲜浓和绿茶的醇厚,花茶的香气及“绿叶镶金边”等特色。乌龙茶优良风格的形成,一是取决于鲜叶原料的物质基础,二是决定于制造工艺的方法特点及其科学性,两者缺一不可。就乌龙茶加工原料而言,鲜叶采摘标准与红茶、绿茶的要求不一样。乌龙茶除适制品种外,采摘标准较为讲究,采摘方法要求严格,也就是说鲜叶内含生化成分含量要适宜,才能加工出优良品质的茶叶。目前我省乌龙茶生产区域不断扩大,但在采摘标准上掌握的不大好,尤其是新区问题较突出。到现在为止,具有广东特色的乌龙茶原料内含物含量影响成茶品质的研究较少。因此,我们为了  相似文献   

18.
为提升阴雨天气乌龙茶晒青工艺的质量,本试验通过研究晴天正常晒青、阴天晒青、太阳灯照射晒青,萎凋槽加热鼓风萎凋,萎凋槽自然萎凋等处理方法的鲜叶质量和毛茶感官品质,分析得出特殊天气状况下乌龙茶的最佳“晒青”替代方法,以此保证乌龙茶的品质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笔者近时翻阅地方史料,看到编修于1929年《建瓯县志·实业卷》大篇幅记载了建瓯茶事,如水仙茶树品种的起源,乌龙茶的传播等,其中篇幅专述了乌龙茶生产技术,据笔者考究,该文可以说明以下事项:1、该文献全面记述了乌龙茶生产技术,包括园地选择、茶园管理、鲜叶采摘、初制加工、茶具设施、工艺标准。该文对生产高品质乌龙茶理论全面、工艺精湛、技术成熟、经验丰富、操作性强,至今仍有非常可取之处,实属一篇专业技术文献。2、其时乌龙茶初制有9道工序,即:采摘、晒青《晾青(室内萎凋)》、做青(摇青、并筛、密室静置)、炒鼎、揉茶、复炒、水焙、…  相似文献   

20.
萎凋过程鲜叶理化特性变化及其调控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萎凋是红茶、乌龙茶等发酵茶加工的重要工序之一,对茶叶感官品质影响明显。萎凋过程中,随着水分的不断散失,鲜叶的呼吸作用持续进行,内质成分发生剧烈变化,促使萎凋叶物理特性发生改变,为后续工序和品质形成提供特定的物质和叶形基础。文章对萎凋过程中鲜叶的物理特性和生化成分变化规律,以及目前萎凋工艺关键参数的调控技术等进行了系统综述。可精准调控环境温度、湿度、光照、通气状况等参数的设施萎凋技术是今后萎凋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