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茶叶的强体健身的功效显著.无论士庶百姓,还是皇帝臣僚.都把饮茶、品茶当作一件人生乐事。因此,“贡茶”也应运而生了。《华阳国志》中说,周武王伐纣时,巴蜀诸国就把茶叶作为贡品,  相似文献   

2.
自从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起饮红茶增健康运动之后,研究证明饮茶有益健康确实可信,茶叶贸易由此得到很大推动.茶叶已成为新世纪最健康的饮料之一。探讨了当前茶叶营销在产品、价格、分销、促销等四大方面的特性,对进一步完善茶叶营销策略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当今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改变.茶叶以其健康、环保、绿色、无公害的优势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全世界约有60个国家种植茶叶,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茶叶消费习惯,有超过20亿人在喝茶并持续增加,人均年饮茶0.5公斤,茶是世界公认的三大饮料之一。  相似文献   

4.
要学会喝茶     
周敏 《上海茶叶》2009,(3):33-33
茶有着其他饮料所没有的三大功能,即防癌、防心血管病和防辐射危害,所以,饮茶越来越为更多的人所喜爱和重视。 不过,茶叶虽好,也要会喝。所谓“会喝”,一是指懂如何品尝.二是指懂饮茶卫生,可惜人们常常不注意后者。  相似文献   

5.
越南人饮茶的历史虽然相当悠久,但是作为一个茶叶生产、出口国却是世界茶叶市场的后起之秀。20世纪后期尤其是21世纪以来,越南茶叶的生产和出口突飞猛进的发展非常引人注目。18世纪末叶越南茶叶生产就开始有所发展,但是由于战乱频繁,仍一直处于时断时续状态,直到20世纪后期才逐步扩大规模并加速发展。两个世纪之交的2000年越南一跃进入世界十大茶叶生产、  相似文献   

6.
东海 《上海茶叶》2005,(2):20-20
中国是茶树原产地,是最早生产和输出茶叶的国家。茶叶首先由荷兰人在1610年输入欧洲,最早运去的是绿茶,后来是武夷茶。茶叶除由海路运至西欧外,还由商队陆运至东欧。1637年后,饮茶之风逐渐盛行欧陆。1657年后,茶叶已成为商业市场主要物品,从最初在药房出售为主,进入到杂货店经销。1662年,嗜好饮茶的葡萄牙公主出嫁与英皇查利斯二世以后,英国妇女界盛行饮荼。  相似文献   

7.
翁余 《上海茶叶》2006,(3):30-30
茶叶是全球四大饮料之一,历经三百多年发展,饮茶遍及百余国家和地区,茶叶消费仍在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8.
Market Research.com的部门、市场调研出版商Packaged Facts发表的一篇新的报告《美国茶叶和即饮茶市场》(The U.S.Market for Tea and Ready-to-Drink Tea)指出,绿茶、白茶甚至红茶(red tea)等精品茶深受美国消费者的喜爱,他们倾向于更具异国情调的混合茶,并推动了茶市值达到了68亿美元。Packaged Facts预计,到2010年,茶市值将达到100亿美元。  相似文献   

9.
中国茶叶出口成就很大。一是茶叶出口创汇多。1950年至2003年茶叶出口569.02万吨,出口金额94.06亿美元,为对外贸易和现代经济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二是茶叶出口带动茶叶生产持续发展。全国茶叶生产增长靠内销和外销,年外销量约占全年总产量的三分之一。茶叶出口兴旺,全国茶叶生产就增长,2002年出口25.22万吨,2003年产量就达78万吨,均创历史最高;三是中国绿茶、  相似文献   

10.
陈凤英老师最初是个茶盲。一点也不懂得各式各样名目繁多的茶,以为喝茶就是随意拿些茶叶倒上点开水就行。与茶结缘是从1993年开始的,那时她还在龙华小学工作,在校长和教研员的推荐下,参加上海市茶艺培训班。从此。“茶”走进了她的生活。  相似文献   

11.
《上海茶叶》2005,(1):29-29
国内新闻媒体报道我茶叶个别质量问题,应避免给国内外少数媒体提供负面夸大报道的依据,起到渲染和诋毁我茶叶出口质量声誉的效应。我国茶类丰富,茶产区广阔,个别产品出现的质量问题,不代表我国茶产品整体质量水平。近几年,由于国外个别媒体借机夸大,炒作我茶叶质量存在的问题,造成消费者不放心饮茶,进口商不敢贸易进口茶,严重影响我茶叶出口。  相似文献   

12.
早在三四千年前,我国人民就开始喝茶了。随着茶叶逐渐传到世界各地,茶也具有了世界性,但是,由于国家的不同,又形成了五花八门的喝茶习俗。 日本人饮茶以“茶道”出名,讲究一点的人家都设有茶室。主人迎客人茶室,要跪坐在茶室门口,让客人一个个进去,客人经过门口时,要在门旁洗手,然后脱鞋入室,主人则最后才进入茶室,  相似文献   

13.
我在青少年时就学会了饮茶,并爱上了饮茶。因我家父母都爱饮茶,平时家里每天都要泡一壶茶供大家饮用,如遇上亲朋好友,那会泡上一壶品质尚好的元宝茶招待来客,不亦乐乎!  相似文献   

14.
茶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饮料,具有悠久的茶文化历史,茶叶中的化学成分丰富多样,药理活性高,含有大量的生命元素。饮茶不仅能提神益智,防止油腻,消食化积,滋补营养,增强体质,减肥健身,还具有防治癌症等保健功效,倍受国人推崇,尤其是绿茶还富含多种营养元素,能增强人体抗病功能。近年中国茶叶出口到欧美等国家,也深受外国人的喜欢,但由于茶叶的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使用农药等化学药品,导致茶叶收获后残留着农药等有毒物质,人们饮用后必然受其危害,同时欧盟等国家加大了农药残留的最大含量限制,使得我国的茶叶出口受阻,已引起我国政府及茶业行业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5.
“穗、港、潮”是从“一国两制”和地缘经济角度而言,“穗”是指广东省会广州市;“港”是指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简称“港、澳”分别与深圳、珠海毗邻;“潮”是指汕头经济特区、潮州市。从地理位置和环境来看,广州是珠江三角,洲的枢纽,香港和潮州位于南海之滨,与三地毗邻的佛山、东莞、深圳、珠海、中山、惠州、汕尾构成的三角地区(以下简称“金三角”,人口众多,超过广东省总人口(据近年人口普查广东全省常住人口大约有9200万)的半数,“金三角”经济很发达,居民都酷爱饮茶,而且所饮用茶类,非常广泛,饮茶方法多样化并存,品茗与速饮齐跨越,茶饮共兴大发展,“饮茶热”持续升温,历久犹兴,这个“金三角”销茶热区,每年销售茶叶(包括出口外销)少说也有8万吨,(广东省近年消费茶叶约7万吨),其中高、中档茶占相当大的比重,“金三角”不仅是岭南最大的销茶区(按:岭南的地理概念是涵括广东、广西、海南三省、区,而且超过国内其它省区);广州、潮州、香港三地的人均饮茶量分别是2000克、1650克、1360克,均高于全国其它大市(如北京800克、上海900克,天津、重庆二市的人均饮茶量尚无确切数据,一般了解是少于北京、上海的)高于广东省(人均饮茶量1000克)、更高于全国(人均饮茶量是426克)和世界(540克)的水平。  相似文献   

16.
一、出口概况 2009年上海口岸出口茶叶(仅指在上海市加工由上海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出口的茶叶,下同)数量7558.8吨,金额3092.2万美元,分别占全国茶叶出口数量和金额的2.5%、4.4%,出口均价为4091美元/吨,高于全国出口茶叶均价的75.8%。与去年相比。出口茶叶的数量减少16.9%,金额减少了14.8%。出口茶叶数量减少的原因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日本大麦茶的大幅减少;受加工成本上涨的影响.上海口岸出口茶叶公司的部分茶叶在茶叶原料产地如安徽、浙江和江西直接加工、检验检疫后出口。  相似文献   

17.
采用气相色谱建立了茶叶样品中氯氰菊酯残留量检测方法;通过对贵州省市售茶叶样品中氯氰菊酯的残留情况进行抽检,以了解其市售茶叶的安全性;通过田间试验制备浸泡实验用茶叶样品,设计正交实验研究了影响茶汤中氯氰菊酯浸出率的因素。结果表明,市场抽检茶叶样品中氯氰菊酯残留量平均值为0.919 mg/kg,最高残留量为1.52 mg/kg,低于茶叶中氯氰菊酯的最大残留限量(MRL)标准20 mg/kg;正交实验表明,浸泡次数和浸泡时间是影响氯氰菊酯浸出率的主要因素,茶汤中氯氰菊酯的最高浸出率为5.76%。按人均最高泡茶用量13 g/d计算,由饮茶而进入人体 的氯氰菊酯的最大量为1.5×10-2 mg/d,按氯氰菊酯每日最大允许摄入量(ADI)为0.05 mg/kg bw、 平均体重60 kg计,则其安全系数(K)为200。  相似文献   

18.
自2005年以来,世界茶叶市场持续多年的供过于求的基本局面已经逐渐改变。实际上作为世界茶叶的指示性价格,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综合价格2006年已经上涨了11.6%。2007年又上涨了6.5%.达到1.95美元/公斤,2008年。由于肯尼亚等主要产茶国减产,加剧了茶叶市场供应紧张的局面,世界茶叶价格继续上涨,联合国粮农组织茶叶综合价格平均为2.50美元,同比增长35%。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加入WTO世贸组织以后,进口茶叶的数量逐年增加,上海口岸2005年与2004年同比进口茶叶批次增加了54%,数量增加了21.7%。2006年上海口岸进口茶叶达到179批、1365.3吨,价值307.55美元。与去年同比批次、数量和金额又分别增加了49.1%、106.8%和97.1%,但进口势头仍然不减。  相似文献   

20.
我喝茶,以前从不讲究,不论新、旧,不管品种,想喝就喝。那次一位营养学专家朋友来家做客,讲了许多关于饮茶方面的知识.我觉得这喝茶里确实大有学问。专家朋友告诉我:不同的人群,喝茶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