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行以及农村民间组织的发展壮大,农村民间组织逐渐成为村民自治的主体之一,在农村中发挥的作用日益明显,受到了党和政府以及相关学者的关注和重视。本文通过对公民社会理论以及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理论的研究,试图寻找出农村民间组织对村民自治产生作用的合理性基础,同时分析农村民间组织对村民自治各个环节产生影响的内在机理,为实证层面上研究农村民间组织对村民自治产生影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西藏M村的村民自治在特殊生产生活方式的强力规制下,农牧民的自治知识发育缓慢,参与度很低,自身的感受不明显,这必将深刻地影响到村民自治的有效运作与政策目标的达成,进而影响到西藏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长治久安战略目标的实现。以M村为代表的农牧民自治知识的发育和公民性成长,需要当地县、乡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依法治藏方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好政权组织的引导和服务功能,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推进基层社会的转型发展,逐步将农牧民培养成为维护稳定的主体和促进发展的主体。  相似文献   

3.
西藏M村的村民自治在特殊生产生活方式的强力规制下,农牧民的自治知识发育缓慢,参与度很低,自身的感受不明显,这必将深刻地影响到村民自治的有效运作与政策目标的达成,进而影响到西藏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长治久安战略目标的实现。以M村为代表的农牧民自治知识的发育和公民性成长,需要当地县、乡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依法治藏方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好政权组织的引导和服务功能,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推进基层社会的转型发展,逐步将农牧民培养成为维护稳定的主体和促进发展的主体。  相似文献   

4.
20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以来,民主政治浪潮席卷全球,其中协商民主理论成为中外学者追捧的热点。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发展以及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民主政治体制改革的诉求也日益强烈,但基层民主作为人民民主的重要方面一直难有突破。本文尝试借助协商民主理论的广泛传播这一契机,结合我国村民自治的特点,来探寻两者的关系。从本质上讲,协商民主与我国的村民自治是一致的而非矛盾的,协商民主为村民自治制度的完善和深入开展开辟了一条新的渠道。  相似文献   

5.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8):202-205
中国的基层政治参与是一种出于国家公共治理需要的自上而下的制度安排,基层民众的行动逻辑与行动策略以及政府与公民的互动过程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政治参与具有很强的革命时期形成的国家动员、群众参与的传统烙印。基层群众自治作为一项法律制度愈来愈深入农村、城市社区的实际生活中,不仅仅是国家治理基层的一种制度,而且正在内化为国家法律赋予基层民众不可剥夺的政治性权利。基层群众自治为广大基层民众的自由民主和治理活动提供制度性平台,更是为广大基层妇女提供一个发挥自身才能、促进公民治理的机会。通过对浙江省螺门社区这一典型渔农村的调查分析,探讨基层群众自治中渔村妇女如何在公民治理中实现有效参与、发挥自身作用,强调渔村妇女的有效参与对海岛地区公民治理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村民自治作为国家的一项法律制度安排,不仅是亿万人民的民主实践。而且是一种法治实践。在村民自治和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中,农民的整体素质得到普遍的提高。但也存在着不足。本文主要探讨农民在村民自治的伟大实践中,从传统农民向现代公民的转型。  相似文献   

7.
实施村民自治是实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和农村治理的一种有效方式。作者在对村民自治政治民主产生的积极影响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还有赖于国家民主的发展、农民权利意识的加强、领导方式的改善。  相似文献   

8.
试论大学生的公民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公民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 ,是高校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从调查的情况来看 ,目前在校大学生的公民意识状况不容乐观 ,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 :缺乏系统的公民教育、缺乏正规的角色训练与实践锻炼、缺乏良好的教育氛围。要提高大学生的公民意识 ,不仅要加强系统的公民教育、广泛的公民实践 ,而且要优化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9.
周家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3,(23):9863-9866
分析了村民自治制度中村规民约的地位,指出作为村规民约发展的高级形态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一道构成了村民自治制度的总章程,是村庄的“小宪法”,在村民自治制度体系中中居于重要地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村民自治章程的功能,研究表明,国家权力上浮、法律缺位、优秀传统资源的积淀以及村规民约内含民主契约精神必定催生村规民约的发展、促进村民自治制度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0.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16):214-215
村民自治中存在着很多问题阻碍着农村社会的发展与稳定,构建农村社区自治模式是激活农村社会活力的生命力,是适应农村社会转型的需要,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对推动新农村建设也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人民公社时期,国家权力渗透乡村社会的能力是空前的,但也并不是无所不及的,地方社会秩序是国家力量介入和村庄内生力量发酵而综合作用的结果。从地方社会秩序的视角出发,重新审视公社制度下农民的猫腻行为,就可以发现所谓农民的"反行为",大多具有群体性、隐蔽性的双重特征,属于是没有国家授权的合法性却有地方农民认可的合理性的群体性自治行为。群体性自治行为的发生,说明在生产队的名义下,地方社会的自治实践在人民公社时期也没有中断过。  相似文献   

12.
杨成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6):16370-16372
介绍了"三会村治"的运作模式,包括"三会"组成人员、"三会"职能构成、"三会"制约与协调的关系。通过梳理我国的村民自治制度及相关的《宪法》及《村委会组织法》法律条文,考量了"三会村治"的法律正当性。并在制度设计的细节方面,对"三会村治"新模式进行了完善:严格任职条件,确保"三会"组成人员的素质要求;规范选举程序,保障"三会"组成人员的公平当选;完善罢免程序,强化"三会"组成人员的监督力度。  相似文献   

13.
一个成熟而健全的公民社会将是一个和谐社会。由于公民是公民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和主体,因此,培养具有主体性人格的公民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王会月 《现代农业》2009,(6):162-163
公民意识是一种现代文明意识,中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公民意识必须要与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相适应,而正处于转型时期的公民必须要摆脱人治观念、功利心理趋强、主体意识薄弱的状况,通过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公德意识和自主意识,使公民树立正确的认识,积极而负责的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  相似文献   

15.
村民自治是中国农民创造的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基层民主机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它填补了农村基层社会的治理真空,发挥了无法估量的历史作用。但是,村民自治发展到现在,仍然需要根据社会发展不断创新完善,才能适应新时期农村社会的治理要求。一是要理顺村委会和村党委、乡镇政府的关系,实现政社分开;二是要分离村委会的经济管理职能,实现经社分离;三是要分离村民户籍和产权主体身份,发展社区自治。  相似文献   

16.
小型渔业组织化、规模化管理是小型渔业管理的国际趋势。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政府下放对小型渔业的管理权至渔民组织,实现小型渔业渔民组织自治,对发展我国小型渔业自治组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助于解决当前我国在小型渔业管理上出现的绩效低、成本高、效果差等问题。通过对我国小型渔业渔民组织和日本渔业自治组织现状的实地调查,运用自组织理论,并借鉴性分析日本小型渔业自治组织的发展经验以及对我国发展小型渔业渔民自治组织的启示,分析出我国小型渔业渔民组织存在自治机制缺失、组织机构不完善、运作不规范、被动受管制缺乏内生动力、合作社的纽带作用缺失引发信任危机、奖惩机制缺失导致社会激励不足等问题。最后提出发展我国小型渔业自治组织需赋予其渔业管理权力、创新渔业管理制度、完善组织机构、严格按组织章程规范运作、发挥合作社纽带作用以强化信任机制、完善奖惩机制以加强社会激励等建议。  相似文献   

17.
清代末年的变法修律过程中,曾历经数年制定了数部乡村自治立法,主要包括《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和《城镇乡地方自治选举章程》等,开启了中国乡村自治立法的历史先河.这些法律规定了乡村自治的区域、居民及其选举资格、组织机构及其职权、选举、经费保障、监督与救济等内容,基本确立了乡村地方自治的主要制度.清末乡村地方自治立法虽难免其局限性,但在立法模式、立法规划、立法内容和立法技术方面有不少做法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18.
浅谈村民自治下的贿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8):175-176
农村贿选问题的时常发生,对农村的和谐、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危害,但因其隐晦性,复杂性,长期以来一直无法避免,无法彻底根除。近期云南通知的发布,明确了贿选了九种的表现形式。本文分析了产生贿选的原因:特权思想和官本位思想,经济利益的驱使,家族利益的驱使等,应该加大对村民和村干部的思想教育以及加大法律监管,完善司法程序,以确保把贿选这种不良现象的危害降到最小化。  相似文献   

19.
在农村实行村民自治是适合国情发展的历史的必然选择,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为此,必须加强党在村民自治中的领导地位,才能够保证村民自治的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0.
公民社会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要条件,它和公共政策互相影响和制约,形成一个循环因果关系。公民社会的构建受到传统政策因素、体制政策因素、教育问题、经济问题等方面的影响,陷入了一个怪圈,打破这一恶性循环的怪圈必须通过积极的教育政策、经济政策和人大改革等一系列的积极政策来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