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合理控制湿地公园旅游者数量是湿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生态旅游环境容量指一定时期和范围内,在不损害旅游目的地的自然人文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确保旅游者旅游感受质量的前提下,旅游地接待旅游人数的最大值。本文综合旅游生态容量、旅游空间容量、旅游设施容量、旅游管理容量、旅游心理容量五个因素,对下渚湖湿地公园的生态旅游环境容量进行了测算,并提出发展生态旅游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针对当前城市湿地公园规划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四点相应的规划设计对策:突出湿地景观的地域性特征、突出湿地景观的自然生态特征、公园休憩娱乐活动的主题化和完善湿地公园的科普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3.
宁夏银川国家湿地公园的生态旅游系统及其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湿地公园是指兼具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等多种功能的湿地生态系统.本文分析了宁夏银川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系统的内涵:生态旅游者、生态旅游资源、生态旅游业、生态旅游环境;从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生态旅游的环境管理、人才培训、公园的功能分区、旅游文化等方面,提出了园区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及湿地生态旅游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利用1964~2013年近50年的历史气候资料,分析了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的旅游气候特征,并使用温湿指数、风效指数及综合舒适度指数等指标,对各月旅游气候舒适度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旅游适宜期可长达半年以上,其中4~10月为适宜旅游期,7~8月适宜开展避暑旅游。  相似文献   

5.
张小茜  张文豹 《安徽农业科学》2014,(28):9824-9826,9880
介绍了城市湿地公园的相关概念和功能,根据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营造的“三元论”的理论,解析了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营造的原则.结合南京鱼嘴公园景观营造的实例,从以文化为“神”,以自然为“骨”,以景观为“肉”3个方面探讨了其景观营造手法,旨在营造一个形神兼具,随城市发展而生长的湿地公园.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湿地旅游开发评价的研究较少,喀斯特岩溶区湿地资源十分稀缺,研究意义重大。利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价法结合可达性分析,构建湿地公园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对贵州省的湿地公园旅游开发适宜性进行评价,并利用SPSS对评价结果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贵州省湿地公园旅游开发适宜性的分值范围在72.32~39.91分;以55分为分界,55分以上的湿地公园有19处,24处为55分以下;将贵州省湿地公园分为高适宜性、较高现实适宜性、较高潜力适宜性和低适宜性4种类型。根据上述结果针对不同类型的湿地公园提出相应的开发建议,以期为今后贵州省湿地公园旅游开发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上海滨江森林公园为例,以城市湿地公园为研究对象,以生物多样性的营建为目标,结合国内外湿地公园设计进展,对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与生态意义的结合做了一次尝试性的分析,对滨江森林公园生物多样性景观建设中的成败之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湿地公园的景观生态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伟 《广东农业科学》2013,40(5):168-170
湿地公园自身的景观结构变化影响了系统景观的生态过程,公园系统内和系统以外流域不良的景观结构制约了湿地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如盲目引进外来物种可能对本地物种的多样性生长产生抵触作用,并能消灭本地物种的生长能力,因此湿地公园的景观生态评价变得尤为重要.目前国内外对于湿地公园的景观生态评价方法已有研究,主要对城市湿地公园的景观生态评价现状进行综述,旨在为城市湿地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及其生态评价提供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以七桥瓮湿地公园、九龙湖湿地公园、鱼嘴湿地公园为研究对象,通过使用目的评价与满意度评价相结合的复合调研方式,对南京城市湿地公园进行使用后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南京的城市湿地公园在湿地文化建设方面均有待加强;游客的使用目的主要是休闲和游览;位于城中的七桥瓮湿地公园和九龙湖湿地公园休闲锻炼的游客较多,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但受城市影响大,生态环境较为脆弱,这类公园设计应充分考虑湿地公园的社会属性(休闲、娱乐、教育等),需加强湿地保护;位于城郊的鱼嘴湿地公园游客的使用目的以参观游览为主,且游客量少于前2个公园,在设计与管理运营上应考虑增强其对游客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10.
湿地公园小品即指使用于栖息地保护的湿地场所,也能为人类提供某种活动方式,包含科普教育、自然风景观光、休闲散步和观鸟等内容的设施或建筑。它是湿地景观中的一种新的文化类型,其重要作用正日益被人们所认识。本文从不同尺度评述了北京市翠湖湿地公园、北京市南海子湿地公园两个案例小品的建设情况,分析了湿地公园小品空间布局、空间造型、材质选取、文化体现4个方面的设计,得出了湿地公园小品的特色:空间布局以湿地体验展示区和服务管理区为主;空间造型主要以湿地动植物造型为依托;材质是取之于湿地,用之于湿地;颜色选取为与湿地公园基调颜色相协调的原生木、石色,淡蓝色,绿色等:文化体现多是通过造型来表现。以期为以后湿地公园小品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旅游环境承载力是科学合理规划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要指标.本文综合生态环境承载力、资源空间承载力、社会心理承载力和环境设施承载力四个方面对青海刚察沙柳河国家湿地公园的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估.以期为湿地公园旅游资源开发提供科学依据,为实现湿地公园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参考.结果表明:沙柳河国家湿地公园旅游承载力为10032...  相似文献   

12.
城郊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编制技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瑞华  钟立文  胡达维 《安徽农业科学》2014,(13):3933-3934,3968
分析了城市郊区的湿地对于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认为建设好城郊湿地公园将能够很好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淡水资源,均化洪水,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物和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资源.以江西余江白塔河省级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为例,对做好城郊湿地公园总体 规划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从城市湿地公园的植物配置方面展开叙述,分析在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当中植物 配置对其的影响和意义,并以江西省本土湿地公园新余市孔目江湿地公园为例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浅议城市湿地公园建设——以郑东新区湿地公园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城市湿地公园的概念和功能进行了简要的介绍,结合城市湿地公园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原则.在该原则的指导下,对郑东新区湿地公园进行调查,发现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湿地的评价研究是当今湿地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城市湿地公园作为湿地生态恢复的一种新兴模式,对它的科学评价直接关系到湿地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西北地区湿地资源珍稀,但被关注较少.本文结合西北地区自身特点,提出旨在综合体现城市湿地公园结构和功能的评价体系,并以兰州银滩湿地公园为例加以说明,以期为西北地区城市湿地的评价研究和保护开发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袁悦鸣  张弦 《安徽农业科学》2014,(25):8645-8647
阐述了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的内涵,结合新沂骆马湖湿地公园东片区具体案例,理论联系实际,以湿地公园生态旅游规划的原则为指导,通过规划定位、分区设计及针对现状特征具体的应对措施等,提出了合理的解决方法。从实证研究中探索基于生态旅游的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方法。  相似文献   

17.
城市湿地公园作为城市公园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改善城市环境、为城市居民提供休憩娱乐观光等的重要场所。基于此,笔者通过对于城市湿地公园内部景观,以及周边环境的调查分析,同时结合所调研的湿地公园中暴露出的问题,提出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的一些方法,以求丰富和完善城市湿地公园景观建设理论,为今后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8.
刘薇 《安徽农业科学》2013,(27):11165-11168
以福清市湿地公园为例,介绍了项目的规划定位与设计构思,概括了设计原则与项目总体规划布局,具体分析了主要节点设计和道路系统规划、竖向规划、植物景观规划内容,尝试对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以鹤壁市故县湿地公园景观生态规划方案为例,阐述了资源型城市采煤塌陷区景观生态规划的相关理论,分析了鹤壁市利用采煤塌陷区建设湿地公园的重要意义。从生态恢复、生态农业规划、复合景观设计等核心内容入手,提出鹤壁市故县湿地公园建设的理念和措施,使其达到优化鹤壁老城区景观结构、改善周边生态环境、促进旅游经济发展的目的,最终实现湿地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湿地公园是一个新兴的湿地保护概念,融湿地保护与湿地利用于一体,为更好地利用湿地资源,就湿地公园建设的选址、建设范围以及部分规划的要求和规划方法进行介绍。认为湿地公园选址应在城市内部或城市周边;湿地公园布局应能有效调节控制点、线、面等结构要素的配置关系;湿地公园的功能分区应包括湿地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宣教展示区、休闲区和管理服务区等;湿地公园专项规划要包括保护与恢复规划、宣传教育规划、生态旅游规划、湿地景观规划、基础设施规划、土地利用协调规划和社会经济调控规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