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燕儿沟流域泥沙监测初报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对燕儿沟综合治理试验示范区水文泥沙监测资料作一通报,并以获得的泥沙资料为基础,对燕儿沟流域的治理减沙及泥沙来源情况作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燕儿沟流域年输沙量有明显的递减趋势并提出了目前监测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以便为专题组工作顺利进行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以渭北旱塬淳化县秦庄沟流域为例,分析了小流域系统内部生态、经济、社会三大子系统相互作用的关系。以水土保持为中心,以沼气池为纽带,生态、经济、社会治理目标为衡量依据,运用VENSIM软件构建SEE(社会-生态-经济)系统动力学模型,量化分析了生态、经济、社会3大子系统的综合治理效益,并对系统2011-2026年时间段内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模拟。模拟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方案3(人均产粮目标为350 kg的自给型模式)为水土保持生态设计的优化方案。该模式从源头上改变了秦庄沟流域系统恶化的趋势,可使生态系统中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消除点源面源污染;使流域的生态农业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人均收入达到6 000元;可以在全流域实现饮水安全,出行便利和改善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3.
基于2008年纸坊沟流域农户调查资料,运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探讨纸坊沟流域商品型牛态农业建设过程中的驱动力,结果表明:社会经济条件是其发展的主要驱动力,自然生态环境是影响纸坊沟流域商品型生态农业建设的基础,目前对其经济发展起支柱作用的是"果-农、草-牧"型发展模式.针对纸坊沟流域商品型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及其建设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今后应对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控和干预,使农、林、牧各子系统内部的循环链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4.
黄土高原中部丘陵区生态农业建设模式研究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作为黄土高原中部丘陵区中尺度生态农业建设综合研究的组成部分,以燕沟流域为试验示范基地,在综合治理的同时,优化调整农林牧结构,进行规模化经营与示范;重点研究了高效农业型、农果复合型,林牧型等不同类型生态农业建设模式并取得了较好的试验示范效果。  相似文献   

5.
黄土丘陵区生态适宜型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徐勇  Roy  C.Sidle  景可 《水土保持学报》2002,16(5):47-50
基于黄土丘陵区在全国国土总体格局中的生态功能定位,本文以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和整治生态环境为前提,在总结黄土丘陵区农村经济发展普遍性方向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在黄土丘陵区建设生态适宜型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宜遵循的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发展阶段及产业开发层次,并从生态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性等角度阐述了评判模式可行性及发育程度的基本方法.最后针对模式具体应用应注意的问题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6.
黄土丘陵区流域农业生态经济安全问题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流域农业生态经济安全系指满足流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态势,包含了3个层次的内容,具有3个重要特征。依据黄土丘陵区流域发展现状,农业生态经济安全状况可以划分为4个等级:安全、亚安全、不安全、极端不安全,大部分流域处于亚安全或不安全态势;以纸坊沟流域为例,分析了系统在亚安全态势下的具体表现。针对系统亚安全或不安全态势下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发展商品型生态农业,强化产业与资源的耦合关系;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建立流域农业生态经济安全预警系统.及时调整系统外物、能输入。  相似文献   

7.
黄土丘陵区纸坊沟流域农业生态经济安全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近70年纸坊沟流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演变过程为基础,利用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中所提出的评价指标体系,对纸坊沟流域不同发展阶段标志年份的农业生态经济安全状况进行了评价,得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在1938、2000、2005年处于亚安全状态,1958、1975年处于极端不安全状态,1985、1990、1995年处于不安全状态。通过对农业生态经济安全变化驱动力的分析,预测了纸坊沟流域农业生态经济安全的发展趋势,提出了黄土丘陵区实现农业生态经济安全的策略:以培育主导产业为中心,完善农业系统循环链网,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农业资源的有效、永续利用。  相似文献   

8.
燕儿沟流域水保治理措施优化配置示范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作为综合治理试验示范区,燕儿沟流域在水土保持技术措施配置中,坚持以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为中心的综合治理方略,贯彻强化基本农田建设、退耕还林(草)的指导思想,强调降雨就近拦蓄,合理利用土地,减少水土流失,取得最大效益.同时,在配置实施过程中兼顾退耕与基本农田建设同步,发展粮食与水土保持同步的主导思想,探索生态环境建设的合理模式,并取得了可喜成效.  相似文献   

9.
甘肃省崇信县于2014—2016年在散花沟、枣林沟和西沟3个小流域连续实施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共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2 901 hm~2,治理后项目区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78.2%,水土保持综合防治措施体系基本形成,水土流失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在项目实施中,崇信县创新性地探索出了符合地域特色、县情实际、群众意愿、政策导向的水土流失治理新思路、新模式,取得了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夯实了农村经济基础,实现了"搞水保、调结构、兴产业、促增收"的目标,使干部群众真正认识到了水土保持在改善农村经济结构中不可或缺的基础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0.
农村道路承担了农村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活动双重任务,合理配置道路密度对促进农村经济、减少水土流失意义重大.以黄土丘陵区的燕沟流域为对象,利用ARCGIS软件及统计分析方法,对流域的村庄、土地利用类型和路网的关系进行空间分析,得出:1)燕沟流域道路密度平均值为3.73 km/km2,其中耕地为5.25 km/km2,果园为...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村地区水环境污染与水生态系统功能退化问题日益突出。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关于农村景观格局对水环境质量、水资源调配的影响及其优化方法与途径方面的研究进展。总体来看,诸多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小尺度、对单一景观组分的静态研究,而基于大尺度和多景观组分的动态研究相对不足,国内模型研究多停留在对现有成熟模型的参数修正和简单耦合阶段,不同景观组分空间配置格局对水环境影响及其情景模拟研究少有报道。农村景观格局对水环境效应的生态、水文作用机理、基于流域尺度的模型耦合及其不确定性分析、景观格局优化方法及其情景预测和服务于决策管理的应用研究亟待开展。  相似文献   

12.
江西省安福县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变化及其环境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龙英  舒晓波  李秀娟  程浩 《水土保持研究》2012,19(5):171-175,180
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及变化特征的研究可为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及建设用地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以江西省安福县为研究区域,运用GIS空间分析及景观指数分析方法,分析了区域环境综合影响下的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及变化特点。结果表明: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安福县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增加了2 095.12hm2,用地规模扩大明显;空间分布的密集程度不断提高,属于分布较为密集区;农村居民点扩展表现为整体上的分散化和局部的规模集中化;用地的空间形态趋于非紧凑性,用地扩展属于外延类型;农村居民点分布格局受自然和社会经济环境的综合影响,空间扩展逐渐向地势相对平缓、交通更便利、经济发展条件较好的地方集中。安福县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潜力较大,今后应正确引导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促进其空间布局的优化。  相似文献   

13.
The problem of gully erosion is very severe in the riparian areas of the alluvial deep soil region in India.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have progressed in response to the change in social needs. The earlier strategy of maintenance of law and order has changed to one of reclamation and restoration of the productive capacity of riparian areas. Watershed management in the ravines has been adopted for development of food security, eco‐restoration and pollution control. Case studies on the watershed management in watersheds projects initiated in the mid‐1980s revealed the scope for bringing increased prosperity through crop diversification and eco‐restoration. In consideration of the erosion process, new concepts of management zones and improved conservation and reclamation practices have been developed. The sociological factors have been rationally analysed, as they applied to watershed management in the ravines. A new paradigm of watershed management by group action is necessary in the future. Since the ways of combating the ravine problem and enhancing the productivity of ravine‐degraded lands were made on rational process‐based approach, there is scope for it to be implemented in other countries with similar land and socio‐economic situations. Copyright © 2002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4.
金丹  戴林琳 《水土保持研究》2022,29(6):383-390,398
为揭示乡村聚落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影响机理,以武汉城市圈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空间韵律指数、平均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等方法,从不同尺度定量识别了2009—2017年武汉城市圈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演变规律,并探讨了乡村聚落空间格局演变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9—2017年,聚落总体规模增幅2.82%,平均斑块面积增幅1.45%,斑块形态趋于规则,破碎化程度较低,聚落单体布局形态多样化,规模扩张以点状、带状和块状扩张为主;(2)聚落空间保持集聚分布模式,单位面积乡村聚落消亡斑块较新生斑块核密度平均值低74.51%,聚落增减密度变化呈“北疏南密,向中心城区聚集”的特点,聚落局部以面积增加为主,新增聚落向各中心城区集聚;(3)聚落空间演变主要发生在低海拔、低坡度、降水量丰富、气候温暖、农村人口规模较高、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并表现出明显的河流指向、道路指向、经济指向等特点。综上,武汉城市圈乡村聚落空间格局在规模形态和空间分布上均发生了演变,并受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喀斯特石漠化研究现状、问题分析与基本构架   总被引:34,自引:1,他引:3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评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南岩溶山地石漠化研究的进展、存在的薄弱环节,在此基础上,探讨喀斯特石漠化的内涵,指出石漠化具有成因与分布的地域差异性与人为驱动性、石漠化过程的景观分异与尺度性、石漠化土地生态恢复基准的差异性的特点;进一步认为,石漠化研究应以地球系统科学和生态经济学理论为指导,以人地关系为主线,注重生态系统各圈层耦合和研究尺度转换,从石漠化成因机制研究转向恢复机制研究,重视石漠化土地生态格局与生态过程相互作用,开展生态区(流域)生态经济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16.
刘窑头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窑头流域为荒漠草原区的治理探索出一条成功之路 ,即以治理土沙荒化 ,改善生态环境为中心 ,以浅层水开发引导农民致富为突破口 ,以造林、封山育林 (草 )、人工种草为手段 ,以提高土地生产率改善群众生活质量为目的 ,发展区域经济 ,使流域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7.
乡村聚落用地适宜性研究不仅有利于揭示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社会经济之间的匹配程度,亦能为乡村聚落重构及国土空间优化提供科学依据。该研究基于乡村地理学、景观生态学及生态位理论方法,以岷江上游典型县域理县为研究区,采用遥感影像、社会经济统计、土地利用现状等多源数据,通过景观格局分析、数理统计分析、GIS空间分析等技术手段,首先判识了理县乡村聚落用地适宜性研究的最佳空间尺度,然后借鉴生态位适宜度测算模型,对理县乡村聚落用地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根据8个乡村聚落景观指数对20种乡村聚落空间粒度的响应变化情况,综合8个景观指数的第一尺度域判识得到理县乡村聚落景观格局及适宜性研究的最佳空间尺度为60 m;2)在60 m最佳空间尺度下,利用GIS空间叠加分析得到理县乡村聚落适宜性土地面积占县域国土面积的4.58%,主要集中分布于东部、东北部乡镇及杂谷脑河下游、317国道沿线;3)理县乡村聚落低度适宜区主要位于水源保护区、生态保护区及地质灾害多发区,不适于人类长期生存发展;中度适宜区在自然资源、区位等方面具有相对优势,特色产业突出,具备现代农业发展潜力;高度适宜区在区位、经济、自然与文化资源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乡村发展功能较齐全,应作为乡村人口和产业的主要聚集区;中、高度适宜区是理县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支撑空间。  相似文献   

18.
西部大开发中甘肃省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主要介绍了甘肃省的生态环境特点 ,分析了其生态环境现状 ,认为极端脆弱的生态环境和人口的超负荷对该地区构成了双重压力。指出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恶化是制约甘肃省发展的主要因素 ,提出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是该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走生态与经济相结合的发展之路 ,是甘肃省的惟一选择。并探讨了甘肃生态环境建设发展的方向 :(1)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指导思想 ;(2 )走建设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的生态建设之路 ;(3)实施生态建设富民工程  相似文献   

19.
转型期中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重点领域与基本方向   总被引:27,自引:14,他引:13  
该文以中国社会经济转型发展为切入点,探讨转型期中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面临的宏观背景和现实需求,进一步梳理和明确转型期中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基本方向、战略重点。结果表明,当前中国社会经济转型将进入较为剧烈、各类矛盾较为突出的关键时期,中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应立足农村、联动城乡,搭建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新平台。以农用地整治及宜耕土地开发为先导,以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为战略重心是当前中国土地整治研究重点领域和核心内容。同时,基于农村土地整治多功能性,开展土地综合整治的多区域、多尺度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影响过程及其效应研究。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农村土地整治的全过程,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和适应现代农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要求为目标,以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为前提,以集中连片推进为手段,开展多目标土地综合整治是转型期中国农村土地整治的基本方向。并应加强对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过程涉及的资金筹措与权益分配、资源环境效应及其整治模式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山丘生态保护区乡村聚落空间分异及格局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合理优化乡村聚落空间格局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山丘生态保护区山东省泗水县为例,运用最近邻点统计、空间关联测度模型、空间韵律测度等方法分析泗水县乡村聚落空间分异特征,并从生态保护与建设的视角,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从森林、水体2个方面构建生态保护格局,探讨泗水县乡村聚落格局优化方向。结果表明:泗水县乡村聚落空间集聚态势显著,平均密度在1.6~4个/km2范围内,呈现出的"南北密,中间疏"的空间分异特征;聚落规模以小型聚落居多,斑块数量占总数的45.43%,存在低值集聚的冷点区,表现为"中部大,南北小"的分布态势;乡村聚落斑块形状较为复杂,连续性差,破碎化明显;聚落主要分布在高程73~250 m、坡度0~5?以及距河流600 m范围内。通过构建生态保护格局并根据乡村聚落对森林、水体的影响将其划分为重点整治型、限制扩张型、适度建设型和优先发展型4种格局优化类型,该研究结果可为生态保护与建设背景下区域乡村聚落的规划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