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分家"古称"分关",指在兄弟之间以及兄弟与父母之间对财产、债务及其他权利、义务的分配。在农村,女儿一般不参与分家。分家时产生的产权清单称为"分关书",又称"分家单"或"拨单"。分家现象产生的社会背景是中国人家庭大、子女多的现实。那么农村兄弟分家,老人说咋分就咋分?分家是不是需要证明人?本文就农村兄弟分家相关问题,展开解答。  相似文献   

2.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10):162-163
一些农村地区代际剥削现象引起学界的普遍关注。农村代际剥削实质上是父辈在完成子辈婚姻大事过程中要付出巨大的成本,使得父辈与子辈之间在金钱和情感方面的平衡模式被打破。社会学两个经典理论:帕森斯的社会行动理论和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为人们解释这种代际剥削现象提供新的视角,表面上反映为代际关系失衡,实际上有着内在的强大动力和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3.
农村土地流转状况关系到农村可持续发展前景。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被广泛应用到这方面的研究,而这些研究对调查数据有较高的要求。本文从孝感地区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流入户的角度出发,利用最优尺度回归分析法对孝感地区农村土地流转流入户的家庭人均收入水平与家庭人口数、土地流转价格水平、土地流转面积、土地流转期限及土地征用补偿是否得到保障等因素作相关分析。运用学科理论对土地流转现象予以剖析,建立最优尺度回归模型,并据此模型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4.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16):187-188
农村代际剥削实质上是父辈在完成子辈婚姻大事过程中不仅要透支父辈已有的财富积累,往往需要举债才能应对子辈的婚姻消费。同时情感因素付诸的也要多于子辈的反馈,传统"反馈型"的家庭平衡模式被打破。帕森斯的社会行动理论为人们解释这种代际剥削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代际剥削实际上是父辈在完成目标过程中,由于自身行动手段的单一性、行动条件的苛刻性以及行动规范取向的非理性共同作用的结果;也为化解该问题提出了新的思路,探讨通过改善父辈的行动条件和引导行动规范取向回归理性的方式,为化解该问题提供了可能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西双版纳傣族传统灌溉技术曾经对这一地区的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对西双版纳景洪市7个傣族村寨部分村民和管水员的调查和访谈,在分析傣族传统灌溉技术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改造和利用傣族传统灌溉技术的价值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傣族是西双版纳的主要民族,具有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这些文化对西双版纳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经济利益的驱动及现代文化的冲击下,这些文化受到了很大的挑战,主要体现在圣境面积减小、生物多样性减少、薪炭林大面积消失等方面。分析了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文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指出了傣族传统文化面临的挑战,并指出了保护傣族传统文化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建立农户尺度的空间计量模型和OLS回归模型,利用武汉市郊区763户农村家庭的调查数据,对农村居民收入的距离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农村居民收入存在相对显著的空间相关性,采用空间计量模型较优于OLS回归模型,但空间溢出效应比较小。(2)距离因素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存在差异,其中农村居民家庭所在地与区政府的距离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显著为正,与最近乡镇中心的距离效应显著为负,而与首位城市中心的距离效应为正,统计上差异不显著。在宏观层次,应继续增强首位城市的辐射作用,差异化实施就地城镇化;在微观层次,应营造农村公共空间,提高教育培训水平,并且加强村民之间的沟通交流,持续增加农村居民收入。  相似文献   

8.
基于2010—2013年统计数据,从农村信息资源、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农村信息技术应用和农村信息产业发展等方面构建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进而对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农业信息化水平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农户计算机拥有量、农村宽带接入户和农村人均图书馆馆藏量等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是导致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信息化水平差异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之上构建省级面板数据,分析农业信息化对农村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及区域差异,计量结果表明,农业信息化对农村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同时由于东中西部地区农业信息化水平的差异,东部地区的信息化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信息化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高于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9.
以眉县5个镇7个村169户农户的问卷调查为样本,对眉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以及对农业科技推广的影响进行分析,调查结果显示:眉县农村地区45岁以下文化程度较高的青壮年劳动力向外转移现象显著,农村地区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结构趋于老龄化和低素质化,导致劳动力转移家庭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减少积极性下降,对新型农业科技的学习态度消极化且使用频率较低。这些变化一方面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率的稳定与提高,另一方面严重制约了新型农业技术的推广。  相似文献   

10.
和谐社会背景下农村计生纯女户家庭养老保障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计划生育为我国经济进步、社会发展和国力增强创造了良好的人口环境,在农村实行了计划生育的家庭是身体力行者,他们理应享受计划生育宏观效益的成果,特别是农村计生纯女户家庭。但由于各种原因,计生纯女户家庭的养老问题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积极探索适合农村计生纯女户家庭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是我们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重要任务,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1.
基于北京市郊区345户农户调研数据,实证分析农地流转对农户家庭收入的影响。首先,农地流入显著提高了农户家庭人均收入水平,农地流出则对农户收入水平影响不显著。农地流入概率每增加1%,家庭人均收入提高67.55元。其次,农地流入对0.6和0.8分位数家庭人均农业收入显著为正,对其他家庭收入作用不显著。农地流出对0.6和0.8分位数家庭人均农业收入和人均非农收入作用分别为显著为负和显著为正,对其他家庭人均农业收入作用不显著。因此,农村家庭存在农业剩余劳动力,且存在一定的资源错配。政府应继续鼓励北京市郊区农村农地流转,持续提高农村地区非农就业力度,提升农村农地和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民占据了全国总人口的大部分,农村始终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为了促进农村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积极性,我们实行了农村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这一制度符合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发展的实际情况,能够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提高农村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农村地区也出现了农户承包地流转的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对农村的发展在某些层面也起到了促进的作用.然而,由于种种因素,农户承包土地流转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陈剑  刘宏茂  许又凯  李秦晋  许再富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9):5844-5846,5856
运用参与性农村评估方法对云南西双版纳一个典型傣族村寨的传统森林资源管理及其保存情况进行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营养健康和贫困代际传递一直是社会发展不可忽视的两大重要部分,它们不仅影响着中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更关系着祖国的未来,然而这两大问题在中国农村地区表现的更为突出.该研究主要利用CHNS数据,借助SPSS19.0、Excel等统计软件,对中国农村贫困代际传递的程度,以及营养健康对中国农村贫困代际的作用机制等问题进行实证研究,进而对提高中国农村营养健康水平,改善贫困代际传递状况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研究表明:中国农村依然存在严重的贫困代际传递现象,其中相对代际贫困传递成为主要的形势.父辈的健康水平对子辈健康的影响显著,父辈对子辈的健康投资和对健康的认知水平对子辈健康的影响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独立光伏发电系统的原理与构成,通过分析福建农村发展太阳能的自然条件和机遇,并结合一个典型的农村家庭用电需求,阐述了户用独立光伏发电系统的设计,光伏发电系统对于解决无电地区和边远地区的用电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福建省沙县夏茂镇是"沙县小吃"的发源地,70%的农户都外出从事小吃行业,农村劳动力转移现象显著。该文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通过对135户农民进行家庭问卷调查,分析了沙县夏茂镇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和存在问题,并就此提出建议与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7.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弥补了单家单户难以应对市场风险的问题,组织农户统一销售农产品,为社员统一提供生产资料等。但在组织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了部分地区专业合作社与村委会的摩擦,出  相似文献   

18.
李茜 《河北农业》2004,(4):34-34
眼下的农村,分家的多了,儿子结婚不到十个八个月就要分家另过了,就是一个儿子的家庭也是如此,原因是什么?症结何在?最近笔者走访了一些分家的农户,了解到一些其中的缘由。  相似文献   

19.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完善和发 展,农村经济的巨大变化,农民的婚 恋、家庭问题也起着前所未所的变 化。但是。由于封建残余思想影响 甚深,农民对新时代的婚恋,家庭观 念还没有完全确立,出现了一些影 响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带有倾向性的 婚恋、家庭问题。 早婚现象日趋严重“早生儿 子早享福”是农村广为流传的谚语, 也是农村落后的生育观。这种观 念,导致非法婚姻象瘟疫一样,严重 摧残了少男少女的心理健康。据统 计,某县25个乡镇1991年早婚引 产达1200余人,女方年龄都在 16-22岁,去年又直线上升,达到 2000多人。…  相似文献   

20.
基于对甘肃省民族地区782户农村居民入户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收入、消费环境、消费观念以及人口学特征等因素对民族地区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结果表明:家庭规模的增加会导致居民消费支出减小;民族家庭的自主消费水平比汉族家庭低,而边际消费倾向却高于汉族家庭;家庭结构对居民消费支出也有显著影响;如果居民家庭中有成员在城镇工作或家庭中有经商活动,则其消费观念的变化会导致其消费支出发生变化;居民所在村通公路,以及市场与居民居住地的距离缩短等均会增加其消费支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快民族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提高其受教育水平、改变他们的消费观念、注重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政策扶持等改善民族地区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