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白洋淀底栖动物多样性调查及水质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底栖动物对环境变化反应敏感,当水体受到污染时,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将会发生改变。为了解白洋淀的底栖动物组成及水质状况,作者于2006年12月、2007年3月至11月对白洋淀9个采样点的底栖动物进行了采样调查。共鉴定出底栖动物23种,其中软体动物17种,环节动物2种,水生昆虫幼虫4种,与1958年的调查结果对比可以发现物种种类数呈降低趋势。其中中国圆田螺、中华圆田螺、绘环棱螺、摇蚊幼虫为全年分布种。应用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对水质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白洋淀为重、中污染。  相似文献   

2.
白洋淀底栖动物组成及对水质的指示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7年调查了白洋淀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定量样品共出现17种,其中软体动物14种,环节动物2种,水生昆虫1种。通过优势种分析,得知白洋淀底栖优势种主要是中国圆田螺、中华圆田螺和羽摇蚊幼虫,三个物种占总数量的78%,另外绘环棱螺和梨形环棱螺也有一定量分布,占总数量的13%,五个物种共占总数量的91%。通过对各站点样品的多样性分析,得知烧车淀和枣林庄多样性指数较高,物种分布比较均匀,鸳鸯岛和南刘庄多样性指数较低,物种分布不均匀。白洋淀普遍受到污染,其中南刘庄和鸳鸯岛污染相对严重,枣林庄、烧车淀和光淀污染相对较轻。签于白洋淀的污染情况,作者提出用生物的方法修复白洋淀生态环境,并详细分析了底栖动物在生物修复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洞庭湖底栖动物多样性及水质现状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型底栖动物是水生生态系统的重要生态类型,在淡水湖泊和河流中其优势类群主要包括水生昆虫、水栖寡毛类和软体类等,它们既是鱼类的天然食物资源,又能起到较好的水质监测作用。本文根据2000年在不同水期对洞庭湖底栖动物多样性的调查结果,对其水质状况进行评价,为洞庭湖水域的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及渔业养殖提供科学依据。1研究方法本研究根据水文状况,共采集3次,具体时间是枯水期(2000年1月),平水期(2000年5月),丰水期(2000年9月),共布设了6个采样断面,其中西洞庭湖2个,为南嘴、茅草街断面;南洞庭…  相似文献   

4.
根据2014年8月靖海湾的调查数据,对该海域的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的物种组成及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共鉴定出浮游植物2门19种,硅藻门是主要类群,占总物种数的78.95%,主要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平均细胞丰度6.63×104个/m3。浮游动物26种,节肢动物为主要优势类群,占总物种数的46.2%;主要优势种为刺尾歪水蚤(Tortanus spinicaudatus)和太平洋纺锤水蚤(Acatia pacifica),优势度分别达0.403和0.313;平均丰度为1 056个/m3。底栖动物24种,分别属于多毛类、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多毛类为优势类群,占总物种数的50.00%,主要优势种属为沙蚕科(Nereidae),平均丰度为58个/m2,平均生物量340.95g/m2。多样性分析显示,该海域生物群落结构稳定,环境质量良好。  相似文献   

5.
白洋淀底栖无脊椎动物调查及水环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监测雄安新区重要水源地白洋淀的水质情况,2018年8月对白洋淀底栖无脊椎动物进行了调查。共采集到16种,其中软体动物6种、节肢动物7种、环节动物3种。通过计算分析物种多样性及生物量,白洋淀优势物种为红裸须摇蚊幼虫,个别样点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强;部分样点水域环境受到不同程度干扰,使得生物量、生物多样性下降。同时对底栖无脊椎动物与环境因子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RDA分析)发现,环境因子锌与高锰酸钾对底栖无脊椎动物具有显著性影响,当地居民活动也对水环境有一定影响并作用于水生生物的数量与种类。  相似文献   

6.
基于2016年8月对小五台山的河流、水库、池塘等水体14个样点进行的浮游植物和底栖动物调查,对小五台水生生物的种类组成、均匀度、丰富度及其多样性现状进行了研究,并据此评价小五台水体的水质状况。研究结果表明:小五台水域采集到的浮游植物共有8门109种,其中硅藻门种类占主要优势,占所有物种数的40.3%,绿藻和蓝藻次之。主要底栖动物调查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鉴定出底栖无脊椎动物34种,隶属于28科32属,并对它们的多样性及分布进行了初步分析。以多样性指数为指标对水体作评价,结果显示大多数采样点水体营养化程度不高,水质总体良好。  相似文献   

7.
于2014年秋季对济南地区水域的底栖动物的进行设点采样调查,并利用底栖动物香农维纳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对水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济南地区水域共鉴定出底栖动物3门10目33种,以节肢动物门和软体动物门为主。底栖动物平均密度为865.42个/m2,底栖动物香农维纳指数和均匀度指数较低,平均值分别为1.28和0.67。综合各项指标评价认为济南流域秋季水质污染较为严重,为中度污染,应加大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8.
大亚湾大型底栖动物物种多样性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2004年3月、5月、9月和12月的大型底栖动物定量采样数据,对大亚湾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因人类活动影响的加剧,目前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明显低于历史水平。2004年大亚湾海域内共出现79种(类)大型底栖动物,全海域均匀度(J)、丰富度(D)和Shannon—Wiener指数(H’)均值分别为1.17、0.74和2.06。各多样性指数的季节变化较小,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多样性水平以冬季〈春季〈夏季〈秋季。大亚湾明显的干、湿季变化对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有所影响,湿季多样性水平高于干季。湾口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水平较高,因湾顶和湾中部海域内小鳞帘蛤Veremolpamicra和粗帝汶蛤Timocleascabra极强的优势地位,导致湾顶和湾中部海域多样性水平较低。水温升高而引发的小鳞帘蛤和粗帝汶蛤丰度的变化,造成了湾顶和湾中部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水平的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9.
三岔湖水库位于四川盆地中部,养殖水面面积1533.3公顷。平均水深11.60米。该库底栖动物主要由颤蚓、水丝蚓、摇蚊幼虫组成,其所占比例分别为55.9%、21.1%、10.6%。鱼类组成改变、网箱养殖规模扩大,地表径流带入大量有机质等是该库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和数量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自2004年8月~2005年4月对青岛岩相潮间带的2个断面(二浴东和小青岛)逐月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生态调查,共采集到了9门74种大型底栖动物。初步分析结果显示,2个断面的生物量接近,分别为3498.80和3512.00g·m^-2(湿重),但栖息密度有明显差别,分别为2620.44和1552ind·m^-2中潮带的生物量和平均栖息密度远大于低潮带;贻贝(Mytilus edulis)作为绝对优势种主导着2个断面生物量和栖息密度的分布特征。此次调查的2个断面的多样性指数均不高,小青岛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高于二浴东。  相似文献   

11.
模拟与分析白洋淀试点区域水质改善工程前后的水质变化情况,探索水质改善效果,为白洋淀水质改善提供思路与经验。基于实测地形、气象数据、水质监测数据、现状污染源、大气沉降、风扰底泥释放等数据资料,运用MIKE软件构建了白洋淀二维水动力和水质数学模型,选取现状水量未清淤(方案一)、增加补水流量1.5倍+未清淤(方案二)、增加补水流量2.0倍+清淤0.1 m(方案三)、增加补水流量2.0倍+清淤0.2 m(方案四)4种优化方案,模拟了典型时刻下白洋淀区域内的流场分布形态和主要污染物迁移扩散规律。结果表明:白洋淀淀区内水体流动速度普遍较小,在增大补水流量和清淤的情况下,流场的改变集中于入淀河流的下游,几乎不改变主淀中的流场分布。随着清淤深度的增大,底泥的污染物释放作用进一步削弱,但削弱的幅度较小。由此确定对白洋淀底泥厚度较大、水质污染较为严重的区域开展清淤工作,建议清淤厚度0.2 m左右。在清淤的基础上,对淀区进行合理补水,入口河流选用常年水质较好的河段,建议补水体积不超过现状补水方案的2倍。  相似文献   

12.
西洞庭湖区养殖水体浮游植物调查与水质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2008年8月对湖南省西洞庭湖区40个典型养殖水体的浮游植物和水质理化指标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40个养殖水体中共发现浮游植物67属101种,优势种类为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银灰平裂藻(Merismopedia glauca)、卷曲鱼腥藻(Anabaena circinalis)、水华鱼腥藻(Anabaena flos-aquae)、小席藻(Phormidium tenue)、十字藻(Crucigenia apiculata)、二形栅藻(Scenedesmus dimorphus)、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uda)、集星藻(Actinastrum hantzschii)、卯形隐藻(Cryptomonas ovata)、羽纹脆杆藻(Fragilaria pinnata)、简单舟形藻(Navicula simplex)、尖针杆藻(Synedra acus)。浮游植物平均密度高达3.19×10^7个/L,变动范围9.46×10^4~1.32×10^9个/L。浮游植物密度与蓝藻密度存在良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达到0.940(P〈0.0001)。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的变化范围为1.00~3.74。利用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和多样性指数作为水体状况评价指标,初步评价表明,对于人工养殖水体而言,采用半精养模式的水体污染程度相对最轻。  相似文献   

13.
白洋淀浮游甲壳动物的生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2006年4月至2006年12月对白洋淀浮游甲壳动物进行采样调查,分析了白洋淀浮游甲壳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多样性。本次调查共记录到浮游甲壳动物34种,隶属于9科19属,其中枝角类(Cladocera)19种,桡足类(Copepoda)16种。物种多样性季节性明显:枝角类优势种在春、夏和秋冬季依次为微型裸腹溞(Moina micrura)、长额象鼻溞(Bosmina longirostris)、长肢秀体溞(Diaphanosoma leuch);而桡足类优势种在冬春季为英勇剑水蚤(Cyclopidae strenuus),在夏秋季为锯缘真剑水蚤(Eucyclopinae macruroides)和台湾温剑水蚤(Thermocyclops tsihokurnsis)。物种多样性春秋季较高,夏季和冬季较低。浮游甲壳类个体密度以春季最高,冬季最低。根据生物多样性指数综合判定白洋淀的水质为中营养化水平。  相似文献   

14.
水系结构连通性评价是实现河湖连通的基础,为构建生态水网,提升水体连续性提供决策依据。现有评价方法多集中于连通概率及强度方面,忽略了结构稳定性的评估。有效探究水系在外界干扰下的连通稳定程度,可为水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科学指导。以白洋淀为例,基于复杂网络分析法,考虑水网稳定性,建立包括水面率、水系连通度及水系结构稳定性三大要素,共七个指标的评价体系,采用熵权法与层次分析法耦合赋权及综合指数评价法,评估淀区水系结构连通性。结果表明,较之2007年,2017年淀区综合连通指数由0.7524下降至0.4235,区域孤立湖泊增多,连通强度及结构稳定性皆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5.
基于大型底栖动物的乌伦古湖水质生物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11月至2007年7月在乌伦古湖设置28个采样点按季度对底栖动物采样。共采到大型底栖动物83种,其中寡毛类14种,水生昆虫58种,软体动物7种,其他类4种。年均密度为1048ind/m2,变幅为70~2480ind/m2;年均生物量为10.76g/m2,变幅为0.48~52.53g/m2。根据底栖动物的观测数据,利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生物指数(H′)、Goodnight修正指数(GBI)、Margalef丰富度指数(d)、Chandler′s生物记分制(CS)和综合生物污染指数(BI)对乌伦古湖水体环境质量的评价结果显示,乌伦古湖水质整体属于轻度污染。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区域如73公里小海子、骆驼脖子、海滨浴场和吉力湖等处样点水质相对较差,处于中污染水平;投放牛羊粪养殖鱼种的吉力湖后泡子则为重度污染水平。利用底栖动物对乌伦古湖水质的生物学评价结果与理化指标评价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6.
2006年11月至2007年7月在乌伦古湖设置28个采样点按季度对底栖动物采样。共采到大型底栖动物83种,其中寡毛类14种,水生昆虫58种,软体动物7种,其他类4种。年均密度为1048ind/m2,变幅为70~2480ind/m2;年均生物量为10.76g/m2,变幅为0.48~52.53g/m2。根据底栖动物的观测数据,利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生物指数(H′)、Goodnight修正指数(GBI)、Margalef丰富度指数(d)、Chandler′s生物记分制(CS)和综合生物污染指数(BI)对乌伦古湖水体环境质量的评价结果显示,乌伦古湖水质整体属于轻度污染。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区域如73公里小海子、骆驼脖子、海滨浴场和吉力湖等处样点水质相对较差,处于中污染水平;投放牛羊粪养殖鱼种的吉力湖后泡子则为重度污染水平。利用底栖动物对乌伦古湖水质的生物学评价结果与理化指标评价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7.
调查了南太湖水体蓝藻爆发前后底栖动物的种类及数量。2008年在南太湖中共采集到底栖动物11科、21种(属)。底栖动物平均密度为768个/m2,平均生物量为248.783g/m2。第一优势种群为软体动物的河蚬,其次为环节动物寡毛纲的霍甫水丝蚓。结果显示,在蓝藻爆发高峰期底栖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8.
以白洋淀养殖水体2009年夏季监测数据为依据,采用修正的卡森指数法(TSIM)对不同的养殖区域水体进行分析和讨论,其中修正卡森指数的评价结果为TSIM=67.62,已符合富营养化的标准。总磷、总氮含量与叶绿素a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尤其总磷与叶绿素a的相关性更加显著,白洋淀浅水草型湖泊可能是一定程度的磷限制性湖泊。  相似文献   

19.
2009年4月—2010年10月对河北省白洋淀营外寄生生活的车轮虫属进行种类鉴定工作。采用干银染色法显示车轮虫的附着盘结构,活体吉姆萨染色方法显示细胞核形态。采用"统一特定方法"和"齿体定位描述法"鉴定出车轮虫属9种,分别为显著车轮虫、拟黑色车轮虫、网状车轮虫、杜氏车轮虫、异齿车轮虫、喙状车轮虫、卡氏车轮虫、短棘车轮虫、适度车轮虫。波氏吻鱼叚虎鱼为显著车轮虫、拟黑色车轮虫、网状车轮虫的新宿主记录,黄黝鱼为异齿车轮虫和杜氏车轮虫的新宿主记录,麦穗鱼为喙状车轮虫的新宿主记录,鲫鱼和圆尾斗鱼为适度车轮虫的新宿主记录。该研究是白洋淀地区乃至华北地区车轮虫属首次细致的分类描述,研究结果将有助于阐明白洋淀鱼类寄生车轮虫区系组成。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环保疏浚对富营养化湖泊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选取洱海沙坪湾开展为期一年的水生态监测与调查,对比分析了沙坪湾底泥疏浚前后、以及疏浚区与未疏浚区的水质指标、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生物多样性指数。研究发现:底泥疏浚前,疏浚区与未疏浚区采集到的生物仅有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 (Claperede,1861))、苏氏尾鰓蚓 (Branchiura sowerbyi) 和摇蚊属一种(Chironomus sp.) 3种。在底泥疏浚过程中,疏浚区的底栖动物种类仅有4种,而未疏浚区的底栖动物已出现8种;疏浚结束后,与疏浚前和疏浚中相比,疏浚区的底栖动物种类明显增加,且种类多于未疏浚区。底栖动物密度和生物量结果表明,底泥疏浚前,疏浚区底栖动物生物量为0.731 g/m2,密度为560 ind./m2;疏浚结束后,疏浚区底栖动物生物量和密度的值分别为13.07 g/m2、1826.7 ind./m2,均高于疏浚前和疏浚中,且高于未疏浚区。此外,同未疏浚区相比,疏浚区的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的平均值分别由0.187、0.365增加到0.325、0.688,疏浚后生物多样性指数高于疏浚前。因此,实施环保疏浚工程能改善洱海湖湾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并促进底栖动物群落多样性的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