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分析安徽省近10年粳稻生产情况以及审定推广的粳稻品种在区试中的产量、米质和抗性表现,指出安徽粳稻在生产推广和育种中面临的问题,提出应重点加强选育适合安徽肥力水平的高产、优质、抗病的粳稻新品种,同时要加大对粳稻发展资金投入力度、完善配套栽培技术、合理布局粳稻生产功能区、树立安徽粳米品牌,以提升安徽粳稻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根据对“十五”水稻品种省区域试验资料分析表明,云南粳稻品种选育在“十五”期间取得明显进展,品质育种主要进行特色优质米的开发,选育出多个特色米品种供生产示范和推广应用,优质米示范推广面积为354 700 hm2,而且基本解决了优质和高产的矛盾;高产良种平均产量水平比“九五”提高了10%左右,平均产量达9 000~10 500 kg/hm2,而且高产品种的品质得到明显改善,良种示范推广面积为711 826.67 hm2。整体抗性水平无明显提高。在品质改良中保持适度的穗数和粒重的前提下提高每穗粒数或结实率对兼顾提高产量和改良品质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超级稻淮稻9号特征特性及超高产精确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淮稻9号是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经过多年选育而成的中熟粳稻新品种。该品种集优质、高产、多抗于一体,尤其对水稻条纹叶枯病表现出较高的抗性,2007年被农业部确定为超级稻示范推广品种之一。本文在多年试验示范的基础上,运用粳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措施,阐述其超高产精确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4.
为了选育可以在辽宁省种植的食味品质类似‘越光’的粳稻品种,辽宁省水稻研究所从日本引进优质米品种‘越光’,与高抗逆品种‘津原9540’和优质粳稻品种‘辽粳294’为亲本杂交配组,选育获得优质食味粳稻品种‘辽433’。‘辽433’的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类似‘越光’,食味值高于‘越光’,达到83,并且稻瘟病抗性和抗倒伏能力显著提高。‘辽433’的二次枝梗数较少,在生产实践中要注意插植密度。‘辽433’的成功选育说明利用‘越光’为亲本材料,可以选育优质食味的北方粳稻新品种,促进了北方粳稻的食味定向育种及改良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5.
针对生产上综合性状优良的粳稻不育系较少的问题,以不育系花A为BT型细胞质供体,优质常规粳稻申21为轮回父本进行杂交,经连续多代回交育成中熟晚粳不育系申21A。申21A表现不育性稳定,不育株率和花粉败育率均为100%,开花习性好,异交结实率高,株叶形态好,稻米品质优良,对稻瘟病和白叶枯病具有较强抗性,于2018年通过上海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鉴定。利用申21A配制出多个优质、抗病、高产杂交粳稻新组合,其中‘申优28’和‘申优42’通过上海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申21A综合性状好,配合力强,在优质、抗病、高产杂交粳稻新组合选育上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新形势下加快江苏粳稻优质化发展的思考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苏是全国粳稻种植面积最大的省份之一,加快发展江苏优质粳稻生产有着重要意义。江苏发展优质粳稻具有地理区位优势、育种科研优势、生产加工优势和消费市场优势。新形势下江苏粳稻优质化生产面临的问题包括耕作方式的改变影响优质粳稻品种的更新,土地流转与优质品种地区不平衡现象影响优质粳稻布局,高产优质栽培技术不配套影响粳稻的产量和品质,土地环境变化影响稻米的食用安全,品种多、品牌杂、生产乱影响江苏粳稻品牌形象,生产与市场对接难影响粳稻产业化等。发展江苏粳稻优质化生产建议加强优质粳稻品种的育种攻关,进一步优化优质粳稻生产布局,推进优质粳稻安全优质生产,加强品种管理,促进优质粳稻主导品种推广,加强宣传,树立优质粳稻品牌形象,建立现代企业运行机制,推动优质粳稻产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7.
为促进吉林省水稻优质糯米生产,更新品种,提高糯稻抗性,在多年研究转菰后代材料基础上进行大穗、优质、多抗、高产新品种的选育,针对吉林省中晚熟区及黑龙江省部分地区选育出中晚熟大粒、多抗、高产糯稻品种通糯203。2004年推荐吉林省水稻品种区试试验,于2005年完成区试和生试并通过吉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8.
杂交粳稻的选育与应用(综述)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综述了中国杂交粳稻选育的历史及目前的主要细胞质源,组合及各生态类型,提出推广和应用杂交粳稻是水稻生产高产,稳产的需要,是产量,品质,抗性兼顾的需要,也是种子产业化和优质米工程的需要。今后杂交粳稻育种将以优质为主攻目标,培育不育性稳定的不育系和易于制种的杂交组合是推广杂交粳稻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培育适宜贵州省中高海拔地区种植的优质粳稻品种,为提升贵州粳稻生产品质及入选国家粳稻品种资源库提供创制新种质资源.[方法]选用重庆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杂交粳稻品种热粳35,在海拔1 400 m生态条件下通过系统选育法,围绕适宜贵州中高海拔区域生态条件种植的优质、高产、抗逆、广适等选育目标,通过大群体分离历经8代目标...  相似文献   

10.
常规育种是水稻育种的基础,常规晚粳稻新品种的培育为浙江特色的籼粳杂交稻新品种选育提供了重要亲本来源。本文综述“十三五”审定的浙江省常规晚粳稻品种的产量、米质、抗性和推广情况:1)浙江晚粳稻品种产量优势明显,不断突破高产记录;2)整体抗性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在白叶枯病、褐飞虱抗性方面,双抗品种也亟须提升;3)育成新品种推广面积逐年提高,2020年在常规晚粳稻推广面积中占比达59.04%。常规晚粳稻品种产量有所突破,品种类型多样性方面也有较大进展,但抗性品种培育还需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1.
水晶3号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水稻研究室以郑稻5号作母本,黄金晴作父本杂交,经系统选育而成的高产优质粳稻新品系.在1997~1999年的产比试验和生产示范试验中,水晶3号在高产、优质、抗性等综合性状方面表现十分突出,有望成为黄淮地区发展优质稻生产,实现稻米产业化的理想品种.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粳型高产、优质、多抗水稻新品种锦稻105的品种来源、选育经过,叙述了该品种的主要生育特征、产量、米质及抗性,在品种比较试验、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示范推广中的产量表现。同时,介绍了该品种栽培技术要点,以及适宜种植区域。  相似文献   

13.
"镇稻16"是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早熟晚粳稻新品种,具有优质、高产、抗病等优点。为促进该品种的推广种植,阐述和总结了其特征特性和机插高产栽培技术,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超级稻淮稻9号超高产精量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淮稻9号是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经过多年选育而成的中熟粳稻新品种,该品种集优质、高产、多抗于一体,尤其对水稻条纹叶枯病表现出较高的抗性,2007年被确定为国家超级稻示范推广品种之一。介绍了淮稻9号的特征特性、产量表现。总结了该品种的超高产精确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5.
豫单811是河南农业大学组配选育的高产优质玉米杂交种.该品种具有高产、优质、抗逆、生态适应性广等特点,为促进该品种在生产上的大面积推广和应用,现对其亲本繁殖和杂交种制种技术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6.
用楚雄州农科所育成的高产粳稻品种楚粳3号作母本,以稻瘟抗性秀强且比较稳定的云南陆稻地方品种魔王谷经过株型改良育成的高抗稻瘟病中间材料云亲3号作父本进行杂交,从F3代系统开始各项特性鉴定作为选拔的依据,经过5年7代的选育,育成了优质,高产,稻瘟病抗性中等的粳稻新品种合系39号。  相似文献   

17.
临沂市水稻生产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阐述了临沂市水稻生产现状,在分析水稻生产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临沂市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水稻生产条件;坚持开展优质高产高效粳稻新品种选育研究,打牢基础;狠抓新品种繁育推广,突出主栽当家品种,充分发挥良种的增产增效作用;重视科技培训,强化科技成果推广,依靠科技促进水稻生产发展;培育和壮大稻米加工龙头企业,加快优质稻米产业化开发步伐。  相似文献   

18.
中粳稻临稻15号的特征特性与超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临稻15号是山东省临沂市水稻研究所系统选育而成的中晚熟常规中粳稻新品种。该品种集优质、高产、多抗于一体,尤其对水稻条纹叶枯病表现出较高的抗性。在多年试验示范的基础上,运用粳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措施,总结出其超高产精确栽培策略:在培育适龄壮秧的基础上,通过合理密植、科学运筹肥水、综合防治病虫草害等措施,实现穗粒重最佳组合与高产优质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南京市粳稻种植面积占水稻总面积的80%以上,粳稻已成为全市水稻生产中的重中之重。通过品种展示平台,展示出了南京市粳稻新品种的优良综合性状,给新品种的推广利用提供依据,确保粮食生产的安全,同时也给品种选育单位和种子企业提供一个新品种展示的机会。让用种单位充分认识品种,了解品种,引导农民种植产量高、品质优、抗性强的品种。  相似文献   

20.
北方杂交粳稻的优势是显著的,对其育种攻关应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对杂交粳稻生产上停滞滑坡的原因作了分析,在选育力量相对较弱和繁殖制种体系不健全的条件下,其推广利用的速度要求不能过急。从新组合高产、优质、多抗和易于制种的要求出发,在继续改良恢复系的同时,强调了矮秆、优质、抗病、配合力高、开花习性好的保持系的选育及不育系的转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