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了确定不同类型冬小麦品种的适宜晚播期限,本文以冀中南地区冬小麦为研究对象,2012~2015年开展了4个冬小麦品种4个播期的试验研究工作。研究表明对播期不敏感的品种,它在冀中南地区适宜的播期是10月9日至20日;对播期敏感的小麦品种,它的适宜的播期是10月5日至10日;中间型的小麦品种适宜的播期是10月8日至16日。  相似文献   

2.
陕西关中地区不同冬小麦品种晚播高产的适宜播期和密度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设置3个冬小麦品种、4个播期和4种密度的大田裂区试验,研究晚播条件下的播期密度对冬小麦群体性状和产量的影响以及不同品种的高产适宜播期和密度。结果表明,各品种的群体总茎蘖数和穗数随着播期推迟和密度降低而下降;不同小麦品种晚播高产的适宜播期和适宜密度并不相同。西农979的适宜晚播期为10月15日,在450万苗/hm2下产量最高达到9.20 t/hm2;小偃22晚播期为10月19日,在密度225万苗/hm2下产量最高达8.29 t/hm2;陕558在10月27日播种,375万苗/hm2下产量最高为8.16 t/hm2。可见不同冬小麦品种在其适期晚播的基础上通过相适应的播种密度予以调控,同样能够达到适宜的群体结构,并实现小麦高产。  相似文献   

3.
2021年山东省邹平市受到严重秋汛影响,小麦大面积晚播,影响下一年的夏粮生产。对邹平市不同地域不同播期的晚播小麦田进行管理技术调查分析,总结冬小麦晚播管理措施,以期提高农户对晚播麦田的生产管理技术水平、确保晚播麦田稳产丰收。  相似文献   

4.
<正> 晋中平川地区,水肥条件较好,但光热资源较差,棉花、甜菜、白菜等收获较晚时,复播冬小麦就不能适时播种,往往推迟到10月下旬,这种情况难以取得高产。平遥县达蒲乡桥头村自1986年以来,连续4年对特晚播冬小麦采取以地膜覆盖为主的综合措施,获得理想的效果,见表1。从表1看出,特晚播冬小麦地膜覆盖栽培具有明显的增产作用,4年平均亩产343.32公斤。这一措施甚至比露地适时播种还有增产作用。1990年10月20日至12月2日播种的,由于采取地膜覆盖,比9月23日(秋分)播种亩产315.2公斤还增产10.8%。一、特晚播地膜覆盖冬小麦栽培要点 1.要选择壤土或中壤土,播前要浇足底墒水,每亩施农家肥60—80担,过磷酸钙、  相似文献   

5.
晚播对豫北冬小麦叶片生理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冬小麦品种周麦18为材料,设置4个播期,同时对应不同播量,研究了晚播对豫北地区冬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晚播对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前期,对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中期,至生长发育后期,播期对叶片生理性状的影响减小,各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晚播加大播...  相似文献   

6.
于2007~2009年在洛阳研究了播期对不同生态型和筋力型冬小麦品种加工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生态型小麦品种的弱化度均表现为适播处理显著高于早播和晚播处理;在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和粉质指数方面,半冬性品种均表现为晚播处理显著高于早播和适播处理,弱春性品种均表现为适播处理显著高于早播和晚播处理;不同筋力型品种的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和粉质指数均以晚播处理较高,而中筋品种和弱筋品种的弱化度以适播处理较高;半冬性小麦品种的拉伸阻力、延伸度和拉伸比均以早播处理较高,拉伸面积和最大拉伸阻力均以晚播处理较高;弱春性小麦品种的拉伸面积、拉伸阻力和拉伸比均以晚播处理较高,最大拉伸面积以早播处理较高,而延伸度以适播处理较高;不同筋力型品种的拉伸面积均以晚播处理较高。  相似文献   

7.
晚播法量化鉴定冬小麦品种冬春性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冬小麦品种冬春性的传统识别方法 ,一般只适用于冬小麦品种冬春性的定性认别。对生产上众多的冬小麦品种 (系 ) ,尤其是冬春性差异不明显的品种进行冬春性认别和比较 ,可以用晚播法进行定量鉴定。通过试验 ,提出了晚播法量化鉴定小麦品种冬春性的理论依据、方法和适宜地域范围  相似文献   

8.
依据冬小麦冬前壮苗所需积温,以及冬小麦适宜播期的温度指标,结合当地23年来的气象资料,研究了该地冬小麦的适宜播种期,并对2017-2018年度冬小麦播期情况进行比较,以期为该地冬小麦适期播种提供依据,并针对晚播麦田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9.
滦南县属于冀东麦区,常年小麦面积22万亩,播种时间一般在9月25至10月10日,前茬作物一般为春夏玉米和花生,习惯亩播种量为15~20kg。为探讨冬小麦高产、稳产、节本增效的新途径,2008年县农技人员试验示范了冬小麦稀播早播技术,播期提前10~15天,亩播量减少10~15kg,10亩示范田平均亩产625kg,其中2.6亩高产田亩产675kg,  相似文献   

10.
0 引言 晚播冬小麦田在西北麦区新疆(南)冬小麦副区通常是指在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即历年初霜期波动范围播种的冬小麦田.受新疆(南)秋季降温快、土壤肥力状况及投入的影响,随播期的延迟,冬小麦田间长势越来越弱、冬前分蘖越来越少;在多年的晚播冬小麦原种田种植中,依据晚播种小麦主栽成穗为主要特点,通过增加播量、巧放施肥水等措施,在2004-2005年度的晚播冬小麦原种田种植中出现了实产(指精选机精选后收购产量与种植面积比值)高达8152.5kg/hm2农户条田,在2008-2009年度的晚播冬小麦原种田种植中出现了实产高达9559.5 kg/hm2农户条田;本文总结11个年度冬小麦原种田、原种一代田繁殖经验及以3个年度定点观察依据撰写而成,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操作性.  相似文献   

11.
《现代农业科技》2015,(18):11-13
适宜播种期是影响玉米生育和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对玉米生育期光、热、水要素的分析研究,表明影响成县地区玉米生育的气候要素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温度上升,热量增多,降水量和光照时数减少,气候影响效应利弊参半。受气候变化影响,玉米各发育期普遍提前,生育前期发育期间隔变化不明显,后期有所缩短。受气候变化影响,春季10 cm地温和气温稳定通过10℃日期提前,春玉米可以在3月末至4月初开始播种,比过去常规开始播种期提前1周,以4月上旬为适宜播种期,与分期播种试验结果一致。试验表明,早播和适播的玉米秋季成熟期仅提前了2~3 d,对躲避秋季连阴雨和秋播整地效益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播种深度和播种机具对机播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西南生态区玉米机械化生产提供依据,以仲玉3号为供试品种,研究不同播种深度(5cm,8cm)、播种机具(ZHSB-10中型播种机、2B-2小型播种机)对机播玉米生长发育、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的出苗率、株高整齐度、植株多数农艺性状等均以播种深度5cm的较高;随着玉米的生长发育,播种深度对玉米农艺性状的影响逐渐变小;播种深度对空秆率、双穗率、倒伏率和倒折率等影响较小,5cm播种深度能小幅度提高机播玉米产量及多数产量性状。不同的播种机具对机播玉米出苗率、株高整齐度和生长发育的各阶段农艺性状、空秆率、双穗率、倒伏率、倒折率、产量及产量构成性状等影响均较小。  相似文献   

13.
直播水稻的播种期与播种量对产量和穗粒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分析直播水稻播种期、播种量对产量和穗粒结构的影响,研究表明:播种期通过影响水稻穗粒数而直接影响产量,并间接通过播种量而产生侧面作用;播种量则对水稻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均有影响,因另有较多其他因素,则对直播水稻产量的影响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适宜地温播种指标是开发红松苗木精准培育技术的重要指标之一,对开发优质高产苗木具有重要意义。采用苗圃分期播种试验方法,研究了地中5cm不同地温条件下播种对表征红松播种苗苗木质量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地中5cm温度3~5℃播种时,红松新播苗的苗高、地径、主根长、侧根数、干物重、出苗率、保苗率、物候期等质量指标均优于6、7、9、10~11℃播种时的相应指标,适宜的地温播种可延长苗木生长期,增加地温和气温的利用率,提高了出苗率和保苗率,促进了苗木的质量和产量;尽管地温3~5℃播种时红松新播种苗可能承受霜冻冻害风险稍高,如果施以适当的田间管理,霜冻的危害概率和程度将会减轻。红松最佳播种适宜温度为地中5cm温度为3~5℃。  相似文献   

15.
在兰州市进行了春小麦新品种陇春31号播期和播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播种日期的推迟,陇春31号的籽粒产量逐渐降低,其适宜的播期为3月8日左右;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陇春31号的籽粒产量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适宜的播种密度为645万粒/hm2左右.  相似文献   

16.
春夏两种播期甜高粱主要生物学性状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100个甜高粱品种春夏两个播期的主要生物学性状进行比较分析可以看出,春播与夏播的总体生育期、茎粗、茎节数、秆重和锤度的差异都达到极显著水平,株高总体差异不显著;另外,我们可以根据两种播期的主要生物学性状把品种资源划分为春播、春夏兼播和夏播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稻麦两熟制地区,小麦不能适期播种的情况下,晚播尽可能提高产量的对策,特进行小麦机械条播、机械摆播、人工撒播3种方式不同播期试验,研究东海地区小麦播期推迟情况下,不同播种方式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机械条播、机械摆播增产优势不明显,3种方式播种越早产量越高,在水稻收获后应尽可能抢墒播种,并通过适当增加播量(基本苗)来提高群体数量。同时,在播期推迟的情况下,适当减少基肥的用量,增加中后期肥料用量,减少无效分蘖的发生,促进壮秆大穗,以利于晚播麦高产。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小麦播种的最佳播期与播量,开展了旱地小麦播期与播量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实际产量最高的是播期10月5日处理(平均6 682.5 kg/hm~2),不同播期与播量组合产量最高的是播期10月5日、播量150 kg/hm~2处理(7 300.5 kg/hm~2),说明洛旱12最佳播期是10月5日、播量为150 kg/hm~2。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精量播种与传统播种方式对玉米生长发育及收益的影响。[方法]通过对3个不同玉米种植区精量播种与当地传统播种,在不同生育期对玉米生长状况进行观测和调查,分析精量播种与传统播种对玉米苗期植株、开花期叶面积、收获期农艺性状以及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采用精量播种机播种,个体发育健壮,抗性增强,产量增加,用种量可减少22.5 kg/hm2,节省47.37%,节省种子费用450元/hm2,节省间苗用工费用750元/hm2,玉米增产2 010.8 kg/hm2,纯收益增加3 210.8元/hm2。[结论]该研究为玉米精量播种技术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玉米精量播种技术值得大力推广普及。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不同播期、播量对油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大面积推广复种饲料油菜提供理论支撑。【方法】大田试验,采用裂区试验,以播期为主区,播量为副区,设置2个播期、4个播量,3次重复,共24个小区。【结果】不同播期、播量对饲料油菜的湿重、株高、收获株数均影响显著,正常播种条件下2016、2017年饲油2号播量为12 kg/hm2时产量最高,分别为81 893.0和87 309.9 kg/hm2,且品质最佳。【结论】新疆地区复播饲料油菜生育期60~65 d,即可收割,需要≥10℃积温1 100~1 500℃,选择合适的播期和播量,产量和品质均可达到饲草要求,能够满足大部分地区麦后复种的要求,为冷凉地区麦后复种的首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