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经过对草原鸡几年的放养治蝗试验,在品种选择、牧鸡驯养、放牧治蝗、疫病防治等方面探索出利用草原鸡治理草原虫害的有效防治技术,为规模化推广放养草原鸡治理蝗虫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新农业》2012,(11)
据中国新闻网,针对当前草原虫害防治工作,根据《“农业部2012年为农民办实事——百万牧鸡治蝗增收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甘肃省在肃南、民乐、夏河、永昌、天祝、嘉峪关、渭源、漳县、临夏县投放10万只牧鸡治理草原蝗虫灾害。  相似文献   

3.
几种杀虫剂农药防治草原优势种蝗虫的田间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之一,草原面积大,各种草场连年都受到蝗虫不同程度的危害,特别是荒漠半荒漠草场受到的危害更严重,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利用蝗虫微孢子虫、绿僵菌系列产品、蝗虫痘病毒、人工招引粉红椋鸟、牧鸡治蝗、养鸭治蝗等生物防治措施,取得了很好的防治效果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中国畜禽种业》2012,8(10):153-153
“百万牧鸡治蝗增收行动”是农业部2012年承诺为农民办理的31件实事之一。日前,全国畜牧总站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明子王旗举办了“农业部2012年为农民办实事——百万牧鸡治蝗增收行动”启动仪式。“百万牧鸡治蝗增收行动”将在内蒙古、新疆、甘肃、河北等11个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展。  相似文献   

5.
为探索治蝗育肥模式下伊犁鸡、伊犁麻鸭的生产性能,更好地挖掘伊犁地方优秀家禽品种的开发价值,以市场常见饲养鸡(黑良凤鸡)、鸭(高邮鸭)品种与伊犁鸡、伊犁麻鸭进行治蝗育肥对比试验,即对比分析70日龄伊犁麻鸭、高邮鸭和90日龄伊犁鸡、黑良凤鸡在治蝗育肥模式下的放牧半径、归巢能力、成活率、经济效益、治蝗效果等指标。结果表明:黑良凤鸡、高邮鸭放牧半径均明显低于伊犁鸡、伊犁麻鸭。伊犁鸡归巢能力明显强于黑良凤鸡,伊犁麻鸭归巢能力强于高邮鸭。各品种鸭成活率均高于各品种鸡,且伊犁鸡高于黑良凤鸡,伊犁麻鸭的成活率高于高邮鸭。基于治蝗育肥模式的鸡鸭,养鸭比养鸡收益高、风险小,地方品种较商业品种具有更好收益。鸭群治蝗效果相对好于鸡群,伊犁麻鸭较高邮鸭效果好,伊犁鸡较良凤鸡效果好。综上,牧鸭治蝗效果和育肥效益优于牧鸡,且地方品种优于商业品种。  相似文献   

6.
蝗虫与水、旱并称为滁州市农业三大自然灾害。建国以来,尤其是1959年确立“改治并举、根除蝗虫”的治蝗方针后,该市实施水利建设和围田垦荒等措施,大力改造蝗区,降低蝗虫密度,蝗虫危害得到了有效控制,蝗灾发生频次明显下降。1飞蝗现状该市有二类蝗区(一般)9个,即花园湖蝗区、方  相似文献   

7.
《农家顾问》2005,(6):32-32
农业部5月19日召开全国蝗虫防治工作会议,农业部副部长范小建提出今年蝗虫防治工作的具体目标:飞蝗发生密度控制在每平方米1头以内;农区土蝗平均密度控制在每平方米5头以内;草原蝗虫平均密度控制在每平方米10头以内;农区和草原的蝗灾损失分别控制在5%和10%以内,努力做到“飞蝗不起飞成灾,土蝗不扩散危害,入境蝗虫不二次迁飞”。为此,农业部要求从四个方面加大治蝗工作力度:全面落实治蝗领导责任制,切实加强监测预警,提早落实治蝗资金和物资,加强防治的指导和培训。  相似文献   

8.
蝗虫灾害物理防治发展及应用前景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物理治蝗产生了针对蝗虫生理特性的无毒害化治理效果。负压气流吸入式灭蝗实现了对草原蝗虫无害化治理和蝗虫资源在家禽饲料方面的利用;针对蝗虫的群体性趋光行为,光电诱导捕集蝗虫技术已获取相关的发明专利,并逐步与机械化捕集治蝗技术相结合;微波、射线等辐射技术,利用高能电磁波谱对生物体的聚热致死效应,逐步应用于对蝗灾的防治。物理治蝗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产品品质安全,必将成为蝗灾治理的重要技术。  相似文献   

9.
蝗虫与水、旱并称为滁州市农业三大自然灾害.建国以来,尤其是1959年确立"改治并举、根除蝗虫"的治蝗方针后,该市实施水利建设和围田垦荒等措施,大力改造蝗区,降低蝗虫密度,蝗虫危害得到了有效控制,蝗灾发生频次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0.
草地牧鸡灭蝗作为一项环境友好型的生物灭蝗新技术,近年来,得到大力推广应用,它是今后草地治蝗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结合赤峰市草地牧鸡灭蝗工作实际,简要分析了其推广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几点建议,为以后更好地开展工作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美国农业科学工作者发明一种有效的杀灭蝗虫的新方法。这种方法是用一种单细胞原生动物——蝗胞子虫(Nosema locustae)——使之进入蝗虫的躯体,然后从内部来杀死蝗虫。 农民习惯用化学药物来药死蝗虫,但是这些杀虫药剂的毒性都很强,常将鸟类和其它蝗虫的天敌一起毒死。蝗虫一旦没有了天敌,就能够自由地进行繁殖。农业科学家认为用蝗胞子虫治蝗虫不会伤害蝗虫的天敌,所以可以避免药物治虫的这个缺点。  相似文献   

12.
<正>蝗虫作为世界性的重大农牧业害虫,在全球分布广泛,且具有跨境迁移为害的能力,一旦暴发成灾,将对农牧业生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推进政府间联合治蝗,成为未来蝗虫有效治理的重要发展方向。自2000年以来,哈萨克斯坦的意大利蝗等蝗虫为害严重,哈萨克斯坦与俄罗斯等国陆续开展蝗虫治理协作。2002年,中国和哈萨克斯坦正式启动治蝗合作,围绕中哈边境蝗虫发生特点、防治技术等方面开展一系列科学研究以及工作交流。基于中哈两国签订的合作协议,两国农牧业部门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开展边境地区蝗情信息交换、蝗虫联合调查等活动,召开中哈合作治蝗联合工作组会议和专家技术研讨会,通过密切务实合作,有效防止边境地区蝗虫迁入本国造成为害,为保护中哈边境地区农牧业生产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国际合作治理农作物病虫害提供了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3.
简要回顾了河南省治蝗历史 ,分析了现阶段东亚飞蝗发生新特点、新变化及其成因 ,并依蝗虫的发生趋势 ,提出了治蝗减灾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4.
澳大利亚灾蝗发生预警系统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建强 《世界农业》2003,(10):44-45
澳大利亚灾蝗(ChortoicetesterminiferaWalker)是当前为害澳大利亚牧草和农作物的重要害虫。为了控制蝗虫的危害,澳大利亚政府设立了治蝗机构———澳大利亚灾蝗委员会,专门负责蝗虫的监测预警、防治和有关研究工作。通过利用现代化工具和技术,实现了虫情信息的实时传递和图形化显示,为防治决策提供了充分的依据,较好地控制了蝗虫的危害。一、澳大利亚蝗虫的主要种类及特点澳大利亚对作物和牧草造成危害的蝗虫种类主要有3种:澳大利亚灾蝗、刺胸蝗(AustracrisguttuloseWalker)和飞蝗(LocustamigratoraL.)。主要分布于NewSouthWales、Quee…  相似文献   

15.
《河北农业》2005,(6):1-1
当前,夏蝗防治即将进入关键时期。农业部5月19日召开全国蝗虫防治工作视频会,确定今年蝗虫防治工作的具体目标:飞蝗发生密度控制在每平方米1头以内;农区土蝗平均密度控制在每平方米5头以内;草原蝗虫平均密度控制在每平方米10头以内;农区和草原的蝗灾损失分别控制在5%和10%以内,努力做到“飞蝗不起飞成灾,土蝗不扩散危害,入境蝗虫不二次迁飞”。要求从四个方面加大治蝗工作力度。  相似文献   

16.
杀蝗绿僵菌油剂的飞防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飞机喷雾的方法,比较了20%杀蝗绿僵菌油剂与常规杀虫剂马拉硫磷乳油在大面积生物治蝗方面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20%杀蝗绿僵菌油剂对笼罩内蝗虫的防治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但短期内对高密度蝗虫种群数量的总体控制效果不理想。  相似文献   

17.
《农业考古》2021,(3):225-230
蝗虫是为害农业生产最严重的害虫之一,人民在与蝗灾的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通过治蝗书籍得以保存与传播。《捕蝗图说》作为一本治蝗专著,书中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记载治蝗方法,方便百姓阅读理解,有利于民间流传,更具实用价值。此书现存有:咸丰六年、七年刻本,同治八年、十一年刻本,光绪元年、十七年刻本。清代蝗灾频发,且书中所载治蝗内容图文并茂、言简意赅、旨在实用,或是此书版本较多的原因之一。清咸丰六年刻本由钱炘和的序、捕蝗图式十二幅和捕蝗要说二十则组成,书中记载了捕蝗除蝻之法,以及治蝗前和治蝗时的相关事宜,对治理蝗虫灾害,确保粮食丰收,保障人民生活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该书是总结先人经验智慧所得,整理蝗灾文献,了解治蝗之法,于今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多年来,新疆草原蝗害的化学防治主要是使用有机磷农药稀释成一定浓度后喷施。由于长期使用单一农药,蝗虫体对其产生了较强的抗药性,防治费用增加了,防效并不理想。为了提高化学农药的治蝗效果,探索适于蝗虫防治的农药品种,笔者于1987年6月20—26日进行了本试验。 试验设于玛纳斯县清水河乡汗曹地蒿属半荒漠草场。这里植被盖度70%,主要蝗虫种类有意大利蝗、黑条小车蝗、土库曼蝗、红胫戟纹蝗、蓝胫戟纹蝗、黄胫戟纹蝗及两  相似文献   

19.
为了实现今年飞蝗“不起飞不成灾,土蝗不扩散不为害”的防治日标,确保农牧业生产安全,5月13日,农业部在北京召开全国蝗虫防治工作会议。会议分析了今年蝗虫发生趋势,交流了近年来治蝗工作经验和今年各地  相似文献   

20.
微山湖蝗区位于江苏省北部、山东省西南部两省交界处,面积约1.3万km^2,是国家重点蝗区之一。沛县位于微山湖西畔,总面积约0.1km^2,受微山湖特殊气候条件和复杂地形、地貌影响,东亚飞蝗为沛县历史性害虫。在“改治并举,综合防治”治蝗方针指导下,蝗区实施了大规模治理改造,宜蝗面积逐年缩小,发生程度逐步减轻。目前宜蝗面积已由上世纪50年代的6.6万hm^2减少到1.9万hm^2。尤其是近年来,在做好蝗虫监测基础上,探索了“蝗区治理、生物治蝗、地面应急防治”的综合控制技术,飞蝗发生得到有效遏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