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当泥鳅自交时,其后代染色体数为2n=100;如果泥鳅卵子与大鳞副泥鳅精子授精,其染色体来源于两种泥鳅,染色体数为2n=74,未发现有染色体丢失现象。当泥鳅卵子经紫外线辐射后与大鳞副泥鳅精子授精,如果不进行二倍化处理,86%的胚胎染色体完全来源于父本大鳞副泥鳅,为雄核发育单倍体n=24,经过二倍化处理后所获得的二倍体为大鳞副泥鳅雄核发育纯合二倍体,染色体数为2n=48。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不同温度对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和大鳞副泥鳅(Paramisgumusa dabryanus)胃、肠蛋白水解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会影响泥鳅、大鳞副泥鳅小肠和胃蛋白水解酶活性.在DH值7.5时,泥鳅及大鳞副泥鳅的胃最适温度都为45℃,蛋白水解酶活性分别为1 005.23、975.6μg·min-1;泥鳅的肠最适温度为40℃,其酶活性为48.7μg·min-1,大鳞副泥鳅的肠最适温度为45℃.其酶活性为78.23μg·min-1.  相似文献   

3.
真泥鳅和大鳞副泥鳅怀卵量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真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和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体长与怀卵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两种泥鳅的平均绝对怀卵量都随体长的增加有明显的增加趋势,体长在10 cm以下时,两种泥鳅的平均绝对怀卵量没有显著差异;体长在10-25 cm时两种泥鳅的平均绝对怀卵量均存在显著差异;同一体长段真泥鳅的怀卵量高于大鳞副泥鳅.  相似文献   

4.
张玉明  田秀娥  王永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3):12434-12436
[目的]了解安康地区泥鳅的胚胎发育全过程。[方法]用DOM和LHRH-A2对泥鳅进行催产,将所产卵子进行人工授精后所获的胚胎置于24~26℃、pH值7.0~7.5的淡水中培养,进行泥鳅的胚胎发育观察,详细描述从受精卵到初孵仔鱼期的27个发育时期的形态特征和发育时间。[结果]泥鳅胚胎发育可划分为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和器官形成期。在24~26℃、pH值7.0~7.5的淡水中,泥鳅胚胎从受精到孵化出膜历时30h45min。[结论]为泥鳅的人工繁殖和遗传育种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不同地域泥鳅和大鳞副泥鳅的染色体倍性比较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流式细胞仪对安徽蚌埠,湖北荆州,上海崇明、南汇、松江、金山6地的泥鳅和大鳞副泥鳅的血液细胞和成熟精巢进行了染色体倍性检测,并对泥鳅和大鳞副泥鳅二倍体DNA相对含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①二倍体是泥鳅最主要的倍性形式,四倍体泥鳅出现的频率仅占总样本的1.12%,雄性和雌性泥鳅都发现了四倍体,这表明四倍体倍性与性别无关,与地域有关;②实验检测的四倍体均为泥鳅。未检测到大鳞副泥鳅存在四倍体,各地均未检测到泥鳅和大鳞副泥鳅的天然三倍体;③由于同一地域的泥鳅存在不同的倍性,故不能认为出自某一地域的泥鳅就仅有某种特定的倍性形式;④有部分样本流式细胞仪检测的DNA相对含量介于泥鳅和大鳞副泥鳅之间,这可能是由于在自然环境下,泥鳅和大鳞副泥鳅杂交,染色体发生交换所致。  相似文献   

6.
基于判别分析的泥鳅和大鳞副泥鳅识别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元军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564-564,568
[目的]为科学识别形态特征相似的泥鳅和大鳞副泥鳅。[方法]在对泥鳅和大鳞副泥鳅形态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经逐步判别分析,筛选颌须/头长、皮褶长/体长、体高/体长3项形态指标建立识别泥鳅和大鳞副泥鳅的判别函数。[结果]结果表明:该函数的判别正确率达94%。[结论]在实际工作中,只需测量颌须、皮褶长、体高、体长4项形态指标,利用判别函数就能快速、简便地确定类别的归属;利用形态指标建立鱼体的判别函数实现对鱼类别的科学、快速判别是可行的,对于指导生产实践以及科学研究都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对野生和养殖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营养成分分别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野生大鳞副泥鳅水分、灰分、脂肪、蛋白质的含量分别为77.30%、1.30%、1.10%、18.10%,养殖大鳞副泥鳅分别为71.80%、1.10%、5.30%、17.20%;18种氨基酸总量野生为17.40%、养殖...  相似文献   

8.
大鳞副泥鳅的食谱及其对蚊幼虫的摄食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鳞副泥鳅48尾按体长分为短,长3个组,每组又分为塘水和污水两个小组,连续喂蚊幼虫6d。结果表明:体长从短到长,在塘水中摄蚊幼虫量依次为54,101,147个/d·尾,3个污水组平均为71个/d·尾,塘水组高于污水组。稻田中大鳞副泥鳅标本15尾,蚊幼虫出现率有66.7%。污水中大鳞副泥鳅标本21尾,蚊幼虫的出现率达85.7%。几乎充满蚊幼虫的达52.4%。随机取标本计数,肠内有蚊幼虫117个,而这  相似文献   

9.
采用形态学测定与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观察和测定泥鳅♀×大鳞副泥鳅♂(D×P)和大鳞副泥鳅♀×泥鳅♂(P×D)及其亲本的形态差异、可数性状及可量性状,研究泥鳅和大鳞副泥鳅杂交子代及其亲本的形态差异。结果显示,正反交子代(D×P和P×D)外观相似,同时具有双亲的一些特征,如尾柄处皮褶发达,与大鳞副泥鳅相似,而身体上的花纹与泥鳅更相似,大多为圆形斑点,兼有少部分条纹。在体型方面,2种杂交子代体型介于泥鳅和大鳞副泥鳅之间,较大鳞副泥鳅更圆。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显示,2种杂交泥鳅形态相近,均与大鳞副泥鳅更相似。判别分析综合准确率达到94.1%,可以有效鉴别这2种泥鳅和它们的杂交种。泥鳅和大鳞副泥鳅正反交均可获得存活子代,且孵化率、畸形率和早期存活率与自交组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0.
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和大鳞副泥鳅(Paramisgumus dabryanus)同属鲤形目鳅科花鳅亚科,是中国常见的经济鱼类,它们养殖简单,一年四季均可进行人工催产繁殖,是进行鱼类发育生物学研究的好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