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棉花对红铃虫抗性及有关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0~1991年选用对红铃虫抗性有显著差异的8个棉花稳定基因型,按第二种双列杂交方案分析棉花对红铃虫的抗性遗传行为,测试48个性状,结果表明:(1)侵入率和子害率的h_B中等,GCV较大;铃壳厚度、衣指和衣分的h_B较高,GCV也较大;铃壳致密度、单铃重和子指h_B较高而GCV较小;铃壳含水量等11个性状h_B中偏低,GCV也较小。(2)子指和绒长的GCA和SCA差异均显著,子仁丹宁含量的SCA差异显著而GCA不显著,子害率、铃壳含水量、子仁淀粉、单铃重、衣指、衣分、纤维比强度、伸长率和麦克隆值均为GCA差异显著而SCA不显著。(3)以83—82、7211、7209、1118和华棉101为亲本可提高后代的抗性。(4)铃壳的4个厚度性状、致密度、含水量、丹宁含量和子仁的类黄酮、总酚共9个理化性状与抗性至关,而遗传特点较好或中等,子害率与主要经济性状间的遗传相关系数多为较高正值。本文还就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正式的栽培品种试验(OCTs)在无草甘膦除草剂状况下评价转基因的草甘膦(N-(膦酰基甲基)-甘氨酸]抗性和无抗性棉花(Gossypium hirsutum L.)栽培品种。因此,草甘膦抗性棉花栽培品种在正式栽培品种试验中的产量不能反映栽培品种在草甘膦抗性或者预期生产系统中的变化,因为所有栽培品种是在普通除草剂状况下生产的。  相似文献   

3.
抗除草剂转基因黄瓜的获得及T1植株抗性鉴定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从影响黄瓜转基因体系的外植体类型、农杆菌共浸染时间,是否加入乙酰丁香酮等因素摸索,建立了黄瓜遗传转化体系;将抗除草剂基因bar以农杆菌共浸染法导入到黄瓜父本品种M1子叶中,经历愈伤组织分化、芽诱导和生根等过程获得落地转化株系,通过转异性引物的PCR鉴定,13个株系扩增出bar基因片段。T0自交获得T1转基因植株,经1000倍除草剂巴士达喷施处理,其中84%表现为较高的抗性。  相似文献   

4.
5.
<正> 我国棉花抗黄萎病研究在西南农业大学取得重大成果,该校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在最近获得了抗黄萎病育种新材料,为育成高抗黄萎病的棉花新品种提供了重要种质资源。近日,由西南农大教授裴炎主持研究的这项名为"广谱抗真菌双价基因的筛选及棉花抗黄萎病的基因工程"研究课题通过农业部验收。棉花黄萎病是一种危害很大的病害。通常情况下,感  相似文献   

6.
<正>据澳新食品标准局(FSANZ)消息,近日澳新食品标准局就抗除草剂棉花产品用于食品征求意见,截止日期为2014年4月29日。澳新食品标准局首席执行官麦卡臣表示,Dow AgroSciences Australia提交一份申请,请求将抗除草剂棉花产品用于食品,该转基因棉花能抗2,4-  相似文献   

7.
中国棉花抗枯、黄萎病品种抗性和产量性状改良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自育的110个棉花抗枯、黄萎病品种的抗病性、产量性状、早熟性状的遗传改良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抗枯萎病育种成效显著,品种对枯萎病抗性呈稳步上升趋势;品种对黄萎病抗性亦呈上升趋势,但进展缓慢。除20世纪70年代品种略有下降外,品种的单株生产力呈上升趋势。单株结铃平均数在年代间变化不大,衣分变化趋势呈“V”字型,90年代品种最高。20世纪50~90年代,品种生育期缩短,早熟性增强。株高、第一果枝距子叶距离、第一果枝节位变化趋势一致,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8.
棉花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参数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6个荧光参数有显著差异的棉花品种(系),采用NCⅡ遗传交配设计配制9个组合,应用AD模型对其盛花期叶片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参数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棉花叶片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参数中Fv/Fm、Fv/Fo与NPQ以显性方差为主,qP以加性方差为主。Fv/Fo具有较高的狭义遗传率,Fv/Fm和Fv/Fo的广义遗传率均达到极显著水平。Fv/Fm、Fv/Fo与产量间均存在很高的加性相关,显性相关均为负值且达到极显著水平,与纤维长度、麦克隆值相关性也较高。qP、NPQ与主要经济性状间的相关系数为负值。  相似文献   

9.
抗草甘膦棉花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草甘膦棉花最早于1997在美国释放,它是通过将编码抗草甘膦酶5-烯醇式丙酮酰莽草酸-3-磷酸合成酶基因导入珂字棉312而获得的抗性株.抗草甘膦棉花在美国的种植面积占棉花总种植面积从1997年的3.2%到增加到2005年的60%左右.在这近十年内,抗草甘膦棉花虽然得到了广泛的种植,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草甘膦的施用方法和时期的不正确操作对抗草甘膦棉花的根系生长、育性和产量都产生了负面影响.这主要是因为:1、外界因素,包括草甘膦施用方法在内的其他栽培措施和不利的环境条件,如高温,对抗草甘膦棉花的产量及生长的影响;2、内部因素,抗草甘膦棉花不同器官对草甘膦的吸收量及抗草甘膦基因的表达量差异有关.因此,本文从抗草甘膦棉花对草甘膦的吸收分配、草甘膦的施用量和时期对抗草甘膦棉花根系生长、花药开裂及产量等方面综述了这些年来抗草甘膦棉花在应用过程中的问题,并且对今后抗草甘膦棉花育种方面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以土壤和毛巾卷为培养基,进行除草剂对棉种发芽的影响试验,以明确乙氧氟草醚、扑草净和二甲戊灵对棉花种子发芽率的影响。结果显示,二甲戊灵处理组棉种发芽率最高,对棉花生产较安全。  相似文献   

11.
柱前衍生-气相色谱法测定柑橘中2,4-D 残留量研究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决柑橘出口中2,4-D残留监测问题,研究了快速测定柑橘中2,4-D残留方法。样品经酸性乙腈提取,用酸性硅藻土净化,经三甲基氢氧化硫(TMSH)衍生后,用带电子捕获检测器的气相色谱仪进行测定。试验结果表明:2,4-D的最低检出量为5×10-13g,最低检出浓度为4×10-4mg/kg,在0.001、0.01、0.1mg/kg三种添加水平下,添加回收率范围为77.16%~97.72%,变异系数范围为3.30%~8.65%。该分析方法快速、准确、灵敏,重现性好,适用于柑橘中2,4-D残留量的检测。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的2,4-D对两个西葫芦品种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0.1mg/L的2,4-D处理对两个西葫芦品种的发芽势、发芽率、活力指数有明显的促进作用,5 mg/L和10 mg/L的2,4-D处理对西葫芦种子的萌发有抑制作用,浓度越大抑制作用越强;1 mg/L的2,4-D处理有利于西葫芦幼根的生长;0.1 mg/L和1 mg/L的2,4-D处理对西葫芦幼苗MDA含量的影响不大,随着处理浓度的升高,MDA含量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升高.  相似文献   

13.
杨文清  张颖  叶吉松  张胜  胡晋 《种子》2007,26(1):43-45
为了明确2,4-D包膜处理对黄瓜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以特早、津杂四号黄瓜为材料,用2,4-D包膜处理黄瓜种子,研究了2,4-D对黄瓜种子发芽及幼苗形态建成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2,4-D包膜处理对黄瓜种子发芽势、发芽率无显著影响,但提高了黄瓜种子的活力指数,增加提高了幼苗根、下胚轴和子叶干重,显著促进下胚轴、子叶的伸长。2,4-D包膜处理对两个黄瓜品种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无显著影响。2,4-D包膜处理显著提高了津杂四号黄瓜幼苗POD、CAT和SOD活性;2,4-D包膜处理减少了特早黄瓜种子的平均发芽天数,促进了特早幼苗根的伸长,显著提高了特早黄瓜的叶绿素含量。  相似文献   

14.
制备2,4-二氯苯氧乙酸(2,4-D)分子印迹聚合物,并对两种制备方法进行比较。采用本体聚合法和悬浮聚合法分别制备出2,4-D分子印迹聚合物(2,4-DMIPs)和2,4-D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2,4-DMIPMs)。通过正交试验,优化了聚合配方。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合成2,4-DMIPs的最优配方为:2,4-D 1.0 mmol、MAA 4.0 mmol、EGDMA 20.0 mmol、氯仿4.0 mL、AIBN 20.0 mmol;合成2,4-DMIPMs的最优配方为:2,4-D 1.0 mmoL、MAA 8.0 mmoL、EGDMA 20.0 mmoL、氯仿8.0 mL、AIBN 10.0 mmoL。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UV)对MIPs和MIPMs的选择吸附性能进行研究,并进行Scatchard分析。Scatchard分析结果表明,在研究浓度范围内,MIPs和MIPMs存在一类等同的结合位点。以2,4-二氯苯酚(2,4-DCP)和2,4-二氯苯甲醛(2,4-DCAD)为竞争底物时,MIPs的分离因子α分别为3.27、3.15,MIPMs的分离因子α分别为3.78和3.70。对于以2,4-D为模板分子的印迹聚合物,悬浮聚合法制备的微球比本体聚合法制备的颗粒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有更好的吸附性能和选择性能。该聚合物可用于环境和农作物中2,4-D的富集和检测,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2,4-D丁酯胁迫下土壤微生物对外源物质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2,4-D对土壤微生物生态特征效应.通过盆栽试验,采用三因素完全随机设计,平板菌落计数法对不同时间土样进行土壤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的测定.研究了2,4-D胁迫下添加尿素、多效唑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揭示了土壤细菌、放线菌、真菌在2,4-D胁迫下添加尿素、多效唑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高浓度2,4-D胁迫下,1~60 d明显抑制了细菌的生长,对放线菌、真菌的生长呈先刺激后抑制的作用,直到第60天3种菌均未恢复到对照水平;低浓度2,4-D胁迫下,1~60 d对细菌、放线菌、真菌均呈抑制效应.添加尿素、多效唑刺激了土壤细菌、放线菌、真菌的繁殖,2,4-D+尿素、2,4-D+尿素+多效唑2种处理对3种菌的刺激效应更为显著,与对照相比,对细菌和放线菌的刺激效应极显著,在1~60 d平均最高激活率达396.5%和125.9%.  相似文献   

16.
陆地棉黄萎病抗性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采用MINQUE(1)的统计方法,用ADM模型、ADAA模型、AD模型[1],估算陆地棉8个杂交亲本和F1、F2代各28个组合的黄萎病抗性遗传效应。结果表明,陆地棉黄萎病抗性的遗传不存在母体效应和上位性效应,因而采用AD模型分析,加性效应占52.43,显性效应为9.01,均达极显著水平;广义遗传率为83.04%,狭义遗传率为70.87%。  相似文献   

17.
转Bt基因抗虫棉抗虫性遗传研究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以转 Bt基因抗虫棉 R55为材料 ,利用ELISA(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检测方法 ,通过对不同亲本与抗虫亲本 R55杂交F1~ F5、BC1、BC2 世代材料 Bt晶体杀虫蛋白的定性、定量测定 ,结合大田自然感虫条件下的抗棉铃虫鉴定 ,研究了转 Bt基因抗虫棉 Bt基因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 :F1均表现阳性 ,F2 阳、阴性株符合 3∶ 1的分离比例 ,回交 BC1阳、阴性株呈现 1∶ 1的分离比例 ,说明 Bt基因的遗传基本符合显性主基因遗传规律。但 Bt基因的遗传又有其特殊性 ,表现在亲本的遗传背景对 Bt基因的表达有着较大影响 ,不同亲本与抗虫亲本杂交 F1代 Bt晶体蛋白的表达量存在较大差异 ;杂交方式对 Bt基因的表达亦有一定影响 ;不加选择的连续回交 ,有可能使 Bt基因“丢失”。未发现 Bt基因的表达随世代的递增、农艺和经济性状的改进而降低的趋势 ,Bt基因可以稳定遗传  相似文献   

18.
我国几个陆地棉品种枯萎病抗性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Hayman(1958)方法对4个抗病品种和4个感病品种共8个亲本及其8个半双列杂交组合的F_2代的平均病级进行双列杂交分析,结果表明.棉花对枯萎病的抗性存在加性和显性效应,无上位性,以加性效应为主;抗性呈不完全显性,受一对基因控制,广义、狭义遗传力都高达90%以上。16个抗×感组合的F_2代抗、感植株出现3:1比例分离,亦证实抗性受一对基因控制。抗、感病品种一般配合力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抗×感组合特殊配合力普遍低于感×感,抗×抗组合.因而抗病育种以配制抗×感类型组合为佳。  相似文献   

19.
棉花黄萎病抗性遗传问题迄今尚未获得肯定的结论。据作者等估计,这可能和寄主(棉株)和寄生物(黄萎病镰刀菌)之间的关系、黄萎病菌不同菌系间的互作以及影响抗性鉴定的正确性等问题有关。为此,必须创设有利条件,使寄主和病原菌间的关系得以充分表现;必须了解病原菌菌系间的互作,寄主必须有较大的群体。这一切都是为了寄主和病原物问的关系得以充分体现,为抗性遗传研究奠定基础。抗性遗传研究宜用单菌系接种,并且宜按数量性状和质量性状遗传方式同时进行研究和分析,以便得到比较确切可靠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棉花种间杂交渐渗系抗黄萎病性状遗传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利用抗黄萎病棉花种间渐渗系冀79作父本,高感病陆地棉品系1096作母本,配制杂交组合。感病对照、亲本及F1、F2在田间混生病圃鉴定。对亲本、F1及F2分离群体的抗性表现进行调查、统计,分析该抗源抗黄萎病性状的遗传方式,结果表明,该抗源抗性是由1个显性抗(耐)病基因和2个加性基因共同起作用,其中加性基因起主要作用。并且2个加性基因是独立遗传的,当2个加性基因同时存在并且纯合时,植株表现为高抗;当2个加性基因同时存在并且杂合时,植株表现为抗病;当只有1个加性基因存在时,不论纯合还是杂合,植株都表现为耐病;当2个加性基因不存在时,植株表现为感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