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三种化学除草剂对水葫芦象甲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室内外就草甘膦、克芜踪、农得时3种除草剂对水葫芦象甲卵、幼虫、蛹和成虫的影响进行了初步测试。象甲卵直接接触3种除草剂药液和清水对照后,孵化率分别为83.3%、93.3%、92.2%和95.6%;处理有卵植株叶片后,卵的孵化率分别为90.0%、53.4%、85.6%和93.6%。3种除草剂对初孵幼虫存活和蛹的羽化影响不大。但用克芜踪和农得时处理的叶片喂食象甲后,成虫产卵量分别为0.17和0.27粒/(对d-1),取食量分别为10.80和8.70个取食斑/(对d-1),明显低于对照的产卵量1.14粒和取食量15.40个/(对d-1),而草甘膦处理后象甲产卵量为1.14粒/(对d-1),取食斑为16.50个/(对d-1),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克芜踪处理后70天,象甲全部死亡,而草甘膦、农得时和对照的存活率分别为92.5%、95.0%和97.5%。综合比较结果,3种除草剂对象甲的毒性影响依次为克芜踪>农得时>草甘膦  相似文献   

2.
番茄灰霉病发展症状诊断及综合防治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通过对番茄灰霉病在叶片、茎、花及果实上症状发展过程的观察,明确该病在叶片上引起V字形病斑、圆形轮纹斑及叶柄折断;引起茎部及茎基部腐烂,造成植株萎蔫;引致花腐、果实腐烂和果面上形成“花脸斑”。提出了3项番茄灰霉病综合防治措施:(1)双垄覆膜、膜下沟间灌水、合理通风及低温期加温,可缓解该病的发生;(2)在番茄蘸花后7~15d摘除残留的花瓣及柱头,能有效地防治番茄果实灰霉病;(3)加强药剂局部保护、病害初期症状诊断后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3.
水杨酸诱导水稻幼苗抗白叶枯病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研究了水杨酸(SA)对水稻幼苗抗白叶枯病的诱导抗性效果。结果表明,SA诱导稻苗产生对白叶枯病抗性的最适浓度范围为5.0 ̄50.0μg/ml,浸根处理撮佳浓度比喷雾处理稍低。以5.0或10.0μg/ml浓度的SA分别在接种前1d或2d浸根或喷雾处理4叶1心期的稻苗,稻叶的发病率、病斑长度和病情指数都比清水对照明显降低,其中病情指数分别降低50.8%和50.4%。SA浸根或喷雾处理后接种白在菌的最佳间  相似文献   

4.
稻瘟病发生流行原因分析及其防治对策董代文(重庆市涪陵植保植检站648000)稻瘟病是我市水稻的主要病害。1984年在水稻当家品种汕优2号丧失抗性的情况下曾发病45.4万亩,损失稻谷280419万kg。1985年后推广汕优63和D优63新组合,有效地控...  相似文献   

5.
吴页宝 《植物医生》2001,14(5):26-26
芹菜斑枯病又称叶枯病、晚疫病 ,俗称火龙。是芹菜生长中发生的严重病害 ,全国各地均有发生 ,主要危害叶片、叶柄及茎 ,此病危害叶柄及茎时 ,造成严重减产 ,在运输、销售、贮藏过程中仍会继续发生 ,造成一定损失。1受害症状芹菜斑枯病危害叶片时 ,先出现淡褐色油浸状小斑点 ,后逐渐扩大。扩大后的病斑表现出2种类型 :1.小斑型。即病斑较小 ,直径2mm~3mm ,边缘黄褐色 ,中间为白色 ,病斑外部有一圈黄色晕环 ,病斑上在边缘聚生很多小黑点(分生孢子器) ;2.大型斑。病斑直径3mm~10mm ,病斑颜色较深。中间呈灰褐色 ,边缘红…  相似文献   

6.
经试验,50%乙草胺乳油防除花生地杂草不同施药时间的总体防效依次为播种后1d(90.19%),播后3d(87.0%),播后5d(86.1%),播前2d的防效(52.3%)最差。各处理对花生出苗均无影响,而对花生产量有不同的程度的增产。  相似文献   

7.
泾河川道地区是彬县蔬菜主产区,2002年露地番茄定植不久早疫病、病毒病发生流行,发病之早、发病之快、发病之重为历年所罕见,造成严重减产和经济损失。一般田块减产达60%~70%,1/3的田块绝收。两种病害之所以发生流行,适宜的气象条件是主导因素。1发病特点1.1发病早,发病快5月中旬番茄定植,5月下旬即开始发生早疫病,部分植株下部叶片,叶面及主脉、茎叶交界处、近地面茎秆(25cm以下)出现零星小病斑,病斑直径2~5mm。到6月上旬开始迅速扩展蔓延,发病株显著增多,病斑扩大到5~10mm。6月中旬开始流行…  相似文献   

8.
2 %立克秀湿拌种剂系德国拜耳公司生产 ,为了探索其湿拌种剂对大麦种、土传病害的效果 ,在2000年秋播对其进行了试验 ,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材料与方法1.1供试药剂(1)10 %浸种灵乳油(泰州化肥厂生产)(2)25%使百克乳油(江苏辉丰农化股份有限公司生产)(3)2 %立克秀湿拌种剂(德国拜耳公司生产)1.2试验设计与方法(1)10 %浸种灵1ml拌5kg大麦种(堆闷8h)(2)25 %使百克1ml拌5kg大麦种(堆闷8h)(3)2 %立克秀5g拌5kg大麦种(堆闷8h)(4)清水对照4个处理均重复3次 ,…  相似文献   

9.
杂交水稻新品种对稻瘟病抗性的比较试验雷邦海,陈晓军,吴志军,杨胜平,杨凯(贵州省岑巩县农业局植保站557800)稻瘟病(PyriculariaoryzaeCav)是我县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近年来,由于全县主要栽培品种汕优63、D优63和Ⅱ优63等种植...  相似文献   

10.
茶赤叶斑病的发生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1988-1994年对茶赤叶斑病的发生规律进行了研究。室内培养表明,22,24,26,28℃等4个处理均适宜病原菌的生长发育,离体插枝接种显示,品种间有抗性差异,且以晚间接种发病率高。该病流行程度与5-7月3个月的平均RH(X1)呈正相关,与8月份雨日数(X2)呈负相关,其综合影响的二元回归式为Y=-37.3842+0.6471X1-0.7079X2,rY1.2=0.8274,rY2.1=-0.  相似文献   

11.
广东水稻橙叶病发病条件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离体条件下,植物激素NAA和ABA对稻瘟病菌的孢子萌芽没有影响,ABA对菌丝生长也没有影响,NAA对菌丝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在稻株上,NAA能减轻稻瘟病的发生,且对烯丙异噻唑有增效作用;ABA则加重病害的发生,对烯丙异噻唑有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12.
四种杂交稻组合对白背飞虱种群消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13.
氮肥对水稻品种-稻瘟菌小种相对寄生适合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择具有不同抗病性水稻品种-稻瘟菌小种组合,在室内、田间分别设7个、3个不同氮肥水平,测定不同组合不同氮肥水平下品种-小种相对寄生适合度,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施氮量对品种小种相对寄生适合度的影响较小。相对寄生适合度可以作为一项较为稳定的参量用于水稻品种与稻瘟病小种互作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丁草胺等除草剂对水稻生理生化的影响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在盆栽水稻上用丁草胺、恶草酮、二氯喹啉酸、灭草松等进行土壤或茎叶处理,测定了药后水稻的伤流量、叶鞘内游离氨基酸含量、蔗糖含量、总酚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丁草胺、二氯喹啉酸处理后5、10、15d水稻的伤流量均比对照低,20d后则比对照高,说明药后早期根系活力被抑制;各处理的水稻叶鞘内游离氨基酸含量均比对照有所增加,而蔗糖含量则均比对照减少,其中丁草胺(60%EC,1350ml/hm^2)处理后10、16d及恶草酮(12%EC,1350ml/hm^2)处理后16d的蔗糖含量比对照显著减少;丁草胺1350ml/hm^2、灭草松(48%SL)1500、3000ml/hm^2处理后稻叶鞘内的总酚含量有所下降,而其他处理则比对照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5.
广东水稻品种抗性与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变化动态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1991 ̄1995年对广东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及部分主栽品种抗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稻瘟病菌小种分布及发生动态相对稳定,优势种群为ZB群,ZC群;优势小种为ZB13、ZB5、ZC13和ZB1,不同生态稻区优势小种有差异。品种间具有不同的抗性水平,本省育成推广的主栽品种对稻瘟病属中等的抗性水平,个别品种抗性偏低,属于中感至感。粳籼89等的抗病性逐年下降,这些主栽品种抗性丧失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原有小种的  相似文献   

16.
作者针对水稻抗瘟育种中“旱地稻瘟病圃”易受气候生态等条件的影响,导致年际间发病的稳定性和能否发病的安全性,改进以往喷雾接种或利用病区自然诱发法,采用活体病株持续接种,和人为小气候控制等措施,完善成一套发病系数高且稳定,方法简便实用,病圃容量大,鉴定结果可靠性强的综合技术措施,在连续几年试验中鉴定筛选出一批利用价值较高的种质资源和抗病性较好的系统材料。  相似文献   

17.
防治双季晚稻矮缩病,采用连片种植,改进耕作栽培方法,选用抗(耐)病品种等农业技术措施,再在本田初期及时治虫1—3次,能达到80%以上的防病效果。不用农业防治,单在本田初期及时治虫1—3次防治效果为59.6%。但对小面积晚稻,在本田初期于介体昆虫迁飞高峰期及时治虫2—4次,防病效果也能达到80%以上。欲使晚稻后期的株发病率分别控制在1%、3%和5%以下,其本田初期防病治虫的指标是:当介体昆虫的带毒率为2.5%时,分别为每百株苗虫量4、12和22头;而当介体昆虫的带毒率为5%时,分别为每百株苗虫量2、6和10头。  相似文献   

18.
水稻生理抗病的研究:稻株淀粉与稻瘟病发生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株淀粉含量与稻瘟病的发生规律是明显的,有密切相关的。水稻一生,有二个时期稻株淀粉含量较少,一个是分蘖期,一个是抽穗期,而这二个时期又是最易感染稻瘟病的时期。因此,稻瘟病的发生与水稻生理有着内在的特殊关系,总的规律是稻株淀粉(在这二个时期)含量高,稻瘟病轻,反之则重。稻株淀粉含量与水稻品种的抗性有关,而且,对于气候、栽培等因素也有相互关系,而这些因素与稻瘟病的发生又有密切的关系,在几个因素中,品种的抗性是内因,而气候、栽培对于水稻属外因。然而,外因可以促使品种的抗性产生变化。因此,品种的抗性应该有两个含义,一是品种本身的(基因)抗病,另一种是外界因素给予的抗病能力,而了解稻株淀粉,掌握水稻的生理规律,对于预测预报和加强综合防治都是有实践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如何进行抗瘟育种,尤其对如何进行稻瘟病自然诱发鉴定提出了一些见解和建议,如不主张重氮施肥,不主张长期灌水等,对指导今后工作有一定值价。  相似文献   

20.
 苗期鉴定了鉴别品种和33个品种对59个菌株的反应。用生物间遗传学的方法,探讨了稻瘟病菌致病力的变异和品种的抗病性及抗病品种的利用价值。结果表明,同一生理小种对鉴别品种以外的品种的致病力不完全一致,回接21个菌株有8个(38.9%)不能使来源品种感病;测定品种对多菌种反应的毒力频率比测定抗小种数更有意义。当家品种汕优63、汕优64,红突31等毒力频率均低于0.3,抗性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