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杀菌剂吡唑醚菌酯在大白菜上的残留动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法测定大白菜中杀菌剂吡唑醚菌酯的残留量,对吡唑醚菌酯在河北、湖南两地大白菜中的残留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最低检出浓度为0.04 mg?kg-1,残留量在0.04~2.00 mg?kg-1范围内的添加回收率为70%~106%,变异系数为6.6%~10.0%。两地残留动态试验结果显示:吡唑醚菌酯在大白菜上的半衰期分别为2.97 d和3.34 d|按推荐剂量12.50 g?(667 m2)-1和1.5倍剂量18.75 g?(667 m2)-1施药3~4次,距最后1次施药7 d,吡唑醚菌酯在大白菜中的残留量为0.96~2.70 mg?kg-1。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建立不确定度的数学模型,对果蔬汁中苯甲酸含量的测量不确定度进行了评估,分析了测定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度来源,量化了不确定度的分量,并求出合成不确定度和扩展不确定度,最终给出了不确定度测定结果的表示式。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建立不确定度的数学模型,对食用菌中粗纤维的测量不确定度进行了评估,分析了测定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度来源,量化了不确定度的分量,并求出合成不确定度和扩展不确定度,最终给出了不确定度测定结果的表示式。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建立不确定度的数学模型,对蔬菜用复混肥料中总氮含量的测量不确定度进行了评估,分析了测定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度来源,量化了不确定度的分量,并求出合成不确定度和扩展不确定度,最终给出了不确定度测定结果的表示式。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建立不确定度的数学模型,对小麦粉中玉米赤霉烯酮含量的测量不确定度进行了评估,分析了测定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度来源,量化了不确定度的分量,并求出合成不确定度和扩展不确定度,最终给出了不确定度测定结果的表示式。  相似文献   

6.
目前花生仁中甲咪唑烟酸残留量的检测是参考国标中茶叶农残的方法,花生仁基质含有大量的油脂和蛋白质,这与茶叶基质有显著区别,且该方法只能定性。本文建立了一种高效液相色谱法定量检测花生仁中甲咪唑烟酸残留量的方法。花生仁样品采用乙腈溶液提取后再经过除脂净化处理,以乙腈:0.02mol/L磷酸二氢钾缓冲液(加入0.1%的三乙胺,磷酸调pH3.0)体积比1:3作为流动相进行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分析。结果表明:甲咪唑烟酸标准在0~1.2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9),检出限为7μg/kg;加标回收率为91.1%~98.9%;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都较好。该方法操作简便、分离度好、结果准确,能很好地满足花生仁中甲咪唑烟酸残留量检测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利用微波消解-原子荧光法分析试验,对影响食用菌总汞含量测定准确度的关键试验技术点进行了不确定度的评定,并对各关键技术的影响贡献进行了合成评定。结果显示,测试液浓度、校正曲线和回收率检测试验是总汞含量测定过程中不确定度最主要的来源。该试验方法下扩展不确定度为0.006 6 mg·kg-1,处于标准物质质量控制范围之内,结果准确可靠,可作为溯源依据。  相似文献   

8.
土壤全氮测定用温控消化器消化,凯氏定氮仪全自动蒸馏滴定,测定过程简便,省时省力。对测定过程不确定度进行了评定分析,同时通过对标准土样的测定验证了检测数据和评定结果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采用微波消解法处理保健食品样品,运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法对样品中的铜元素进行分析,并对分析结果进行不确定度评价。根据不确定度评定标准JJF1059.1-2012《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中的规定,逐一分析了影响不确定度的主要因素,并对各不确定度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ICP-OES用于测定保健食品中铜元素结果令人满意,同时为ICP-OES测定铜元素的不确定度评价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本文建立了直接干燥法测定葡萄干水分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通过分析不确定度的主要来源,建立数学模型,确定合成不确定度和扩展不确定度,得到该检测方法的测量不确定度。研究表明,直接干燥法测定葡萄干水分不确定度评定中,由恒质量引入的不确定度较大。通过统计分析得出,直接干燥法测定葡萄干水分的测量扩展不确定度为0.052 0%。本文可为评定葡萄干水分测量不确定度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2013—2016年辽宁省蔬菜质量安全状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航 《蔬菜》2017,(10):64-68
根据2013—2016年辽宁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检测的蔬菜样品合格率、蔬菜种类和超标农药种类等数据,分析得出:蔬菜样品合格率(后10名)由高到低排序为辣椒、大白菜、叶用莴苣、普通白菜、茼蒿、苦苣、菠菜、芹菜、韭菜、豇豆;从蔬菜样品合格率的变化趋势来看,番茄、黄瓜、茄子属于稳定型,芹菜属于增长型,辣椒、韭菜、普通白菜、叶用莴苣、茼蒿属于离散型.农药超标位于前10名的农药由高到低排序为克百威、毒死蜱、氧乐果、腐霉利、氟虫氰、吡虫啉、三唑磷、辛硫磷、多菌灵和水胺硫磷;从农药超标比率变化趋势来看,克百威、水胺硫磷、腐霉利、多菌灵属于下降型,氟虫氰、吡虫啉、氧乐果属于先升后降型,辛硫磷、三唑磷、毒死蜱属于先降后升型.同一蔬菜品种中容易超标的农药分别是:芹菜中毒死蜱、甲拌磷、克百威、辛硫磷易超标;韭菜中腐霉利、毒死蜱、克百威易超标;普通白菜中克百威、毒死蜱、多菌灵、涕灭威易超标;叶用莴苣中吡虫啉、啶虫脒、氧乐果易超标;茼蒿中克百威、毒死蜱、氯氰菊酯易超标.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氯吡脲在‘红地球’葡萄果实发育过程中残留量的动态变化,及其对果实品质的影响,采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SPE-HPLC)测定氯吡脲残留量,并分析残留量及主要品质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果实发育90 d后,20、40、80 mg/L氯吡脲3个施药处理的残留量均低于国标限量(0.05 mg/kg),葡萄成熟时不存在膳食摄入过量风险;氯吡脲对葡萄有显著的膨大效应,对果实硬度影响不显著,80 mg/L氯吡脲处理在葡萄果实发育后期对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产生了不利影响;综合考虑品质评价和经济因素,建议‘红地球’花谢后1周施用40 mg/L氯吡脲1次。  相似文献   

13.
甜椒中螺虫乙酯主要代谢产物及残留量膳食摄入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甜椒中螺虫乙酯主要代谢物的转化情况、施药措施与残留量的相关性,以及残留量膳食摄入评估,利用建立的螺虫乙酯及其4个主要代谢物的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法,对施用过螺虫乙酯的甜椒样品进行检测分析及膳食摄入评估.结果表明,甜椒中螺虫乙酯及其4个主要代谢物的平均回收率为89%~107%,相对标准偏差为1.2%~4...  相似文献   

14.
采用活性炭净化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蔬菜中涕灭威亚砜、涕灭威砜、灭多威、3-羟基克百威、涕灭威、速灭威、克百威、异丙威、仲丁威等9种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检测方法。样品经乙腈提取、活性炭净化、浓缩进样,采用加标回收的方法,测定回收率和精密度,检验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结果表明,9种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回收率为86.4%~108.1%,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5%~7.5%,方法简单、快速、经济,可满足蔬菜中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的检测工作。  相似文献   

15.
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将TuMV-CP基因导入结球大白菜中,建立了高效的大白菜离体再生体系、遗传转化体系,并对转基因植株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证实得到的再生植株为转基因植株,目的基因已在部分植株上表达.同时,对转基因植株的后代进行检测,分析该基因所控制性状的遗传稳定性以及基因表达情况,为大白菜基因工程抗病毒病育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为了保证大白菜生产的增收增效,获得优质大白菜,文章系统介绍了大白菜的生长习性,分析了大白菜生长过程中对温度、水分、光照、土壤条件的要求;研究了大白菜的需肥特性,对氮磷钾大量元素、钙镁硼等微量元素的需求规律。  相似文献   

17.
本文应用测量不确定度理论,建立不确定度的数学模型,对离子色谱法测定蔬菜中硝酸盐含量的不确定度进行评价,找出影响不确定度的因素,量化了不确定度的分量,求出合成不确定度和扩展不确定度。  相似文献   

18.
以2005年在全国苹果主产区的7个省采集的102个样品和2006年在全国11个省采集的59个样品为试材,运用分散固相萃取——液相色谱法,检测样品中的多菌灵和噻菌灵农药的残留量。对2005年的产地样品和2006年货架期样品中的农药残留情况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以温州蜜柑'国庆一号'为试材,探讨柑橘果实中乐果、杀扑磷、毒死蜱3种有机磷农药残留的提取和分析方法及毒死蜱在柑橘果实中的降解规律。结果表明:对样品进行前处理可达到较好提取效果;对液相色谱检测条件优化后,建立了提取和检测柑橘中乐果、杀扑磷、毒死蜱的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方法,用该方法对3种有机磷农药最低检测限分别为0.244 、0.306 及0.409 μg·mL-1,回收率(74.76 ~ 99.16 %)和精密度(相对标准偏差1.01% ~ 10.08 %)达到单次洗脱进行多残留分析的要求。毒死蜱降解动态研究表明:其残留量和降解速率果皮中都比果肉中快,喷药30 d 后果实中残留极少;在果皮中的半衰期为10.71 ~ 10.88 d,果肉中的半衰期为13.55 ~ 13.85 d;1:10000和1:20000两种用药浓度对柑橘果实中残留量的影响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枣和火龙果中吡唑醚菌酯残留量的检测方法,分析了2种水果中残留量差异,并对最终残留量进行长期膳食摄入和急性膳食摄入风险评估。样品中吡唑醚菌酯采用QuEChERS前处理方法进行提取,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法检测;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3软件分析2种水果中吡唑醚菌酯残留量差异,长期和急性膳食摄入评估采用膳食摄入风险评估模型进行。枣(全果)、枣(果肉)、火龙果(全果)和火龙果(果肉)中吡唑醚菌酯在最后1次施药间隔7 d时残留量分别为1.27~1.99、1.36~2.13、0.097 5~0.163 mg/kg和0.01~0.017 3 mg/kg;在最后1次施药间隔14 d时残留量分别为0.931~1.68、0.999~1.80、0.057~0.15 mg/kg和0.011 4~0.018 9 mg/kg。吡唑醚菌酯的普通人群国家估算每日摄入量为1.83 mg,占每日允许摄入量的97%。枣(儿童)、枣(成人)、火龙果(儿童)和火龙果(成人)中吡唑醚菌酯的国家估算短期摄入量分别为0.001 07、0.006 10、0.000 675、0.000 939 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