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 白叶枯病是我省水稻主要病害。种植抗病高产的水稻良种是防御白叶枯病的经济有效措施。近年来,我省推广以抗病品种为中心的综合防治措施,危害已显著减轻,增产效果明显。但部分地区因感病品种栽培面积大,常因温湿度适宜发病以及暴风雨袭击等导致暴发流行,严重影响水稻生产。为加速水稻高产、优质、多抗良种的选育和推广,1980—1987年我们开展了水稻品种(组合)的白叶枯病抗性鉴定和利用研究。现将结果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2.
3.
用白叶枯非亲和性菌株G-3-1,G-3-2,78-3的活/死细胞剪叶法,分别于孕穗期对高感的金刚30和中抗的74-105水稻品种植株的顶部展开叶连续3次(间隔4d)诱导接种,7d后在同一叶片及其上一叶接种亲和性菌株76-25,结果发现两品种的被接种叶及紧接其上的一叶均获得了诱导抗性,活体诱导物较死体诱导物诱导的抗性强,74-105品种获得的抗性较金刚30强,金刚30,74-105及抗病的南粳15经78-3活细胞诱导接种的叶片组织液,对78-3和76-25菌株的生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抗病品种的正常和受伤叶片组织浓也有抑菌作用,但均较诱导叶弱,从前述3个水稻品种的胚及叶片组织提取凝集素并纯化,经测定,二者对供测的5个白叶枯菌株均有凝集作用,但对非亲和性菌株的凝集作用比对亲和性菌株强;洗去胞外多糖可增加这种凝集作用;凝集素对病原菌无抑菌作用;诱导处理后叶片的凝集素含量与未诱导处理者无明显差异,初步认为凝集素在诱导抗性的初始阶段起着寄主对病原菌的识别作用,且其半抗原糖具有诱导抗性的活性。  相似文献   

4.
概述了水稻抗白叶枯病的机制及抗性基因的研究进展、基因工程育种等.  相似文献   

5.
6.
研究了由~(60)Co-γ辐照诱导的水稻抗白叶枯病突变体培育而成的辐竹_2及辐竹_2选两个品种的遗传方式,证明该两个品种的抗性遗传受多基因控制。根据超亲遗传现象,判明供试抗源的基因分布为非集中分布型。对辐照突变体筛选的有关问题及突变体的利用途径开展了讨论。并对这类多基因遗传的突变体在抗病育种中的利用价值作出较为肯定的评价。  相似文献   

7.
王春林  王文相  陈雨  杨雪  张爱芳 《安徽农业科学》2013,(36):13887-13887,13960
2012 ~2013年对安徽省256份水稻区试品种(系)进行白叶枯病抗性鉴定,明确了近年来新品种(组合)抗性的基本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安徽省区试品种(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一般,杂交籼稻对水稻白叶枯病抗性较差,中粳稻、单季晚粳对水稻白叶枯病的抗性相对较好.抗性较好的品种有两优807、两优160、两优560、两优831、扬育粳2号、丰糯1246、皖垦糯1号、明粳1号等品种.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邳早15,蚌珠芒2个粳稻成抗品种和川植5号、扬稻1号、83007和DV_(85)4个全生育期抗性品种对3个白叶枯病菌系HB_(84-17)、P_1和T_1的抗性在不同感病品种背景下的遗传行为。分析这6个抗病品种与粳稻感病亲本沈农1033、籼稻感病亲本金刚30和TN_1或早籼141杂交后代F_1和F_2对3个菌系的抗性反应表明:抗病品种在不同感病品种背景下的抗性遗传行为基本一致。但存在抗性显隐性的变化和遗传方式不一致的异常现象。异常表达与植株生育期和所采用菌系有关。  相似文献   

9.
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Xa—21的初步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来源于长雄蕊野生稻Oryzalongistaminata的显性抗基因Xa-21的籼粳稻不同背景下的遗传表现及转育效应,结果表明,Xa-21基因的抗性表达受不同亚种遗传背景的影响,在粳稻背景下抗性表达充分,呈完全显性遗传,并具有较强的转育效应,而在籼稻背景下,抗性表达不充分,呈不完全显性遗传,同时对育成的晚粳DP5165、DP5148品系对我国水稻白叶枯病不同致病型菌系的抗性进行了评价,并就利  相似文献   

10.
中国水稻抗白叶枯病品种的抗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系统分析中国育成的158个抗白叶枯病品种(系)的抗源系谱,并推断其抗病基因,比较了主要抗源的育种效果。结果表明,在育成抗病品种(系)中,籼稻抗源主要为IR系统,部分抗性中等的地方品种如矮种水田谷,花龙水田谷,玻璃占等也具有一定育种效果。IR品种中,以IR20,IR29转育品种(系)最多。粳稻主体抗源为农垦58,农垦57及其衍生抗病品种南粳11和南粳15。籼稻抗病基因多为Xa-4,部分粳稻品种带有X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研究了DV85和DZ78的8个衍生抗源对水稻白叶枯病的抗性及其遗传。结果表明,衍生抗源抗性稳定;其中,21610受2对显性基因互补作用控制,2162、21637、21640、21642受1对隐性和1对显性基因控制,并存在显性上位效应,21621、21622、21625受1对显性基因控制。遗传背境对抗性基因的表达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施氮对水稻抗白叶枯病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3个施氮水平(N_0,N_(90),N_(180))对9个水稻品种抗白叶枯病反应的影响。晚稻苗期接种强致病菌株76-25 SR-l后15d,N_(180)处理病斑长度显著(P=0.01)高于N_(90)和N_0处理,但晚稻成株期剑叶接种该菌株后20d,仅中间反应型品种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在早稻成株期用该菌株处理得到类似的结果,而用弱致病力菌株83-5接种时均无显著差异。各试验中品种抗病强弱次序不受施氮水平影响。TLC结果表明施氮后游离氨基酸尤其是Clu和Asp含量显著上升,而还原糖尤其是蔗糖含量显着下降。因此,可得出结论;氮素可在某种程度上尤其是在苗期影响水稻对强致病力菌株的抗性表现。高游离氨基酸和低还原糖似与病斑增长有关。  相似文献   

13.
籼型杂交水稻及三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了水稻三系的抗性及其对杂交稻抗性的贡献。结果表明,杂交稻的抗性主要受恢复系的核基因控制,同时也受不育系胞质效应的影响。D型、冈型和野败型胞质的抗性较差,滇型和BT型较强。由于不同稻区的病菌小种组成不同,致病力的亲和性以及分化变异速度也不同,故推广杂交稻组合应考虑病菌小种的组成和分化趋势。  相似文献   

14.
水稻新品种(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测定125个水稻新品种(系)对白叶枯病5个菌型的抗性,划分为SSSSS,RSSSS,RRSSS,RRRSS,RRRRS,RRRSR,RRRRR7个抗性类型,说明不同品种(系)对不同菌型抗性和抗病谱不一,抗性品种的选育和利用,应根据各地菌系致病型的发生分布特点而异。针对广东流行Ⅳ型菌,推荐一批对该致病型抗性较好的新品种于广东种植。研究结果表明,对Ⅳ型菌的抗性,常规稻、籼稻均比杂交稻、粳稻的抗病率高。对Ⅴ型菌的抗性,粳稻型多数品种(系)表现抗病,籼稻则极少抗病。籼粳两类型品种与Ⅳ,Ⅴ菌型间呈强互作反应。  相似文献   

15.
水稻白叶枯病和条斑病的流行与预测(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稻白叶枯病和条斑病都是由风雨、流水作中短程距离传播的地区性流行病,也可随种子调运而在洲际传播。水稻白叶枯病在世界各大稻区均有发生,主要在亚太地区,可分为亚太流行区、西非流行区和中北美洲新病区。在中国,按耕作制度和病情可分为华南全年流行区、江淮中度流行区和北方短期流行区3个区域。稻条斑病仅在亚洲稻区发生,国内主要发生在籼稻、杂交稻,已从两广逐渐向北扩展到江淮流域。影响水稻白叶枯病发生流行的因素很多,品种抗病基因的布局和病菌小种的变异是病害流行长期和超长期预报的依据,气象因素和耕作水平是区域中期预报的主要依据,伏旱值是预测江淮稻区白叶枯病和细条病流行程度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6.
水稻白叶枯病的抗性遗传及其在杂交后代选择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研究了玻璃占、辐竹2选、矮澄辐2号及辐包矮1号等4个华南籼稻品种的白叶枯病抗性遗传。结果表明:供试品种的抗性属多基因遗传,控制单株平均病斑长的最少基因数k=5;广义遗传力的平均hb2=78.59%;在入选率为0.05的条件下,对单株平均病斑长作负向选择,遗传进度的平均△G=-5.376±0.903(cm);4个抗/感组合的F2均出现抗性超亲的个体,平均出现率为4.24%;以不同组合F2的超亲个体相互杂交定向选择至F3,多数组合内抗性基本稳定,选择效果比抗/感单交组合好。  相似文献   

17.
野生稻抗稻白叶枯病性(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的评价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1987-1992年用水稻白叶枯病3个菌系HB84-17、T1和P1,用人工剪叶法鉴定了来自我国江西、湖南、云南、福建、广东、广西6个省(区)及国际水稻研究所、泰国、孟加拉、上沃尔特的13个野生稻种共871份材料的抗性。参试的12份疣粒野生稻(O.meyeriana)全部高抗,斑点(O.punctata)、阔叶(O.latifolia)、小粒(O.minuta)、药用(O.officinalis)、长雄蕊(O.longistaminata)、高秆(O.alta)、普通野生稻(O.rufipogon)和非洲栽培稻(O.glaberrima)等8个种内也有许多编号的抗性颇佳。如药用和长雄蕊野生稻的高抗材料分别占其参试总数的49.8%和38.9%,而普通野生稻中的高抗材料很少。在重复测定的61份包括药用、长雄蕊和普通野生稻3个种中,发现22份材料高抗栽培稻都不能抵御的一个广谱致病菌系P6,其中很可能存在栽培稻所缺乏的新的抗性基因。至于普通野生稻的抗性则表现多种多样,除少数有一致和较稳定的全生育期抗性外,许多材料表现同一编号不同株的 抗感反应各异和同株同生育期抗性异型。本文还讨论了不同染色体组的野生稻种的利用途径。  相似文献   

18.
19.
五个云南稻种抗白叶枯病基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分析了云南稻品种中白米、黄牛尾香糯、安宁早、鲁土谷和毫梅对白叶枯病菌系“江陵691”抗生性的遗传模式和等位关系,鉴定了5个品种所带抗白叶枯病基因与华中农业大学名的和国外命名的抗白叶枯病基因的异同。结果表明,中白米、黄牛尾香糯对“江陵691”的抗生受一对相同的显性基因控制,安宁早、鲁土谷和毫梅的抗性分别受一对相互独立的显性基因控制。中白米等5个品种的显性基因分别与Xa-a,Xa-c,Xa-e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