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娜  戴美学 《植物保护》2010,36(4):70-74
本研究从健康的草莓植株内分离到54株内生细菌,其中根、茎、叶组织中分离内生细菌种群密度为2.8×101~3.95×104cfu/g鲜重不等。通过对峙试验,得到5株对草莓灰霉病菌有强拮抗作用的菌株,占所分离内生细菌总数的9.26%。来自草莓叶的SL6菌株抑菌效果最佳,抑菌半径达15mm,无菌发酵液对草莓灰霉病菌菌丝的抑制率为97.6%,具有作为生防菌的应用潜能。经形态、生理生化和16SrRNA等分析测定,并通过MEGA4方法构建其16SrDNA系统发育树,将SL6菌株鉴定为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  相似文献   

2.
辣椒内生细菌的分离及拮抗菌的筛选   总被引:59,自引:4,他引:59  
对健康辣椒植株体内的内生细菌及拮抗菌进行了分离筛选。结果表明 ,不同品种、部位及种植地 ,内生细菌的数量有所不同 ,品种间内生细菌的数量变化为 2 83× 1 0 3 ~ 1 346×1 0 4cfu/g(FW) ;各品种以叶片中内生细菌的数量最多 ,其次为根 ,再次为茎 ,果最少 ;不同种植地中 ,前作为水稻田种植辣椒叶片中内生细菌的数量比旱地种植的多 ,而根、茎、果中内生细菌的数量正相反。拮抗、防病测定表明 ,1 0 8株辣椒内生细菌中 ,有 2 8 7%的菌株对香蕉枯萎菌和黄瓜枯萎菌有拮抗作用 ;来自辣椒叶片和茎杆内的BS 2和BS 1两菌株 ,对 1 3种植物病原真菌有较强和稳定的拮抗作用 ,其中对辣椒炭疽病有 57 34%~ 94 0 8%的防病效果 ,并可以在辣椒体内定殖。经鉴定该两菌株为枯草芽孢杆菌。  相似文献   

3.
 Treatment of corn seeds with Bacillus subtilis strain B20-006, a potential biocontrol agent, had no effect on type of endophytic bacteria on corn. However, it stimulated endophytic bacterial reproduction in the plants. B20-006 did not affect the original population of endophytic bacteria in corn roots in early stage. In late stage, population of endophytic bacteria in corn roots treated with the bacteria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CK. Colonization of the bacteria in corn roots would benefit the micro-ecological resistance of cultivars against the diseases.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strain B20006 could enhance the percentage of antagonistic endophytic bacteria against Rhizoctonia solani. The percentage in the resistant cultivar, Lianyu 11 was higher than in the susceptible one, Lianyu 13.  相似文献   

4.
花生在生长过程中常常受到蚜虫、叶螨、黄曲霉和黑曲霉的侵害。如何在花生生长过程中避免或减轻病虫害等生物胁迫的侵害,是解决花生生长发育的重要问题之一。内生菌不仅可以促进花生的生长,还可提高花生对病虫害的抗性。本文探究从粤油7号根系分离出来的内生菌YMR3对抗花生几种病虫害生物胁迫的作用。结果表明,使用OD600nm 0.8的YMR3菌液喷施在四叶期花生叶片能够有效降低感染花生蚜虫和叶螨后叶片的损伤程度;使用OD600nm 0.8的YMR3菌液注射在四叶期花生顶端叶片能够有效降低黄曲霉和黑曲霉对花生植株或叶片造成的损伤;进一步研究发现,接种YMR3能够提高花生叶片中AhRS1(白藜芦醇的关键合成酶基因)的表达及AhRS1启动子的活性,以及提高花生叶片的白藜芦醇含量;外施100μg/mL白藜芦醇也可明显降低黄曲霉所造成的叶斑比例。以上的结果表明,YMR3可能通过调控花生叶片AhRS1启动子的活性进而调控AhRS1的表达,提高花生叶片白藜芦醇含量以响应黄曲霉对花生叶片的侵害,减轻蚜虫、叶螨、黑曲霉和黄曲霉等对花生叶片的侵害,研究结果为YMR3作为生物农...  相似文献   

5.
马铃薯内生细菌的分离及环腐病拮抗菌的筛选鉴定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6  
 本研究从大同、太原和内蒙古等地采集马铃薯块茎,分离到240株内生细菌,通过离体抑菌作用测定,共得到55株对环腐病菌有拮抗作用的菌株,占菌株总数的22.9%,抑菌圈半径最大的可达13 mm。按抑菌圈半径大小将拮抗菌分为强、中、弱三类。从中筛选出9个对环腐病等病菌具有较强拮抗作用的内生菌株进行了细菌学鉴定,结果表明:118为荧光假单胞生物型V (Pseudomonas fluorescens biovar V);110为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085为嗜热脂肪芽孢杆菌(Bacillus stearothermophilus);069为草生欧文氏菌(Erwinia herbicola);043为草莓黄单胞菌(Xanthomonas fragariae);A-10'、T3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H1-6为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116为短小杆菌属(Curtobacterium)。  相似文献   

6.
1991~1995年辽宁省稻瘟病菌种群动态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1991~1995年5年间,共分离测定了辽宁省稻瘟病菌249个单孢菌株,经7个中国鉴别品种鉴定划分为7群28个生理小种,在辽宁省流行的优势种群为ZF群和ZD群。近年来致病性强的籼型小种及粳型小种强致病类群出现频率增加,弱致病类群频率下降。1985年导致中丹2号水稻抗瘟性丧失的ZA61小种1995年又重新出现,前几年表现优势的ZG群小种1995年暂时消失。  相似文献   

7.
2000-2005年辽宁省稻瘟病菌种群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0-2005年6年间,共分离测定了辽宁省稻瘟病菌411个单孢菌株,经7个中国鉴别品种鉴定,结果划分为7群36个生理小种,在辽宁省流行的优势种群为ZF群和ZE群,近年来致病性强的籼型种群ZA出现频率增加,致病性弱的粳型种群ZF出现频率下降,2001年导致抚9621水稻抗瘟性丧失的ZA25小种2005年又重新出现,上世纪90年代初表现优势的ZG群小种2005年没有检测到。  相似文献   

8.
为了筛选新的生防菌种资源,从银杏根、叶中分离出对青枯劳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有拮抗作用的内生真菌,结合形态特征和ITS序列对该菌株进行了鉴定,分析了菌株发酵液的抑菌特性。结果表明,分离获得的80株内生真菌中有5株对青枯菌有拮抗作用,其中Gbh45具有良好的抑菌效果和遗传稳定性,根据形态特征和ITS序列比对,该菌株被鉴定为球黑孢菌Nigrospora sphaerica。该菌株的发酵产物经紫外照射、不同温度处理后其抑菌活性不发生变化,在碱性条件的耐受能力高于酸性,表明菌株Gbh45的发酵产物在自然条件下稳定性高,该菌对姜青枯病的生物防治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9.
研究白背飞虱和褐飞虱两个种群在一季中稻上的动态变化,根据思南县2005—2009年稻飞虱田间系统调查显示,白背飞虱迁入早,虫量大,为害严重且时间长。其田间种群消长曲线有一个明显完整峰型,发生盛期集中在6下旬至7月中旬,在混合种群中占绝对优势;褐飞虱因迁入迟,受种群密度制约影响较小,加之白背飞虱迁出期早,造成8月上中旬虫口密度上升。  相似文献   

10.
植物内生及根际土壤细菌诱导棉花对大丽轮枝菌抗性的研究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31  
《中国生物防治》1996,12(1):7-10
  相似文献   

11.
长孔点肋甲螨主要在稻桩内越冬。雨水对该螨的冲刷作用可达80%。不同耕作措施对该螨的发生有很大影响,该螨在不同耕作田内的发生量为:免耕田>旱旋田>水旋田>旱旋水耙田>深耕田。该螨在不同水稻品种上的发生量也有差别,杂交稻(汕优63)上发生的螨量比粳稻(花寒早)上要高出20%。此外,该螨在7月上旬水稻分蘖期发生量达到高峰。  相似文献   

12.
大突肩瓢虫生物学及田间种群消长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大突肩瓢虫Synonycha grandis(Thunberg)在云南开远1年发生4代,以成虫在蔗茎老叶鞘内越冬。日均温26.6-27.8℃下,卵期3-4天,幼虫期9-12天,预肾期1天,肾期4-5天,成虫产卵前期20-25天,1个世代历期37-46天;日均温24.5-25.5℃下,卵期5-9天,幼虫期14-21天,预肾期1-2天,蛹期5-8天,成虫产卵前期25-30天,1个世代历期45-55天。(第4代)(越冬代)各虫态历期延长,全代历期长达250余天。成虫、幼虫均捕食甘蔗绵蚜。大突肩瓢虫田间种群:6妆开始在蔗田出现,8-10月种群数量明显增长,11月间形成高峰,12月开始越冬。  相似文献   

13.
作者在田间系统调查的基础上对麦无网长管蚜空间分布格局,垂直分布动态和数量时序变化方面进行。组建了由气象因素和小麦生育期为自变量的数量预测模型。对三种主要麦蚜的空间生态位的定量计算,了解麦无网长管蚜,禾谷缢管蚜和麦长管蚜之间的种间竞争关系。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寻找影响麦无网长管蚜种群消长的关键因子。认为该蚜在北京地区轻发生的原因是越冬虫源少和小麦生育阶段气温过高抑制作用所致。  相似文献   

14.
中国花生网斑病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花生网斑病是我国花生上新发生的一种叶部病害,近年来蔓延迅速,为害严重,经1983-1992年历时10年的系统研究,摸清了该病症状、发生和为害规律、分布特点;明确该病的发生与主要发病因子的关联性;于国内首次明确了该病原菌的分类地位;摸清了病害发生程度与花生荚果产量损失率之间的函数关系,找出了受害较敏感的花生物候期,建立了防治经济阈值模型;筛选出目前最好的杀菌剂、生物制剂和物理保护剂以及较抗病的花生品  相似文献   

15.
花生根结线虫病产量损失估计与防治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0—1992年采用池栽与田间考查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花生根结线虫的为害与产量损失率之间的关系及其防治指标。结果表明,土壤中线虫初始密度的对数值与花生荚果产量损失率及病情指数之间的关系均符合logistic曲线;而病情指数、收获前土壤中的线虫密度与花生产量呈显著负相关。得出防治指标为:中等产量水平的田块中播种前每kg土壤中含有侵染期幼虫和卵31.14条(粒)。  相似文献   

16.
燕麦蚜茧蜂种群动态及其控蚜效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75—1991年在济南进行燕麦蚜茧蜂田间系统调查,明确其种群动态,并将控蚜效能区分为四种类型,提出相应的保护利用措施。该蜂无越冬越夏虫态,抗高、低温能力弱,成蜂存在“突增”“突消”现象,高山与平地、海岛与陆地出现时间一致,我国东部地区发生期相互衔接。据此认为燕麦蚜茧蜂有追随寄主麦长管蚜季节性同步远距离迁飞现象。  相似文献   

17.
大黑和暗黑蛴螬危害花生的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花生种苗期大黑蛴螬和花生生长期大黑、暗黑蛴螬的虫口密度(X)与减产率(Y)呈明显的直线正相关,其相关式苗期网池接虫为Y=0.7245 0.004X±3.3957(r=0.9520,n=39);同步模拟为Y=0.4452 0.0040X±1.3959(r=0.9661,n=28);接虫示范为Y=0.1360 0.0074X±1.5888(r=0.9800,n=4);生长期接大黑金龟甲卵为Y=1.2927 0.0042X±3.2704(r=0.8993,n=36);接暗黑金龟卵为Y=0.7308 0.0042X±2.1344(r=0.9568,n=32)。研究分析提出花生种苗期防治指标为三龄大黑蛴螬每平方米2头;生长期防治指标为每平方米大黑卵3粒,暗黑卵5粒。  相似文献   

18.
长孔点肋甲螨主要在稻桩内越冬。雨水对该螨的冲刷作用可达80%。不同耕作措施对该螨的发生有很大影响,该螨在不同耕作田内的发生量为:免耕田 > 旱旋田 > 水旋田 > 旱旋水耙田 > 深耕田。该螨在不同水稻品种上的发生量也有差别,杂交稻(汕优63)上发生的螨量比粳稻(花寒早)上要高出20%。此外,该螨在7月上旬水稻分蘖期发生量达到高峰。  相似文献   

19.
亚洲玉米螟自然种群生命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者通过田间接种和一些辅助试验,组建了一,二代亚洲玉米螟自然种群生命表。对有关种群数量变动的一些因子作了探讨,初步明确了影响亚洲玉米螟种群数量变动的主要因子。经过生命表分析得出,沈阳地区1990年-代亚洲玉米螟种群趋势指数(I)O 2.6666,1991年为1.6558。通过存活曲线分析得出,亚洲玉米螟存活曲线属于Pearl(1928)提出的Ⅲ型曲线,表明亚洲玉米螟种群消亡的主要阶段发生在生命的早  相似文献   

20.
莲缢管蚜生物学与种群消长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莲缢管蚜是水生经济植物与核果类果树上的主要害虫,在江苏为全周期型。秋季,雌性蚜虫在冬寄主核果类果树上产卵。夏寄主有慈姑、莲藕、菱角、芡实、绿萍等水生经济植物。调查结果表明:北纬30°以南广大地区主要以胎生雌蚜过冬,营孤雌生殖,为不全周期型。莲缢管蚜全年可完成27—29代,无翅胎生雌蚜的寿命、产卵量与温湿度有关。23—27℃、相对湿度为81—92%时,有利于成蚜的生长和繁殖,每头成蚜平均产蚜67头,成蚜寿命9.7—10.4天。莲缢管蚜种群动态全年出现3个高峰,分别为4月下旬至5月初;6月下旬至7月上旬;8月下旬至9月中旬。主要天敌有:长突毛瓢虫、中华草蛉、食蚜肓蝽、黑带食蚜蝇等,对种群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