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目的】构建表达甜菜夜蛾核多角体病毒(Spodoptera exigua multiple nucleopolyhedrovirus,SeMNPV) VP39蛋白的vp39假型苜蓿丫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Autographa californica MNPV,AcMNPV),明确SeMNPV VP39是否能取代AcMNPV VP39在AcMNPV中行使功能,为深入探究杆状病毒的核衣壳装配机理打下理论基础。【方法】利用Bac-to-Bac杆状病毒表达载体系统在AcMNPV vp39缺失型重组bacmid (bAcvp39KO)的基础上构建携带SeMNPV vp39基因、绿色荧光蛋白基因(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ce protein,egfp)和多角体蛋白基因(Polyhedrin,polh)的重组病毒(vAcSevp39:FLAG)。利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分析SeMNPV vp39在vAcSevp39:FLAG转染的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 IPLB-Sf21-AE clonal isolate 9(Sf9)细胞中的表达情况,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vAcSevp39:FLAG在Sf9中的感染和扩散情况,采用病毒滴度测定并绘制病毒生长曲线检测vAcSevp39:FLAG的感染性芽生型病毒粒子产量,并以电子显微镜观察vAcSevp39:FLAG转染的Sf9细胞中的形态发生情况。【结果】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表明,SeMNPV VP39能在v AcSevp39:FLAG转染的Sf9细胞中获得表达;荧光显微镜观察和病毒生长曲线测定结果表明,在vAcSevp39:FLAG转染的Sf9细胞中无感染性的芽生型病毒粒子产生,与AcMNPV vp39缺失型重组病毒(v Acvp39KO)的现象一致;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与vAcvp39KO不同的是,在vAcSevp39:FLAG转染的细胞中虽然未产生核衣壳,但在感染细胞的核中存在大量空的透明长管状衣壳结构,表明SeMNPV VP39能挽救vAcvp39KO的衣壳结构装配,但在AcMNPV中不具备装配核衣壳的能力。【结论】SeMNPV VP39在AcMNPV中虽能形成衣壳结构,但不能有效装配核衣壳,导致无芽生型病毒粒子和包埋型病毒粒子产生。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以甜菜夜蛾为靶标害虫时,米满对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AcNPV)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在作用于甜菜夜蛾幼虫时,6.67mg/kg米满对AcNPV有显著增效作用,其增效作用表现为增加杀虫毒力和提高杀虫速度,可使病毒对3龄和4龄幼虫的毒力分别提高0.31倍和2.62倍,杀虫速度分别提高10.9%和6.9%,使总杀虫速度提高25%和20.4%。 相似文献
4.
为寻找病毒增效新途径,克服天然昆虫病毒存在杀虫活性低和速度慢的缺陷,研究植物源提取物蛇床子素对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AcNPV)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以甜菜夜蛾为靶标害虫时,蛇床子素在作用于甜菜夜蛾幼虫时对AcNPV有显著增效作用,但对病毒杀虫速度无明显提高作用.蛇床子素在作用于甜菜夜蛾成虫时有效降低其繁殖力,取食含AcNPV和蛇床子素糖水的甜菜夜蛾产有效卵数量显著低于单取食含AcNPV糖水甜菜夜蛾的有效卵量. 相似文献
5.
6.
试验研究表明:32℃温度条件下增殖病毒多角体的生产效率最高,以甜菜夜蛾为宿主,5龄幼虫是最适宜的喂毒时期,较低的喂毒剂量可以减少毒源多角体的消耗。5龄、32℃和105~106PIB·ml-1处理组合每头供试幼虫平均日产AcMN-PV多角体可达(2.30~2.32)×108个 相似文献
7.
以甜菜夜蛾二龄幼虫对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AcNPV)两种毒株采用生物测定方法进行比较。对AcNPV两毒株杀虫毒力及杀虫速率的分析表明:以甜菜夜蛾活体增殖的ACNPVA株(LD(50)=131.8PIB/头)比用草地贪夜蛾细胞株(Sf9)增殖的AcNPVB株(LD(50)=1696.8PIB/头)毒力要高10倍,而毒杀速率,也以AcNPVA株(LT(50)=4.46d)比AcNPVB株(LT(50)=6.57d)快1.5倍。 相似文献
8.
9.
10.
复合型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是由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MbNPV)与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ACNPV)按0.5∶1复合而成的。为了掌握其对甘蓝夜蛾的毒杀效果,用蒸馏水将其稀释成2.0×10~3、2.0×10~4、2.0×10~5、2.0×10~6、2.0×10~7PIB·mL~(-1)五个所需的浓度进行测试,并用方差分析和新复极差法测验。结果表明:复合型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对斜纹夜蛾、甜菜夜蛾、甘蓝夜蛾毒杀效果差异显著。饲毒后第2天,甘蓝夜蛾对复合剂较敏感;饲毒后第3天对复合剂敏感性均增强;饲毒后第4天,甘蓝夜蛾、甜菜夜蛾死亡率均在80%以上,斜纹夜蛾死亡率在60%以上。 相似文献
11.
用提纯的SpltNPV、AcNPV病毒粒子分别为免疫抗原获得抗血清,以此抗血清为抗体,提纯的SpltNPV、AcNPV多角体裂解所得粗提纯病毒粒子为检测抗原,初步建立两种病毒的琼脂免疫双扩散法和ELISA间接检测方法.琼脂免疫双扩散结果表明:所得抗血清能识别粗提抗原,但不能与细胞培养的病毒粒子反应.两种病毒I-ELISA检测灵敏度分别达11.23、11.67 ng. 相似文献
12.
不同虫龄甜菜夜蛾幼虫实验种群对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敏感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经稀释10-1和10-3的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eNPV)初提液,对甜菜夜蛾各龄幼虫不同实验种群进行饲毒,以研究不同龄期宿主幼虫对SeNPV的敏感性差异.结果表明,宿主幼虫虫龄与其对病毒的敏感性呈显著负相关,虫龄越小,对病毒的敏感性越高.低浓度病毒(8.24×104PIB/mL)感染1~3龄幼虫,患病率达89%以上,患病个体死亡率达94%以上.高浓度病毒(8.24×106PIB/mL)能导致89.6%以上高龄幼虫死亡.SeNPV导致宿主幼虫死亡的时间相对较短.Weibull模型可较好地拟合各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13.
14.
在温度(28±1)℃的实验室条件下,用化学农药毒死蜱和除尽与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LNPV)混合感染4龄期的斜纹夜蛾幼虫。结果表明:终浓度为10%常用量的化学农药病毒悬液,7 d的毒力倍数为1 194.09和661.40;LT50缩短2.319~2.916 d;终浓度为5×106PIB/mL的SLNPV农药稀释液,5 d的毒力倍数为2.75和2,其理论值LT50分别缩短10.742 d和6.402 d。 相似文献
15.
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连续传代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 MbNPV) 在同源寄主细胞系NEAUMb931104( Mb931104) 中的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无包涵体游离病毒( MbNPV_NOV) 在接种后14 h 达到吸收高峰,病毒滴度降到最低值5-79 ×102TCID50/m L,接种病毒96 h,病毒滴度达到最高值2-13 ×105TCID50/mL,在NOV(nonoccluded virus) 连续传递20 代的过程中,MbNPV_NOV 毒力随传递代数的增加而减低,并且多角体的毒力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前几代能使甘蓝夜蛾幼虫死亡率在90 % 以上,传递到15 代以后产生的多角体对甘蓝夜蛾的幼虫几乎没有毒力。 相似文献
16.
采用生物测定法测定了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HcNPV)青岛分离株对美国白蛾4龄、5龄和6龄幼虫的杀虫活性。结果表明,HcNPV对4龄、5龄和6龄美国白蛾幼虫的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1.99×105OBs/ml、1.69×106OBs/ml和8.04×106 OBs/ml;以1.48×107OBs/ml病毒处理时,4龄、5龄和6龄幼虫的致死中时间(LT50)分别为6.14d、8.63d和10.31d,以1.48×108OBs/ml病毒处理时,4龄、5龄和6龄幼虫的LT50分别为5.30d、5.92d和7.12d。在相同病毒浓度下,LT50随着虫龄的增加而增加;4龄美国白蛾幼虫在1.48×106OBs/ml、1.48×107OBs/ml和1.48×108OBs/ml等3个病毒浓度处理下的LT50分别为7.65d、6.14d和5.30d,在相同虫龄条件下,LT50随病毒浓度的增加而降低。以上结果为应用该病毒分离株防治美国白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应用蜀柏毒蛾核多角体病毒(PoNPV)进行林间防治试验表明,不同浓度的PoNPV悬液施入林间,可引起病毒病流行,显著降低蜀柏毒蛾幼虫的虫口密度,PIB以5×106个/mL悬液进行喷洒,喷洒量达到PIB75×1012个/hm2,防治效果可达86%以上.试验表明病毒与20%杀灭菊酯(1:3000)防治效果相近.PIB5×108个/mL、5亿/g白僵菌和20%杀灭菊酯(1:15000)的配比,防治效果最好,病毒的防治适期应掌握在5月上旬. 相似文献
18.
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对宿主致死的时间和浓度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时间 -剂量 -死亡率模型研究了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对宿主种群致死的时间和浓度效应 .结果表明 ,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对斜纹夜蛾幼虫有很强的毒力 ,当饲毒在 1.12× 10 6 PIBs/ m L 以上时引起个体全部死亡 ;单独考察病毒对宿主的时间和浓度效应 ,在饲毒后的第 3天至第 15天内 ,致死中浓度 L C5 0 为 2 .5 7× 10 4~2 .17× 10 8PIBs/ m L,第 8天的 L C5 0 为 5 .95× 10 5 PIBs/ m L,在试验的病毒浓度范围内 ,致死中时间 L T5 0 为 1.3795~ 9.30 3 9d. 相似文献
19.
李岩涛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3)
1985、1986年试验结果表明,以3.325×10~7PIB/ml 山楂粉蝶核型多角体病毒液感染山楂粉蝶不同龄期幼虫进行 AcrNPV 病毒的再生产,幼虫体内病毒产量较高,3龄末~4龄幼虫每头平均产1.16×10~9PIB;4龄末幼虫每头平均产1.803×10~9PIB;5龄幼虫每头平均产3.283×10~9PIB。分别为食入多角体的136倍;227倍;395倍。在同一温、湿度范围内,同浓度病毒液感染不同龄期山楂粉蝶幼虫,其病毒生产量随着龄期的增加而增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