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4 毫秒
1.
一种籼稻新矮源的分离和遗传鉴定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目前生产上推广的半矮生性籼稻品种,均受隐性主基因sd-1控制。为寻找新的矮源,将矮秆籼稻双矮与高秆籼稻品种南京6号杂交,F#-2代中分离出高秆、半矮秆和矮秆(双矮型)三类植株,比例为9∶6∶1,表明双矮的矮秆性状受两个不等位的隐性主基因控制。通过以携有主基因sd-1的半矮秆水稻品种南京11号与F#-2代中的半矮秆个体成对测交和自交分离,获得了一种新的矮秆主基因单独控制的半矮秆系新桂矮。该基因被定名为sd-g。从系谱分析,sd-g渊源于华南晚籼品种桂阳矮1号。sd-g的发现,说明半矮秆籼稻的矮秆基因位点至少有两个,常见半矮秆品种南京11号的基因型可定为sd-1 sd-1 Sd-g Sd-g,高秆品种南京6号为Sd-1 Sd-1 Sd-g Sd-g,新桂矮为Sd-1 Sd-1 sd-g sd-g,双矮为sd-1 sd-1 sd-g sd-g。  相似文献   

2.
籼稻矮源遗传研究——论80-7010的性质及新矮源的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13份籼稻矮生和半矮生材料的基因等位性及遗传效应的研究表明:源于美洲的卡尔155和T480/57及我国云南省的矮麻谷和云南大粒等的半矮生基因同属于sd_1;源于印度尼西亚的印尼水田谷受多基因控制;我国四川省的一支腊和衍生于广东省桂阳矮1号杂交后代的80-7010则与sd_1非等位。七十年代以来,广东省的“丛化育种”直接或间接有效地利用了源于桂阳矮1号的新矮源种质,从而进一步丰富了我国南方稻区籼稻育种的遗传基础、本研究判定的这个新矮源基因暂定为dg(t)。  相似文献   

3.
美国稻种RA73与6个不同矮生基因品种进行等位性测定表明,其矮生基因不仅与sd-1基因不等位,也与sd-s(t),dg(t),sd-s(g),d-1以及小粒特特普、KL908等矮生基因不等位,是一个新矮源。  相似文献   

4.
四个籼稻矮生性基因源的表型表现和遗传传递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窄叶青8号(矮生性基因来自花龙水田谷)、矮种水田谷、辐包矮21号和竹槌等四个籼稻矮源进行了研究。描述了它们在广州晚季自然条件下的表型表现。遗传分析表明:高秆对矮杆除辐包矮21号表现为不完全显性外,其余三个矮源均表现为完全显性。窄叶青8号和竹槌的矮生性均由一个隐性主效基因控制,同时携带一组具有正向效应和负向效应的修饰基因。矮种水田谷和辐包矮21号的矮生性则俱由微效基因控制。按超亲率大小,修饰基因效应强度的大小顺序为:竹槌>矮种水田谷>窄叶青8号>辐包矮21号。矮生性基因的等位关系分析指出:竹槌同矮仔占是互为等位的,窄叶青8号同矮仔占是互不等位的,从而推断竹槌同窄叶青8号也是互不等位的。根据矮生性基因的遗传方式和等位关系,把我国现有的8个主要籼稻矮源归纳为两类四群。此外,还就诱发突变和自发突变矮源的共性以及寻找或创造新的非等位矮源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水稻显性矮秆遗传研究:Ⅰ.关于KL908的矮生性遗传的性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KL908与6个高秆品种杂交,根据P1、P2、F2、B1、B2和部分F3世代群体株高变异的分析,证明KL908的矮生性系受性1对显性矮秆基因控制。基因的表达受品种的遗传背景影响,显性影响,显性效应较弱。KL908的基因型暂定为DkDk,Dk与籼稻半矮秆基因sd-1非等位。作者论述了培育显性矮生系的潜在育种意义。  相似文献   

6.
从云南稻种资源中进一步筛选鉴定出表现为真正矮秆的3个云南稻种;并对其进行遗传研究。结果表明,2个籼稻矮杆品种其矮生性均受与sd_1等位的一对隐性矮生基因控制。而1个粳稻矮杆品种则受制于多基因;株高与其各构成因素间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各性状与穗粒数的相关中,以株高的相关性最大。其次是第Ⅰ节间长。  相似文献   

7.
籼稻矮泰引-3矮生性的遗传分析与半矮秆基因的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研究籼稻特矮生材料矮泰引-3的矮生性遗传,将其与高秆品种南京6号杂交,杂种F1表现为高秆,F2群体中高秆个体、半矮秆个体和矮秆个体的分离比例符合9:6:1的分离比,表明矮泰引-3的矮生性状受2对独立遗传的隐性主效半矮秆基因控制。选取F2群体中的半矮秆个体与南京11号测交,根据测交结果将与sd-1不等位的半矮秆株系鉴别出来,并将新的矮秆基因暂命名为sd-t2;将携带sd-t2的半矮秆株系与南京6号回交,BC1F2的分离情况佐证了sd-t2的遗传效应的确表现为半矮秆。对BC1F2中分离出的3个半矮秆株系的种子进行赤霉素(GA3)溶液的苗期处理,幼苗生长状况表明sd-t2对外源GA3处理敏感。  相似文献   

8.
四个云南矮秆稻种株高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研究了4个云南矮秆稻种的矮生性遗传以及矮秆基因对GA_3的反应。结果表明,3个籼稻矮秆品种的矮生性都受制于与sd_1等位的单一隐性基因;粳稻雪河矮早的矮生性受与大黑(d—1)及矮秆糯,单215(sd_1)均不等位的单一隐性基因控制,暂名为sd—s(t)。具有sd_1基因的水稻品种,其株高列GA_3反应敏感,将可能作为鉴别矮生基因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用20个矮源作母本测配的F1代株高,研究矮源的致矮力及其与父本的关系,结果表明:致矮能力强的显性矮源有矮变1号、绵11RhI3和黄抗Rht 10;致矮能力较弱的隐性矮源有农林10、贵农40、渝46和84-2014;致矮能力较强的半显性矮源有13个矮源。矮源F1代株高与杂交父本株高的相关系数和回归方程达极显著,对父本株高降幅较大的矮源有矮变1号、绵11Rht3和黄抗Rht0,降幅较小的矮源有渝46、84-2014、贵农40、农林10和西南06;其他12个矮源影响适中,是杂交小麦育种首先考虑应用的矮源。聚类分析表明矮变1号为Ⅰ类,绵11 Rht3和黄抗Rht 10为Ⅱ类,BAU-Rht 12为Ⅲ类,矮苏3、奥尔森、西南02、西南04、西南04-1、西南05、BAU-Rht 21、西南06、西南07、渝183、渝172、早农林10为Ⅳ类,农林10、渝46、84-2014和贵农40为Ⅴ类。  相似文献   

10.
用20个矮源作母本测配的F1代株高,研究矮源的致矮力及其与父本的关系,结果表明:致矮能力强的显性矮源有矮变1号、绵11Rht 3和黄抗Rht 10;致矮能力较弱的隐性矮源有农林10、贵农40、渝46和84-2014;致矮能力较强的半显性矮源有13个矮源.矮源F1代株高与杂交父本株高的相关系数和回归方程达极显著,对父本株高降幅较大的矮源有矮变1号、绵11 Rht 3和黄抗Rht 0,降幅较小的矮源有渝46、84-2014、贵农40、农林10和西南06;其他12个矮源影响适中,是杂交小麦育种首先考虑应用的矮源.聚类分析表明矮变1号为Ⅰ类,绵11 Rht 3和黄抗Rht 10为Ⅱ类,BAU-Rht 12为Ⅲ类,矮苏3、奥尔森、西南02、西南04、西南04-1、西南05、BAU-Rht 21、西南06、西南07、渝183、渝172、早农林10为Ⅳ类,农林10、渝46、84-2014和贵农40为Ⅴ类.  相似文献   

11.
水稻半矮生品种对改良株型 ,提高干物质生产能力有良好的效果 ,同时表现高度的抗倒伏性 ,因而对世界各稻作地区的增产起着极为主要的作用。我们发现水稻半矮生性基因 sd- l与不同的微效基因共同作用 ,可以使水稻株高这一性状有不同的表现。因而适当的株高成为理想株形和超高产育种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我们及其他研究者的 RFL P分子标记研究中 ,已经将 sd- l基因定位到第一染色体上 ,与 RFLP标记 C86和 C1 91 A分别相距 4.4c M和 9.0 1 c M,而与 RG1 0 9紧密连锁 ,为将 sd- l分子标记方便地用于育种计划 ,我们开始建立基于 PCR的 sd- …  相似文献   

12.
<正> 谷子高产育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降低茎秆高度。谷子矮化育种起步晚,矮源贫乏,研究矮秆遗传的文献少。目前国内报道有陕西省农科院选出的“矮2”、“090”隐性矮秆材料和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农科所的“84133”显性矮秆材料。从国际小粟类研讨会获悉,印度在粟谷中鉴定出寡基因控制的矮秆材料。笔者1981—1988年对本院诱变选育的郑矮2号进行研究,本文试对郑矮2号的矮秆基因遗传特性作一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3.
朝日的半矮生性受隐性主效基因控制,并伴有较多修饰基因,且修饰作用较明显;矮秆黄的半矮生性受微效多基因控制,这两个半矮秆品种在粳稻育种中的利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不同矮源基因水稻对赤霉素和多效唑的敏感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携带sd q(t)等不同矮生基因的材料进行外源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的研究表明,不同矮生基因对外源赤霉素(GA3 )的反应敏感性从敏感至不敏感依次为:d c(t),D 53,sd 1(籼 ),隐性高秆 (eui), [sd 1, sd e(t) ] (特矮 ),d 29,multi dwarf(多基因矮秆),d 1,tallplant(野生型高秆), sd 6,d 32,sd g,sd q(t),[sd 1, sd q] (黔农);对外源多效唑 (PP333)反应最为敏感的是携带sd q(t)、sd g和eui基因的材料,最不敏感的是多基因矮秆 83N1041和携带d 59的DM107 4.在非sd 1矮生基因的育种利用上,可以在苗期利用 50mg·L-1 GA3 或 30mg·L-1 PP333对部分矮生基因进行有效筛选,提高携带非sd 1矮生基因新品种的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15.
我国大麦育种的矮源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京 《中国农业科学》2002,35(7):758-764
 系谱分析表明 ,尺八大麦、萧山立夏黄、沧州裸大麦、矮秆齐、浙皮 1号和盐辐矮早 3是我国大麦育种的主要矮源。 2 0世纪 5 0年代以来我国育成的大麦矮秆和半矮秆品种 (系 ) ,主要是以它们为矮秆亲本的 6大衍生系统组成 ,分别占 14 .5 %、2 1.4 %、11.4 %、5 .7%、7.5 %和 7.5 %。其中尺八大麦、萧山立夏黄和沧州裸大麦主要在 80年代以前使用 ,而矮秆齐、浙皮 1号和盐辐矮早 3则是 80年代大量使用的矮源。在这 6个矮源中 ,前 4个携带相同的矮秆基因uz,位于大麦 3H染色体长臂之上。  相似文献   

16.
选用7个显性矮源与11个普通小麦品种按不完全双列杂交,研究显性矮源对株高的致矮能力及遗传效应。结果表明:矮变1号致矮能力最强,奥尔森,矮苏3和西农02致矮能力较强,BAU-Rht21,BUA-Rht12和西农10的致矮能力较弱;西农02的致矮能力与奥与森,矮苏3相当,与矮变1号的致矮能力差异极显著,其致矮能力比矮变1号大为减弱,西农02不同于矮变1号,显性矮源所配组合F1代株高的狭义遗传力和广义遗传力都比较高,F1代株高主要受加性效应的影响,各显性矮源的加性效应值均为负效应,杂交父本的加性效应值除了91-27亲本的加性效应值为负效应外,其他亲本的加性效应值均为正效应;各个显性矮源F1代株高与杂交父本株高的相关系数均达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根据回归方程的预测,除了矮变1号以外,其他显性矮源F1代株高均可达到理想株高。  相似文献   

17.
用大穗高秆品种Akenohoshi与半矮生粳型系统Sc-TN_1的杂交后代F_5代6个品系及其亲本为材料,比较分析了晶系与亲本遗传性状的表现及其联系,说明通过改善sd-1基因的遗传背景,使半矮生性及其优良株型的特性与大库容量相结合是可能的,从而培育出有更高产量的一些新品系。  相似文献   

18.
粳稻矮生性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索粳稻矮生性遗传的性质及遗传方式,本文研完了由9个粳稻材料(高×矮)和(矮×矮)两种杂交方式配置的19个杂交组合的株高变异。研究结果表明,粳稻矮生性属隐性遗传,其遗传性质基本上可分为两类:一类由微效多基因控制,表现为数量性状的遗传,如清锦、农林22号、矮秆黄;一类由隐性主效基因控制,表现为质量性状遗传,如矮银坊、朝日、南粳15辐射选、南粳11辐射选、万年青。后一类矮秆材料的互交试验表明,各材料的主效基因多属非等位关系,基因的多效性常较明显。  相似文献   

19.
玉米矮花叶病遗传育种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玉米矮花叶病的病原等情况,进一步分析了玉米矮花叶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办法,对玉米矮花叶病的抗性鉴定和抗性遗传研究现状了综述,并指出了玉米抗病育种的几个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选用7个显性矮源与11个普通小麦品种按不完全双列杂交,研究显性矮源对株高的致矮能力及遗传效应.结果表明:矮变1号致矮能力最强,奥尔森、矮苏3和西农02致矮能力较强,BAU-Rht 21、BUA-Rht 12和西农10的致矮能力较弱;西农02的致矮能力与奥尔森、矮苏3相当,与矮变1号的致矮能力差异极显著,其致矮能力比矮变1号大为减弱,西农02不同于矮变1号.显性矮源所配组合F1代株高的狭义遗传力和广义遗传力都比较高,F1代株高主要受加性效应的影响.各显性矮源的加性效应值均为负效应,杂交父本的加性效应值除了91-27亲本的加性效应值为负效应外,其他亲本的加性效应值均为正效应.各个显性矮源F1代株高与杂交父本株高的相关系数均达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根据回归方程的预测,除了矮变1号以外,其他显性矮源F1代株高均可达到理想株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