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用石蜡连续切片,进行H.E和Wilder染色,同时采用酸性α-醋酸萘酯酶(ANAE)反应标记淋巴细胞的细胞化学方法,对银狐脾脏组织结构及T淋巴细胞的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银狐脾被膜较薄,脾小梁不发达.白髓以脾小结和中央动脉淋巴鞘的形式不规则的分散于红髓之中;红髓由脾索和脾窦构成,脾窦适中.边缘区内鞘动脉数量较多,但椭球较小(直径约16~38μm).ANAE阳性反应的淋巴细胞主要分布在脾小结周边、中央动脉周围淋巴鞘、边缘区和椭球内.  相似文献   

3.
刺五加多糖对雏鸡脾脏中T、B淋巴细胞定位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雏鸡注射不同浓度刺五加多糖(ASPS)后脾脏中T、B淋巴细胞定位分布的变化情况,将60只1日龄雏鸡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每组20只,10日龄起对低、高剂量组雏鸡分别皮下注射免疫50和200 mg/m L的ASPS 0.2 m L,对照组雏鸡以相同方式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连续注射4 d。于末次免疫后第7天和第14天,从每组中分别随机选取5只雏鸡,取其脾脏制作冰冻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D3+T淋巴细胞和Bu-1+B淋巴细胞的定位分布。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低、高剂量组在注射后的7 d和14 d ASPS均能增加脾脏中CD3+T淋巴细胞和Bu-1+B淋巴细胞的数量,由CD3+T淋巴细胞构成的脾脏特征性结构-动脉周围淋巴鞘(PALS)的面积也显著增加,红髓中CD3+T淋巴细胞也明显增多,分布范围逐渐增加;同时,由Bu-1+B淋巴细胞构成的椭球周围淋巴鞘(EALS)的面积也明显增加,红髓和白髓中的浆细胞数量显著增多,并在注射后14 d时出现生发中心。与对照组比较,高剂量组和注射后14 d时上述变化趋势更为明显。结果表明,ASPS能够增加脾脏中T、B淋巴细胞的数量,并且能够影响其在PALS、EALS等脾脏特征性结构中的定位分布,从而从组织学角度进一步证明ASPS对鸡免疫功能具有显著的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4.
5.
为了研究刺五加多糖(ASPS)对雏鸡脾脏中CD4+和CD8+ T淋巴细胞定位分布的影响,从组织学角度评价ASPS对脾脏的免疫调节作用,试验将1日龄海兰褐公雏饲养至7日龄时选取150只,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ASPS低剂量组(ASPSL)和高剂量组(ASPSH),每组50只,所有组每天注射1次,连续注射3天。免疫后的第7、14、21和28天分别取其脾脏制作冰冻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D4+和CD8+ T淋巴细胞的定位分布。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免疫注射后21天和28天时ASPSL组和ASPSH组CD4+ T淋巴细胞的数量均显著增加(P<0.05),而且ASPS能够促进红髓中CD4+ T淋巴细胞向动脉周围淋巴鞘迁移,从而使单个动脉周围淋巴鞘面积较对照组明显增加,而ASPS对脾脏中CD8+ T淋巴细胞的数量和分布无明显影响。由此可知,ASPS能够通过影响脾脏中CD4+ T淋巴细胞的定位分布发挥免疫调节作用,这对于进一步揭示ASPS的免疫调节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鸡脾脏中B淋巴细胞的发育及其定位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IgM、IgG和IgA单克隆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IgM+、IgG+和IgA+B淋巴细胞在鸡脾脏中的出现、迁移、数量变化规律等一系列的发育过程以及组织定位分布特点。结果显示,IgM+和IgA+细胞在胚胎15日龄时开始出现,IgG+细胞在胚胎18日龄时出现,21日龄雏鸡脾脏的红髓和生发中心中出现以IgG型为主的浆细胞。各日龄IgM+、IgG+和IgA+细胞主要分布在脾脏的特征性组织结构—椭球周围淋巴鞘和生发中心中,这些结构也随着B淋巴细胞的增多而不断发育成熟。B淋巴细胞的数量随着日龄增长持续增加,直至21日龄时趋于稳定,各日龄B淋巴细胞数量始终以IgG+细胞最多,IgM+细胞次之,IgA+细胞最少。结果表明,鸡出壳初期,脾脏的体液免疫功能逐渐增强,并在21日龄时达到成熟水平。  相似文献   

7.
牛磺胆酸(taurocholate acid,TCA)是胆酸(CA)的羧基与牛磺酸(taurine)的氨基以酰胺键结合的一种初级胆汁酸[1],其化学名称为3α,7α,12α-三羟基-5β-24-胆烷酰-N-牛磺酸.经研究发现牛磺胆酸在抗炎、镇咳、祛痰等方面具有显著的药理作用[2-4].但目前,国内外关于TCA的免疫作用研究开展甚少,为此本文检测了TCA对小鼠脾脏CD4 、CD8 T淋巴细胞和CD19 B淋巴细胞百分率的影响,以便为揭示TCA对细胞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8.
对马来穿山甲脾脏的组织结构进行了系统观察,以期为穿山甲的救护工作提供基础信息。取野生马来穿山甲的脾脏,进行常规石蜡组织制片,H-E染色后进行显微观察与摄影,研究其组织结构及特征。结果表明:马来穿山甲的脾脏由被膜、白髓、红髓和边缘区构成,其被膜为双层结构,外层为间皮,内层为丰富的平滑肌和少量的致密结缔组织;被膜下有发达的带状血窦,实质中脾小梁和红髓发达,白髓不发达。  相似文献   

9.
交感神经对小鼠脾脏中淋巴细胞转化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经、内分泌、免疫诸系统间存在着相互作用,这是近30年来新兴的神经免疫学中主要的研究成果。交感神经及其递质去甲肾上腺素(NE)在体内和体外条件下对免疫细胞功能的调节作用是神经免疫学中研究最早、报道最多的内容之一。脾脏中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转化率分别代表了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但是,对于外周交感神经损毁后,脾脏中淋巴细胞转化率的影响还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利用6-OHDA损毁小鼠交感神经模型,检测了脾脏中不同浓度ConA诱导的T淋巴细胞转化率,不同浓度LPS诱导的B淋巴细胞转化率,以探讨交感神经对机体免疫状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鸡喉黏膜不同时期的免疫状态,采集不同日龄海兰白鸡的喉组织,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CD3+ T淋巴细胞和Bu-1+ B淋巴细胞的出现、定位分布及数量变化过程。结果显示:4日龄时,CD3+ T淋巴细胞和Bu-1+ B淋巴细胞都首次出现在喉黏膜中,而且都主要分布在喉腔底壁的正中黏膜嵴中;7日龄时喉黏膜中CD3+ T淋巴细胞和Bu-1+ B淋巴细胞急剧增多,并形成淋巴聚集物,CD3+细胞占据淋巴聚集物的中下部区域,而Bu-1+细胞主要位于淋巴聚集物外周;14日龄时Bu-1+细胞虽仍主要分布于CD3+细胞的外周,但分界不如7日龄时明显,有部分Bu-1+细胞穿插分布于CD3+细胞之间;21日龄和35日龄时,喉黏膜固有层中淋巴细胞更为集中;56日龄时,黏膜固有层底端出现主要由Bu-1+ B淋巴细胞构成的生发中心,而CD3+ T淋巴细胞则分布在生发中心周围的滤泡间区域。在数量变化上,随着日龄增长,CD3+ T淋巴细胞和Bu-1+ B淋巴细胞数量均逐渐增加,且14日龄之前CD3+细胞数量多于Bu-1+细胞,而此后各日龄Bu-1+细胞的数量均显著多于CD3+细胞(P<0.05)。结果表明,鸡喉黏膜中T、B淋巴细胞的分布和数量均呈现日龄相关性变化,并且其变化可以反映出14日龄之前喉黏膜以细胞免疫为主,而之后则倾向于体液免疫。本试验为进一步研究家禽喉黏膜的免疫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应用抗牛白细胞分化抗原单克隆抗体经免疫组织学方法及流体细胞计数器法对地方流行性牛白血病病牛(以下称牛白血病牛),健康成年牛(以下称成年牛)及健康未成年牛(以下称未成年牛)的外周血和脾脏的T淋巴细胞亚类进行了分析。无论是在外周血还是脾脏,牛白血病牛和成年牛的T淋巴细胞亚类的百分率(CD3+,CD4+,CD8+和WC1+γδT淋巴细胞)均明显低于未成年牛。虽然牛白血病牛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类的百分率低于成年牛,但在脾脏却高于成年牛。这提示在脾脏存在一定程度的肿瘤免疫反应。病理组织学观察证实脾脏未见有滤泡增生,增生的肿瘤细胞主要见于红髓。因此认为脾脏不是牛白血病淋巴肉瘤的原发器官,肿瘤细胞是从外周血中转移而来。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淋巴细胞转化实验法对不同时期鸡的脾脏中T淋巴细胞的增值功能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在胚胎20日龄和出壳后1日龄刀豆蛋白刺激组的A值很小,但到4日龄时A值迅速增大,到7日龄时达到最大,随后又减小,直至35日龄时趋于稳定。由于T淋巴细胞的增殖功能与其鸡免疫功能呈正相关,所以说脾脏中T淋巴细胞的细胞免疫功能随着日龄增长基本呈现逐渐增强的趋势,并在7日龄时达到成熟水平。  相似文献   

13.
鸡T淋巴细胞IL-2的体外诱生及活性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L16(45)正交试验选择,并经实验验证,鸡脾脏T淋巴细胞白细胞介素2(IL-2)体外诱生和活性检测的最优水平组合及适宜条件为2.5μg/mL伴刀豆蛋白A(ConA)、IL-2体外诱生时间20h、1×107/mL淋巴细胞、10%小牛血清、靶细胞培养时间48h、4×106/mL靶细胞、靶细胞接触时间36h、5mg/mLMTT、MTT加入时间3h和甲溶解时间2h;胸腺T淋巴细胞IL-2体外诱生和活性检测的最优水平组合及适宜条件为5μg/mLConA、IL-2体外诱生时间48h,余同脾脏T淋巴细胞IL-2体外诱生及活性检测。比较试验表明,MTT比色分析法和3H-胸腺嘧啶核苷(3H-TdR)掺入法有显著的直线回归关系。  相似文献   

14.
以MM-3基因工程活菌苗口服和肌注免疫妊娠92d母猪各5头,然后应用SPA菌体与B淋巴细胞SmIg粘附试验、E玫瑰花环形成试验、PHA诱导T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及ANAE染色试验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MM-3活菌苗免疫妊娠母猪,可同时激发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T淋巴细胞参与了B淋巴细胞的分化与增殖;外周血中B淋巴细胞百分率不论口服或肌注免疫均高于对照组(P<0.01),而口服免疫组又高于肌注组(P<0.05).本试验还对MM-3活菌苗的免疫效果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治疗奶牛乳房炎的复方中药秦公散对小鼠脾脏和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各处理组小鼠脾脏和外周血中用CD3+、CD4+ 、CD8+标记的T淋巴细胞百分率及CD4+/CD8+的比值和CD19+标记的B淋巴细胞百分率。结果表明,与蒸馏水组相比,秦公散高剂量组小鼠脾脏和外周血中CD3+、CD4+细胞百分率和CD4+/CD8+的比值均显著提高,对环孢菌素(CsA)抑制小鼠有显著恢复作用(P<0.05);秦公散高剂量(20 g/kg体重)可显著提高健康小鼠脾脏和外周血中CD19+细胞百分率(P<0.05),对环孢菌素抑制小鼠的CD19+细胞百分率有显著恢复作用(P<0.05)。结果表明,治疗奶牛乳房炎的复方中药秦公散通过提高机体中CD3+细胞、CD19+细胞百分率和调节CD4+/CD8+之间的平衡来显著提高小鼠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和恢复由环孢菌素(CsA)抑制的小鼠机体免疫力。  相似文献   

16.
将鸡胸腺和腔上囊淋巴组织剪碎后与PBS磷酸盐缓冲液混合,通过密度梯度离心和尼龙棉柱过滤对T、B淋巴细胞进行了分离纯化。纯化的T、B淋巴细胞以FITC标记的鼠抗鸡CD4单抗,RPE标记的鼠抗鸡CD8单抗,FITC标记的鼠抗鸡Bu-1单抗染色,用流式细胞仪分类检测其纯度,用台盼蓝排斥试验检测T、B淋巴细胞的活力。结果表明,以本研究建立的方法分离到的T、B淋巴细胞纯度较高(均达90%以上),细胞活力强,与流式细胞仪分选的效果相当,且经济简便。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旨在研究脂多糖(LPS)诱导仔猪发生炎症反应时肝脏和脾脏炎性细胞因子和lncRNA-47491、lncRNA-49770、lncRNA-51636表达的变化。选取8头21日龄、体重(7.15±0.42)kg的杜×长×大三元杂交断奶仔猪,随机分为对照组、LPS组,每个处理4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预试14 d后,LPS组和对照组腹腔分别注射100μg/kg体重的LPS、生理盐水,4 h后屠宰并取肝脏和脾脏组织样待测。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LPS刺激使肝脏和脾脏中炎性细胞因子的mRNA表达量显著上调;LPS诱导的炎症反应中lncRNA-47491、lncRNA-49770和lncRNA-51636的表达量均显著上调;对lncRNA调控的顺式靶标基因的预测结果显示,lncRNA-47491和lncRNA-51636的靶基因有TMEM235、PGS1、TK1等,lncRNA-49770的靶基因有SRRM2、CLDN6、TNFRSF12A等,且这些基因均与炎症相关。综上,lncRNA-47491、lncRNA-49770及lncRNA-51636可能参与了机体的炎症反应,且靶标基因的预测提示其可能发挥不同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探寻鸡回肠中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发育规律,本试验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应用CD3、CD4和CD8单克隆抗体研究鸡回肠中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出现、迁移、定位分布及数量变化过程.结果显示,CD3+、CD8+T淋巴细胞最初于18胚龄时出现,CD4+T淋巴细胞于出壳后1日龄时出现.在定位分布上,CD3+细胞在黏膜上皮内以及固有层中均匀分布,CD4+细胞以固有层中的分布为主,黏膜上皮内的分布较少.CD8+细胞最初主要分布在黏膜固有层中;随后,CD8+细胞逐渐向上皮内迁移;最终,黏膜上皮内出现广泛的CD8+细胞浸润.在数量变化上,CD3+、CD4+及CD8+整体呈逐渐增加趋势,第2周时阳性细胞数量稍有下降,21日龄时显著增加到达较高水平后保持稳定.结果表明,鸡出壳后,回肠的细胞免疫功能逐渐增强,并在21日龄时到达成熟水平.  相似文献   

19.
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应用CD3、CD4和CD8单克隆抗体研究了CD3+T淋巴细胞及CD4+和CD8+T淋巴细胞亚群在鸡盲肠扁桃体中的出现、迁移、组织定位分布及数量变化规律等一系列发育过程。结果显示:CD3+、CD8+T淋巴细胞最初于11胚龄时出现,而CD4+T淋巴细胞在15胚龄时出现。在定位分布变化上,CD3+主要分布在黏膜上皮中,CD4+主要分布在黏膜固有层中,CD8+在黏膜固有层和黏膜上皮内都有大量分布。在数量变化上,1~7日龄雏鸡各种阳性细胞的数量都骤然增加;而到7日龄时,雏鸡CD3+淋巴细胞的数量明显减少,CD4+、CD8+T细胞的数量无明显变化;从21日龄开始直到35日龄,雏鸡CD3+、CD4+和CD8+T淋巴细胞的数量持续增加。试验证明,鸡在出壳后初期十二指肠的细胞免疫功能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