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部分麦田小麦丛矮病有所回升 ,究其原因 :一是气候反常 ,小麦播种出苗期温暖干燥 ,有利丛矮病传播危害 ;二是套种麦田增多 ,带毒植物杂草和传毒昆虫灰飞虱多 ,传播机会增多。小麦丛矮病毒是杂草带毒和灰飞虱刺吸后而传播给麦苗的。所以只有通过防治带毒杂草和灰飞虱来达到防治小麦丛矮病的目的的。1症状及危害小麦丛矮病在小麦冬前苗期和春季返青期都能感染发病 ,但发生愈早危害愈重。麦苗感病以后 ,叶片出现黄绿相间的条纹 ,植株矮化、分蘖明显增多 ,形成矮丛状。冬前感病的 ,严重植株冬前枯死不能越冬 ,感病较轻的植株 ,越冬后有的不…  相似文献   

2.
师仰胜 《植物保护》1989,15(3):20-21
小麦丛矮病的发生程度与灰飞虱虫口密度、自然带毒率、毒源植物发病率、农田耕作方式以及气候条件密切相关,特别是气候条件对其发生起着重要作用。小麦丛矮病是由灰飞虱传播蔓延的,气温直接对灰飞虱起作用。根据1982—1986年对聊城地区的调查研究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3.
小麦丛矮病是我国北方麦区的一种主要病害。七十年代,河北省发生普遍而严重,八十年代初,我省的部分地区发生较重。1983年聊城地区发病面积达60余万亩,近8万亩绝产,对小麦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自1982年我省将丛矮病列为主要测报对象之一。小麦丛矮病的病原为小麦丛矮病毒,该病毒寄主范围广,除侵染小麦外,还侵染多种禾本科杂草,它的传毒介体是灰飞虱[Laodelphex striafellus(Fallen)]。小麦丛矮病的测报主要依据灰飞虱的带毒率和丛矮病  相似文献   

4.
浙江省水稻病毒病的发生规律和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总结了1965-1977年水稻病毒病主要是黑条矮缩病、普通矮缩病的发生规律和传毒昆虫传病特点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工作。
水稻黑条矮缩病由灰稻虱传播。灰稻虱能把病毒自水稻传到水稻、大小麦、玉米,但难以把病毒从玉米传到其它寄主上。已证实田间早熟禾可以作为黑条矮缩病无症带毒寄主。  相似文献   

5.
小麦丛矮病(又称坐坡病)是由灰飞虱传毒引起的小麦病毒病,近年来有回升蔓延的趋势。冬前和早春是灰飞虱传播小麦丛矮病毒的两个高峰期,而早春防治小麦丛矮病的重点是棉茬麦田和间作套种麦田。其主要防治措施为:  相似文献   

6.
小麦丛矮病(NCMV)寄主范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小麦丛矮病的寄主范围,用带毒灰稻虱(Laodelphax striatella Fallen)接种,然后用无毒灰稻虱若虫回接,同时结合血清学反向炭凝法检测,共计测定29属70种禾谷类作物和杂草。结果有16属53种禾本科植物是本病毒的寄主,其中42种是我们新证实的寄主植物。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郧县小麦白粉病13a的历史资料的研究分析,初步明确决定病害发生程度的主要因素是当今早春3月上旬末的菌源基数,3月份的平均温度以及3月份降不量与3月份平均温度的乘积,提出了病害发生程度中期预测式:Y=-2.533074228+0.0561977672X1+0.498211980X2+0.002437249189X4。历史符合率84.5%,经1985-1997年回测检验,结果与发生实际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8.
麦田越冬灰飞虱药剂防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灰飞虱[Laodepjax striatellus(Fallén)]是传播小麦丛矮病、水稻条纹叶枯病、水稻黑条矮缩病、玉米粗缩病的罪魁祸首,近几年来,给农业生产带来很大的损失.江苏省苏北地区常规防治灰飞虱的时间主要在5月底6月初,以防治向水稻秧田转移的1代灰飞虱成虫和2代灰飞虱的若虫为主,很少见到对麦田越冬灰飞虱防治的报道.为此,笔者于2008年进行了麦田越冬灰飞虱的药剂防治试验.  相似文献   

9.
泽漆对小麦的为害损失及经济阈值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泽漆的发生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人工接种结合田间自然出草进行泽漆不同密度对小麦为害损失试验。1995-1996年研究结果表明,泽漆发生密度和小麦产量及穗数损失率的最佳数学模型均直线函数关系,方程分别为:Y=-0.3918+1.519X,Y1=2.232+1.553X。泽漆的发生为害对小麦穗粒数、千粒重的影响不显著。经济阈值计算结果表明,用使它隆进行防除,泽漆发生密度达3.0株/m^3  相似文献   

10.
小麦丛矮病是我国小麦的重要病害之一,通过灰稻虱(Laodelphaz striatellus Falén)在病株上吸毒和在介体内注射病毒证实能传本病。除灰稻虱外,是否还有别的介体?灰稻虱的传毒特性又怎样?本文是1979~1981年对这方面研究的总结。材料和方法毒源是在1979年8月从浙江省临安县上溪公社高山夏播小麦典型病株上,用无毒灰稻虱反复饲毒和接种所得的病株。虫源是在杭州室内分离的灰稻虱无毒虫。供试寄主用感病品种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浙麦1号,二棱裸大麦(Hor  相似文献   

11.
 小麦丛矮病毒对传毒介体灰飞虱的有害影响,表现在:使带毒若虫历期延长5.3天,羽化前死亡率比无毒虫高一倍以上,并有3.3%的不羽化个体;使雌虫产卵前期延长1.4和3.5天,产卵天数少8.2和11天,寿命缩短6.5和15.4天,日平均产卵量少1.9粒,每头雌虫平均产卵量少95.4和107.7粒。病毒对子代无影响。
获得丛矮病毒的介体表现抗御低温能力差,如在田间、不加温的温室越冬,长期在0~-4℃及-16~19℃、-21~-24℃各3小时的低温处理,带毒虫死亡率比无毒虫高25~35%。对湿度敏感,在RH 50% 24小时后带毒虫死亡率比无毒虫高10%。耐饥五天,春天带毒若虫死亡率比无毒虫高20%,夏天带毒成虫死亡率比无毒虫高25%,而雄虫耐饥力又比雌虫要差。  相似文献   

12.
麦田阔叶杂草经济阈值及防除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对麦田阔叶杂草调查结果表明,麦田常发生阔叶杂草20种,为害严重的8种,发生特点是前早、中缓、后快。作者选用高重积作为麦田阔叶杂草群落划分的标准。研究表明,阔叶杂草的各项生物指标经相关检验,以鲜重与小麦产量间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3.
小麦丛矮病病原分子生物学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9年4月,从河北邯郸、邢台、保定麦田采集表现小麦丛矮病症状的植株,经室内人工饲养的无毒灰飞虱饲食传毒,可致健康小麦表现叶脉间褪绿,矮化,分蘖增多,整株黄化等典型丛矮病症状。根据已报道的小麦丛矮病毒(Wheat rosette stunt virus,WRSV)各基因片段和北方禾谷花叶病毒(Northern cereal mosaic virus,NCMV)基因组序列设计引物,利用反转录PCR (RT-PCR)方法,在上述3个标样中均检测到了NCMV,而未检测到WRSV。用RT-PCR扩增到NCMV全基因组序列,长度为13221nt,具有9个开放读框。核酸序列比对结果显示,该序列与日本报道的NCMV有93%的同源性;推导氨基酸序列与日本报道的NCMV有99%同源性;但核酸和氨基酸序列与WRSV无明显同源性。上述结果表明,从河北省小麦丛矮病株中检测到的病原是NCMV,首次通过分子生物学研究检测到中国小麦上感染有NCMV。  相似文献   

14.
水稻矮缩病的研究——Ⅱ.病害感染、发生和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矮缩病的潜育期因气温、水稻生育期、介体黑尾叶蝉(Nephotettix cincticeps)的虫龄、性别等不同而异,一般为10~15天。水稻在分蘖初期到盛期最易感病,这些病株均不能抽穗结实;分蘖末期感染者,产量损失达80%以上。病毒在虫体内越冬,越冬代带毒成虫传毒给早稻,第2、3代带毒虫传毒给晚稻。第1、4代经卵带毒虫,还能分别引起早、晚稻再次侵染。以早栽双季晚稻和杂交晚稻发病最重,其主要感染期是在本田初期。以农业防治为基础,治虫防病抓适期的综合防治措施,能有效地控制病害流行。病区在连片种植的基础上,对早栽双季晚稻本田初期喷药治虫1~3次,能收到显著的防病效果。  相似文献   

15.
戊唑醇种子处理防治小麦纹枯病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种子处理是控制小麦纹枯病的有效措施,在小麦纹枯病的综合治理技术体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苏南宜兴和淮北徐州,2%戊唑醇湿拌剂和6%戊唑醇悬剂胺10kg麦种拌药0.3-0.4g有效成分,对小麦的出苗没有显著影响,对根系和冬前分蘖具有促进作用。对小麦纹枯病的控制效果较为理想,表现为冬前效果显著,病析率防效60%-100%,从而有效地抑制了冬前发病高峰。戊唑醇处理区拔节期的病情指仍然极显著地低于对照区,亦显著低于对照药剂纹霉净,侵茎高峰明显推迟,最终的枯白穗防效突出,0.3-0.4g ai/10kg种子拌种的枯白穗防效达到85%以上。由于控病和对小麦生长调控的双重作用,保穗、保产效果明显,最终产量较对照增加10%-15%。  相似文献   

16.
我国40个小麦品种抗叶锈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用11个具不同毒性基因组合的叶锈菌致病类型推导分析了1998~1999年度国家小麦区域试验40个品种所携带的抗叶锈病基因状况。在供试的39个已知抗叶锈基因(或基因组合)中,推导出Lr1、Lr2c、Lr3bg、Lr10、Lr13、Lr14a、Lr16、Lr23、Lr26、Lr32等10个抗叶锈基因,分布在24个品种中,有11个品种携带未知抗叶锈基因,5个品种不具有苗期抗叶锈基因。选用BBB、DHS、PGT和PHT等4个叶锈菌致病类型并设置5/10℃、15/20℃、25/30℃(黑暗/光照)3种不同的温度条件,研究了40个供试品种的抗性稳定性。结果表明,在这些品种中有15个品种的侵染型表现稳定或较稳定,3个品种表现为高温抗性,2个品种表现低温抗性,其余20个品种存在明显的品种、菌系和温度三者的相互作用;利用6个叶锈菌混合优势小种在田间进行成株期抗叶锈性鉴定结果表明,在40个供试品种中有21个品种具有良好的抗性,其中,至少有6个品种表现为慢锈性,有4个品种表现为明显的成株抗性,有4个品种可能携带成株抗性基因Lr34。文中还对几个主要抗叶锈基因的抗性特点及其利用价值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小麦纹枯病的田间流行动态模糊聚类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本文应用模糊聚类方法分析了小麦纹枯病的田间流行动态,结果表明:该病在田间的流行动态可以划分为5~6个阶段,即冬前发生期、冬季稳定期、返青上升期、拔节后为害期、抽穗白穗显症期等阶段。小麦纹枯病的田间分布和扩展,通过X1、X2、X3、X4几个参数来描述。聚类分析刻划了小麦纹枯病在田间的分布,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扩展情况,即刻划了病害在时间、空间上的变化,为小麦纹枯病的综合防治和预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水稻簇矮病的研究Ⅴ.病害的年际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区四个县和非病区一个县1976~1990年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水稻簇矮病毒(RBSV病害的发生、消长在年际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随着稻株易感阶段介体叶蝉的种群数量及其传病潜能一一带毒率、亲和率和传毒天率的变化而变化。有的年份虽然介体叶蝉带毒率不高,但其绝对虫口密度大,也能导致病害的严重发生。  相似文献   

19.
小麦叶锈病中期预测模型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河北省保定市和辛集市两地近十年对小麦叶锈病的调查资料,建立了一个小麦叶锈病中期预测模型。Y=-20.59+9.12X1+0.85X2+1.41X3,X1为品种的抗性参数,X2为4月上中旬的总降雨量,X3为4月上中旬的总降雨次数,Y为灌浆中期叶锈病的病情指数。通过对历史资料进行检验,预测准确率为80%。本模型适合于河北省中南部麦区对叶锈病发生程度的预测。  相似文献   

20.
研究烟粉虱传播番茄褪绿病毒Tomato chlorosis virus (ToCV)的发生规律,建立其预测预报模型,能够指导田间早期有效防治。本研究于2014年-2018年每年采集山东寿光蔬菜基地大棚番茄和杂草的植株叶片,并收集植株上携带的所有烟粉虱,以健康番茄、杂草叶片和室内饲养的健康烟粉虱为阴性对照;实验室ToCV侵染性克隆接种的感病叶片以及从感病叶片上获毒的烟粉虱为阳性对照,将采集的样品带回实验室进行检测和鉴定等试验。根据病情发生规律,建立了番茄褪绿病毒病的预测预报模型,模拟所得方程为:Y=2.570+0.089X4-7.548X7,其中Y为11月份番茄褪绿病毒病发生率,X4为采集的样品上平均每株所携带的烟粉虱数量,X7为采集的田间杂草的带毒率。预测模拟结果显示,烟粉虱数量以及杂草的带毒率与番茄褪绿病毒病的发生率极显著正相关,回归检测结果历史符合率为96.8%以上。明确了影响番茄褪绿病毒病发生的影响因子,基于烟粉虱数量以及杂草的带毒率,构建了病害预测预报模型。研究结果有助于及时发现番茄褪绿病毒病并采取相应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