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宋仁宗于景祐三年(1036年),又命李谘等总结茶法变更的经验教训,恢复贴射法。”谘等复言:“爽等变法,岁损财利不可胜计,且以天圣九年至景祐二年较之,五年之间,河北缘边十六军入中虚费缗钱五百六十八万,今一旦复用旧法恐豪商不便,依托权贵,以动朝廷,请先期申谕’。于是帝下诏戒敕”景祐三年,恢复贴射法:(1)“罢河北入中虚估,以实钱偿刍粟,实钱售茶,皆如天圣元年之制”。(2)。又以北商持券至京师,旧必得交引铺为之保任,并得三司符验,然后给钱,以是京师坐贾率多邀求,三司吏稽留为奸,乃悉罢之,命商持券径趣榷货务验实,立偿之钱”。(3)“前已虚估给券者,给茶如旧,仍给景祐二年已前茶”(4)“天圣四年,尝许陕西入中愿得茶者,每钱十万,在所给券,径趣东南受茶十一万一千,茶商利之,争欲  相似文献   

2.
圆仁笔下的"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致功 《农业考古》2004,(2):336-340
日本和尚圆仁(794-864年),于开成三年(838)随日本遣唐使入唐,到大中元年(847)返回日本,在唐求法巡礼,历时九年又七个月左右。他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以下未注出处的引文均见此书)一书,基本上如实记载了他在唐的所见所闻。在该书中,他多次提到“茶”,据统计,共有30多处。因为他是在不同的地点和不同的场合提到“茶”,所以他每次提到的“茶”都反映了不同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3.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杭州之所以成为“东方茶都” ,不仅因为龙井、径山名茶享誉中外 ,其丰厚的茶文化内涵更是影响深远。早在唐天宝元年 ( 74 2 )径山寺开山祖师法钦开山结庵之际就亲手尝种茶树 ,以茶供佛待客 ,这是杭州最早的种茶饮茶记载 ,至今已有 1 2 0 0多年的历史。唐上  相似文献   

4.
五、茶叶课税封建社会和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茶叶税收是统治阶级压迫和剥削茶农、掠夺和独揽茶利的一种手法。我国自唐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开始征收茶税。这是户部侍郎赵赞提出的,他主张议税天下茶、漆、竹、木、十取一以为常平本钱。随着茶叶生产和贸易的发展,税额不断增加,如到贞元时期(公元785至804年)茶税收入每年增加到四十万缗(一千文为一缗)。《婺源县志》载:宋代初婺源茶叶课税,原额五千一百四十贯五百文(一千文为一贯);熙宁十年(1077年)县务课四千七百八十二贯七百五十文,清华镇课二百四十四贯五十九文,共计五千零二十六贯八百零九文;  相似文献   

5.
郑立盛 《农业考古》2003,(2):286-289
北苑位于福建省建瓯市东面 (宋属建安县 ) ,北苑茶产生于闽龙启元年 (933年 ) ,作为贡茶持续了四个朝代 4 5 8年 ,上贡时间之长、影响之大为我国茶叶史上绝无仅有的奇迹。特别是在宋代 ,北苑贡茶的精工制作 ,把我国团茶加工推到了登峰造极的境地。“天下之茶建之为最 ,建之北苑又为最” ,( 1) 翻开宋代茶书 ,北苑之名随处可见 ,关于北苑茶的专著最为丰富和系统 ,由皇帝为北苑而作的茶的专著《大观茶论》也是史无前例的。朱自振教授曾两次专程到北苑考察 ,指出 :“建安不但形成为宋朝茶和茶学的中心 ,而且宋朝茶书大多以建安贡茶为内容” ,进…  相似文献   

6.
茶小绿叶蝉是茶园中分布最广、发生最普遍、为害最严重的害虫之一.本文对近十年(2011?2021)我国茶小绿叶蝉在种名变更与种群生物生态学特性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包括茶小绿叶蝉的分类归属、种名变更、种群遗传关系、发生为害特点、生物学特性以及种群发生与茶树品种、气候、生境、抗药性的关系,并结合绿色发展新理念和《农作物病...  相似文献   

7.
游修龄 《农业考古》2003,(4):262-265
宋代十来种茶书中,《大观茶论》占有重要地位。有关《大观茶论》的作者,在茶叶学界历来认定为宋徽宗赵佶所著。如新近出版的《中国茶叶大辞典》(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的介绍是:“《大观茶论》,原名《茶论》,又称《圣宋茶论》,宋徽宗赵佶撰。约成书于宋大观元年(1107)。  相似文献   

8.
(一)宁红茶是武宁县传统出口产品,名列四大特产之首(茶、麻、油、豆),素以美形、优质、制特、味隽而闻名中外,曾有“茶盖中华,价甲天下”的称誉。宁红茶前身——修江茶,至少在唐代已经相当发展,其时修江上中游的豫宁(今武宁、修水)等县,不少农民已开始不种五谷,专种茶叶了,茶叶收入已成为广大农民的重要经济来源。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政府始征茶税,表明茶叶的栽培和贩卖已经是有利可图的事情了。江州(今九江)位鄱阳湖出长江口处,为江西北大门和长江中游重镇,有“九省通衢”之说,在唐代就已成为茶商云集、茶叶贸易的商埠,“集四海之珍茗,会天下之  相似文献   

9.
茶 店(五律 )广州生茂泰茶店始建于清·同治元年 (即公元 186 2年 ) ,距今已有 139年的历史。目前 ,已发展成为具有数十多个连锁店的大型茶叶公司。该公司经营的“放心茶” ,在社会上享有盛誉。 2 0 0 1年 12月 6日是该店店庆。我陪同中国茶业流通协会会长梅峰、秘书长吴锡端前往祝贺 ,并献上五言律诗一首。诗曰 :茶行老字号 ,新纪笑颜开。店雅宾常至 ,茗香客自来。真诚招众爱 ,守信育名牌。入世露身手 ,商场展俊才。(2 0 0 1年 12月 6日 )茶 城(七律 )广州市芳村区 ,古称花地 ,历来是我国南方著名的茶叶集散地。近年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  相似文献   

10.
蔡泉宝 《农业考古》2003,(2):230-230
陆羽《茶经》“七之事”中载有“宋释法瑶姓扬氏 ,河东人。永嘉中过江 ,遇沈台真清君武康小山寺 ,年垂悬年 ,饭所饮茶。永明中 ,刺吴兴礼致上京 ,年七十九。”此事 ,明嘉靖 (公元 1 52 2年 )和清道光 ( 1 82 9年 )的《武康县志》中都有记载。经笔者近二十年调查、考证 ,史料证实 :武康小山寺 (当地亦称翠峰寺 ) ,建于晋太康三年(公元 2 82年 )后至南朝永初元年 (公元 4 2 0年 )前 ,距今已有 1 70 0多年。毁于元朝。明洪武二十二年 (公元 1 389年 )僧智宏重修。鼎盛时的武康小山寺 ,有 999间房、999个和尚和 99口水井。小山寺的南面是一片东…  相似文献   

11.
“婺绿”茶史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婺绿”的溯源婺源产茶历史悠久。早在唐代著名的茶叶专家陆羽(公元733~804年)所著的《茶经》一书中,就有“歙州(茶)生婺源山谷”的记载。《茶经》成书的年代为肃宗乾元年间,那时,婺源已建县治于清华。诗人白居易于公元816年写的长诗《琵琶行》中“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之句,可以看出浮梁已经成为茶叶的集散地。那时的县城清华至毗邻的浮梁只有一百五十华里,婺源茶叶,绝大部分运到浮梁销售是有理可据的。从有关史料中,还可得到证实,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从浮梁运销西北,华北各地的茶叶就有几十万驮之多。这说明唐代的婺源已是著名的茶区了。  相似文献   

12.
中国茶道发展到今天,如果从唐陆羽《茶经》刻印开始计算(约唐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已有1200多年历史,其中兴衰成坏,发展式微,不胜枚举。有关茶的著作、论述很多。《茶谱》、《茶录》、《茶笺》、《茶史》、《茶论》、《茶述》等均见于历代茶文化典籍,而有关茶的诗词文章等就更多了,如唐诗、宋词以及明清笔记中有关茶的资料就颇为丰瞻,流布也很广泛,影响深远,而一些有关茶道礼法、清规、烹茶技艺、茶法、茶诀等虽然没有流传下来,但在唐宋以来的禅宗典籍中,仍然保留了不少,譬如《百丈清规》、《禅苑清规》、《五灯会元》等多有有关茶事、茶礼…  相似文献   

13.
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负责皖南团防事宜的张芾为了筹办军饷开始抽收茶厘。创设之初,皖南茶厘抽收数额不大,后抽收额度逐渐加大。同治元年(公元1861年),两江总督曾国藩为了筹措军饷,特设皖南茶厘局,专门负责皖南地区的茶税、茶捐和茶厘,之后便形成了皖南茶厘局并由两江总督直接管理的惯例,直至清亡。  相似文献   

14.
俞晖 《农业考古》2001,(4):299-302,325
宋代是我国茶业发展史上一个有较大变革和发展的重要时代 ,其表现为 :一、茶叶成了百姓不可缺少的生活资料 ,已是市场上一项重要的商品 ;二、茶叶生产发展迅速 ,不仅生产技术进一步提高 ,产区不断扩大 ,而且产量和质量都大大超过了前代 ;三、茶业经济成为宋代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朝廷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加强对茶业经济的管理与控制 ,茶利已成为其财政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故有“茶兴于唐而盛于宋”之说法。纵观整个宋代的茶法 ,变更十分频繁。宋朝在不同的时期 ,采用不同的茶法对茶叶的生产和流通进行管理与控制。本文仅就北宋徽宗时…  相似文献   

15.
李超 《河南农业》2006,(13):63-64
《登池上楼》作于谢灵运出任永嘉太守的次年,即少帝景平元年(423年)的初春.向前推三年,即宋武帝即位的永初元年(420年),"高祖受命,降公爵为侯,食邑五百户."  相似文献   

16.
在大正年代,日本开始使用制茶机制茶。大正年代的影山荣一进行了制茶机系列化研究,这就是制茶机自动化研究的开始。由于机械制茶的揉茶点仍象人们的“手臂”,因此机械制茶法同手制茶一样,茶叶品质不均匀。进入昭和年代,三重县的野吕米三郎开始研制连动式制茶机,但因不能保证茶叶质量而不得实用。战后,清水市的栗田重作在同样的制茶工厂研究连动式制茶机,该技术虽被公开了,但因达不到传统的日本绿茶品质,特别是茶叶的形状达不到要求,所以该技术仍不能实用。六二年,该工厂为了减轻制茶劳动强度,进行了自动操作的研究并获得了成功。现在,日本制茶机上主要采用了这种顺序控制的自动控制。所谓顺序控制法就是按预先确定的顺序,自动地逐一控制制茶机的开动和停止、开关的开闭、设定值的变更等操作。但是,由于各要素的设  相似文献   

17.
重振普洱茶的雄风,再现普洱茶的辉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去年 6月 ,在西双版纳景洪市召开“2 0 0 2年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上 ,来自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港、澳、台和国内的 1 90多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 ,就普洱茶产地、历史、普洱茶文化、普洱茶原产地保护、普洱茶的健身功能等进行了研讨。会议间隙 ,很多人将自己携带的陈年普耳茶冲泡给大家品饮 ,相互切磋茶艺。在我国茶界 ,唯有普洱茶才有这么大的魅力。这次会上 ,专家学者就普洱茶问题达到三点共识 :(一 )普洱茶是产于云南澜沧江流域茶树原产地的历史名茶 ;(二 )普洱茶是以云南大叶种茶树鲜叶为原料加工而成的特种茶类 ;(三 )普洱茶是由…  相似文献   

18.
巩志 《农业考古》2003,(4):307-308
清朝高宗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 ,是继宋徽宗赵佶以后的又一位嗜茶、爱茶、咏茶的皇帝 ,他写了 30 0多首茶诗 ,收集在《御制诗》初集———五集里 ,仅《中国茶文化经典》就收集了近2 0 0首。嘉庆元年 ( 1 796 ) ,弘历禅位给皇太子禺页琰 (仁宗 ) ,自称太上皇。他的禅位意愿在朝堂提出 ,有的老臣进谏 :“国不可一日无君”。弘历戏答曰 :“君不可一日无茶。”虽是随口戏言 ,足见他是一个真正的有茶癖的茶瘾君王。乾隆在位期间 ,曾七次下江南 ,写有《焙茶坞》诗和题唐伯虎《品茶图》、文征明《茶具图》等诗 ,对古代茶事无不涉及。到过杭州狮峰…  相似文献   

19.
王华夫 《农业考古》2000,(3):321-323
(十一)茶茶经 一卷 (唐)陆羽撰 五朝小说 用说郛续刊版重编本茶经 三卷 (唐)陆羽撰 说郛第九十三卷 清顺治三年(1646)刊茶经 三卷 (唐)陆羽撰 学津讨原 清嘉庆十年(1805)刊茶经 三卷 (唐)陆羽撰 湖北先正遗书 民国十二年(1923)沔阳卢氏慎绐基斋影印本煎茶水记 一卷 (唐)张又新撰 说郛第九十三卷 清顺治三年(1646)刊煎茶水记 一卷 (唐)张又新撰 续百川学海 用说郛版重编本煎茶水记 一卷 (唐)张又新撰 五朝小说 用说郛续刊版重编本十六汤品 一卷 (唐)苏撰 说郛 顺治三年(1646)刊采茶录 一卷 (唐)温庭筠撰 说郛 顺治三年(1646)刊茶录 一卷 (…  相似文献   

20.
茶蚕(Andraca bipunctata Walker)是茶叶的主要害虫之一。据文献记载,安徽茶蚕一年发生二代;根据我们田间观察,每年发生三代。1992年,作者在室内自然变温的条件下,对该虫发生规律进行了观察,完成累代饲养茶蚕三个世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