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8 毫秒
1.
象草,又名紫狼尾草,是一种优质的禾本科牧草。除了可作青饲料外,象草也常用来青贮。最近台湾一所大学的动物科学系研究了在象草青贮过程中添加一定比例的湿高粱酒糟(Wet Sorghum distiller’ s grain,WSDG)对其青贮性能的影响。象草收割后经铡短再以四种不同比例添加 WSDG进行青贮, WSDG的加入量分别为0%、 20%、 40%、60%(干物质基础)。混合物在60个试验用微型筒(高45 cm,半径21cm)中进行青贮发酵,四种处理分别分七个时期(青贮开始后0 d、1d、2 d、4 d、…  相似文献   

2.
美洲狼尾草Tift23A(Pennisetumamercunum以下简称23A)在适宜播期内主茎叶数一般为25。出叶间隔2~4d。出叶速度总体上依抽出顺序而温慢,其分蘖一期发生在5~7叶龄;拔节则发生在14叶龄前后,幼穗分化与拔节基本同步,在杂交制种中,当母本23A拔节前对父本象草N51(P.purpureum,以下简称N51)进行3~4周,每日9h的短日照处理,则父母本花期基本相遇。  相似文献   

3.
育苗移栽和直播对串叶松香草早期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四种播种方式种植串叶松香草,这四种方式(处理)是:条播育苗移栽,撒播育苗移栽,直播盖草和直播未盖草,观测表明,出苗率以条播育苗最高(25.03%),与直播未盖草(18.37%)显著差异(P〈0.01),与另两种处理无差异;种子有效成活率以直播盖最大(21.45%),显著高于其它处理(P〈0.05),弱苗率以直播盖草最低(3.25%),低于育苗移栽的两个处理(P〈0.05),而直播的两个处理间无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涉及的 N_(51)、N_(67)和矮生象草中,以 N_(51)对短日处理最敏感,9小时/天短日处理3~4周能有效地诱导N_(51)抽穗开花;N_(51)是短日作物,也是喜温作物,一般短日处理开始到抽穗期需>0℃的积温1058℃左右。象草的有效穗由分蘖穗和分枝穗组成,由于单侏中分蘖穗和分枝穗发育程度的差异及群体中单侏间的差异,致使 N_(51)群体的有效散粉期可达30天左右,花粉高峰可持续2周左右;经短日处理诱导抽穗的象草的有效花粉率可达77%以上,可用作美洲狼尾草不育系的良好的恢复系,以进行美洲狼尾草和象单的种间杂种的制种。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选用两种花青素含量较高的饲料原料,旨在研究其对绵羊体外瘤胃性能的影响。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利用体外培养法比较相同营养水平下,含有葡萄籽(GS组)、紫色象草(EG组)、50%葡萄籽和50%紫色象草混合(GS × EG组)饲粮48 h体外发酵特征的差异。结果表明:EG组甲烷产量为11.97 mL/g,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浓度为230.41 mmol/L,体外干物质降解率(IVDMD)达到62.08%,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 < 0.05)|累积产气量、理论最大产气量、乙酸摩尔比和体外有机物降解率(IVOMD)显著高于GS组(P < 0.05)|瘤胃pH为5.88,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P < 0.05)|NH3-N浓度和产气滞流时间显著低于GS组(P < 0.05)。综上所述,含有紫色象草的饲粮体外降解效果更好,紫色象草比葡萄籽拥有更高的营养价值。 [关键词] 紫色象草|葡萄籽|绵羊|体外|发酵  相似文献   

6.
象草收获时往往具有较高水分,单独青贮发酵品质不佳。为提高象草青贮品质,研究了不同水分吸附材料对象草青贮发酵品质和好氧稳定性的影响。处理设为对照、分别添加象草鲜重10%的米糠、小麦粉、干豆腐渣和麦麸。青贮60 d后分析发酵品质和好氧稳定性。结果表明:所有添加处理均比对照显著增加了青贮原材料的干物质(DM, P<0.01),降低了缓冲能(P<0.05);青贮后,所有添加处理均显著提高了乳酸含量(P<0.01)。添加小麦粉显著增加了丁酸(0.81% DM)和氨态氮(NH3-N, 14.40% TN)含量(P<0.05),而其他添加处理无显著影响(P>0.05),添加干豆腐渣的处理丁酸和氨态氮含量最低,分别只有0.04% DM和9.75% TN。添加小麦粉和干豆腐渣对青贮饲料好氧稳定性改善效果最佳。综合比较分析营养特性、青贮发酵品质和好氧稳定性,添加干豆腐渣的处理青贮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7.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添加量艾蒿粉对象草青贮发酵品质的影响。试验共分为5组,分别在象草中添加0(CK组)、0.1%(T1组)、0.5%(T2组)、1.0%(T3组)和5.0%(T4组)艾蒿粉,每组3个重复,置于暗处青贮60 d。结果显示,T2组、T3组和T4组青贮象草的干物质含量显著高于CK组(P<0.05)。T1组、T2组、T3组和T4组青贮象草的氨态氮(NH3-N)含量具有降低趋势。T1组、T2组和T4组青贮象草的丙酸含量低于CK组(P<0.05),T1组青贮象草的丁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根据V-Score评分法得出青贮饲料质量顺序为:T4组>T2组>T3组>T1组>CK组。研究表明,添加5%艾蒿粉有利于改善象草的青贮发酵品质。  相似文献   

8.
为解析象草(Pennisetum purpureum)适应低磷胁迫机理,本研究通过水培试验,分析了不同磷源处理对象草生长的影响,并利用同源克隆和cDNA末端快速扩增(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RACE)技术,从象草中克隆了3个可能参与ATP利用的PAP基因。结果表明,在腺嘌呤核苷三磷酸处理(+ATP)下,象草的干重和全磷含量显著高于低磷处理(-P),表明象草对ATP具有较强的利用能力。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与正常供磷处理(+P)相比,+ATP处理10 d使3个可能参与ATP利用的PAP基因在象草根系中的表达量提高170%~403%,并伴随着根系胞内和分泌的酸性磷酸酶(acid phosphatase,ACP)活性显著增加。综上所述,在低磷胁迫条件下,象草根系中PpPAPs基因上调表达,可能促进了根系ACP的合成与分泌,这有助于象草对ATP的活化利用。  相似文献   

9.
华南地区气候潮湿多雨,象草收获时水分含量高,单独青贮发酵品质较差。通过晾晒(水分含量由83.19%降至75.11%)、添加10%玉米粉或2%蔗糖,探究象草在不同温度(20、30和40 ℃)下青贮的发酵特性和微生物组成。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对象草各处理的青贮饲料的发酵品质有显著影响。晾晒后原材料的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显著降低,青贮后发酵品质变差,尤其在30 ℃,pH达到5.85,乳酸含量只有1.56% DM,乙酸含量为2.10% DM,NH3-N含量高达25.09% TN。对照和添加物处理的青贮饲料均随青贮温度升高,乙酸含量增加。晾晒后在20和30 ℃时青贮,产气量显著高于40 ℃或未晾晒处理。此外,象草青贮前的细菌多样性较丰富,青贮后主要是肠杆菌属和乳球菌属,尤其是20 ℃青贮的相对丰度较高,且晾晒处理在20和30 ℃青贮肠球菌属的相对丰度高于40 ℃。因此,在华南地区,象草原料中添加玉米粉或蔗糖可以降低环境温度对象草青贮发酵品质的不良影响,阴湿条件下晾晒未发挥积极效果。  相似文献   

10.
当鸡新城疫母源抗体低于2log2时,3种5%的花粉多糖水溶液与克隆30弱毒苗共同免疫7日龄小鸡,免疫后在不同的天数监测其HI抗体效价,结果表明,5%的玉米花粉多糖具有明显增强体液免疫效果,且作用最好,油菜花粉多糖次之,荞麦花粉多糖再次之。3个不同剂量中以0.1ml(其中含糖5mg)效果最佳。与0.2ml(含糖量10mg),0.05ml(含糖量2.5mg)相比,经t检验,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1.
采用I2-KI染色法和离体萌发法测定芒(Miscanthus sinensis)花粉活力以及不同保存条件下的花粉寿命,并利用H2O2法检测雌蕊柱头的可授性。结果表明:芒花粉量大,平均花粉量/胚珠比(P/O值)达到5445±2883,属于专性异交性植物,且花粉初始活力较高,平均为78.68%±17.46%,但离体花粉的活力丧失快,室温干燥和湿润条件下保存的花粉寿命分别为70min和100min。不同基因型在花粉量、花粉活力及寿命上存在变异。雌蕊柱头可授性较高,活性可持续8d,最佳授粉期为开花前1d至开花后1d。  相似文献   

12.
华北驼绒藜雨季移栽成活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不同季节移栽华北驼绒藜(Ceratoides arborescens)系列研究之一。干旱区春季生态建植有补水之苦,雨季移栽表明,不需坐水或补水,成活率可高达60%,浸根可提高成活率至90%;说明雨季移栽是可行的。移栽植株数日内叶片含水量和叶绿素含量急剧下降、脯氨酸含量骤然升高,含量恢复过程则较缓慢,说明移栽使植株突然损伤,但终能恢复至正常生理状态。  相似文献   

13.
3种野生葱属植物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TTC法、孢粉染色法及联苯胺—过氧化氢法,从花粉活力、花粉可育性及柱头可授性方面研究了蒙古韭Alliummongolicum、碱韭A.polyrhizum和细叶韭A.tenuissi mum3种野生葱属植物的传粉生物学特征。结果表明:3种野生葱属植物的花粉活力和可育率均较高,分别为蒙古韭73.40%±2.94%,79.44%±2.83%;碱韭71.23%±4.39%,84.32%±1.63%;细叶韭80.62%±4.11%,70.93%±4.86%。三者花粉活力下降快,花粉寿命约为8 h,最佳传粉期为开花后3~4 h。三者的柱头均具较高的可授性,可授性持续5 d左右,最佳授粉期为2 d左右。  相似文献   

14.
苏芸芸  王康才  薛启 《草业学报》2016,25(9):189-196
主要对不同产地的藿香花粉活力、柱头可授性及花粉形态特征进行研究。各产地藿香花粉活力检测经过多种方法筛选后选择红墨水法,柱头可授性测定采用联苯胺-过氧化氢法,并利用扫描电镜对不同产地藿香的花粉形态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在自然条件下,各产地开花习性较为一致,均在7至8月开花,群体花期15~28 d,单花花期约为3~5 d。不同产地藿香花粉活力随着开花时间的延长均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平均花粉活力在18.46%~26.52%之间。5个产地当中,成都产地藿香平均花粉活力最高,长春产地藿香花粉活力最低。花粉寿命在4~5 d之间,柱头可授性可持续5~6 d。同时,在藿香刚开花第1天各产地柱头具可授性,在2~3 d内,具有较强的可授性。因而,不同产地藿香进行人工授粉最佳时期为开花后2~3 d。此外,不同产地藿香花粉粒形状主要为近球形或椭球形。花粉粒大小在42.93 μm×31.99 μm~46.59 μm×37.67 μm之间,均具6条萌发沟,萌发沟狭长、裂痕近两极。花粉外壁纹饰呈网状,网眼为不规则多角形,近圆形,大小不一。本文较为系统的比较了不同产地藿香花粉活力、柱头可授性及花粉形态,以期为藿香的人工栽培以及良种繁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大花萱草‘金娃娃’的花器结构和繁育系统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观察,运用杂交指数、花粉/胚珠、花粉及柱头活力、坐果率等指标对大花萱草‘金娃娃’(Hemerocallis hybridus cv.‘Stella de oro’)的花部特征、开花动态及授粉特性等进行研究。在人工栽培条件下,金娃娃萱草5-9月开花,花苔分3~4次抽生,首次开花群体花期32 d,单苔花期9~16 d,单花花期1 d。雄蕊短于花柱,花药与柱头相差2.71 cm,在花朵开放的整个过程中雌、雄蕊的相对位置始终不变。开花前1 d的花粉活力最强,开花前1 d和开花当天的柱头具有较强的可授性。杂交指数为4,花粉/胚珠值为1 164,结合坐果率,可以判断其繁育系统属于兼性异交,部分自交亲和,需要传粉者。特殊的花部结构、缺少传粉者和花期短可能是金娃娃萱草结实率较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对敖汉苜蓿的授粉受精、花粉萌发以及胚胎发育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敖汉苜蓿在人工授粉10min后花粉粒的内壁穿过外壁的萌发孔向外突出,20min时形成花粉管,1h后花粉管触及柱头,而后沿花柱道伸长.24~27h到达子房开始受精;经过受精作用胚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到第22d便形成了具有胚根、胚轴、胚芽和子叶的完整胚.胚的整个形成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球状胚形成期、子叶形成期、胚各部分发育成熟期.  相似文献   

17.
以杂交狼尾草母本美洲狼尾草不育系Tift 23A和父本象草N51为材料,采用花粉离体萌发法测定花粉活力,用联苯胺-过氧化氢法测定柱头可授性,结合柱头形态特征观测与田间人工杂交授粉试验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象草抽穗1d后开始散粉,散粉期持续7d;散粉第1d花粉活力较高,为71.6%,第2~4d花粉量最多,花粉活力显著高于其它各天,平均值达77.2%,之后迅速下降,第7d时散粉量极少,花粉活力降到50.3%。美洲狼尾草柱头可授期为7d,可授性为2~3d柱头1d、4d柱头5~7d柱头;柱头抽出第1~4d人工授粉杂交结实率极显著高于5~7d,其中2~3d的田间人工授粉平均结实率显著高于其它各天,为84.1%;柱头呈白色,开裂角度为60°~90°时具有最强可授性。  相似文献   

18.
二倍体和四倍体野生鸭茅遗传特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帅素容  张新全 《草地学报》1997,5(4):261-268
采用细胞遗传学,生化遗传学的方法,对我国亚热带地区几个二倍体和四倍体野生鸭茅的核型,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染色体配对行为,不同生育期的酯酶和过氧化物酶同功酶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供试野生二倍体鸭茅之间,各四倍体之间的同源性较高,遗传差异较小;二倍体与四倍体之间,在核型,花粉数量,种,子千粒重,酯酶和过氧化物酶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二倍体和四倍体野生鸭茅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虽然正常,但花粉育性和结实率不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速溶蜂花粉的抗疲劳作用,给小鼠灌胃不同剂量的速溶蜂花粉21d后,进行负重游泳实验,分别测定小鼠的负重游泳时间,运动后的肝糖元、血乳酸和血清尿素氮含量。结果表明:速溶蜂花粉可以明显延长小鼠游泳时间,减少肝糖元消耗,降低血乳酸和血清尿素氮含量。破壁蜂花粉的抗疲劳效果显著,速溶蜂花粉的中高剂量组具有显著效果,其中高剂量组(5g/kg)抗疲劳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