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近年来斜纹夜蛾已发展为影响大豆生产的世界性虫害。对大豆抗斜纹夜蛾种质资源进行鉴定是开展抗虫育种的基础。野生大豆是栽培大豆祖先种,遗传多样性远远超过栽培大豆,从野生种质中发掘斜纹夜蛾抗性资源可以拓宽抗虫育种遗传基础。采用室内喂养斜纹夜蛾幼虫的方法,以幼虫重和蛹重为指标,鉴定了35份野生大豆和20份栽培大豆对斜纹夜蛾的抗性。结果显示:不同种质饲喂下,幼虫重、蛹重和幼虫历期在种质间差异极显著,遗传变异幅度较大,幼虫重和蛹重极显著相关。采用标准品种分级法对抗性鉴定结果进行划分,从55份供试资源中筛选出6份高抗种质,均来自野生大豆;5份高感材料,1份来自野生大豆。本研究为大豆抗斜纹夜蛾育种提供了原始材料,同时有助于大豆抗虫遗传研究与新基因发现。  相似文献   

2.
龙莹  刘建萍  李晓红 《植物保护》2022,48(5):122-128
为研究斜纹夜蛾取食为害对大豆农艺性状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随机选取了5个大豆品种,‘中黄13’‘中黄37’‘中黄39’‘石豆7号’和‘菏豆15’,测试不同虫口密度的斜纹夜蛾取食为害后大豆的产量和蛋白质、脂肪含量及土壤酶活性。结果表明:大豆品种、斜纹夜蛾虫口密度以及两者间的互作对大豆的单株结荚数、单株荚粒数、单株产量、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以及土壤脲酶和磷酸酶活性均有显著影响,但对根际土壤酸碱度没有显著影响。随着虫口密度的增加,大豆的结荚数、荚粒数、单株产量、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减少,土壤的脲酶活性和磷酸酶活性降低。综上所述,斜纹夜蛾取食为害对大豆的产量和营养物质含量产生了不利影响,对土壤酶活性产生了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取食不同食料对斜纹夜蛾后代抗药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测定了溴氰菊酯对斜纹夜蛾抗性品系和敏感品系取食人工饲料、棉花、大豆和烟草的后代的毒力,及其后代体内的多功能氧化酶和酯酶活性。结果表明,在抗性和敏感品系中,取食不同食料的斜纹夜蛾后代对溴氰菊酯的敏感性顺序均为:烟草<棉花<大豆<人工饲料。在抗、感品系中,无论是中肠还是脂肪体,取食棉花、烟草和大豆的斜纹夜蛾后代多功能氧化酶O-脱甲基活性和酯酶活性均较取食人工饲料的斜纹夜蛾后代的要高,表明这3种寄主植物对斜纹夜蛾的多功能氧化酶和酯酶的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诱导性。  相似文献   

4.
不同品种烟草对斜纹夜蛾生活史和产卵选择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不同品种烟草对斜纹夜蛾生活史和产卵选择行为的影响,随机选取了选育品种‘中烟100’和‘湘烟5号’,地方品种‘双管晒烟’和‘梁桥晒烟’,野生种‘八旦野生烟’和‘长花烟草’,测试斜纹夜蛾幼虫取食不同品种烟草后的生活史参数及成虫的产卵选择行为。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烟草对斜纹夜蛾的死亡率、发育历期、蛹重、蛹期、羽化率、成虫体重都有显著影响。按斜纹夜蛾的蛹重、羽化率和成虫干重从大到小对其所取食的烟草品种类型排序,依次为选育品种>地方品种>野生种;死亡率、蛹期和发育历期,从大到小依次为野生种>地方品种>选育品种。斜纹夜蛾对不同烟草品种的产卵选择偏好性存在差异,其中最偏好在选育品种上产卵,其次为地方品种,最不喜野生种。研究表明野生种烟草相对选育和地方品种而言对斜纹夜蛾抗性更高。  相似文献   

5.
大豆斜纹夜蛾幼虫空间格局参数特征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斜纹夜蛾犤Spodopteralitura(Fabricius)犦分布极广,寄主广泛,可为害豆类、茄果类、十字花科蔬菜及玉米等多种农作物。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尤其是蔬菜面积的逐步扩大,该虫为害逐年加重,暴发频率增高。为进一步明确斜纹夜蛾幼虫在大豆上的分布规律,提高测报和防治水平,我们于2003年8月上、中旬夏大豆初花期,在淳安县威坪镇五丰村、汾口镇下坞村,对该虫在大豆田中的空间格局进行了测定,获得了一些初步结果。1研究方法于大豆初花期,斜纹夜蛾幼虫盛发阶段,选择早、中、晚熟各种类型田14块,品种为当地农家种大青豆,每块田调查100~300穴,以1…  相似文献   

6.
6种寄主植物对斜纹夜蛾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斜纹夜蛾(Prodenia litura Fabricius)是1种重要农业害虫。近几年,该虫在我国各地大发生的频率明显提高[1 ̄3],为害日趋严重。其特点主要表现为发生范围广,食性杂,世代重叠严重,不同区域及寄主间发生程度差异较大,给测报与防治工作带来一定困难。为此,笔者以寿县当地斜纹夜蛾的6种寄主植物为食料对斜纹夜蛾进行人工饲养,研究寄主植物对斜纹夜蛾生长发育的影响,旨在为开展斜纹夜蛾预测预报和综合治理工作提供理论依据。1材料与方法1.1供试虫源及食料品种供试斜纹夜蛾幼虫为室内连续饲养5代后的成虫所产卵(安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昆虫饲养…  相似文献   

7.
取食转Bt基因棉对斜纹夜蛾幼虫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常规棉泗棉3号为对照,测定了取食转Bt基因棉GKl2的不同部位(花、蕾、铃和不同空间部位叶片)10d对斜纹夜蛾初孵幼虫存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棉花品种和植株部位对斜纹夜蛾幼虫存活率均产生显著影响,但两者之间没有交互作用。取食Bt棉顶部新叶(倒1叶)、中上部展开叶片(倒3叶和倒6叶)和蕾10d的斜纹夜蛾幼虫,其存活率与对照没有显著差异。取食Bt棉下部成熟叶片(倒14叶)4d后,幼虫存活率方显著低于对照。取食Bt棉花朵的幼虫初期(≤4d)存活率低于对照,但随着对照死亡率的增加,6~10d内两者差异不再显著。取食Bt棉棉铃的幼虫存活率始终低于对照,但两者差异基本不显著。根据GKl2对棉铃虫和斜纹夜蛾杀虫效果的比较,初步探讨了斜纹夜蛾为害趋势加重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取食不同寄主植物的斜纹夜蛾对化学杀虫剂敏感性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取食不同寄主植物的斜纹夜蛾3龄幼虫对溴氰菊酯(deltamethrin)、氯氰菊酯(cypermethrin)和敌百虫(trichlorfon)的敏感性发生了变化,其中以取食甘薯的斜纹夜蛾3龄幼虫最为敏感,其次是木薯、甘蓝、萝卜、蓖麻和菜心;取食白菜的最不敏感。  相似文献   

9.
大叶桃花心木的花、叶抽提物对斜纹夜蛾的拒食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试了大叶桃花心木花和叶的乙醇抽提物对重要杂食性害虫斜纹夜蛾不同龄期幼虫的拒食活性。结果表明,大叶桃花心木花、叶抽提物50μg/mg浓度对斜纹夜蛾3龄、5龄试虫均具有较高的拒食作用,10μg/mg浓度对斜纹夜蛾3龄、5龄幼虫拒食作用较低,25μg/mg浓度对斜纹夜蛾3龄幼虫拒食作用高于5龄幼虫,且呈显著差异。大叶桃花心木花抽提物对斜纹夜蛾的拒食活性高于叶抽提物。  相似文献   

10.
云南省德宏州发现3种草地贪夜蛾幼虫寄生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重大迁飞性害虫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Smith)自2019年1月入侵我国以来,已对我国粮食安全构成重大威胁。为加速对我国草地贪夜蛾寄生性天敌资源的发掘与防治潜能的评估,我们于2019年9月-11月对云南省德宏州玉米和小麦上草地贪夜蛾的寄生性天敌开展田间调查并对采集到的天敌进行分子鉴定。共发现3种草地贪夜蛾幼虫寄生蜂,分别为斯氏侧沟茧蜂Microplitis similis Lyle、半闭弯尾姬蜂Diadegma semiclausum Hellen和斜纹夜蛾长距姬小蜂Euplectrus laphygmae Ferrière,田间最高自然寄生率分别为12.00%、22.30%和5.33%。另外,田间调查发现在玉米和大豆上斯氏侧沟茧蜂还可寄生与草地贪夜蛾同属的斜纹夜蛾S.litura幼虫;在大豆和杂草上斜纹夜蛾长距姬小蜂可寄生甜菜夜蛾S.exigua幼虫。本研究将为今后开展草地贪夜蛾天敌昆虫的保护和利用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1.
植物苯丙酸类代谢与小麦对白粉病抗性的关系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高抗白粉病的小麦品种MN7213,中抗品Jup73的Atd "S",中感品种S12-Nb及高感品种Vilela Mar.在幼苗3叶期用沈阳地区采集的小麦白粉菌(毒力公式为4/1,2,3a,3b,3c,5)接种。接种后12小时,各抗、感小麦品种均出现苯丙氨酸解氨酶的活性峰,但抗病品种酶的活性峰较高,为感病品种的两倍,持续时间也较长,达48小时;而感病品种酶的活性峰则迅速降低,24小时即接近于正常水平。接种后48小时,抗病品种出现木质素前体阿魏酸量的增加峰,而感病品种至72-96小时才出现阿魏酸的增加,且增加量较小。木质素含量的增加亦不相同,它与小麦品种的抗病性有着正相关性:高抗品种增加0.327%;中抗品种0.284%;中感品种0.132%,而高感品种仅0.11%。此外伴随着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的增加绿原酸(苯丙酸类代谢一种酚类植保素产物)也迅速积累,但不同抗病性的小麦品种积累的时相和量有所不同,抗病品种在接种后48小时即出现绿原酸的增长,较感病品种早48小时,而最高增长量是前者为3.30微克/毫升,后者只有1.35微克/毫升。上述结果表明小表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与苯丙酸类代谢的定速酶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有着密切关系,并通过代谢产物绿原酸和木质素的增加得到表达。  相似文献   

12.
小麦品种对梭条花叶病的抗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560份小麦品种(系)对小麦梭条花叶病的抗性表现可划分为高抗、中抗、中感和高感4种类型,其中高抗材料占7.3%,高感材料占87.7%。在抗病品种中,又可划分为抗介体、抗病毒两种类型。通过对8个S×S、6个R×R、16个S×R和12个R×S的抗性表现研究其抗性遗传。结果表明:(1)抗性特性为细胞核遗传,抗性基因为显性;(2)抗病毒基因品种中有3对显性基因控制;(3)抗介体性状由1对、2对或3对显性基因控制。4个单基因抗介体品种的抗性遗传被追踪研究。  相似文献   

13.
猕猴桃品种对细菌性溃疡病的抗性机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安徽省猕猴桃主栽品种金魁(高抗)、早鲜(中抗)、魁蜜(抗病)、华美2号(感病)、秦美(中感)和金丰(高感)对细菌性溃疡病的抗性机制.结果表明:形态结构抗性方面,感病品种的皮孔密度和长度及气孔密度、长度和宽度都明显高于抗病品种,抗、感品种间皮孔、气孔的排列方式也存在一定差异.相关分析表明,皮孔密度和长度及气孔密度、长度和宽度与品种发病率都有较高的相关性,尤其以皮孔长度和气孔长度相关性最高,r分别为0.9278和0.9794;生理生化抗性方面,品种未感染溃疡病菌前,芽中的POD酶活性与品种抗性存在规律性不强,一年生枝条、叶片中的POD酶活性与品种抗性有密切关系.品种感染溃疡病菌后,POD酶活性均升高,但抗病品种中酶活提高倍数高于感病品种.一年生枝条上病斑越大,POD酶活性越高.POD同工酶谱带表现出与酶活相一致的规律.  相似文献   

14.
作者研究了不同层次甘蓝叶片对四种鳞翅目幼虫(菜粉蝶、小菜蛾、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生长发育和取食特性的影响。随着叶片成熟度提高(内层→外层),四种幼虫的存活率和生物量积累均逐渐下降,发育历期和总取食量均逐渐增加,但在低、高龄幼虫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在田间,低龄幼虫株内分布通常与其卵的株内分布相一致,而高龄幼虫均集中分布在植株中部以内叶片上;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低龄幼虫表现明显的趋边性,高龄幼虫却表现明显的趋中性。作者讨论了叶片营养状况、害虫自身的生物学特性和其它环境因素对四种幼虫田间株内分布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15.
大豆灰斑病叶部病害普遍率与严重度关系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2~1995年在田间接种条件下对大豆灰斑病叶部发病情况进行系统调查,获得86组感病品种(合丰22)和66组抗病品种(合丰25)普遍率与严重度间对应关系数据,在计算机上分析了两者的关系(I-S关系)。结果表明,感病品种和抗病品种叶部病害的I-S关系均可用直线方程描述,其直线回归方程分别为:#br#SS=-2.8029+0.5252IS±6.4364(SS、IS-感病品种严重度和普遍率)#br#SR=-0.3843+0.6334IR±3.7679(SR、IR-抗病品种严重度和普遍率)#br#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大豆品种的抗病性对大豆灰斑病叶部病害的I-S关系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选择了浙江3种不同杨梅品种,研究了桔小实蝇取食后的生长发育相关5种性状的差异,结果表明,幼虫历期以荸荠种最短,蛹历期和蛹重,水梅值最小;雄成虫东魁最重,并均与另2个杨梅品种差异达显著水平。而幼虫,幼虫-蛹,幼虫-成虫3种存活率,荸荠种最高,水梅最低,二者差异也达显著水平。显然桔小实蝇对不同杨梅品种喜好有所不同,其较为喜好荸荠种,较不喜好水梅。结合果实性状考查结果,不喜好的原因可能与水梅偏酸有关。但上述3品种上桔小实蝇生长发育性状与其嗜好寄主香蕉极为  相似文献   

17.
 由Phomopsis longicolla(或Diaporthe longicolla)等拟茎点霉(间座壳)属真菌引起的拟茎点茎枯病是我国黄淮海等地大豆生产中的一种重要茎部病害。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控该病最为经济有效的措施。为构建一种大豆对拟茎点茎枯病的室内抗性鉴定技术体系,用于抗病资源的快速筛选,本研究比较了下胚轴创伤接种法、切茎接种法、黄化苗接种法、种子接种法和菌丝块贴茎法等5种接种方法,发现下胚轴创伤接种法具有操作简单、试验周期短、易于判定结果、结果稳定性好的优点。选取5个具有毒力强弱和地域代表性的P. longicolla菌株为鉴别菌株系,建立了抗性结果评价标准,形成了抗性鉴定技术体系。对2020年从黄淮海等地收集的62份大豆主栽品种进行抗性鉴定,发现对强毒力菌株DT3-3-1和弱毒力菌株ZZ1-1高抗的品种分别占31%和68%,有13个品种同时高抗5个菌株(占21%),表明我国大豆主栽品种中存在对拟茎点茎枯病的抗性种质资源。本研究为挖掘大豆对拟茎点茎枯病的抗性资源提供了新的候选方法。  相似文献   

18.
Twenty-two cotton varieties were screened for resistance to cotton leaf curl disease (CLCuD), a disease of viral origin, using three procedures: field evaluation, whitefly transmission assay and graft inoculation. Viral infection of cotton varieties was determined by visual symptom assessment as well as dot-blot and multiplex PCR diagnostic techniques. Crosses were made between the most susceptible variety (S-12) and highly resistant varieties (CP-15/2, LRA-5166 and CIM-443). All F1 plants of these crosses were resistant, showing dominant expression of the resistance as well as the absence of extrachromosomal inheritance. The F2 plants of the crosses CP-15/2 × S12, LRA-5166 × S-12 and CIM-443 × S12 exhibited a ratio of 13 resistant (symptomless) to three susceptible (with symptoms). Screening of the F2 generation for virus infection by multiplex PCR further subdivided the resistant class into those exhibiting a high level of resistance (HR; PCR-negative) and those exhibiting resistance (R; symptomless, yet showing virus replication by PCR analysis). Hence, the final ratio was 3:10:3 (HR:resistant:susceptible). The F3 progeny of susceptible F2 plants segregated for resistance, indicating the probable presence of a suppressor gene ( S ). These findings are consistent with three genes being involved in G. hirsutum resistance to CLCuD, two for resistance ( R 1CLCuDhir and R 2CLCuDhir ) and a suppressor of resistance ( S CLCuDhir ).  相似文献   

19.
地被菊枯萎病由镰孢菌引起,是一种土传性病害,严重威胁地被菊生产.本试验用2个强致病力镰孢菌菌株,即尖孢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茄镰孢菌(F.solani)接种5个地被菊品种的幼苗,测定了病菌侵染下不同品种的形态、生理和生化响应的差异,以建立抗病品种筛选的生理和生化指标.地被菊品种间抗性水平可根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