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棉铃虫幼虫体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铃虫幼虫体色变化很大,1997-2000年对采集于新疆阿拉尔垦区和巴楚县棉田的棉铃虫六龄幼虫体色进行分类比较时,发现有十五种变异型。  相似文献   

2.
采用辽东栎、蒙古栎和波罗栎3种柞树品种饲养天蚕,研究其对天蚕茧质、成虫羽化与交尾、羽化性比与蛾色的影响。结果表明:茧层率为辽东栎(8.21%)蒙古栎(7.28%)波罗栎(6.67%),采用波罗栎树种饲养天蚕的茧,茧形大,茧松软,用其茧制种,羽化始期比另2个柞树品种饲养的天蚕茧延迟2 d,由于羽化始期延后,秋季昼夜温差大,对交尾率影响较大,分别比辽东栎和蒙古栎区下降37.2和37.4个百分点;雌雄性比为37.4∶61.1,基本符合天蚕成虫雌雄性比的发生规律。饲料树对天蚕蛾色的比率无显著性差异,对蛾色的变异不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3.
不同饲料对棉铃虫幼虫体色遗传及药剂敏感性影响的 …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饲料对棉铃虫幼虫体色变化有影响,用嫩棉叶喂养的幼虫,其体色以黑色、红色、绿色、绿褐色为主,其中黑色比率最高达32.3%,用人工饲料喂养的幼虫,其体色以绿褐色,黑色,红色,灰褐色为主,其中绿褐色比率最高(31.6%),利用纯化3代的不同体色交叉组合配对,其后代体色遗传不规律,与其亲代体色相一致的幼虫占多数,利用质量浓度为10%的功夫和20.5%的保丰乳油,点滴法测定触杀效果,结果表明,绿色和灰褐  相似文献   

4.
作者在实验室光照培养箱内设置了6个不同的光照与温度的生境处理,发现温度与光照对甜菜夜蛾幼虫的体色变化影响很大。试验结果表明:每天供光时间一定时,温度设置越低,甜菜夜蛾幼虫体色平均变化率越大;当温度设置一定时,每天供光时间越短,甜菜夜蛾幼虫的体色平均变化率越大。试验还发现,上代幼虫的体色对下代幼虫的体色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5.
不同饲料对棉铃虫幼虫体色变化有影响 ,用嫩棉叶喂养的幼虫 ,其体色以黑色、红色、绿色、绿褐色为主 ,其中黑色比率最高达 32 3% ;用人工饲料喂养的幼虫 ,其体色以绿褐色、黑色、红色、灰褐色为主 ,其中绿褐色比率最高 (31 6 % ) .利用纯化 3代的不同体色交叉组合配对 ,其后代体色遗传不规律 ,与其亲代体色相一致的幼虫占多数 .利用质量浓度为 1 0 %的功夫和 2 0 5 %的保丰乳油 ,点滴法测定触杀效果 ,结果表明 ,绿色和灰褐色是较敏感的类型 ,红色和黑色为不敏感的类型  相似文献   

6.
烟田烟青虫和棉铃虫幼虫体色变化及遗传规律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田间调查和室内饲养,将烟田混合发生的烟青虫和棉铃虫幼虫体色变化归纳为7种基本类型,其中在黄绿色型中烟表虫数量较多,占63.9%;在绿褐色型中棉铃虫占93.4%其它几种体色类型的幼虫均为棉铃虫。  相似文献   

7.
饲养天蚕温度与幼虫生长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20℃、25℃和30℃,稚蚕1-3龄期,相对湿度70%,大蚕4~5龄期,相对湿度75%,饲养天蚕幼虫,探讨天蚕幼虫在不同温度下的食叶量、消化量以及消化率,对天蚕幼虫的生长发育速度以及茧质等方面进行试验调查。结果表明:25℃区的各项指标优于30℃区和20℃区。5龄期叶丝转化率,雌、雄平均茧层率25℃区8.0%〉30℃区7.5%〉20区6.7%。可确认适宜的饲养温度:1-3龄的稚蚕为25℃~28℃,湿度70%;4~5龄的大蚕为22℃-24℃,湿度为75%。  相似文献   

8.
通过室内试验测定了马铃薯块茎蛾幼虫粪便提取物对雌蛾产卵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幼虫粪便的蒸馏水、乙醇、二氯甲烷提取物对雌蛾产卵有显著的抑制效果,作用时间可达72h以上,而幼虫粪便的正己烷提取物对雌蛾产卵无显著的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9.
胡俊 《农技服务》2014,(5):70-70
为了筛选出高效、安全的药剂供生产上应用,用10%醚菊酯悬浮剂、氟酰胺悬浮剂、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20%丁硫克百威(好年冬)、20%阿维菌素.杀虫单微乳剂油进行稻水象甲成虫、幼虫的防治试验。结果表明:5种药剂都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其中以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和20%丁硫克百威(好年冬)效果最好,药后15d成虫虫口减退率分别达95.22%和95.16%,成虫防治效果分别达96.25%和96.18%;幼虫虫口减退率分别为88.92%和88.15%,幼虫防治效果分别为93.10%和92.01%。其他药剂与农药合理配合使用也可有效防治稻水象甲。  相似文献   

10.
为获得冬虫夏草寄主蝙蝠蛾幼虫的最佳饲养方式与饲料投放量,设置CK、T1-T5共6个试验组分别开展无基质饲养和基质饲养试验,其中T1-T3基质组同时开展饲料投放量对比试验。试验表明基质饲养组幼虫存活率明显高于无基质饲养组,从幼虫存活率而言更适于规模化人工饲养蝙蝠蛾幼虫;饲料投放量对比处理中T1试验组幼虫存活率明显高于T2和T3试验组,可以表明在一定饲料投放区间内增加饲料投放量有利于提高蝙蝠蛾幼虫存活率。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天蚕小蚕期人工饲料育和全龄鲜叶育两种饲育方式的比较,探讨了二者对天蚕主要生理性状及生长发育的影响,寻找天蚕人工饲料育的最佳饲育方式和配方,降低养蚕成本,提高其经济效益,以促进人工饲料育技术在天蚕生产中的普及应用。  相似文献   

12.
在海拔300、400、500、600、700、800、900 m等7个不同高度上建立气象天蚕养饲基地,研究了南岭天蚕的气候适应性。结果表明:南岭天蚕适宜的温度范围为17.0~25.0℃,最适宜温度为22℃,适宜相对湿度60%~70%;最适宜海拔高度在500~800 m之间。南岭天蚕养殖的关键技术如下:3月底4月初日平均温度稳定通过10℃初日后,栎树萌动开苞时即孵化;小蚕(1~3龄)采取人工增温至26~24℃室内养饲;大蚕(4~5龄)以野外大棚或网罩林养为佳。  相似文献   

13.
天蚕5龄中期幼虫经保幼激素类似物methoprene,蜕皮激素类似物-ecdysone处理后,幼虫期 卵巢发育与对照相比无明显差异。化蛹第1日的雌蛹用methoprene和蜕皮激素20-hydroecdysone处理 的结果表明,蜕皮激素促进蛹期卵巢发育,而保幼激素则反之,5龄中期幼虫经methoprene处理似能提 高成虫怀卵量,而蜕皮激素则反之。还讨论了这两种激素在天蚕制种中应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报道了天蚕幼虫、蛹和成虫雌性内生殖器官结构及其发育的系统观察结果.幼虫卵巢大小随虫龄增长而增大.其中以5龄取食期增长最快,老熟结茧后增长明显减缓.蛹(化蛹第4天开始)和成虫内生殖系统由卵巢、侧输卵管、中输卵管、导精管、交配囊、受精囊和附腺等组成.蛹期各内生殖器官大小一般随日龄增长而增大;卵巢鲜重随日龄增长的趋势及同一卵巢管中卵室体积自顶端至基端增长的趋势,均可用Logistic曲线较好地加以描述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保幼激素类似物methoprene处理天蚕Antheraeayamamai5龄第4或第8天的幼虫,对蚕体生长发育及饲料转化效率的影响.蚕体重除5龄第4天15μg/头处理外,其余处理基本高于对照;后部丝腺鲜重与对照比,先低后高;中肠鲜重则基本上低于对照;五龄历期延长0.3~3d,取食量降低,茧层量、茧层率和叶丝相对转化率均有提高.从试验结果看,methoprene于天蚕五龄期处理有明显的增丝效果,且第8天处理的效果较第4天处理的好,前者以10μg/头处理的效果最佳,其茧层量、茧层率和叶丝相对转化率分别比对照高40.24%、29.49%和64.58%.  相似文献   

16.
试验结果表明:天蚕卵面消毒液的浓度和浸渍时间直接影响孵化率。以0.4%有效氯漂白粉液浸渍5min区的孵化率最高,4日孵化度达95.05%,比0.8%5min区和0.4%10min区分别提高19.08%和2.53%,饲育形式不同,减蚕率和结茧率悬殊很大,以小蚕室内塑料袋育,大蚕室外覆网育的减蚕率最低,为25%,结茧率最高,为75%。  相似文献   

17.
供片贝内壳色显著影响所育珍珠颜色,成为珍珠贝重要遗传改良性状,但内壳色度量难度较大,严重限制了选育效率。选用4~8月龄紫色品系和白色品系三角帆蚌幼蚌为实验材料,评价三角帆蚌幼蚌内壳色与外壳色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紫色品系三角帆蚌同时期内外壳颜色参数a*最大相关系数为0.537(P<0.01),出现在6月龄,颜色参数b*最大相关系数为0.724(P<0.01),出现在5月龄;紫色品系三角帆蚌5月龄外壳颜色参数a*和4月龄外壳颜色参数b*分别与8月龄内壳颜色参数呈现最大相关性,分别为0.414(P<0.01)和0.327(P<0.01);白色品系三角帆蚌5月龄外壳颜色参数a*和b*与8月龄内壳颜色参数a*和b*均呈现最大相关性,分别为0.424(P<0.01)和0.326(P<0.05)。综合上述结果,5月龄是通过三角帆蚌外壳色间接评价内壳色的最佳时期。揭示了三角帆蚌幼蚌外壳色与内壳色具有相关性,对指导三角帆蚌内壳色早期选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瓯江彩鲤体色与生长的遗传-环境互作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对五种体色的瓯江彩鲤进行稻田、网箱和水泥池生长对比试验,探讨体色与生长的遗传-环境互作。结果表明:瓯江彩鲤的体色与生长率存在一定程度的互作效应,在稻田中,“全红”和“麻花”彩鲤的生长率显著地高于其它三种体色(P<0.05);在网箱中,“大花”、“粉玉”和“粉花”彩鲤的生长率显著地高于“全红”和“麻花”彩鲤(P<0.05);在池塘中,“大花”彩鲤的生长率极显著高于其它四种体色彩鲤(P<0.01),而其它四种体色彩鲤的生长性能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由此认为,“全红”和“麻花”彩鲤比较适合稻田饲养,“大花”、“粉玉”和“粉花”彩鲤比较适合网箱或池塘饲养。“粉花”彩鲤与环境的互作效应最大。  相似文献   

19.
对五种体色的瓯江彩鲤进行稻田、网箱和水泥池生长对比试验,探讨体色与生长的遗传-环境互作。结果表明:瓯江彩鲤的体色与生长率存在一定程度的互作效应,在稻田中,“全红”和“麻花”彩鲤的生长率显著地高于其它三种体色(P<0.05);在网箱中,“大花”、“粉玉”和“粉花”彩鲤的生长率显著地高于“全红”和“麻花”彩鲤(P<0.05);在池塘中,“大花”彩鲤的生长率极显著高于其它四种体色彩鲤(P<0.01),而其它四种体色彩鲤的生长性能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由此认为,“全红”和“麻花”彩鲤比较适合稻田饲养,“大花”、“粉玉”和“粉花”彩鲤比较适合网箱或池塘饲养。“粉花”彩鲤与环境的互作效应最大。  相似文献   

20.
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在不同寄主上的体色分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不同寄主上不同时期棉蚜的体色分化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棉蚜自然种群由黄色型和绿色型2种个体组成。在木槿、石榴和花椒3种越冬寄主上,早春以绿色型个体为主,春末夏初黄色型个体逐渐占优势,夏末秋初又以绿色型个体为主;在夏季寄主棉花上,黄色型个体一直占优势,其中5-6月份棉花苗期可见到部分绿色型个体,所占比例与越冬寄主上棉蚜迁出时所占的比例基本接近。在室内不同温度条件下连续饲养不同体色棉蚜的试验结果表明,绿色型棉蚜可分化出绿色型和黄色型2种后代,后代的体色变化与温度密切相关,在温度较高时黄色型后代占优势,在温度较低时绿色型后代占优势,而且黄色型后代随温度的降低也会产生出绿色型后代。系统饲养黄色干母的后代还发现,不论饲养温度如何变化,其后代均为黄色型,表明自然界有2种遗传背景差异较大的黄色型棉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