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我国野生葡萄分类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刘三军  孔庆山 《果树科学》1995,12(4):224-227
运用P.Galet方法,对分布于我国的葡萄属植物10个种的叶片进行了研究,并对叶片的数量化性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供试10个种的叶片形态种间差异较大。(2)利用叶片性状进行聚类分析,可将10个和发为三大类群。(3)根据叶片的多型性、毛葡萄、复叶葡萄是较为原始的种类。(4)华中地区可能是我国葡萄植物种的起源地,也可能是世界上葡萄属植物的重要起源地之一。  相似文献   

2.
我国葡萄属植物孢粉学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电子显微镜,系统观察了分布于我国的葡萄属(Vitis,L.)植物的10个种的花粉形态并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葡萄属植物种间花粉形态、大小有一定差异;(2)花粉表面纹饰种间差异较大;(3)利用孢粉性状进行聚类,可将10个种分为两大类群;(4)华中地区是我国葡萄属植物的起源地,也是世界葡萄属植物的重要起源地之一;(5)根据进化系统分析,毛葡萄、复叶葡萄是我国葡萄属植物中较为古老的类型  相似文献   

3.
运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我国葡萄属(VitisL.)植物10个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种间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有很大的差异;2.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有阶段性和相对稳定性,可作为分类的重要指标;3.对酶谱的表型进行的聚类分析表明,毛葡萄、复叶葡萄和刺葡萄是我国葡萄属植物中较为原始的种类;4.菱状叶葡萄的分类地位有待进一步确定。  相似文献   

4.
我国野生葡萄属植物系统分类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牛立新  贺普超 《园艺学报》1996,23(3):209-212
以原产我国野生葡萄22种(或变种)、90多个生态型为试材,测定了110个分类性状,采用数量分类方法,对我国葡萄属植物进行了系统学分类研究,将我国52个野生葡萄种或变种拟分为13个组。  相似文献   

5.
我国野生葡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刘三军  孔庆山 《果树科学》1998,15(4):322-326
运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我国葡萄属材0个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种间过经物酶同工酶谱有很大的差异;2.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有阶段性和相对稳定性坷作为分类的重要指标;3.对酶谱的表型进行的聚类分析表明,毛葡萄,复叶葡萄和刺葡萄是我国葡萄属植物中较为原始的各类;4.菱状叶葡萄的分类地位有待进一步确定。  相似文献   

6.
云南部分野生枇杷种质资源的数量分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调查了145份云南野生、半野生枇杷种质资源的29个枝梢及叶片性状,采用数量分类学的方法对该群体进行研究。Q型聚类分析可以比较理想地将145份种质在L1=20.64水平上分为5个组,实验表明老叶叶背茸毛脱落与否、叶柄长度、叶脉对数和叶片长度在枇杷属植物分类中起着重要作用。R型聚类分析探讨了29个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多数性状具有相对独立性。主成分分析表明,29个性状可综合分为10个主成分,其累积贡献率达71.8%,根据前10个主成分与性状间的相关性,选出了影响力比较大的17个性状,并分为3个分类等级。  相似文献   

7.
河南野生葡萄属植物资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葡萄属(VitisL.)野生水果是非常重要的种质资源,是纯天然、无污染、富含营养的野生水果,还是栽培葡萄优良的抗性育种材料,因而需要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开发。采用踏查的方法,观察记载野生葡萄属植物的综合性状。超过10年的调查结果表明,河南省野生葡萄属植物共有14种3变种,其中9种3变种可以直接食用。对野生葡萄属植物的分布、生境、果实性状、利用价值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提出了开发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春兰属植物表型性状的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0个春兰属品种为试材,对其16个数量性状指标进行了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对其10个质量性状进行概率分布分析.结果表明:春兰属植物种内的形态性状变异较小,大部分质量性状表现较稳定,数量性状变异较小;种间的形态性状有一定的变异,数量性状上个别表现明显,质量性状表现一致性较高,并且各形态性状间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通过聚类分析表明,16个数量性状可被聚为2类.  相似文献   

9.
葡萄在植物学分类上属于葡萄种葡萄属。葡萄属植物在不同生态条件下,形成了三大类群,即东亚种群、美洲种群、欧亚种群。欧亚种与美洲种杂交育成的为欧美种。美洲种群原产北美东部和加拿大南部;欧亚种起源于西亚、东欧和北非;而东亚种群起源于我国的就有10多种,如山葡萄、刺葡萄、毛葡萄等。我国南方雪峰山区一直野生分布着大量的属东亚种群的地方葡萄品种。周边的农户各自从中选出10多个品系,在庭院或房前屋后种植。我们从1998年开始注意到这些刺葡萄,并经过连续4年观察、试验、对比,从中选育出系列品系,其性状表现稳定,其中一品系综合性状…  相似文献   

10.
在枇杷属种质资源搜集与调查的过程中,对所搜集和调查的枇杷属植物进行了详细的性状观察,补充了一些枇杷属植物种类的叶片、花和果实的性状描述。此外,对广西枇杷的主要性状作了简要描述。专门调查、记载和统计了枇杷属植物叶片性状的若干数据指标,并对叶片的调查及数据记录方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中国葡萄属野生种抗黑痘病的鉴定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文通过田间自然鉴定、田间接种鉴定和室内离体接种鉴定的方法,研究了起源于我国的葡萄属18个种或变种、88个株系对黑痘病的抗性。结果表明:所有野生种的果实几乎不感黑痘病,叶片表现为高度的或较强的抗性。  相似文献   

12.
桑叶葡萄(Vitis ficifolia)是中国重要的葡萄属野生资源。以桑叶葡萄'九里沟桑4号'为试验材料,利用Illumina HiSeq PE150测序平台完成了其全基因组重测序,并组装了其叶绿体基因组。注释结果表明,桑叶葡萄叶绿体基因组全长160 751 bp,呈典型的四分体结构,其大单拷贝区(large single copy,LSC)、反向重复序列(inverted repeat,IR)和小单拷贝区(small single copy, SSC)的长度分别为88 971、26 355和19 070 bp。注释共得到133个基因,包含88个蛋白编码基因,8个rRNA基因,37个tRNA基因。在桑叶葡萄中共搜索到84个SSR位点,其中单核苷酸、二核苷酸、三核苷酸、四核苷酸和五核苷酸重复基序个数分别为55、8、9、9和3个。用MEGA软件,通过邻接法对包括5个葡萄种类的32个种的叶绿体基因组序列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桑叶葡萄与山葡萄(Vitis amurensis)、欧亚种'黑比诺'(V.vinifera'Pinot Noir')、夏葡萄(V.aestivalis)以及圆叶葡萄(V.rotundifolia)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3.
应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葡萄种间抗寒性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张文娥  王飞  潘学军 《果树学报》2007,24(6):849-853
在冷冻胁迫条件下,测定了葡萄属12个种45个株系枝条的膜透性变化、含水量动态变化及萌芽能力3项指标,并以种内不同株系间3项指标的平均值综合评价了12个种的抗寒性。结果表明,我国葡萄属野生种(东亚种群)山葡萄、燕山葡萄以及美洲种群中的河岸葡萄为高抗类型;蘡薁葡萄、复叶葡萄、毛葡萄为中抗类型;秋葡萄、刺葡萄、瘤枝葡萄为低抗类型;秦岭葡萄、麦黄葡萄和欧洲葡萄为不抗类型。抗寒性指标间相关性分析表明,利用平均隶属度评价葡萄抗寒性最为科学,为鉴定葡萄新种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中国葡萄属野生种抗旱基因的分子标记及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葡萄属种间杂交组合燕山葡萄×河岸葡萄的F_1代群体为试材,采用BSA法构建抗旱植株DNA混合样,从300个随机引物中初步筛选出7个可以扩增出多态性DNA的随机引物,用于对供试材料扩增分析,获得了与中国葡萄属野生种抗旱基因连锁的RAPD标记S226-1100、S271-550、S1165-1500、S264- 1300、S195-1000、S1345-1400和S513-1700。并将7个RAPD标记在中国葡萄属野生种、欧洲葡萄、美洲种的冬葡萄和沙地葡萄等18个株系或品种中做了进一步分析。对与目标性状连锁较紧密的RAPD标记S226- 1100进行了克隆测序,转化成专一性的SCAR标记DR-760。经JoinMap 3.0软件分析表明,RAPD标记S226-1100、S271-550、S1165-1500与目标基因位点处于同一个连锁群上,其中以S226-1100与目标基因位点距离较近,为21.8cM。  相似文献   

15.
世界苹果属植物的起源演化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引用了瓦维诺夫N.I.Vavilov,兰格菲尔德V.T.Langenfeld,斯泰司C.A.Stace 及俞德浚等关于苹果属等植物种、属起源和演化的学说,结合作者对世界苹果属植物今昔的自然分布和分类的研究工作,论证了世界苹果属植物的起源演化的中心位于中国的西南四川、云南、贵州三省。但不是苹果属的祖先种皆起源于该地或亚洲东南的亚热带地区,有不少种是直接起源于今天的北温带—它们过去在第三纪曾经有过亚热带气候。作者认为兰格菲尔德所作关于苹果属植物起源演化的系统发育树图谱中的六个分枝,都是指的次生遗传基因中心,而苹果属植物的初生遗传多样化中心是与其近缘的花揪属、梨属和山楂属相融合的。由于苹果属现代大多数的种都集中在中国西南云、贵、川三省,其中含有古老的多胜海棠等种类,因此将该地区视为苹果属的初生基因中心,是符合C.A.Stace 和V.T.Langenfeld 关于属的起源中心定位学说的,但苹果属古代的起源中心位置是否与现代起源中心位置相符,值得再行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中国野生葡萄抗霜霉病基因RAPD标记的筛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以抗病的中国野生华东葡萄(Vitis pseudoreticulata)白河-35-1(Baihe-35-1)与感病的欧洲葡萄佳利酿(Carignane)杂交F2代为试材,从520条随机引物中筛选出21条可以扩增多态性DNA片断的随机引物,从中获得了6个抗霜霉病基因的RAPD标记,对这些标记回收、克隆、测序后,将得到的6个标记分别记录为:S294-369,S202-527,S382-615,S221-677,S416-1224和S390-725。通过分析这6个RAPD标记在F2代植株中的表现,证明这些标记都与霜霉病抗性的基因有连锁关系。这将为葡萄抗霜霉病育种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分子依据。  相似文献   

17.
利用室内离体根接种鉴定法,研究了6个杂交组合后代601个株系对葡萄根瘤蚜抗性的遗传特性,以期为葡萄抗根瘤蚜砧木育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亲本中SO4、5BB、1103 P、河岸葡萄580、燕山葡萄0947、香槟尼1148抗根瘤蚜,而贝达和山葡萄对根瘤蚜敏感;6个杂交组合后代的葡萄根瘤蚜抗性分离呈连续性分布,表现出数量性状遗传的特性;在双亲组合过程中,美洲种群组成比例的多少,与其后代根瘤蚜抗性强弱呈正相关,表现为基因的累加作用;杂交后代的葡萄根瘤蚜抗性呈现普遍下降的趋势;葡萄根瘤蚜的抗性在传递过程中表现向弱的方向回归,在葡萄砧木育种工作中,选择葡萄根瘤蚜抗性强的亲本是育种工作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18.
牛茹萱  张剑侠  王跃进  翟焕  赵凯 《果树学报》2012,(5):825-829,965
【目的】为了培育抗病抗寒无核葡萄新品种,【方法】以2个种子败育型无核品种‘波尔莱特’、‘红无籽露’作母本,以抗病抗寒的中国野生山葡萄株系‘黑龙江实生’、‘双优’及欧山杂种‘北醇’、‘00-1-10’(‘玫瑰香’ב黑龙江实生’)分别作父本杂交,授粉51 d后将胚珠分别接种于ER和MM4培养基上进行胚挽救,培养60 d后在WPM+BA 0.2 mg.L-1培养基上诱导成苗。【结果】结果表明,2个母本品种胚挽救的适宜培养基不同,‘波尔莱特’作母本适合于ER培养基,‘红无籽露’作母本适合于MM4培养基。2个母本基因型对胚珠的发育率和成苗率的影响差异不大,‘波尔莱特’略优于‘红无籽露’;但4个父本基因型对胚挽救效果影响较大,以欧山杂种‘00-1-10’和‘北醇’作父本的杂交组合胚株的发育率和成苗率明显高于山葡萄‘黑龙江实生’、‘双优’作父本的杂交组合。共获得无核葡萄胚挽救新种质50个株系。【结论】在胚挽救过程中,不同基因型的无核葡萄适宜于不同的基本培养基,欧山杂种比山葡萄更适宜于作杂交的父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