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微量金属元素对甲烷菌激活作用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李亚新  杨建刚 《中国沼气》2000,18(2):8-11,16
本文以血清瓶为反应器,以醛酸钙为基质,通过厌氧批量试验从动力学和角度研究了微量金属元素Fe、Co、Ni对甲烷菌的激活作用。结果表明,加入微量金属元素Fe、Co、Ni能有效缩短厌氧消化反应时间,提高基质降解率和产气速率。  相似文献   

2.
《中国沼气》1996年(第14卷)总目次·综述·厌氧消化过程中甲烷菌的无机营养需求李亚新1-1厌氧消化残留物在防治农作物病虫害中的作用张无敌刘士清赖建华等1-6脂肪酸联合氧化的力能学特性郑平4—3·实验与研究·含氮有机物厌氧消化化学方程式的研究赵剑强...  相似文献   

3.
厌氧共消化的目的是从有机质中最大程度地回收资源,相比较于单消化法,共消化可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能。高含油脂(FOG)底物因在共消化过程中能够很大程度地提升生物甲烷产量而备受关注。但是油脂在厌氧消化中存在的各种抑制因素限制了甲烷产量及设备运行,所以解决这些抑制因素至关重要。论述了长链脂肪酸对厌氧共消化的抑制作用,探讨了在添加FOG后厌氧消化反应器稳定性的变化,分析了在FOG参与厌氧共消化反应器中微生物群落的相互作用,介绍了对厌氧共消化系统进行监测、预警、调控的几种厌氧消化模型。  相似文献   

4.
甲烷厌氧氧化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朱静平  孙丽 《中国沼气》2010,28(2):30-33,37
甲烷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甲烷厌氧氧化可有效地减少甲烷排放量,减缓因温室效应而带来的全球气候变暖。本文在阐述甲烷厌氧氧化反应机理、甲烷厌氧氧化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奶酪乳清、牛粪和菌糠为底物,对3种原料进行不同混合配比,研究不同混合比例下厌氧共消化产甲烷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奶酪乳清与牛粪混合比为85∶15时得到最大甲烷产率为313±11 mL·g^(-1 )VS,奶酪乳清的添加会促进牛粪的产甲烷性能,而牛粪的少量添加亦能提高奶酪乳清的产甲烷性能;奶酪乳清与菌糠混合比为15∶85时得到最大甲烷产率为722±16 mL·g-1VS,菌糠的添加能够提高奶酪乳清的产甲烷性能,而奶酪乳清的添加对菌糠厌氧消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牛粪的少量添加能够促进菌糠的厌氧消化性能,并在混合比15∶85时实现最大甲烷产率为773±16 mL·g-1VS;当3种原料混合共消化时,在奶酪乳清、牛粪和菌糠混合比为10∶10∶80下,实现最大甲烷产率为763±12 mL·g-1VS。  相似文献   

6.
为了考察微氧预处理对有机废物厌氧消化产甲烷过程的影响,论文以合成废水为试验材料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厌氧消化反应前进行一定时间的微氧预处理,可以强化水解产酸菌的作用,促进有机底物的水解酸化,从而有效促进甲烷的产生。微氧预处理4 h可以提高甲烷产量28%,提高最大产甲烷速率57.5%。10 h的预处理则对产甲烷菌具有毒害作用,甲烷产量显著降低,预处理时间过短,促进效果不明显。最佳的预处理时间为4~6 h。微氧预处理在控制好处理时间时可促进有机物水解酸化,因此可应用于复杂有机物如厨余垃圾等的厌氧发酵。  相似文献   

7.
针对厨余垃圾厌氧消化环境脆弱和甲烷产量不高的问题,该试验通过研究铜离子对厨余垃圾厌氧消化的影响来提高甲烷产量.在35℃恒温振荡箱中,添加不同浓度(10,15,30和50 mg·L-1)的铜离子研究其在厨余垃圾厌氧消化过程中的甲烷产量,pH值,氨氮,COD和酶活性.结果表明,铜离子浓度为10~15 mg·L-1时甲烷产量...  相似文献   

8.
厌氧消化中甲烷产量及沼气中甲烷含量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对厌氧消化中实测甲烷产量及沼气中甲烷含量两个问题从理论角度作了分析探讨。给出了甲烷的氧当量或理论COD值计算理论甲烷产量的方法;并给出了考虑合成因素时COD去除量与甲烷产量的关系式;举例分析了甲烷在水中的溶解度对不同的COD浓度的废水甲烷产量的影响。对实测沼气中甲烷含量与理论计算结果不符的现象分别从CO2和CH4在水中的溶解度及COD去除率等方面举例进行了分析探讨,旨在对厌氧消化过程中的一些现  相似文献   

9.
水稻田中占优势的产甲烷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英  钱泽澍 《中国沼气》1993,11(4):6-10
本试验采用改良的Hungate厌氧操作技术与MPN法,测定了二种水稻田中产甲烷菌数量,同时分离纯化了占优势的液泡甲烷八叠球菌和嗜树木甲烷短杆菌。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尾菜中温批式厌氧消化实验,研究不同含固率(4%,8%)和接种比(RI/S=0.8,1.0,1.2)对尾菜厌氧消化产气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累计甲烷产量随含固率的提高而增加,随接种比的提高而降低,在含固率为8%,接种比为0.8时,累计甲烷产量最大,达到253.81 mL·g^-1VS。含固率一定时,接种比越高,越有利于缩短厌氧消化周期,但会降低累计甲烷产量;接种比一定时,含固率越高,产甲烷延滞期越长,累计甲烷产量越高。厌氧消化第9天各处理组均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丙酸积累现象,含固率为8%,接种比为0.8时,丙酸浓度最高可达1981.522 mg·L^-1。含固率越低,接种比越高,越有利于丙酸降解。厌氧消化第33天时,各处理组丙酸全部被转化利用。  相似文献   

11.
脂肪酸联合氧化的力能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平 《中国沼气》1996,14(4):3-7
脂肪酸是有机物厌氧消化的重要中间产物。但是,在标准状态下,长链脂肪酸转化为乙酸的反应是吸能反应。只有在氢浓度很低时,这些转化反应才能进行。在厌氧消化系统中,脂肪酸的降解是由脂肪酸降解菌和产甲烷菌协同完成的。脂肪酸降解菌和产甲烷菌之间的能量分配是以20kJ(1/3ATP)为单位进行的。  相似文献   

12.
齐雯钰 《中国沼气》1992,10(4):5-10
本文对进水经预处理及未经预处理的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UASB)处理精对苯二甲酸(PTA)废水过程中的主要微生物类群(产甲烷菌群,脱氮菌及脱硫菌)的消长规律,污泥特性及其优势产甲烷菌演变及与工艺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对对苯二甲酸(TA)厌氧降解菌进行了初探.  相似文献   

13.
该试验以化学强化初沉污泥为研究对象,采用中温/高温(35℃/55℃)厌氧消化方法,研究采用化学一级强化处理工艺(CEPT)产生的化学强化初沉污泥厌氧消化产甲烷效果,并对比化学强化初沉污泥在中温、高温工况的厌氧消化产甲烷性能,明确适合化学强化初沉污泥的处理工艺.研究结果表明,化学强化初沉污泥单位VSS累积产甲烷量和VSS...  相似文献   

14.
不同预处理方式对污泥厌氧发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污水生物处理的应用产生了大量污泥,污泥的处理与处置已成为污水处理厂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填埋、焚烧等传统污泥处理方法,不仅污染环境而且消耗大量能源,而厌氧发酵处理作为一种可持续的污泥处理方法具有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等优点。传统的污泥厌氧发酵处理存在反应效率低、污泥降解性差、停留时间长等不足,污泥预处理在改善其厌氧发酵性能方面越来越受到关注。根据污泥的理化特性、厌氧发酵特点,论述了各类预处理方式的不同作用机制,分类比较了不同类型预处理的处理效果及其对污泥厌氧发酵特性的影响,深入分析了影响不同预处理强化污泥厌氧发酵的主要因素。同时,对其强化污泥厌氧发酵存在的不足及其今后的发展方向作了简要的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15.
厌氧消化工艺处理水果蔬菜废弃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主要介绍了目前国内外采用厌氧消化工艺处理水果蔬菜废弃物的一些研究情况以及处理这些废弃物的厌氧反应器的应用情况,指出厌氧消化工艺是处理蔬菜和水果废弃物的一种很有前途的工艺.  相似文献   

16.
厌氧消化过程微生物四种群生态系统数学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于含有硫(硝)酸盐的复杂有机废水,硫(硝)酸盐还原菌对厌氧消化代谢途径有重要影响。本文将硫(硝)酸盐还原菌与产氢产乙酸菌之间视为互惠共济关系,与产甲烷菌之间视为竞争抑制关系,采用Volterra模型表达各微生物种群的动态平衡关系。最后,基于全混合式反应器套氧消化过程基质动态平衡方程,获得了用4维二阶非线性微分方程表达的非捕食双链交联微生物四种群关系的生态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7.
厌氧消化处理生活垃圾工艺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光明  王伟 《中国沼气》1997,15(2):14-16
对城市垃圾进行实验室规模的厌氧消化制取沼气的实验结果表明,生活垃圾经分类收集、破碎、搅拌粉碎后,进行厌氧处理,可以获得较高的处理效率,并能回收沼气。最佳进料固体浓度是16%;水力停留时间应大于10天,以15天为宜。一吨有机垃圾可产气110m^3,其中甲烷含量高于53%。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物料平衡和COD利用率计算。  相似文献   

18.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及化石能源的日益紧缺,厌氧消化制沼气技术在世界范围内日益受到重视.固态物料两相厌氧消化工艺由于整个反应系统没有外排废液,克服了单相发酵工艺及传统两相厌氧消化工艺的缺点,适宜我国资源丰富的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及农村生活垃圾等废弃资源高效处理及能源化利用.本文综述了国内外两相厌氧消化工艺及固态物料两相厌氧消...  相似文献   

19.
A two-phase system consisting of two reactors in series was used to study the mesophilic anaerobic digestion of cheese whey. A completely-mixed reactor and an anaerobic rotating biological contact reactor were used in serie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ethanol and volatile fatty acids were the major products in the first reactor. Acidogenic pretreatment prior to the methanogenic phase resulted in an increase in methane production in the second reactor over that in one-stage digestion. Higher treatment efficiency in terms of reduction of chemical oxygen demand was also obtained for the two-phase digestion than that of the one-stage digestion. When comparing the system's performance in terms of methane production rate, the two-phase digestion had no advantage over the one-stage diges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