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根据农林部的布暑,农林科学院农业生物研究所从一九七五年至一九七八年对玉米细菌性枯萎病菌血清学检验技术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从中筛选出反向间接血凝检验,对流免疫电泳检验,免疫双扩散检验等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2.
一、原理:在半固态的琼脂凝胶板上,抗原与抗体双向扩散,如果比例合适,就会形成肉眼可见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沉淀线。因此,用已知的细菌性枯萎病菌抗血清就可以捡出未知的玉米细菌性枯萎病菌。二,材料:1,琼脂粉  相似文献   

3.
甘蓝枯萎病菌寄主范围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甘蓝枯萎病于2001年最先在北京延庆发现~([1]),目前已扩散到山西、河北、甘肃及陕西等北方甘蓝生产基地,重病区发病率高达80%以上,对甘蓝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国内外对甘蓝枯萎病寄主范围的研究仅限于十字花科作物~([2-4]),对该病原菌是否侵入其他类蔬菜及1、2号生理小种侵染十字花科寄主的差异尚未见报道。本文采用人工接种的方法,综合分析甘蓝枯萎病菌对主要大田蔬菜作物的侵染寄生能力,为制定合理的轮作防病  相似文献   

4.
玉米细菌性枯萎病菌(Erwinia stewartii)为我国对外检疫对象之一。随着国际作物种质交换活动的不断开展,从国外较大量地进口玉米日益成为现实,该病传入我国的机会也在不断增加。为保护农业生产,严防危险性病、虫害的传播,近年来各港口加强了对玉米细菌性枯萎病的检验并已  相似文献   

5.
将蛋白质抗体结合或吸附在红血球表面,以测定微量的抗原,而引起的血球凝集反应,称为反向间接血凝。用这种方法检测相应的细菌,只有敏感、快速、特异的优点,通过室内检验,我们认为可以用这种方法来检测玉米细菌性枯萎病菌。其  相似文献   

6.
棉花枯萎病菌的血清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以棉花枯萎病菌公安菌株为材料,用D.Ianneli法提取菌丝孢子蛋白抗原,按改进的J.E.Devay免疫方案制备抗血清。琼脂双扩散测得效价达1/64,用琼脂双扩散、(比较)对流免疫电泳、间接ELISA及SPA-ELISA测定抗血清的特异性和灵敏度。结果表明4种检测方法基本上均能鉴别到尖孢镰刀菌种的水平,但不能鉴别到种以下的分类单位,4种方法检测所达的灵敏度依次为4.8625×10-2,6.078×10-3,3.799×10-4,3.799×10-4mg×ml-1。除此之外,本研究对琼脂双扩散法在真菌血清学上的应用上作了摸索  相似文献   

7.
菌种保藏是个很重要的问题,保存不当容易丧失活力或造成污染。菌种保藏既要求菌种在较长的时间内,维持其原有活力;同时又要保持原有的特性。 不同菌种,采用什么方法保存,贮藏在什么环境条件下是不尽相同的。我们曾采用日常应用较广的液体石腊保藏法,把玉米细菌性枯萎病Erwinia Stewartii(E.F.Sm.)Dye保藏在4—5℃的冰箱内,结果发现存活时间不长,只25—45天。  相似文献   

8.
杜鹃花枯萎病菌是造成杜鹃花枯萎病害的致病菌,在杜鹃花科植物上造成严重危害,本综述在广泛收集各种文献来源基础上,总结归纳了杜鹃花枯萎病菌的分类学信息,分布、寄主、症状、检测方法、传染传播特点及其防治等相关信息.截至目前,该病害控制较为困难,杀菌剂并不能提供有效的防治效果,加强检疫工作是防控该病害发生发展的最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
香蕉枯萎病菌生理分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研究对香蕉枯萎病菌菌株FOCAAA9(来自香蕉)和FOCABB1(来自粉蕉)进行培养试验和接种试验;在含粉蕉和香蕉组织漫提液的培养基上2个菌株的培养性状、菌丝生长速度、孢子形态、大小型孢子比率和产孢量显示出差异;接种结果FOCAAA9能侵染香蕉(Musa AAA)品种巴西蕉、红香蕉和台蕉引起枯萎病,而FOCABB1对3个香蕉品种无致病性。研究结果表明侵染香蕉和粉蕉的古巴尖镰孢[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ilse(E.F.Smith)Snyder]存在生理分化现象。  相似文献   

10.
石榴枯萎病菌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和小卫星标记(DAMD)技术分析中国石榴枯萎病菌 (Ceratocystis fimbriata)的遗传多样性,并对来自印度、巴西、美国、新西兰、巴布新几内亚等多种寄主的C. fimbriata样品进行扩增,结果显示:所有C. fimbriata在遗传相似系数0.70 (RAPD)和0.60(DAMD)时均被分为4个相似的组群,其中中国石榴枯萎病菌间及其与芋头黑腐病菌(中国)具有一致的同源性(similarity index:1.00),而其它不同寄主来源的分离菌显示出一定的多态性。来自印度的石榴枯萎病菌与来自中国的有明显差异(RAPD,DAMD遗传相似系数分别为0.83和0.71),中国芋头寄主分离菌与巴西芋头分离菌间也存在一定差异。相对于来自印度石榴C. fimbriata来说,来自中国石榴与巴西芋头的分离菌有更近的系统发育关系。所有来自甘薯寄主的C. fimbriata 聚类为一个单独的分支。这表明供试的所有中国石榴菌株间及与中国芋头菌株间均具有一样的基因型,与印度同寄主(石榴)的C. fimbriata基因型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1.
 利用三大棉种(海岛棉、陆地棉、中棉)鉴定区分枯萎病的不同菌系及其致病力,可把新疆棉枯萎病菌区分成吐鲁番菌系和莎车菌系两个生理型。前者只侵染海岛棉;后者对陆地棉、海岛棉均能为害。两者之间有明显差异,可以看出,吐鲁番菌系是棉枯萎病菌的一个新的生理专化型。  相似文献   

12.
棉花枯萎病菌接种及粗毒素处理后棉苗维管束病理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利用遗传背景一致而抗病性不同的岱16变异品系和抗病品种中12,研究了接种棉花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vasinfectum)及用枯萎病菌粗毒素处理后,棉苗维管束的病理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接种枯萎病菌后,病株茎部导管及薄壁细胞中有枯萎菌丝存在。发病严重的感病品种原岱16有菌丝的导管数最多,抗病品种早熟岱16抗最少。所有品种中均出现胶状物或侵填体堵塞导管,这种现象在抗病品种中更为明显。病菌粗毒素处理后,棉苗茎及叶柄导管内也出现侵填体或胶状物堵塞导管,抗病品种茎部导管堵塞快。  相似文献   

13.
拮抗性细菌防治棉花枯萎病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花枯萎病是我国棉花生产的萎病害之一,为了探索其生物防治途径,我们自1988年开始从棉花和小麦根际分离到多个对棉花枯萎病菌有抑制作甩的荧光假单胞菌和产芽孢细菌,其中荧光菌P32,P34,P38和Y2以及产芽孢细菌Ba,BB,Bx和K7的室内表现最好,在KB平板上,8个菌株对棉花枯萎病菌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3.0,3.0,3.2、3.4,4.0,4.5,4.1和4.4com;因而用它们进行了种子发芽试验,盆栽和大田防病试验。  相似文献   

14.
溴甲烷对棉花枯萎病菌毒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溴甲烷分别对培养一周,两周、三周的棉花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vasinfectum (Atk).Snyder et Hansen)熏蒸处理并且测定了它们对溴甲烷Lc99的CTP值;棉花枯萎病菌在PDA培养基上培养时间越长,对溴甲烷的抗性越大。讨论了用溴甲烷处理带病土壤和种子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棉花黄萎病种子内部带菌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64—1966三年共分离采自严重黄萎病株下部的尚未开裂成铃种子11505粒,平均内部带菌率<0.026%。系统分离棉铃各部位,其带菌率的趋势为:铃柄>铃托>胎座。从已吐絮的成熟铃内种子内部带菌分析结果看:1964年共分离外部带菌率约为5%的种子1557粒,全部未长微菌核。1966年分离病铃内成熟种子4049粒,只有一粒在种壳上长出了微菌核,带菌率为0.025%。用浓胞子液在田间灌注接种初裂铃,依受病程度不同,种子内部带菌率为0.93—2.4%。青铃注射接种的内部带菌率为10.40—70.40%。新吐絮铃喷洒接种,虽保湿1—2天,种子内部未分离到病菌。说明在菌量大,营养及温、湿度条件非常适宜时,病菌也可自种壳侵入内部,使有相当高的带菌率。通过三年的试验,作者肯定在自然情况下黄萎病菌主要附着在棉籽短绒上。内部带菌率极低。在轻病或无病棉株上选收正常吐絮铃内种子,内部基本不带菌。  相似文献   

16.
棉花抗枯萎病品种连作防病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78~1982年,在人工病圃试验调查了抗病品种连作1~5年的田间发病情况及生育产量。结果表明,抗病品种连作3年以上换种1~2年感病品种,比感病品种连作或只种1~2年抗病品种后换种感病品种,发病显著减轻,前者病害对棉花生育产量影响甚微。土壤病原菌菌量消长及土壤、病株中病原菌致病力测定,看出土壤病原菌量随抗病品种连作年限增加而减少,土壤病原菌致病力也有随抗病品种连作年限增加而减弱的趋势。抗病品种连作4年以上与只种1~2年抗病品种即改种感病品种或与感病品种连作相比,土壤病原菌量差异达极显著平准。土壤病原菌致病力差异达显著平准。  相似文献   

17.
采用五个抗病亲本与一个感病亲本正反交作抗性遗传试验结果,表明抗枯萎病的遗传效应是呈不完全显性,杂种一代的抗性表现趋向母本。五个抗病亲本对我国三个生理型的五个菌系无分化性的互作反应,这些亲本在零星病地种植两年,抗性没有下降趋势,说明这些抗病品种不仅抗性稳定,而且适应性广。但杂种后代在零星病地种植一年的抗性,与在病圃种植无显著差异,第二年抗性降低,因此,在抗病育种过程中,杂种后代F_1可以在零星病地种植,但F_2必须在病圃内进行筛选,才能获得较多的抗病个体。  相似文献   

18.
棉花枯、黄萎病混生病株鉴别方法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棉花枯、黄萎病菌在同一选择性培养基平面上能各自形成特征性菌落的特性,提出用水洋菜培养基(使用前每升培养基加入100毫克链霉素)和 L-山梨糖+蛋白胨培养基(KNO_3 2克,KH_2PO_4 1克,MgSO_4·7H_2O0.5克,FeCl_3微量,L-山梨糖16克,蛋白胨5克,洋菜16克,蒸馏水1000毫升)上培养两次的再培养法鉴别棉花枯、黄萎混生病株。供检病株经表面消毒,于水洋菜培养基上培养(24~26℃)5~7天,待病组织长出白色菌丝体后,移入灭菌试管,加无菌水10~15毫升摇荡。吸取该液0.2毫升均匀地涂抹到 L-山梨糖+蛋白胨培养基上,再培养5~7天。枯萎病株的分离物形成大量近圆形的白色小菌落,表面致密呈绒状,具有不匀而呈浅波状的边沿,气生菌丝白色茂盛,可纠集成束,似羊毛状。黄萎病株的分离物形成大量黑色小菌落,呈瘤状或斑点状突起,表面皱缩,具大量微菌核,气生菌丝极其稀疏,上面可见轮状着生的分生孢子梗。混生病株的分离物则产生大量分别具有上述特征的白色枯萎菌落和黑色黄萎菌落。  相似文献   

19.
 根据黄萎病菌在培养基上能形成微菌核的特性,寻找适于种子与土壤中黄萎病菌微菌核形成的培养基和相应的检查种籽和土壤带菌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在于进一步查明我国棉花枯萎镰刀菌对高温的耐受力,以及利用这一特性在区分种、型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