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原蚕生产的目的是生产蚕种,在提高蚕种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克蚁单产和公斤茧制种量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提高公斤茧制种量,应认真掌握养蚕制种各阶段的关键技术措施,提高原蚕造卵数,提高发蛾率和单蛾产卵量.  相似文献   

2.
陈荣娣 《江苏蚕业》2003,25(4):29-30
<正> 原蚕生产的目的是要生产蚕种,在注重提高蚕种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克蚁单产和公斤茧制种量是蚕种场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要提高公斤茧制种量,就必须认真掌握养蚕制种各阶段的关键技术措施,提高原蚕造卵数,提高发蛾率和单蛾产卵量。  相似文献   

3.
原蚕饲育以获得产卵量多、卵质优为目的。增加产卵量,提高蚕种质量是蚕种生产的重要课题,饲育技术必须着眼于提高造卵数、产卵量和卵质。造卵数的多少主要决定于母体内所积累的造卵物质的量和质,所以技术处理只有在促进越年性、稳定眠性、提高生命力和卵质的前提下,有效地提高造卵数、产卵量及良卵率。本文就繁育技术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4.
<正>不同桑品种的桑叶营养成分有一定差异,对原蚕的饲养成绩和制种成绩也有不同影响.原蚕苏5、苏6在5龄饷食起分别用四倍体、三倍体和二倍体(湖桑32号)桑品种饲育,调查全茧量、茧层量和死笼率,以及造卵数、产卵数、不良卵率等蚕种生产成绩,其结果用多元方差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我省现有生产一代杂交种的蚕种场计41个,1994年生产一代杂交蚕种589.2万张,其中80%是农村原蚕区制种完成的。由于连年来原蚕区制种量发展过快,虽然生产的蚕种在数量上满足了蚕桑生产发展的需要,但在质量上发生了一些问题。表现在公斤茧制种量降低,卵粒趋向粗大,不受精卵和不产卵蛾增加,后期死蛹及死卵时有发生,克蚁制种量下降,这些虽与饲养技术未能跟上,制种条件不配套,管理不完善等因素有关,但最关键的是原蚕区的桑叶质量达不到要求。下面谈谈如何加强原蚕区桑田管理提高桑叶叶质的问题。 一、改造低干无拳密植桑田 桑树合理密植能提高单位面积上太阳能的利用,充分发挥土壤肥力,增产桑叶。桑田密植主要体现在株密、条密、最终是条密程  相似文献   

6.
建国前的蚕种业一直为专业场经营,建国后由于农村发展蚕茧生产的积极性高涨,蚕种需求量增加,靠专业场生产蚕种已不能满足蚕茧生产需要,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我省开始发展原蚕区生产蚕种,通过试点,1952年正式建立德清原蚕区种场,从此开创了原蚕区制种的新纪元,至1957年我省原蚕区种场的制种量已超过专业场,确保了蚕种供应,促进了蚕茧生产的发展,进入80年代,原蚕区制种发展更快,全国蚕种生产量中有70%  相似文献   

7.
"桂蚕N2"原原种制种中分别交配4 h、5 h、6 h和7 h,调查中系原原种和日系原原种制种的有效卵圈率、产卵率和良卵率。结果表明:延长交配时间能增加有效卵圈数、产卵数、良卵数率,也能提高有效卵圈率和产卵率,但仅NJZ×NJ7交配4 h的产卵率与交配7 h的产卵率的差异达显著水平;4~7 h范围内不同交配时间的良卵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以6个现行家蚕原种为材料,探讨了5龄期添食“蚕用营养饲料”的效果。结果表明,原蚕添食营养饲料对发育经过无影响,虫蛹生命率比对照区有所提高,全茧量和茧层量略有降低,对造卵数、产卵数的影响因品种不同而异,日系品种优于中系品种,残留卵率均比对照区显著降低,对蚕种质量无影响,5龄食下量显著减少,叶卵转化率平均比空白对照提高16.9%,比清水对照提高9.0%,单位面积桑园的制种量可提高15%左右。  相似文献   

9.
诱导三眠种与普通种的饲养对比试验浙江省蚕种公司金爱娟,张庆芳,叶秀珍浙江农业大学蚕学系陆雪芳用生理活性物质—金鹿三眠素诱导原蚕三眠化制造三眠蚕种,可增强原蚕体质,减少不产卵、少产卵蛾、不受精卵和残存卵,提高公斤茧和担“桑制种量,提高蚕种生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蚕茧荧光色对单蛾卵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纯黄荧光茧色品种龙限A和纯紫荧光茧色品种龙限B为材料,分析了蚕茧荧光色对单蛾卵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蚕茧荧光色对造卵数、产卵数、产卵率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桂蚕N2"原原种繁育的过程中单蛾产卵量偏少的原因,调查"桂蚕N2"4个亲本NC99R、NC9C、NJZ、NJ7的单蛾产卵数和遗腹卵数。结果显示:NC99R单蛾平均造卵数仅476粒,与其余品种相比明显少,是导致该品种单蛾产卵数低的重要原因;NC9C单蛾平均产卵率仅有67.43%,导致了该品种单蛾产卵数偏低。分析表明,"桂蚕N2"的两个中系亲本的单蛾产卵数明显偏少,是导致该品种原原母种单蛾产卵量少的主要原因。认为可以通过改善原原母种蚕期饲养、蛹期种茧保护以及延长交配时间等措施来提高中系品种的产卵率。  相似文献   

12.
<正> 陕蚕二号是我省蚕茧生产蚕品种更新换代中推广的多丝量春用品种,在农村饲养较受欢迎。但由于存在普通种繁育技术问题以及后期死蛹发生较多,克蚁制种量一般在8—13张之间。蚕种生产过不了关,以致在生产中推广不快。近两年我们经过逐步探索其繁育技术并由省蚕研所蚕保室解决了后期死蛹问题,克蚁制种量有所提高。1984年春季在宝鸡胥家村原蚕点饲养原蚕408克蚁量,克蚁制种达到15.16张;1985年春季户县周店原蚕点368.8克  相似文献   

13.
三眠蚕诱导效果与蚕品种的食性有关.一般多化种高于二化种,中国种高于日本种.三眠种的每蛾产卵数减少10%,但是不产卵蛾区和少产卵蛾区很少,因此产卵效率高.由于原蚕三眠化可以提高生命率,对于难饲养的蚕品种的保存有利.蚕种生产上应用三眠蚕诱导剂可以节省制种劳力,节约用桑,减少原蚕发病,提高单位用桑量的产卵数.三眠种下代在农村饲养,各种经济性状与四眠种无差异.  相似文献   

14.
家蚕新品种"渝黔绿茧"原种饲养及产卵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充分掌握家蚕特殊用途品种"渝黔绿茧"(C101×N101)的2个对交原种C101、N101性状,为品种产业开发贮备繁种技术,开展了对交原种C101、N101的原蚕饲养与产卵性状研究.以全国指定白茧对照种的对交原种菁松(中系)、皓月(日系)和871(中系)、872(日系)为对照,以常规养蚕方法饲养原蚕,产卵性状.结果表明C101、N101原蚕好养,品种性状稳定,抗性较强,产茧量较高,茧质较优;产卵成绩较优,产附平整,产卵量较高,不受精卵、不良卵率低,克蚁制种量与对照无明显差异.C101、N101是1对具有淡绿色蚕茧的特殊性状,且具有常规品种产量性状的对交原种,中系C101、日系N101原蚕性状与常规种相同,杂交种的正反交成绩都较好.  相似文献   

15.
郭文奇 《蚕桑通报》1993,24(3):17-19
不论秋期或者春期,从桑叶产质量、克蚁制种量、公斤茧制种量、单蛾造卵数、产卵数和良卵率及亩桑制种量等主要指标综合考虑,以亩栽750株二腰四拳式低干讨型养成为最佳.  相似文献   

16.
2018年早春开展了菁松和皓月的饲料适应性改良品系原种菁松AR×BR和皓月BR×AR的全龄人工饲料饲育试验,试验情况报告如下:菁松AR×BR和皓月BR×AR的全龄经过分别为25d22h和29 d;良蛹率分别为80.69%和73.63%;菁松AR×BR平均单蛾造卵330粒、平均产卵199粒,平均产卵率60.15%;皓月BR×AR平均单蛾造卵376粒、平均产卵299粒,产卵率平均79.46%;正交和反交的平均公斤茧制种量分别为1.71张和1.08张。同时发现产生了部分生种。作者认为,原种全龄人工饲料养蚕技术仍需继续改进研究,才具生产应用价值,同时有必要利用现有饲料养蚕技术条件,继续对生产上主推蚕品种进行饲料适应性选择,在提高原种对现有饲料适应性的同时,改善茧层率与饲料转化率,为未来原蚕全龄饲料育乃至丝茧全龄饲料育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由于天气等原因,原蚕区蚕种生产往往蚕茧丰收而公斤茧制种量却很低,导致蚕种生产效益不高。通过近几年来的生产实践,笔者就提高公斤茧制种量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18.
为了搞清家蚕现行品种产卵情况,以便采取相应措施,提高蚕种质量,1978年春结合大批制种,我们进行了一次调查。取材各14蛾,计8个现行蚕品种,交配时间均为5个小时,投蛾时间从13时30分开始,每隔1小时,移动母蛾一次,至24时30分止,到第二天6时收蛾,并即解剖点数腹内残存卵,计算造卵数。调查结果如下: (一)产卵量和造卵数:以华合为最高,顺次为东34、苏四、苏三、苏五、苏十二、苏六、东肥。  相似文献   

19.
徐厚容 《蚕业科学》1994,20(4):257-258
匹鲁卡品对家蚕的生殖效应徐厚(安徽农业大学蚕桑系)家蚕的产卵数是由造卵数及产卵率决定的。造卵数多的蚕蛾,不一定产卵数就多,但造卵数无疑是决定产卵数的最重要因素。造卵数是指发育完成卵的数目,这种卵的卵壳完备,外表同产出卵一样。在蛹中期以前,不论蚕品种和...  相似文献   

20.
原蚕区就地制种是解决蚕种生产劳动力紧张一个十分重要方法,为进一步比较就地制种与种场制种两种模式在生产成本、㎏茧制种量和蚕种质量等指标的差异,2016年,笔者选择了规模适中的4户原蚕户进行对比试验。通过对比发现就地制种后期死蛹率、kg茧制种工资下降;良卵率与kg茧制种量提高;杂交彻底率略有下降,进一步证明推广就地制种是蚕种生产一项利大于弊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