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龙胆草斑枯病及其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龙胆草 (GentianascabraBunge)属龙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 ,以根入药 ,具有泻肝胆实火、除下焦湿热作用 ,属辽东山区特产药材。由于龙胆草具有较高的药用和经济价值 ,1985年辽宁省清原县将龙胆草从山上野生状态引种归圃人工栽培成功 ,现已成为当地农民发挥山区资源优势、发展“两高一优”的重要致富项目。随着栽培环境的变化和栽培面积的扩大 ,龙胆草斑枯病逐年加重并造成毁灭性损失 ,成为龙胆草产业发展的关键限制因素。1 病害症状龙胆草斑枯病由龙胆壳针孢 (Septoria gen tianaeTh櫣m)所致 ,该菌属半知菌亚门 ,腔孢纲 ,球壳孢目真菌 ,主…  相似文献   

2.
防治龙胆草斑枯病药剂筛选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龙胆草斑枯病(Septoria gentiana Thume)是龙胆草生产基地的毁灭性病害,主要危害叶片。病斑近圆形,褐色,中央淡色,边缘深褐色,大小3~15mm,严重时病斑汇合,叶片枯死,甚至整株干枯。调查发现,在北方粗糙龙胆草种植区,2~3年生龙胆草病株率达100%,病情指数25.3~95.0,作货根减产幅度30%~50%,重者全田枯死,造成种子绝收。以往各地虽有关于龙胆草斑枯病防治药剂筛选的报道,但结果各不相同,防效不一。为此,在了解各栽培区施药和试验的基础上,作者于2002—2003年进行了室内抑菌和田间小区相结合的药剂筛选试验。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罗汉果新病害斑枯病的病原菌种类并筛选出有效的防治药剂,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菌并通过柯赫氏法则验证其致病性,根据菌落特征、菌株形态及ITS序列分析进行病原菌的鉴定;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2种杀菌剂对病原菌的室内抑制活性。结果表明,罗汉果新病害的病原菌为Stagonosporopsis cucurbitacearum;供试的药剂中,60%咪鲜胺锰盐WP(0.5g/L)、80%戊唑醇WP(0.25 g/L)、45%甲霜?恶霉灵WP(1 g/L)、60%唑醚?代森联WP(0.5g/L)室内对该菌菌丝的抑制率均达100%,可进一步进行大田药效试验,将药效好的药剂推荐田间使用。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甘肃省党参斑枯病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了病原菌的鉴定,同时利用植物病理学常规培养法进行生物学特性的测定,并利用rDNA-ITS序列构建其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该菌形态特征与党参壳针孢Septoria codonopsidis Ziling相似,分生孢子器球形、近球形,大小为53.8~76.6μm×40.3~62.7μm;分生孢子无色,针形,1~4个隔膜,大小为15.3~38.8μm×0.9~1.2μm。系统发育树进一步显示,引起党参斑枯病的病原菌为党参壳针孢。该菌菌丝生长、分生孢子萌发和产孢的温度范围分别为5~30、5~35、15~25℃,最适温度分别为20~25、20、20℃;连续光照有利于菌丝生长、孢子萌发,连续黑暗有利于病菌产孢;此菌在相对湿度达90%以上时才可萌发,以水中萌发最好;菌丝生长、孢子萌发和产孢的适宜pH范围分别为4.0~10.0、4.51~9.19和7.0~7.5,最适pH分别为4.5、7.0和7.5;党参根浸渍液和葡萄糖液对孢子萌发有较强的促进作用。表明党参壳针孢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偏低,因此该病害在气温偏低及持续阴雨结露条件下发生较重。  相似文献   

5.
据2011-2014年调查,甘肃省柴胡斑枯病发生严重,常年发病率为13%~21%,严重度1~2级。本研究以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相结合,明确了甘肃省柴胡斑枯病病原及其生物学特性。甘肃省柴胡斑枯病菌分生孢子器近球形或球形,黑褐色,高66.4~90.2μm,平均77.5μm;直径57.3~90.0μm,平均70.5μm。分生孢子针形、无色,有些稍弯曲,具1~3隔膜,大小(13.0~26.0)μm×(1.5~3.0)μm,平均19.0μm×2.0μm。通过ITS、LSU、RBP2和β-tubline多基因位点构建系统发育树,将柴胡斑枯病病原鉴定为柴胡壳针孢Septoria bupleuricola Sacc.。该菌菌丝生长、分生孢子萌发和产孢的温度范围分别为0~35℃、0~35℃、5~35℃,最适温度分别为20~25℃、15℃、10~15℃;连续光照有利于菌丝生长、孢子萌发和病菌产孢;菌丝生长、孢子萌发和产孢的适宜pH范围分别为4.0~10.0、4.51~9.19和5.0~9.0,最适pH分别为5.0、6.49和5.5;此菌在相对湿度75%以上可萌发,以水中萌发最好;柴胡叶或根渍液对孢子萌发有较强的促进作用。表明柴胡壳针孢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偏低,因此该病害在气温偏低及持续阴雨结露条件下发生较重。  相似文献   

6.
吴页宝 《植物医生》2001,14(5):26-26
芹菜斑枯病又称叶枯病、晚疫病 ,俗称火龙。是芹菜生长中发生的严重病害 ,全国各地均有发生 ,主要危害叶片、叶柄及茎 ,此病危害叶柄及茎时 ,造成严重减产 ,在运输、销售、贮藏过程中仍会继续发生 ,造成一定损失。1受害症状芹菜斑枯病危害叶片时 ,先出现淡褐色油浸状小斑点 ,后逐渐扩大。扩大后的病斑表现出2种类型 :1.小斑型。即病斑较小 ,直径2mm~3mm ,边缘黄褐色 ,中间为白色 ,病斑外部有一圈黄色晕环 ,病斑上在边缘聚生很多小黑点(分生孢子器) ;2.大型斑。病斑直径3mm~10mm ,病斑颜色较深。中间呈灰褐色 ,边缘红…  相似文献   

7.
华重楼斑枯病病原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8年,四川汶川县重楼种植区的华重楼出现一种新的病害—华重楼斑枯病,该病害主要危害叶片,发生率为35%,天气适宜时可引起整株叶片枯死。为鉴定引起四川汶川县华重楼斑枯病的病原菌,本试验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利用科赫氏法则验证其致病性,依据菌株的形态学和基于rDNA-ITS和RPB2基因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分离菌株的菌落形态、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形态与Didymella sp.相似;经分子生物学鉴定,该菌ITS-RPB2基因序列与亚隔孢壳属D.glomerata(登录号为FJ427013、GU371781)的同源性为100%。因此,将引起重楼斑枯病的病原菌鉴定为D.glomerata。  相似文献   

8.
棚室芹菜斑枯病的发生与防治郭超谢遂安朱颖艺(河南省汝州市农技中心467500)(上接第10页)土、盐碱土、粘重土果园,应重视种植绿肥,深翻改土,加强果园水土保持,增施农家肥,改善土壤条件。干旱时应及时灌水。2、缺硼严重的果园,土壤中施硼。秋季或春季开...  相似文献   

9.
2014年在石河子大学试验站和实验农场种植的红花出现了一种植株矮化,叶片发黄,枯死的病害,切开茎秆,维管束变成褐色。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对病组织茎秆进行分离、纯化获得单孢纯培养菌株;通过常规纸钵撕底沾根法对其进行致病性测定;用形态学和 rDNA-ITS 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分离菌株的菌落形态、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的形态都与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一致;经分子生物学鉴定,该菌的 rDNA-ITS 序列与中国棉花黄萎病菌V.dahliae 的 ITS 序列(登录号 KT803074)同源性为99%以上。故将引起新疆红花黄萎病的病原菌鉴定为大丽轮枝菌V.dahliae。  相似文献   

10.
万年青炭疽病病原菌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万年青炭疽病是万年青的重要病害之一,其病原菌的分类说法不一,本文按照柯赫氏法则的要求进行了分离培养和鉴定,鉴定结果为丛刺胶盘孢属Vermicularia的万年青炭疽刺盘孢菌Vermicularia (Colletotrichum) montemartinii Togn.Var.rhodeae Trav.。文中对病害的症状、病原菌分离培养及形态特征等作了描述。  相似文献   

11.
 黄瓜细菌性叶斑病最先由Prasad(1931)在印度发现。随后,Bryan(1933)和Vincent-Sealy(1982)分别在美国和特立尼达报道的此病。在我国,仅有孙福在等(1988)报道在北京发现有此病发生。  相似文献   

12.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病原菌与寄主范围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瓜角斑病近年在我国北方数省危害甚重,迫切要求开展防治研究。为了对此病进行准确诊断和明确其寄主范围,作者于1985—86年在北京市、内蒙古自治区和辽宁省等地的黄瓜病株上,分离到10个细菌菌株。经过致病性测定以及细菌革兰氏染色反应、形态学特征、培养性状、生理生化特性和血清学反应鉴定,确定这10个细菌菌株为黄瓜角斑病病原菌,即丁香假单胞菌黄瓜角斑病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lachrymans (Smith and Bryan) Young,Dye and Wilkie,1978]。人工接种试验证明,该病菌除侵染黄瓜外,还能中度侵染葫芦以及轻度侵染甜瓜,西葫芦和丝瓜.  相似文献   

13.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是辽宁玉米上的新病害,其流行速度快、发生范围广、为害严重。主栽品种严重感病、气象条件适宜、菌源量大是病害流行的主要原因。本文针对病害的发生特点、成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甘肃省春蚕豆叶部病害病原鉴定及主要病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田间采集、分离培养、致病性测定及回接试验特等系列鉴定程序,认定了9种蚕豆叶部病原及太。其中尾孢轮番斑病(Cercospora zonata Winter)、灰葡孢赤斑病(Botrytis cinerea Pers.et Fr)和葡萄孢赤斑病(Botrytis fabae Sardina)为甘肃省主要流行病害,其发生特点和侵染条件基本一致,是制约甘肃春蚕豆发展的主要因素。此外,棒孢霉(Coryne  相似文献   

15.
辣椒、番茄细菌性疮痂病及生理小种鉴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3年,从北京、山西、内蒙、新疆和云南等地的辣椒和番茄病株上分离到19个菌株,经致病性测定和细菌学鉴定,确定这19个菌株为甘蓝黑腐黄单胞菌疮痂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vesicatoria(Doidge) Dye,1978)。供试19个菌株在国内首次采用国际标准鉴别寄主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其中,3个菌株为番茄小种1(XcvT race1),仅存在于北京地区,其它16个菌株均属于辣椒-番茄小种3(XcvPT race3),分布广,为我国优势小种。  相似文献   

16.
 1988年秋,在北京和内蒙的大白菜上发生一种叶斑病,难以确诊何种病害,从其病叶分离到10个菌株,做了致病性测定,革兰氏染色、菌体形态、培养性状、生理生化反应,DNA的G+C含量测定及血清学反应鉴定,结果证明,这10个菌株均属菊苣假单胞菌Pseudomonas cichorii (Swingle) Stapp 1928。该病菌国内无发生记载,对大白菜危害国内外未曾有过报导,称之大白菜细菌性叶斑病。经人工喷雾接种结果表明,该病菌除危害大白菜和油菜外,还能不同程度地侵染甘蓝、菜花、番茄、青椒、芹菜、莴笋、芥菜、萝卜、黄瓜和菜豆,但不能侵染甜菜。  相似文献   

17.
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40,自引:3,他引:37  
 2000年在内蒙古和新疆的哈密瓜上发现一种新细菌病害-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从病叶和病果上分离到33个细菌菌株,接种哈密瓜、西瓜和甜瓜后,发病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完全一致,而且从接种病株上又重新分离到了此病原细菌,这33个细菌菌株经柯赫法则证明均为该病的致病菌。各菌株致病力无明显差异。经革兰氏染色反应、菌体形态、培养性状、生理生化反应、细胞化学成分分析(糖、蛋白质、氨基酸、脂肪酸、mol% G+C)、DNA-DNA杂交,确认该病原菌为燕麦食酸菌西瓜亚种(Acidovorax avenae subsp.citrulli Willems et al.1992)=类产碱假单胞菌西瓜亚种(Pseudomonas pseudoalcaligenes subsp.citrulli Schaad et al.1978)。该病菌除侵染哈密瓜外,人工接种尚能侵染多种葫芦科及番茄、茄子等作物。  相似文献   

18.
枣铁皮病病原鉴定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枣铁皮病主要为害大枣果实,可导致果实腐烂和提早落果,据症状特点可分为铁皮型和缩果型2种类型。1993~1995年对河北和河南2省6个不同枣区大枣铁皮病病果进行分离、接种和再分离,证实枣铁皮病病原为: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Fr.) Keissler;实腐茎点霉Phoma destructiva Plowr,壳梭孢属一种真菌Fusicoccum sp.3种病原真菌可以单独或混合侵染。  相似文献   

19.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研究   总被引:85,自引:5,他引:85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是近年来北京、河北、河南、山东、辽宁、吉林等北方玉米产区新发生的重要病害之一。其主要病原菌为弯孢菌Curvularia lunata(Walk) Boed.,局部地区同时存在Curvularia inaequalis(Shear) Boed.,但以前者为主要。弯孢菌C.lunata生长适温为28~32℃,对pH适应范围广。玉米叶片浸汁可以促进分生孢子的萌发和芽管的生长。干燥条件下,病原菌在植株病残体上可以安全越冬,成为次年田间的初侵染源。病菌分生孢子形态为多态型,但单孢分离后代仍保持孢子的多态型,致病性无变化。病菌不同菌株间致病力有差异,强致病力菌株存在于北京及周边地区。人工接种鉴定120份玉米品种(组合)、自交系,材料间存在明显的抗性差异,抗性较好材料有农大108、中玉5号、高油115等及自交系CN95、CN165等。品种抗病性随植株生长而递减。苗期抗性较好,13叶期极为感病,因此弯孢菌叶斑病属于成株期病害。  相似文献   

20.
1992~1995年进行了大豆灰斑病田疃小区接种试验,获得了病叶率、病荚率、病粒率及大豆产量的系统资料。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大豆灰斑病病叶率与病英率、病粒率之间及病英率与病粒率之间均呈直线相关 叶率、病英率、病粒率与产昨损失率之间亦呈直线相关,相关系数均达极显著水平,拟合率在80%以上。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大豆品种的抗生对这一相关关系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