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麦慢病性的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小麦白粉病和锈病是危害小麦生产的主要病害,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白粉病和锈病最经济有效且环保的方法。慢病性通过成株期延迟病菌的侵染、生长和繁殖而表现出中等抗性.较小种专化抗性持久稳定。小麦慢锈性常由2~4个基因共同作用,慢务锈和慢叶锈分别由Yr和Lr基因复合系统(Yr或Lr基因与几个加性慢病基因互作)控制;慢白粉性表现为明显的数量性状特性,在小麦染色体中,有14对染色体与慢白粉性有关。慢病性的鉴定方法和指标尚无定论。一般认为.病程曲线下面积(AUDPC)较为可靠,而倒二叶严重度可作为简易指标。CIMMYT所采用的旨在聚合微效基因以提高小麦对锈病和白粉病的持久抗性的方法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索小麦抗条锈性和条锈病控制的规律,对甘肃陇南25个小麦主要生产品种进行了成株期抗条锈性研究.结果表明,25个主要生产品种中有免疫品种2个,高度慢锈品种16个,中度慢锈品种4个,低度慢锈品种2个,中度感锈品种1个.有14个品种生育期间在感病反应型的基础上出现抗病的反应型,表现出成株高温抗性的某些特征.在推广5年以上的品种中有7个品种保持抗性的稳定性.里勃留拉、斯汤佩利已种植30年,病情指数仅为0.13%和0.28%,可确认为具持久抗性;兰天11号、兰天12号已种植10年,病情指数为0.78%和1.71%,也可能具有持久抗性.本研究结果提示,在生产上利用多种抗性类型以及选育具有复杂遗传背景的品种,将有利于小麦条锈病的控制.  相似文献   

3.
在四个小黑麦中鉴定的对叶锈培养菌7434-1-1T小种的遗传抗性,被选作潜在的小麦抗源基因。每个抗性小黑麦分别与感病小黑麦PI429007杂交,根据侵染型(IT)分离对其亲本、F_1、F_2和F_3代进行鉴评,确定各品种的抗性IT基因数及显性。抗性品种相互杂交,对F_2和F_3鉴评以便检测抗性基因的关系。对来自抗×感组合带有感病IT的F_8作出评价,确定长潜伏期基因的存在,因为这是慢锈抗性的一个重要因子。PI429120具有两个独立的不完全显性基因,它们在成株期共同授与(Confer)0;nIT。PI429155具有一个授与12cIT的不完全显性基因。PI429121表现0;1nIT,PI429215表现0;nIT。这些品种中有两个品种各有一个起主效作用的不完全显性基因和一个授与近似感病——中间型IT的加性微效基因。PI429121的微效基因是隐性的,PI429215的微效基因为部分显性。PI429120的基因与其它品种的基因是独立的。PI429215具有一个与PI429121相同的基因,这种微效基因与9个染色体图单位似有连锁关系。四个品种中,除了其抗性IT基因外,每个品种都具有一种数目未确定的长潜伏期部分隐性基因。这四个小黑麦品种无论作为小麦的叶锈抗源,还是作为低IT基因和慢锈抗性定向利用的范例,可能都是有用的。  相似文献   

4.
段双科 《麦类作物》1997,17(5):12-15
小麦野生亲缘种是重要的抗病虫害基因源。对收集的野生四倍体小麦种提莫菲维麦 小麦瘘蚊、小麦卷叶螨及6种叶病(叶锈、秆锈、条锈、白粉病、褐斑病和壳针孢疱病)反应的评价,所有受测项目中,提麦对壳针孢疱病具有抗性,对褐斑病具有很高的抗病百分率。对4种专性真菌抗性检测,显然叶锈抗性频率同于条锈、秆锈和白粉病的抗性频率。对小麦瘿蚊生物生物型D型和小麦卷叶螨抗性检测的百分率占总测定材料的91%和27%;当用小麦  相似文献   

5.
抗叶锈育种已成为世界上大多数地区的一个重要课题,抗病品种在叶锈病防治中起着主要作用。然而,叶锈菌的生理专化性可使叶锈菌能侵害以前的抗病品种。和秆锈病、条锈病一样,叶锈小种已威胁到许多小麦品种抗性的稳定性。切斯特(1946)在叶锈专著中指出,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后期被列为高抗品种的Turkey,在1938年成为美国俄克拉何马州和堪萨斯州最感病的品种之一。Turkey变为感病的原因,在于能克服该品种抗性的叶锈变异型日益增多。 Kanred是最早的抗叶锈品种之一,该品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不同抗条锈性类型品种的反应特征,以利于抗条锈种质资源的选择和抗锈育种选育,在大田成株期、条锈病压力相同的条件下,对分属不同抗性类型的五个冬小麦品种的条锈病感染响应动态和产量损失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感快锈类型(HX型)、高感中度快锈兼具高温抗性类型(L1型)、高感中度慢锈兼具高温抗性类型(L10型)、慢锈类型(LB型)、慢锈兼具高温抗性类型(NS型)的普遍率、严重度、病情指数呈现规律性变化,随生育进程的推进,五个类型小麦在不同生育阶段表现出明显的个性特征。慢锈类型品种潜育期最长,特别是与高温抗性结合的品种,对锈菌的生长发育具有更强的抑制作用,可有效控制病情发展和发生;HX型品种潜育期最短,其他类型居于二者之间。LB和NS型品种不会出现免疫现象,反应型一般为0;~2型。高感类型千粒重和产量损失较大。  相似文献   

7.
宁夏小麦品种慢锈基因Lr34/Yr18的分子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r34/Yr18是重要的小麦慢叶锈/慢条锈基因,可用于小麦锈病抗性改良。为了明确Lr34/Yr18基因在宁夏小麦中的分布特点,利用STS标记csLV34对111份宁夏小麦品种中慢锈基因Lr34/Yr18的等位变异进行了分子检测,并且进行了成株期条锈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20份材料携带Lr34/Yr18基因,占18.0%。不同来源的小麦品种中Lr34/Yr18基因分布频率不同,农家品种中分布频率最高,占90.9%;引进品种中所占比例为14.3%;育成品种中所占比例最低,仅占7.7%。含有Lr34/Yr18基因的品种对条锈病具有较好的抗性,可作为今后宁夏小麦抗锈病育种的重要抗源。  相似文献   

8.
要进一步提高小麦育种的效率,就必须开展绘制控制育种重要性状(包括对各种病害的抗性)的基因图的研究.由于目前有了西伯利亚春性普通小麦品种米里杜鲁姆553(? 553)的一套新的非整倍体,因而有可能着手完成这个任务.研究目的:以米里杜鲁姆553的非整倍体系统做母本,对用回交得到的区域化品种新西伯利亚67的相似体植株抗叶锈性进行单体分析.抗性供体是澳大利亚样本K-54049.  相似文献   

9.
小麦野生亲缘种是重要的抗病虫害基因源。对收集的野生四倍体小麦种提莫菲维麦进行了小麦瘿蚊、小麦卷叶螨及6种叶病(叶锈、秆锈、条锈、白粉病、褐斑病和壳针孢疱病)反应的评价。所有受测项目中,提麦对壳针孢疱病具有抗性,对褐斑病具有很高的抗病百分率。对4种专性真菌抗性检测,显然叶锈抗性频率远高于条锈、秆锈和白粉病的抗性频率。对小麦瘿蚊生物型D和小麦卷叶螨抗性检测的百分率占总测定材料的91%和27%;当用小麦瘿蚊L生物型检测时,观察到亚组材料间的明显变异。31个材料各对至少5种病虫害产生中至高抗性水平。从伊拉克北部收集的材料具有最高的抗性频率。这次收集的野生提麦代表了可用于普通小麦改良的不同的基因库。  相似文献   

10.
茎基腐病是我国小麦生产上一种新的土传病害,近年在黄淮麦区发生日益加重,成为影响小麦安全生产的新问题。为给该病的防治和抗病育种工作提供依据,本研究以国内新发现的小麦茎基腐病优势病原菌假禾谷镰刀菌(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Wz2-8A菌株为接种物,分别以国外抗病材料SUNCO和国内高度感病品种国麦301为抗性对照和感病对照,对黄淮麦区主推小麦品种进行了苗期盆栽接种和田间成株期接种抗性鉴定,并采用病情指数法进行了抗性评价。结果表明,供试品种在室内苗期及田间成株期均无免疫品种和高抗品种,其中室内苗期接种所有品种均表现感病或高度感病;田间病圃成株期抗性鉴定发现兰考198、许科718等10个黄淮麦区主推小麦品种表现为中抗,占供试品种总数的11.36%;焦麦266、郑麦004、郑麦0856等41个品种表现感病,占供试品种总数的46.59%;其余品种表现为高感,平均病情指数最高可达57.97,占供试品种总数的42.05%。本研究发现我国黄淮麦区主推小麦品种对茎基腐病优势病原菌假禾谷镰刀菌抗性整体较差,需要进一步加强抗病资源筛选,创制新的抗病材料,并充分利用中抗材料进行抗病育种。  相似文献   

11.
川麦107慢条锈性遗传分析和分子标记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配制杂交组合川麦107×川育12和川麦107×台长29,研究了小麦品种川麦107的慢条锈性遗传特性和分子标记,以期为该品种慢条锈性在新品种选育中的应用提供依据。两个组合F1代植株均表现感病,F2代感病、慢条锈植株呈15∶1分离,表明川麦107慢条锈性受2对隐性基因控制。用已知与Yr5、Yr15、Yr24和Yr26连锁的SSR标记Xgwm501-2B、Xgwm413-1B、Xgwm11-1B和Xgwm18-1B等检测后,没有扩增出相同的条带,表明川麦107可能不含上述4个基因。初步发现了与该品种2个隐性慢条锈基因紧密连锁的SSR标记,即Xgwm46-7B和Xgwm648-3D,其中,Xgwm46-7B位于7B染色体,Xgwm648-3D位于3D染色体,分别与慢条锈性基因相距15.9和20.6cM。  相似文献   

12.
叶锈可能是世界上为害最严重的小麦病害,也是我国小麦的一种主要病害。在许多小麦生产国家,品种的抗叶锈病能力直接关系到品种的兴衰,关系到品种的更新换代。由于叶锈病菌的生理小种变化复杂,因此要不断地培育新的抗病品种,这就需要丰富的叶锈抗源。小麦叶锈的抗病基因符号为Lr(leaf rust),1946—1988年,世界上正式命名的抗叶锈基因共有35个。在小麦的各类基因符号中仅次于秆  相似文献   

13.
云南小麦品质改良亲缘材料成株期抗条锈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从小麦种质资源、品质改良与种质创新中获得抗奈锈病的后代材料,采用条中31、条中32、水源11—14、Hybrid46—7和Hybrid46—8等条锈菌多小种混合菌系,对18份由不同省份引进的优质专用小麦品种及63份云南地方小麦分别进行3年和2年的成株期人工接种鉴定,并对其抗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丰优2号、鲁植79—1、辽春10号、新春5号、皖麦18、安农2号、小偃6号和中优16号等8个国内引进的优质专用小麦品种表现出高度慢锈特性,可作为云南小麦育种与地方小麦品质改良的优异抗源亲缘材料;63份云南地方小麦中,33份表现免疫,1份表现高抗,1份表现中抗,27份表现高度慢锈,1份表现中度慢锈。  相似文献   

14.
缺少筛选和评定的简单方法影响了慢锈性的选择。在田间测定大量的接种体和严重的病害会掩盖慢锈性。在小区中,当接种体从临近种植的速锈品种上吹来时慢锈性可能会被低估。成株在室内测定是麻烦的,一来空间有限,二来要给大量植株均匀接种也是困难的。采用离体叶片的方法对初测是有用的,但离体叶片比原株的叶片更易感病。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确定不同来源的慢叶锈品种是否具有控制潜伏期的独特基因,如果有,那么这些基因是否有加性效应.材料和方法试验在温室进行.共7个试材,6个来源于慢叶锈小麦品种(CI 13227, Suwon 85, SW72469-6, L574-1, CI 10745和普渡育种系P65113B6)之间的杂种(组合为慢叶锈×慢叶锈)衍生群体,这6个慢叶锈品种以往曾有报道.以一个快锈品种Morocco作对照.  相似文献   

16.
对哈萨克南部危害最大的病害是叶锈和条锈.而且条锈病已蔓延到了中亚一带.近年来,我们利用灌区条锈和叶锈大发生的条件,鉴定了全苏作物栽培研究所(1980-1981年)从世界范围内荟集的育种材料对这两种病原体的抗性.根据该所的方法(6级标准),在大田病害发生的高峰期,目测了植株感染的类型(级别).  相似文献   

17.
自1970年发现小麦品种Knox对白粉病(Blumeria graminis f.sp.tritici)的抗性以来,小麦慢白粉抗病性为抗性材料的利用和品种选育提供了一个有意义的发展方向。本文对小麦慢白粉抗病性的组分和外界环境引起的慢白粉性的改变作了较为详尽的讨论,指出侵染效能和产孢能力的降低是小麦慢白粉抗病性的基本组分,小麦生育期和慢白粉抗病性的表达密切相关,N肥施用量以及播期对病害的影响在抗性程度不同的慢白粉品种上不尽一致。文中还提出今后需要明确和解决的问题,以期充分利用和保存这一具有持久特性的抗病资源。  相似文献   

18.
Lr34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慢锈基因,慢锈基因的利用是实现持久抗病性的方法之一。为明确我国小麦品种含有Lr34的信息,利用csLv34标记检测了46个小麦育种资源中Lr34的分布情况,并对46个小麦育种资源进行了田间成株期抗叶锈性鉴定。分子检测表明,在46个小麦品种中有7个品种含有Lr34基因(分布率为15.2%),含有Lr34基因的品种成株期抗叶锈性较强,虽然有些品种的侵染型为3~4,但严重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19.
1986年叶锈病在加拿大和病因广泛流行,有些品种比原来的抗性减弱。为了给硬粒小麦育种工作提供信息开展了叶锈抗性遗传的研究。就6个硬粒小麦品种的成株期对15个叶锈小种的抗性遗传情况进行了研究,试验采用的硬粒小麦品种有Lloyd,Medora,Pelissier,Quilafen,Stewart63和Wakooma。这些品种已被证明携带有苗期抗性基因。把每一个品种都与一个易感品系(PL 6089)进行  相似文献   

20.
禾谷类慢锈性、慢粉性及其在不同作物上的发现;慢锈性、慢粉性的组分及其评价;慢锈性、慢粉性的稳定性和影响因素;(以上内容已刊载于本刊1991年第4期)慢锈与小种专化抗性的关系及其综合作用小麦品种的慢秆锈特性和小种专化抗性的关系曾在田间和温室中被研究过.鉴定表明,慢秆锈和专化基因Sr5,6,7a,7b,8,9b,11,12,16和Tc无关.Ayers和Southern发现慢秆锈和Sr5、6、8、9b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