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002年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提出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的概念和动态保护理念,旨在建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及其有关的景观、生物多样性、知识和文化保护体系,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与保护,使之成为可持续管理的基础。自此以后,特别是在全球环境基金的支持下,GIAHS的概念和保护理念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国际组织的认可,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项目试点地的积极探索,不仅使遗产地农业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而且促进了遗产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根据中国已被列入GIAHS的11个项目点及其保护工作,从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景观多样性以及文化多样性5个方面分析了农业文化遗产地农业生物多样性的特征,阐述了农业文化遗产地农业生物多样性利用的生态学思想以及原则,最后从建立监测和评估体系、强化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管理的研究、建立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激励机制、建立农业文化遗产地自我维持和持续发展机制等4个方面,提出了农业文化遗产地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2.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粮食与生计安全评估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与发展过程中,维持遗产地的粮食安全与生计安全是各方关注的重点。然而,当前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保护中均缺乏对该领域的深入探讨。因此,本研究以可持续生计理论为基础,尝试建立了适用于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粮食与生计安全评估框架,分为粮食安全评估与生计安全评估两大部分。在粮食安全评估体系中,以物质产品的产量安全、质量安全和多样性保障为核心,建立了涵盖食物性产品产量、支持性物质产品产量、食物性产品质量、生产环境质量、食物性产品多样性和支持性物质产品多样性等6个方面的16项基础性评估指标;生计安全评估体系则充分考虑了农户生计的环境背景、基本状况和发展方向,从外部环境背景、家庭环境背景、家庭生计资本、家庭生计成果、家庭生计策略和区域政策制度等6个方面构建了18项基础性评估指标。研究结果既可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领域的农户生计研究提供支撑,也可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与保护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卷首语     
正对于中国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事业, 2005年注定是一个值得记住的年份。2005年5月,在原农业部国际合作司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联合国大学以及浙江省、青田县有关部门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成功将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推荐为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拟申请的全球环境基金(GEF)项目——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动态保护与适应性管理的项目试点。6月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就此专门作出批示;6月9—11日,在杭州和青田分别召开了项目启动会和授牌仪式。自此,以系统性、活态性为主要特征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正式起步。  相似文献   

4.
中国GIAHS保护试点: 价值、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中国农业文明历史悠久,留存了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它们不仅体现了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同时也对全球可持续农业产生积极影响,并成为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基础。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发起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项目,旨在对全球重要的、受到威胁的传统农业文化与技术遗产进行保护。目前我国已有4个GIAHS保护试点,即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云南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江西万年稻作文化系统和贵州从江县侗乡稻鱼鸭系统,2个候选试点,即云南普洱古茶园和茶文化及内蒙古敖汉旱作农业系统。本文基于FAO对GIAHS项目价值标准的解释,系统梳理了这6个试点的概况、价值、面临的威胁以及保护建议等,以期为我国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指导依据。GIAHS的价值主要包括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社会和文化价值、科研与示范价值等。目前农业文化遗产面临的主要威胁包括比较效益降低、适龄劳动力大量外流、现代观念的冲击和多重价值认识不足等。文章还提出了对GIAHS试点保护的建议,主要为引入动态保护途径,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宣传力度,建立科学的保护理念;完善制度建设,形成可持续的保护机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建立多方尤其是社区参与机制以及建立农业文化品牌,形成动态的保护机制等。  相似文献   

5.
[目的] 定量研究河南省沿黄干流地区2000—2018年社会—生态—生产景观恢复力的演化特征,指导沿黄地市社会生活,生态资源环境与农业生产活动的协调发展。[方法] 通过构建SEPLR (social-ecological-production landscape resilience,社会—生态—生产景观恢复力)评估框架,运用有序加权平均法设置情景偏好,绘制不同政策引导下恢复力预测图。[结果] ①从总体特征看,2000—2018年河南省沿黄干流地区SEPLR值为0.47~0.52之间,呈上升趋势,城市间空间差异逐渐增大,指数相似地区集中分布。②演化特征上,社会系统恢复力和生态系统恢复力缓慢增强,分别在0.14~0.65,0.08~0.30波动,生产系统恢复力变化微弱,在0.12~0.31波动;空间上,SEPLR及各子系统整体呈“中部强两边弱”的分布态势,层级结构具有集聚性。[结论] 河南省沿黄地市在“维持现状型”“生态优先型”“开发优先型”“农业优先型”4种政策情景下,“生态优先型”恢复力最高,未来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应考虑“生态优先型”政策引导。  相似文献   

6.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研究的优先领域、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指在经济、生态、技术、文化与景观等方面具有显著特征,并在农业与农村历史演进与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价值的传统农业生产系统,包括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认定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和中国农业农村部认定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China-NIAHS)。截至2020年6月底, FAO已经认定了62个项目,分布在22个国家;农业农村部已经发布了5批118个项目,分布在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与此同时,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及其保护也引起了越来越多不同专业领域的学者们的关注,并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与内涵、特征与价值、申报与管理、保护与发展等方面开展了研究,逐步形成了一个具有显著交叉特征的新的学科领域。本文从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内涵与特点出发,提出当前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研究的12个优先领域;从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需求出发,提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20个优先领域。结合过去15年来从事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研究与实践的体会,分析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3个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7.
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频繁发生的旱灾已成为限制我国西北半干旱区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气象因子.以甘肃省榆中县为例,基于农户问卷调查,结合GIS技术,从社会、经济和生态三个角度选择水分敏感因子,构建社会-生态系统,然后根据修正的脆弱度概念性模型计算出干旱环境下农户尺度上社会一生态系统恢复力,并对造成恢复力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榆中县农户社会生态系统对干旱的恢复力依赖于外部胁迫压力(干旱)和内部因素(社会,经济,生态)之间的相互作用.户人口数量、土壤湿度和土壤养分是3个区域农户社会-生态系统共同的水分敏感因子;而其它指标则属于局部区域农户社-生态系统的水分敏感因子.  相似文献   

8.
开展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识别与评估,有助于更好地识别其核心价值分布,了解其重要的生态、社会、文化等功能,并促进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多方参与,以促进其价值实现。本文是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构建及评估研究系列文章的第2部分,基于所构建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针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江苏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选择可行指标,以2016年调查与统计数据为基础,结合客观与主观评价方法,对其价值进行评估。结果表明, 2016年,江苏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总价值为685.81亿元,其中载体价值为363.09亿元,服务价值(即年度流量价值)为322.72亿元。服务价值中品牌价值111.74亿元,生态价值102.40亿元,产品价值72.57亿元,科技、社会、审美、文化、历史和精神价值36.00亿元。显然,江苏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是多类型的价值载体,其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能够反映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复合功能与全球重要性。以载体价值为基础,江苏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具有较高的产品价值,更具有丰富的生态价值与突出的品牌价值,值得管理者以此为基础进行针对性保护与品牌价值提升。该案例研究过程及其结果表明,所构建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能够适应具体遗产地系统特征,反映遗产地价值构成与价值分布,有助于遗产地基于价值提升进行有针对性的保护与管理,进一步与自然保护地管理体系建设相衔接,并能够通过指标选择与动态监测评价其价值变动,以服务于遗产的可持续管理。  相似文献   

9.
水文恢复力是流域或生态系统维持水文稳定性的重要参考指标,深入研究植被结构和水文恢复力之间的关系是未来在全球变化背景下生态水文学的重要方向。但目前水文恢复力对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等不同干扰方式的响应机制还缺乏系统的研究,水文恢复力的形成机制及其与植被结构的关系也尚无全面的认识。系统总结了当前水文恢复力的主要概念,从水分利用效率、Budyko框架的水平衡、植被景观结构变化与受到干旱干扰的恢复时间等不同角度总结了5种主要的算法,分析了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和植被结构对水文恢复力的响应特点并分析了水文恢复力发挥作用的内在机制。结果表明:(1)Budyko模式和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在水文恢复力的计算中具有重要价值;(2)在能量限制的流域,水文恢复力随着暖干化程度增大而减小;在水分限制的流域,水文恢复力随着暖干化程度增大而增大;(3)森林主导的流域比其他生物群落主导的流域具有更高的水文恢复力;(4)大面积森林采伐或者造林通常会降低流域的水文恢复力;(5)天然林、多样性较高的植被结构有利于维持较高的水文恢复力;(6)干扰条件下植被水分利用效率较高的流域有利于维持较高的水文恢复力;(7)流域植被类型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0.
徐梦洁  赵其国 《土壤》2000,32(5):240-243
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今国家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其中又以农业生产的不断增长、农业资源的持续利用、农业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作为人口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受到更加广泛的重视。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社会得以发展的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本首先分析了江苏省农业(粮食)生产的持续性,再对农业生产的效率进行评估,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Soil quality assessment has been recognized as an important step toward understanding the long-term effects of conservation practices within agricultural watersheds. Our objective was to assess soil quality within the South Fork watershed of the Iowa River using various indicators and assessment approaches. Soi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during 2003 and 2004 from 29 areas of 32 ha (80 acres) each along two transects traversing the watershed. Soil pH, Mehlich III extractable P, K, Ca and Mg,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EC), total organic carbon (TOC), and total N (TN) were measured. The Soil Management Assessment Framework (SMAF) was used to compute a soil quality index (SQI), while soil loss, the soil tillage intensity rating (STIR), N-leaching potential, and soil conditioning index (SCI) were determined for each sampling area using the 2003 version of the Revised Soil Loss Equation (RUSLE2). Overall, there were no soil fertility limitations within the watershed based on an average pH of 6.96 and extractable P and K levels of 36 and 162 mg kg−1, respectively. Soil loss, STIR, N-leaching, and SCI averaged 1.13 Mg ha−1, 68, 3, and 0.4, respectively. The SMAF analysis indicated soils within the watershed were functioning at 87% of their full potential. The lowest indicator score was associated with TOC (0.60) because the average value was only 28.4 g kg−1. The SCI and SQI indices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although since it used measured data, the SMAF appears to provide more information about the effects of management practices within the watershed. Soils in upper landscape positions had lower TOC and C:N ratios indicating an increased risks for both erosion and for nitrate leaching. Management of soils on hilltops may be the most effective way to minimize N and P losses within the watershed.  相似文献   

12.
Soil management practices can have negative or positive effects on soil quality. Our objective was to assess the effect of long‐term agricultural practices by evaluating selected soil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Soi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two depths (0 to 15 and 15 to 30 cm) within a native pasture and an adjacent agricultural field that was being used for three different crop rotations. Soil quality was quantified using aggregate stability, bulk density, soil texture and available water content as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pH,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organic matter and available phosphorus as chemical properties. The farmland soils were functioning at 71 and 70 per cent of their full potential at the 0‐ to 15‐ and 15 to 30‐cm‐depth increments, respectively, whereas those from the pasture were functioning at 73 and 69 per cent, respectively. The assessment showed substantial loss in soil organic carbon following 50 years of farmland cultivation. Tillage and fertilizer applications were presumably the primary reasons for weaker spatial dependence within farmland at the 0‐ to 15‐cm depth. Grazing was postulated as the main reason for weaker spatial dependence within the pasture soils at the 15‐ to 30‐cm depth. Overall, we conclude that 50 years of cultivation has not caused soil quality to decline to a point that threatens sustainability of the agricultural fields. Copyright © 2011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3.
自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启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项目以来,学术界对农业文化遗产研究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为系统考察和直观反映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研究的现状、热点和前沿,以"农业文化遗产"为主题,基于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筛选出2006—2019年相关文献共240篇进行文献计量和知识图谱分析。结果表明:2006—2019年,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大体经历了初步探索、快速增长和平稳发展3个阶段。在刊文载体上,已形成由《中国农史》《中国农业大学学报》《资源科学》《中国生态农业学报》《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等8种期刊组成的核心期刊群;在研究机构上,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南京农业大学等为代表的科研院所占据重要地位;在发文作者上,以闵庆文、王思明及其团队为引领而取得的成果最为丰硕;在研究内容上,多侧重于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旅游开发、价值评价等方面;在研究案例选择上,主要集中于拥有全球及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云南、浙江、江苏、贵州、广西等省;在研究方法上,仍以个案分析、定性分析居多。今后应继续深化农业文化遗产概念、分类、保护机制与模式等基础理论研究;拓展农业文化遗产时空动态演变、监测预警机制构建、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效应评估等新领域研究;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强"一带一路"、大运河、黄河流域、长江经济带等重点区域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不断拓宽研究视野,推进多学科理论、方法、技术集成和综合应用,打造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多元融合共同体。  相似文献   

14.
葡萄园文化遗产是《世界遗产名录》中数量最多的一类农业文化遗产.基于《世界遗产名录》中葡萄园文化遗产的有关信息,对世界葡萄园文化遗产的地理分布特征及其成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葡萄园文化遗产的入选时间跨度较小,其数量随着时间的变化呈阶段性递增趋势,2000-2005年是葡萄园文化景观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最为集中的阶段;葡萄园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呈组团状,但分布不均衡,主要以欧洲国家居多;葡萄园文化遗产的地理分布受生态因子、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对遗产的重视与保护程度、世界遗产评选的政策导向和行动等因素的影响.中国传统生态农业模式类型多样,潜在的文化价值巨大,借助“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平台,我国应该在全国范围内加快开展农业文化遗产的普查与价值挖掘工作,促进农业文化遗产地的生物-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申报世界遗产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15.
侗族地区的稻田养鱼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稻田养鱼农耕方式为侗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该地区稻田养鱼面临着许多威胁,如:杂交稻的推广、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技术需求提高和比较效益相对低下等。本文在分析该地稻田养鱼的历史、现状及面临的威胁和机遇的基础上,从政府重视、制定相关政策,创造条件尽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试点,编制保护与发展规划,探索替代性产业发展途径,开展相关科学研究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保护和发展稻田养鱼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一类典型的资源可持续利用保护地,其水土管理方式、知识体系、文化内涵等对于协调社区生计与生态保护具有积极作用。这类传统生计区域往往与自然保护地毗邻或在其范围内,对其蕴含的价值进行识别与保护,不仅是提升农业文化遗产管理的诉求,也能够支持自然保护地体系优化与功能区划管理。本研究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进行系统识别,基于农业文化遗产的广义概念与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狭义概念,借鉴多类型自然保护地与世界遗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自然资源资产等价值体系,从农业文化遗产的复合性、活态性与战略性特点出发,把握其核心价值,构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体系。在充分吸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自然资源资产价值核算、自然文化遗产价值评估、品牌价值评估等定量或定性评价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一套完整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货币价值评价方法。以系统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主要包括存在价值和潜在价值,其中存在价值以载体价值和服务价值为核心,服务价值则可细分为产品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等9类,25个具体指标。研究进一步提出存在价值的评价方法与潜在指标可能测算路径。构建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以及所提出的评价方法,可为以价值保护为基础进行农业文化遗产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为管理决策者在区域保护与发展协调决策中提供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为了保护具有全球重要性的传统农业系统,联合国粮农组织于2002年发起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倡议。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中国目前拥有的GIAHS数量最多,但也面临着GIAHS科学保护与有效管理的艰巨任务。作为遗产管理的重要内容,监测对提升遗产管理水平具有重要作用。科学有效的遗产监测不仅可以实现遗产自身的保护及其价值的维护,而且可以实现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然而,我国的GIAHS监测工作刚刚起步,尚未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GIAHS监测体系,也缺乏相关理论研究作为支撑。为此,本文在充分借鉴世界遗产监测经验与实践的基础上,对GIAHS监测概念与内涵、监测范围与内容、数据收集与管理等关键问题进行了详细阐述,并提出由三级监测网络、动态监测系统和两级巡视制度构成的GIAHS监测体系。动态监测系统是GIAHS监测体系的核心组成,包括监测范围、监测内容、监测方法、数据管理的多个方面。三级监测网络和两级巡视制度是GIAHS监测体系的基础保障,不仅有助于形成主动监测与监督巡视相结合的监测巡视机制,而且将监测数据汇交与评估意见反馈形成闭合回路,从而提高GIAHS保护与管理工作的科学性与系统性。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丰富GIAHS监测理论,进一步推动中国的GIAHS监测工作,也能为国际GIAHS监测提供中国经验。  相似文献   

18.
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国内外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状况,对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LUPEIA)和单个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SEA)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比较,指出了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与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异同,分析了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对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的借鉴意义,为进一步开展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