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小麦不同生育期对麦蚜取食的反应及麦蚜防治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麦蚜是小麦上的主要害虫之一。江苏地区小麦上的蚜虫主要是禾谷缢管蚜和麦长管蚜,它们自小麦出苗至收获均可刺吸麦株汁液。由于该虫在小麦不同生育期发生的数量不同,目前大田生产上人们注重的只是穗蚜的密度和防治。但是,蚜虫的取食危害是一个连续过程,且不同生育期小麦对麦蚜的危害会有不同的表现,因此,搞清楚这些关系,对于合理制定麦蚜的防治指标和指导大面积生产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不同灌溉方式及间作对小麦产量及边际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低、中、高灌水水平下交替灌溉间作小麦和单作小麦的产量及边行效应.结果表明:交替灌溉间作小麦在低、中、高灌水水平下的经济产量分别较单作高20.96%、28.34%、33.11%,小麦经济产量随着灌水水平的提高而增大.间作小麦在3个灌水水平下的边行产量均高于相应灌水水平下的单作小麦,间作小麦的边行优势在高灌水下更明显;小麦收获指数、千粒质量、产量在间作和单作中从边一行至边三行呈递减趋势,高灌水水平下边一行较边二行和边三行增产效果明显高于低、中灌水水平.间作是形成小麦产量和边行优势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玉米—黄豆间作生物多样性栽培技术的发展现状、地位及作用,根据各间套作物生物学特征特性和对生态环境条件要求,结合玉米—黄豆间套作复合群体的特点,探索出复合群体条件下玉米、黄豆的栽培技术,包括合理施肥、病虫草害综合防控、生态保护、资源和谐利用,以及后续茬再应用等内容,以期为提高经济效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5.
6.
7.
通过大田田间试验,研究了小麦/光叶紫花苕子间作作物产量、作物根系形态特征、根系活力变化.研究表明:间作体系中光叶紫花苕子地上生物学产量较单作增加了9.11%,间作小麦经济产量较单作增加了11.2%,增产不显著.间作系统中小麦根系活力较单作增加了45.2%,差异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8.
麦蚜对不同抗性小麦挥发物的嗅觉反应及其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麦长管蚜 Sitobion avenae和禾谷缢管蚜 Rhopalosiphum padi的有翅和无翅成蚜对 7种不同抗性的小麦品种 (系 )中 4无芒、KOK- 16 79、L1、小白冬麦、红芒红、北京 837和铭贤 16 9的嗅觉反应不同。抗性类型为不选择性的KOK- 16 79、L1和小白冬麦对其具有驱拒作用。抗生性品种中 4无芒也具有一定的驱拒作用。感虫品种红芒红、北京837和铭贤 16 9具有吸引作用。禾谷缢管蚜无翅蚜的嗅觉反应强于有翅蚜。以两种蚜虫的有翅和无翅成蚜 S/ C(刺激/对照 )为变量对 7种不同抗性的小麦品种 (系 )的聚类分析结果与田间抗级鉴定结果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9.
麦蚜对不同抗性小麦挥发物的嗅觉反应及其变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勇  胡萃 《中国农业科学》2001,34(4):391-395
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和禾谷缢管蚜Rhopaloosiphum padi的有翅和无翅成蚜对7种没抗性的小麦品种(系)中4无芒、KOK-1679、L1、小白冬麦、红芒红、北京837和铭贤169的嗅觉反应不同。抗性类型为不选择性的KOK-1679、L1和小白冬麦对其具有驱拒作用。抗生性品种中4无芒也具有一定的驱拒作用。感虫品种红芒红、北京837和铭贤169具有吸引作用。禾谷缢管蚜无翅蚜的嗅觉反应强于有翅蚜。有两种蚜虫的有翅和无翅成蚜S/C(刺激/对照)为变量对7种不同抗性的小麦品种(系)的聚类分析结果与田间抗级鉴定结果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0.
小麦麦蚜是河南麦区发病率高且常发性害虫之一,不利于河南小麦产业的健康发展,对国家粮食安全产生巨大威胁。结合河南地区小麦的种植及麦蚜发生情况,分析河南小麦麦蚜的类型和危害,并提出相应防治措施,以期降低小麦麦蚜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不同杀虫剂对小麦蚜虫的防效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文章通过8种药剂对麦蚜的防效试验,并进行了方差分析,筛选出防治麦蚜的最佳药剂,结果表明:6%吡阿合剂乳油、10%吡虫啉乳油、3%啶虫脒乳油的速效性好;10%吡虫啉乳油、3%啶虫脒乳油、0.9%阿维菌素、6%吡阿合剂乳油、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7.5%莫吡乳油的持效性好;6%吡阿合剂乳油、10%吡虫啉乳油、0.9%阿维菌素的长效性好。综合评价,6%吡阿合剂乳油、10%吡虫啉乳油的防效最好,其速效性防效在98%以上,持效性防效在98%以上,长效性防效在50%以上,3%啶虫脒乳油、20%苦皮藤乳油、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0.9%阿维菌素和7.5%莫吡乳油处于中间水平,以上药剂的防效均高于对照药剂氧化乐果。  相似文献   

12.
以高峰期蚜量为预测对象,冬春季气象要素为预测因子,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了菏泽市麦蚜发生量预测模型,经试用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3.
不同作物根际微生物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两米以下生土做试验(避免熟土影响试验),明显看出不同栽培作物根际微生物三大种群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一般根际三大微生物种群数量皆高的作物很少,多为某一种微生物数量较多。苗期微生物数量较少,随着生育进程根量的增加,气温的提高,微生物数量明显增加。施肥可以明显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繁衍,但不同作物不同菌类对施肥反应存在差异,其中真菌对施肥反应远不及细菌和放线菌反应敏感。不同作物以花生、小茴香根际放线菌对施肥反应不敏感,而甜菜施肥处理对细菌、真菌增加不多,但对放线菌数量影响很大。值得指出的是不同作物根际微生物对不同施肥种类的反应,与作物生长对不同施肥的反应几乎完全一致,即表现为NPK、NP综合施肥对微生物数量增加最为有效。相比之下,单施N、P、K远不及综合施肥的效果。这种现象可看作是肥料促进根土系统、根土系统促进微生物繁衍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利用平凉市30 a小麦蚜虫发生危害资料和气象资料,通过综合分析筛选出了影响平凉市小麦蚜虫发生程度的主要因子。采用逐步回归法建立了平凉市小麦蚜虫发生程度预测模型,回测结果表明,模型预测准确率为96.6%,与实际程度吻合。  相似文献   

15.
不同播期与播量对怀川916小麦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怀川916小麦以10月8日(寒露)播种、播量135 kg/hm2的产量9 772.5 kg/hm2为最高,此后播期每推迟1 d,产量下降56.35 kg/hm2,但迟至12月7日(大雪)播种,仍可保持产量6 765.0 kg/hm2。实践证明,该品种不仅是早、中茬种植的高产、稳产、早熟优质的小麦品种,也是适合晚茬种植的稳产保收的良种,随着播期每推迟1 d,应相应增加播量5.8 kg/hm2,以密补晚,可挽回晚播而减产的损失9.05 kg/hm2。  相似文献   

16.
和田地区小麦蚜虫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麦蚜虫是和田地区小麦上的主要虫害。常见种类主要有麦长管蚜和麦二叉蚜,策勒县山区还有少量小麦双尾蚜分布。麦长管蚜喜光照、较耐湿、喜食穗部;麦二叉蚜怕光照、喜干旱、喜食幼苗;麦双尾蚜喜温凉、喜食嫩叶。对于麦田蚜虫的防治要注意保护天敌,加强运用农业和生物防治措施。药剂防治应在蚜量的两个高峰期前3~4天防治,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第一个高峰期在5月初,第二个高峰期在5月中下旬。  相似文献   

17.
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防治小麦蚜虫效果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使用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65g/hm^2,55g/hm^2,45g/hm^2防治小麦蚜虫时,在施药后第七天时防治效果分别为92.8%、90.9%、84.3%。其中以施用65g/hm^2和55g/hm^2防治效果最好,但两者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建议生产上防治小麦蚜虫时,施用量以55g/hm^2为最佳:  相似文献   

18.
对种衣剂在麦蚜防治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种种衣剂各剂量处理的防效均在93.0%以上;麦蚜进入减退期(小麦乳熟期),防效仍在87.2%~91.0%。种子包衣可以控制小麦全生育期的蚜虫危害,省药、省工、省时。对种子发芽率、小麦分蘖、千粒重均有促进作用,显著增加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19.
通过田间试验表明,棉蚜暴发初期施用10;蚜虱净可湿性粉剂270 g/hm2,防治棉蚜效果可达98.36;,对瓢虫和食蚜蝇影响相应最小.棉蚜暴发盛期,采用10;蚜虱净可湿性粉剂270 g/hm2,药后5 d防效可达79.58;,其速效性较差,造成棉花在药后5~10 d生长势衰败严重;采用35;赛丹乳油900 g/hm2,第5 d防效大于97;,对瓢虫和食蚜蝇有一定影响,但能快速压制蚜虫种群密度,使其量限制于瓢虫和食蚜蝇等天敌可控制的范围.  相似文献   

20.
不同小麦种植区、不同种植习惯以及不同播种期决定了小麦播种量差异较大。以小麦品种冀5265为试材,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的方法,分别在小麦播种量为180、225和300 kg/hm2条件下,研究了吡虫啉不同拌种剂量对小麦出苗率、小麦蚜虫的防治效果以及小麦籽粒中残留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组播种量处理下,吡虫啉不同拌种剂量对小麦出苗率均没有影响;吡虫啉拌种防治小麦蚜虫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和较长的持效期,在整个麦蚜发生期无需施药。在小麦播种量相同的前提下,对小麦蚜虫的防治效果随拌种剂量的提高而上升,持效期延长;在拌种剂量相同的前提下,随着播种量的加大,前中期防效无显著差异,后期防效提高,持效期延长。在试验剂量下,小麦籽粒中吡虫啉残留量均低于美国规定的小麦籽粒中吡虫啉的最高限量标准,不同的播种量对小麦籽粒中吡虫啉残留量没有显著影响。吡虫啉拌种防治麦蚜技术在试验剂量下对作物安全,可高效控制麦蚜为害,在产品中残留也低于国际最高限量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