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013年5—11月对松花江汤旺河下游10个断面主要离子进行定期监测分析。结果显示:汤旺河下游水域年离子总量平均值为98.31 mg/L,属弱矿化度水,主要阴阳离子分别为HCO3-与Na+(K+),水质类型为CⅡNa。2013年河水年内离子总量变化明显,离子组成变化亦显著。其中HCO3-与SO42-呈负相关关系,Cl-基本不变。不同河段除Ca2+、Mg2+差异显著外,各离子组成及离子总量则无显著差异。分析采样点离子总量与离子组成的相关性可知,离子总量越高,SO2-4、Na+(K+)所占比例越大,HCO3-、Ca2+所占比例越小。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勤得利湾水质理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 0 3年 5月、 7月、9月和 1 2月对黑龙江勤得利湾水化学特征进行了调查 ,结果表明 :勤得利湾水质良好 ,透明度变幅在 2 5~ 45cm ,pH值变幅在 7 1 4~ 7 5 2 ,水呈中性。水型属重碳酸盐类 ,钙组Ⅰ型 (CcaⅠ)软水。水中主要营养元素含量 ,总氮含量较高平均为 1 0 30mg/L ,磷酸盐含量较低平均为 0 0 1 7mg/L。离子含量以冬季最高 85 5 2mg/L ,春季最低 48 1 1mg/L。水中离子含量高低次序为HCO-3 >Ca2 +>Cl- >Na+s+K+>Mg2 +。探讨了水体的营养类型和利用。  相似文献   

3.
罗氏沼虾育苗水质研究的若干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国内有关罗氏沼虾育苗水质及调控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人工配制海水中K+、Ca2+、Mg2+的浓度和比例,三态氮、溶解氧、盐度、H2S等主要水质指标的研究成果;从生物、化学、物理和综合方法四方面归纳、总结了罗氏沼虾育苗水质处理方法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4.
黄海山东海域春、秋季鱼类群落结构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为了解黄海山东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现状,2006年春季(5月)和秋季(10月)在该海域利用疏目变水层双拖网进行了调查,共设置45个调查站位。调查数据根据各站位扫海面积和各鱼类可捕系数进行了标准化处理。利用相对重要性指数、等级聚类、非度量多维标度、相似性百分比、数量生物量比较曲线等方法,对该海域的鱼类群落结构及其空间分布与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调查共捕获鱼类61种,春、秋季各50种。春季优势种为玉筋鱼、方氏云鳚和鳀;秋季优势种为鳀和青鳞小沙丁鱼。群落组成以小型、低质种类为主,春季有18种,秋季有12种种类个体平均体质量小于10 g。根据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标度(NMDS)方法分析结果,黄海山东海域春、秋季鱼类群落均可划分为2个群落:近岸浅水群落(组Ⅰ)和远岸深水群落(组Ⅱ)。春季,组Ⅰ包括22个站位,组Ⅱ包括15个站位,组间差异系数为73.94%;秋季,组Ⅰ包括17个站位,组Ⅱ包括21个站位,组间差异系数为55.97%。BIOENV程序分析表明,鱼类群落与水深的相关性较好,春季相关系数为0.474,秋季为0.579。黄海山东海域春、秋季鱼类群落Ⅰ、Ⅱ的数量优势度曲线均高于生物量优势度曲线,W统计值均为负值,且春、秋季群落Ⅱ的W统计值均低于群落Ⅰ,鱼类群落结构处于严重干扰状态。  相似文献   

5.
刘萍  段亚飞  毛智超  李吉涛  高保全  李健 《水产学报》2013,37(10):1441-1451
为研究中华虎头蟹野生群体的种质资源及遗传多样性状况,采用PCR扩增获得中华虎头蟹线粒体DNA的16S rRNA和COⅠ基因片段,分别对其进行序列比较及系统进化分析。16S rRNA和COⅠ基因片段的A+T平均含量分别为67.7%和61.4%,A+T含量显著高于G+C含量。长度为515 bp的16S rRNA基因片段共检测出单倍型4种,多态性位点4个,均为单一变异位点;长度为653 bp的COⅠ基因片段共检测出单倍型11种,多态性位点23个,其中简约信息位点5个和单一变异位点18个。COⅠ基因片段比16S rRNA基因片段具有较大的变异,更适于中华虎头蟹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基于16S rRNA和COⅠ基因片段的遗传距离与系统进化分析结果一致,表明中华虎头蟹与梭子蟹科的蟹类亲缘关系最近,方蟹科与沙蟹科的蟹类聚为一支,与传统分类结果基本一致;而脊椎动物2个基因片段的系统进化分析结果不一致。根据16S rRNA基因片段的遗传距离推测出4科7种蟹的大致分化时间发生在古新世至始新世。  相似文献   

6.
辽东湾北部海域水质质量模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宛立  王年斌  杜牛  马志强  薛克  孙冰 《水产科学》2008,27(6):302-305
根据辽东湾海域2004年6月与8月调查资料,通过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研究水体中主成分及污染源分布的特点,并运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对海域的水质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辽东湾海域水体中8种污染物的全部信息可由3个主成分来反映,它们的贡献率分别为39.89%、21.01%、12.74%。本次研究所调查的16个站位在污染程度上可分为4类,具有污染物近岸浓度高远岸浓度低的空间分布特点。辽东湾北部海域局部受到污染,污染区域主要分布在辽河口与双台子河口海域。辽东湾海域8月与6月Ⅰ类水质的隶属度分别为78%和67%,8月海水水质优于6月。  相似文献   

7.
于2012年3月至8月对大神堂贝类养殖区海水中的Cd、Pb、Cu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神堂贝类养殖区5个站位海水中的Cd含量变化范围在0.104~1.525μg/L之间,Pb含量变化范围在0.120~4.905μg/L之间,Cu含量在0.764~8.429μg/L之间,3种重金属含量符合海水Ⅰ类水质和Ⅱ类水质标准。从重金属污染指数来看,所有调查站位在2012年春季和夏季Pi平均值均小于1,范围在0.209~0.499之间,夏季比春季稍高,说明大神堂贝类养殖区水质状况良好,适合养殖底栖贝类。2012年春季重金属污染指数平均值排序为:Cd>Cu>Pb,夏季为:Cu>Cd>Pb。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浮游植物功能群季节演替规律及其关键驱动因子,在汤浦水库流域布设6个采样点,于2012年每月中旬对浮游植物和环境指标进行一次采样调查。运用浮游植物功能类群(Functional group, FG)方法和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 RDA)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调查期间汤浦水库共鉴定到浮游植物7门、117种,细胞密度月均值为9.37×10~6个/L,其中5月最高,极易暴发以硅藻和丝状蓝藻为主的藻类水华。按照功能群分类,汤浦水库浮游植物共划分出24个功能组类群,其中全年优势功能组类群9组,分别是C、D、F、J、L_O、MP、P、S2、X2;每月浮游植物优势功能组类群共15组,其季节演替趋势为C+P→C+D+S2→C+P+S1→L_O+P→F+J+S1→P+S2→D→MP+S2→C+MP+X2→C+P。RDA排序结果表明,空间异质性规律不明显,时间异质性呈现出一定的季节规律;其中,水温(WT)、水力滞留时间(HRT)和高锰酸盐指数(COD_(Mn))是影响浮游植物功能群最显著的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9.
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土地利用类型及其结构快速变化,直接影响入库的土壤侵蚀、径流及土壤养分流失输出;研究土地利用结构对地表径流养分输出及地表水质影响,可为控制地表水质和水体富营养化提供基础数据。选取三峡库区低山丘陵区的秭归县兰陵溪小流域集水区,代表以林地(S1)、林地+园地(S2)、园地(S5)为主的典型土地利用结构,自动采集水样,常规监测及典型降雨径流过程连续监测,探究地表径流土壤养分氮磷浓度的动态变化过程。结果显示,雨季集水区间径流的氮素浓度存在较大差异,S5的氮磷输出浓度都显著高于S1和S2(P<0.05);集水区间径流的氮磷浓度变幅差异显著(P<0.05),氮磷输出浓度表现为S1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鱼类适应盐碱水环境的生理变化机理,将尼罗罗非鱼从淡水直接转入4个不同盐碱混合梯度组(A组:盐度10,碱度1 g/LNaHCO3;B组:盐度10,碱度2 g/LNaHCO3;C组:盐度15,碱度1 g/LNaHCO3;D组:盐度15,碱度2 g/LNaHCO3)中进行为期96 h的急性胁迫实验,分别检测胁迫后0、6、12、24、36、48、72和96 h时尼罗罗非鱼的血清渗透压、血清Na+、K+、Cl-浓度以及鳃中Na+-K+-ATP酶(NKA)和碳酸酐酶(CA)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变化过程。结果显示,血清渗透压、离子浓度以及鳃中NKA基因和CA基因mRNA表达量变化程度均与其盐碱胁迫浓度间呈正相关,变化过程随着实验时间推移均呈现为先升、后降,最后趋于平稳。B、D组血清渗透压峰值出现在24 h,A、C组出现在36 h。血清Na+、K+、Cl-浓度均在24 h达到峰值。B、D组NKA基因mRNA表达峰值出现在24 h,A、C组出现在36 h;除A组外,其余各组CA基因mRNA表达峰值时间出现在24 h。研究表明,尼罗罗非鱼具有一定的盐碱适应能力,盐碱胁迫下NKA、CA是参与离子转运、渗透压调节的重要转运酶。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定期添加有效微生物菌群(EM)对蟹鲈混养养殖水质和菌群结构的影响,实验对混养水体进行了Ⅰ期(4月10号)、Ⅱ期(4月20号)、Ⅲ期(4月30号)和Ⅳ期(5月10号)的监测,并通过水质理化指标、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每个时期的水质和菌群结构.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实验期间水体主要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  相似文献   

12.
应用灰色聚类法评价广西左江佛耳丽蚌自然保护区水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对广西左江佛耳丽蚌自然保护区8个点的水质进行了2次调查监测,选择DO、CODMn、TN、TP4个污染物指标作为评价因子,参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应用灰色聚类法对其水质状况进行评价,计算出各监测断面水质类别。结果表明:江州区内核心区河段水质为Ⅲ类,不符合自然保护区水质要求;龙州县内核心区河段水质为Ⅰ和Ⅱ类,符合自然保护区水质要求。  相似文献   

13.
评价湖泊水质并探究其空间分布规律对于湖泊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乌伦古湖2017年7-8月采样点(S1~S8)的8个水质指标(矿化度、pH值、透明度、总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溶解氧、五日生化需氧量)监测,运用主成分分析法(PCA)评价乌伦古湖水质现状,采用空间插值法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并基于聚类分析法(CA)识别水质污染驱动因素。结果表明,乌伦古湖水体呈弱碱性,水质污染以氮、磷有机污染为主;8个采样点主成分综合得分排序结果为:骆驼脖子>小海子>码头>中海子>农十师渔政点>湖中心>吉力湖中心>吉力湖入水口,呈现出小湖区水质优于大湖区、湖中心区水质优于湖岸区、距离进水口越远水质越差的显著空间差异特征。骆驼脖子采样点(S1)水质污染最严重,吉力湖采样点(S7、S8)水质相对最好;基于湖区水质空间分布特征将乌伦古湖湖区分为3类,Ⅰ类湖区水质最差,Ⅱ类湖区水体呈咸化趋势,Ⅲ类湖区水质相对最好;水体矿化度、营养盐与有机污染物是乌伦古湖污染的主要来源,主要原因可归结为自2000年来乌伦古河常态化断流以及湖区渔业养殖、周边农业面源污染导致的盐分与营养成分及有机污染物由河道不断向湖泊的迁移富集。  相似文献   

14.
海洋     
<正>国家海洋局:天津港及周边海域海水酸碱度未见异常8月24日,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和天津市海洋局继续开展事故现场附近天津港港池海域以及天津港东疆港区以东海域的应急监视监测工作。共布设监测断面5条,站位18个,共采集样品165个。监测结果显示,天津港港池及周边海域海水中酸碱度、溶解氧指标未见异常,东疆港区以东海域无机氮浓度较23日无明显变化。天津港港池及周边海域检出极微量氰化物浓度均低于  相似文献   

15.
猪口蹄疫的预防与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1病原概述根据病毒的口蹄疫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口疮病毒属,有7个血清型:A、O、C,南非1、2、3型(SATⅠ、SATⅡ、SATⅢ)和亚洲Ⅰ型(AsiaⅠ),O型口蹄疫为全世界流行最广的一个血清型,我国流行的口蹄疫主要为A、O、C三型及ZB型(云南保山型),型间无交  相似文献   

16.
姜冰  于彩芬 《河北渔业》2016,(4):19-23,31
根据2010-2013年的实测数据对月牙湾度假区海域的水质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月牙湾度假区海域七个站中,2010-2013年无机氮每年都有超标站位,磷酸盐与化学耗氧量各测站水质均符合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夏季6、7、8月份的无机氮浓度较高,2012、2013年无机氮超标站位百分比均达100%,靠近近岸海域的测站超标情况比较严重。  相似文献   

17.
南极磷虾拖网的性能优化分析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针对一顶中国目前正在使用的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拖网进行网具优化试验,设计了调整参数为浮沉比、上下手纲(等长)和叉纲的三因子L9(34)正交实验,并在3组L/S(水平扩张比)和5级拖速下完成了135次拖曳试验。结果表明:(1)随着拖速和L/S的增加,网具阻力增加,网口高度降低;(2)流速为3 kn情况下,L/S=0.45时,对阻力(Fs)和网具功率消耗(Ps)影响的主次顺序均为沉力(A)>叉纲(C)>手纲(B),对网口高度(Hs)影响的主次顺序为A>B>C,对能耗系数(Ce)影响的主次顺序为C>A>B,水动力性能的最优组合为A3B3C1;L/S=0.5时,对Fs、Hs和Ps影响的主次顺序均为C>A>B,对Ce影响的主次顺序为B>C>A,最优组合为A2B3C3;L/S=0.55时,对Fs和Ps影响的主次顺序均为C>A>B,对Hs影响的主次顺序为B>A>C,对Ce影响的主次顺序为B>C>A,最优组合为A2B3C3;(3)当L/S极低为0.2时,网口的水平扩张约为23 m,虽然此时网口高度有一定的提高,但网具的综合性能却显著下降,能耗系数增加;(4)增加沉力,适当放长手纲和叉纲可以有效提高已定型网具的性能。为确保在低拖速下达到网具的高扩张性能,应考虑改进网板性能,建议采用低拖速高扩张性网板。  相似文献   

18.
阿什河流域上游是西泉眼水库的主要集水区,其水质状况直接影响到水库水质。2010年9月对阿什河流域上游8个断面的水质理化指标进行了检测,并运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与灰色关联评价法对阿什河流域上游水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灰色关联评价法的结果显示8个断面中除R8为Ⅱ类水质外,其它断面均为Ⅰ类水质,断面水质较清洁。单因子污染指数...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不同养殖模式对暗纹东方鲀生长及水质的影响,选取无损伤、健康的暗纹东方鲀7000尾,随机分成3种养殖模式:立体种养模式(模式Ⅰ)、单养模式(模式Ⅱ)和混养模式(模式Ⅲ),进行了为期56 d的养殖试验,比较3种养殖模式下暗纹东方鲀的生长速度、成活率以及养殖水质指标的变化。试验结果:模式Ⅰ暗纹东方鲀的成活率(97.10%)高于模式Ⅱ(92.35%)和模式Ⅲ(89.37%),特定生长率[(1.83±0.12)%/d]显著高于模式Ⅲ(P<0.05),饲料系数(2.20)则低于其他2种模式;模式Ⅱ下养殖水体的三态氮(TAN、NO2^--N和NO3^--N)无明显变化,其质量浓度略低于模式Ⅰ和模式Ⅲ,模式Ⅲ下三态氮的质量浓度有所升高,而模式Ⅰ下TAN和NO2^--N质量浓度有降低的趋势;3种养殖模式下,池塘水体的化学需氧量(COD)呈现先升后降再升的变化趋势,总悬浮物(TSS)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模式Ⅰ的COD和TSS质量浓度均低于模式Ⅱ和模式Ⅲ;模式Ⅱ和模式Ⅲ下总氮(TN)质量浓度先降后升,而模式Ⅰ的TN质量浓度则是先降后升再降,且在14 d后均显著低于其他2种模式(P<0.05);模式Ⅱ和模式Ⅲ下总磷(TP)质量浓度无明显变化,模式Ⅰ下TP质量浓度在养殖初期有所升高,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并在56 d时降至最低,显著低于模式Ⅱ和模式Ⅲ(P<0.05)。结果表明,在立体种养模式下,暗纹东方鲀不仅生长快,成活率高,而且栽种蕹菜对池塘养殖水体具有较好的净化作用,能减少池塘养殖水体富营养化,立体种养模式较单养和混养模式更适合暗纹东方鲀养殖。  相似文献   

20.
厦门筼筜湖大型底栖生物调查及其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7年8月至2008年5月,对筼筜湖外湖深水区(YD-Ⅰ)、内湖(YD-Ⅱ)及干渠浅水区(YD-Ⅲ)3个调查站位进行冬、春、夏、秋4个生物季节的大型底栖生物调查,调查共鉴定大型底栖生物(Macrobenthos)9种,隶属于3门3纲8科9属。其中多毛类种数最多,达5种,双壳类软体动物2种及端足类甲壳动物2种。小头虫(Capitella capitata Fabricius)和腺带刺沙蚕(Neaethes glandicincta Southern)2种多毛类是筼筜湖底栖生物群落的优势种群。筼筜湖年总生物量为59.83g/m^2,总栖息密度为1168个/m^2。三个站位四季总体上内湖(YD-Ⅱ)的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丰富度指数(d)和优势度指数(D2)相对较高,外湖(YD-Ⅰ)及干渠浅水区(YD-Ⅲ)的各项生态特征指数明显较低,筼筜湖底栖生物群落组成、结构、时空变化与环境密切相关,湖区生境脆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