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土台原旱地小麦覆盖保水技术效果研究   总被引:27,自引:7,他引:27  
 针对黄土台原自然降水特点及农业生产实际情况 ,在已有研究基础上 ,以具有显著保水性能的地膜覆盖技术为中心 ,设计出旱地小麦自然降水高效利用新模式。研究表明 ,夏闲期采用地膜秸秆两元覆盖技术 ,可以把占小麦生产全年度 5 0 %的夏闲期降水最大限度地蓄积并保存于土壤之中 ,较传统耕法多蓄水 10 8.4mm ,蓄水率达73.2 % ;在此基础上 ,种麦时再应用起垄覆膜沟播技术 ,既可把夏闲期蓄积到土壤中的水分最大限度地保住 ,又可把小麦生育期的降水最大限度地蓄住 ,从而使旱地小麦的水分条件明显改善 ,增产效果显著 ,是黄土台原旱地小麦自然降水高效利用 ,实现高产、稳产的最佳模式选择。  相似文献   

2.
小麦增产技术规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溯 《农技服务》1996,(8):12-13
<正> 青岛市小麦生长期降水量230毫米左右。仅占全年降水770毫米的29%,远远不能满足小麦高产对水分的需要。加上土壤肥力低下,成为我市旱地小麦低产的主要原因。通过近几年旱地小麦综合增产技术的实践证明:只要播种前底墒充足.生长期又有一定量的自然降水,栽培措施得当,同样能夺取高产。为了把我市小麦生产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根据以往的试验和实践经验,我们制定了一套适合我市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规范,现介绍如下,供各地参考。  相似文献   

3.
《山西农业科学》2017,(4):561-566
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休闲期深翻下全膜覆盖与生育期覆膜播种对土壤水分、小麦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旨在明确旱地麦田休闲期深翻覆盖调控技术的蓄水保墒效果,为旱地小麦蓄水保墒综合栽培技术提供新途径。结果表明,休闲期深翻下全膜覆盖较不覆盖可显著提高播前0~280 cm各土层土壤蓄水量、越冬期—抽穗期0~300 cm土壤蓄水量,可提高穗数、穗粒数、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深翻下全膜覆盖配套膜际条播方式较沟播、条播可显著提高越冬期—抽穗期0~300 cm土壤蓄水量、水分利用效率,可提高穗数、穗粒数,产量提高57.6%,可提高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谷醇比、蛋白质产量。总之,旱地麦田休闲期深翻下全年覆膜技术有利于蓄积休闲期降水和有效利用生育期降水,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最终提高小麦产量及品质,是适合旱地麦田采用的一种蓄水保墒综合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4.
频繁的旱灾是制约洛阳旱地小麦生产的重要因素。为此,通过采用塑料管填土种植、无色塑料棚控制小麦生育期内的土壤底墒水及各次模拟降水的特殊栽培技术,研究了不同土壤水分对旱地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旱地小麦生育期间保证充足的水分供应对其产量影响极大,且在降水相同条件下,底墒水增加,小麦产量亦随之提高。因此,在丘陵旱地小麦生产中应特别注重蓄水保墒技术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丰县年降水量约780毫米左右,其中在小麦生育期间的降水量是200~220毫米,仅为小麦需水量(400~500毫米)的一半,因此必须进行灌溉才能满足小麦高产的需要。1980年前后,丰县100万亩小麦中的30万亩产量超过350公斤/亩的高产田,就是按常规方法浇水3~4次、用水400~450毫米(降水和灌  相似文献   

6.
秸秆覆盖对旱地土壤水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干旱干半旱区实施秸秆覆盖技术,具有多方面的功效,其中蓄水保墒、改土肥田效果明显。研究表明:小麦、玉米秸秆覆盖在全生育期土壤含水量可提高2~5个百分点,水分利用率提高25%左右。  相似文献   

7.
小麦抗旱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1.早耕深耕,精细整地。旱地小麦在生育期所需的水分,主要靠自然降水,水是旱地小麦增产的基础,旱地小麦生产的中心环节是蓄水保墒。在前作收获后要及时深耕松土,耕深25~30cm,使土壤疏松,多藏雨水,减少蒸发和流失。早耕的另一优点是利用气温高、水分足来加速翻埋的杂草和残留的茎叶的腐烂。播种前精细整地,使耕层松软,播种后用粗肥覆盖,减少水分蒸发,保墒蓄水,为全苗齐苗壮苗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正据吉林市农委日前通报,今年吉林市春耕生产总体形势呈现"天气好、农资足、措施实"特点,为取得全年粮食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天气好。从气象条件预测,今年属平丰气象年景。去年11月至今年4月初,吉林市平均降水90.6毫米,比历年同期多28.7毫米,比上年同期多30.5毫米。预计4~10月份气温稍高,降水稍多。作物生长季5~9月热量条件和水分条件充足。吉林市目前蓄水86.2亿立  相似文献   

9.
雨水是旱区农业生产的主要水源,发展集雨灌溉农业是一种主动抗旱的高效用水方式。就我国黄土高原地区而言,总土地面积62万公顷,年均降水443毫米,总量达2757亿立方米,是其当前地下水地表水资源量的9.2倍。由于旱区降水年际和年内分配不均,水分供需错位常导致作物受旱;暴雨季节严重的水土流失又引起土壤侵蚀和退化,降水利用率和农田用水效率低下。目前黄土高原大部分地区降水利用率仅为40%左右。小麦生育期降水为其需水量的1/4~1/2,生长旺盛的拔节期缺水90毫米多。因此,发展雨水集蓄,在作物需水关键期补灌的潜力巨大,是解决水土…  相似文献   

10.
不同降水年型旱地小麦覆盖对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目的】明确旱地麦田休闲期覆盖的蓄水增产效果和生育期覆盖播种的节水增产效果,探索旱地小麦不同降水年型休闲期覆盖和生育期覆盖的保水技术新途径。【方法】于2011-2014年在山西闻喜县开展大田试验,以休闲期覆盖渗水地膜与不覆盖为主区,以生育期膜际条播、条播为副区,研究覆盖对旱地麦田3 m内土壤水分、小麦产量构成、水分利用效率和节水增产效率的影响。【结果】休闲期覆盖较不覆盖处理提高了播种期0-300 cm土层土壤蓄水量,丰水年达40-41 mm,平水年达55-58 mm,欠水年达70 mm,且欠水年更有利于蓄积土壤水分于深层,显著提高了不同降水年型休闲期土壤蓄水效率,达到20%以上,其覆盖的蓄水效果可延续至孕穗期,且生育期配套膜际条播效果更佳。休闲期覆盖较不覆盖处理显著提高小麦穗数、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产量提高20%以上,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5%以上,且生育期配套膜际条播小麦穗粒数、千粒重也显著提高。结果还表明,休闲期覆盖处理小麦播种期土壤水分每多蓄1 mm,丰水年小麦可增产21-27 kg·hm-2,平水年可增产16-18 kg·hm-2,欠水年可增产13-24 kg·hm-2,且休闲期覆盖条件下,生育期膜际条播播种对产量的提升有较大的调控作用。生育期地膜覆盖保水后,旱地麦田节水、增产效果提高,单位粮食生产节水量提高10%以上,消耗1 mm土壤水分产量提高11%以上。【结论】旱地小麦休闲期覆盖有利于蓄积休闲期降雨,改善底墒,尤其欠水年蓄水效果更佳,有利于提高小麦花前土壤水分,促进有效穗数的形成,提高产量,且生育期膜际条播播种效果更佳。底墒充足时,生育期膜际条播播种有利于提高旱地麦田的节水增产效果,而欠水年底墒不足时,会导致水分浪费和减产。  相似文献   

11.
旱塬地施用有机肥的保水培肥效果及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1993 ̄1995年在陇东旱塬地的3a定位试验结果表明:旱地施用有机肥具有明显的培肥作用和蓄水保墒效果,平均每公顷施有机肥112500kg,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磷、钾含量试验后比试验前分别提高了36.4%、21.7%、49.7%、16.2%和44.2%,0 ̄60cm土壤含水量比对照增加5.5mm;每毫米降水多生产小麦1.83kg,水分效率提高22%;小麦增产15.8%,施肥量与产量之间呈显  相似文献   

12.
黄墩镇属南方冬麦区长江流域早中熟冬麦亚区,气候特点:年平均气温15~17℃,全年平均降水1 350毫米左右,小麦生育期间降水量300~800毫米,无霜期241天.由于本地以种植水稻为主,小麦生产是小季,不为人们重视.因此,小麦产量不高,一般不超过300千克/公顷.为此,我们对黄墩镇小麦低产原因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增产措施.  相似文献   

13.
多年来,干旱地区枣树栽培的制约因素,主要是土壤含水量低的问题,压膜蓄水技术是挖掘立地潜力,充分利用有限降水等自然资源,蓄水保墒,提高地温,调节微生态环境,提高幼苗成活率,促进树木快速生长、早挂果、早丰产的新技术。经过试验,在年降雨300毫米左右的情况下,成活率可达98%以  相似文献   

14.
《现代农业》2005,(3):16-16
1郾站秆扒皮晾晒。当玉米进入熟期,籽粒含水量在40%左右时,是降水适期。方法是把玉米棒皮扒开,扒到底,使棒外露晾晒20天左右,可把水分降到16.3%左右。2郾晚些收获。为降低水分可适当推迟收获10天左右,玉米经风吹日晒,使其自然降水。此法可把玉米水分降到20%左右。3郾晾晒铺子。  相似文献   

15.
安徽淮北5~9月多年(1959~1989年)平均降水量为566~640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74%左右,利于发展麦茬稻生产。但旱涝频繁,6~8月平均降水相对变率虽为全年最小,仍在50%左右,麦茬稻本田期(6~9月)平均需水量为572~628毫米,80%保证率降水量的水分供需差仍为105~180毫米左右,泡田还需水150毫米。泡田和水层灌溉期间稻田渗漏量最少为200毫米,有效雨量系数若以0.5计,常年麦茬稻本田每亩需灌400~500方。从水分供需差分析,淮北东部较适于发展水稻生产。淮北发展水稻生产还必须根据水利和能源条件,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并大力推广节水栽培。  相似文献   

16.
<正> 离石县黄土丘陵区属晋西旱农区,干燥度在1.23左右,多年平均降水量450—500毫米,但年际降水量变幅较大,降水量最少年份仅249.9毫米,与多雨年相差483.8毫米。在此类地区如何根据土壤贮水、降水可能达到的最高产量进行经济合理的施肥,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壤降水,做到增产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在这方面摸索一些规律,1984—1985年在离石县穆问村进行了谷子不同产量水平的耗水量与土壤水分动态的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17.
旱地红小豆双沟覆膜集水高产栽培技术,适宜于川台、涧、原、坝梯地推广,能够充分利用有限的天然降水,将无效降水转为有效降水,提高水分利用率,并获得高产、高效,一般亩产可达70-100 kg。  相似文献   

18.
云南年均降水量1100毫米左右,但降水季节分布不均,特别是2~5月,是多种特色经济林萌芽生长、开花结果、果实膨大期,也是对水分需要最多的时期.但此时正值云南旱季,降水极少,山区缺乏灌水条件,不能满足其对水分的需求.根据笔者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初步总结出云南山区特色经济林旱作栽培技术,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旱地春小麦秋季覆膜(简称春膜秋覆)穴播栽培技术是定西县农技中心科技人员针对本区降水多集中于夏秋两季,休闲期土壤水分蒸发量大,春旱严重,常造成春小麦不能适时覆膜播种或播种后出苗不全,导致地膜小麦增产不增收的实际问题而提出的一项主动抗旱增产新技术。该项技术的关键是改旱地春季覆膜为上年秋季覆膜,把解决春旱问题的重点放在保蓄秋季降水和抑制冬春蒸发上,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每hm2可增产小麦450~600kg,增产率为12%~18%。 1 增产效果 1998~1999年示范结果表明,春膜秋覆的增产效果十分显著。1998年在馋口乡赵家铺村和青岚乡符家村种植的0.8hm2秋膜春小麦平均单产为4 260kg/hm2,比春膜小麦增产510kg/hm2,增产率为13.6%;比露地春小麦增产1 020kg/hm2,增产率为31.5%。1999年在四季连旱情况下,馋口乡赵家铺村和团结乡小山村示范种植的11.3hm2秋膜春小麦仍取得显著的增产效果,平均单产达4 443kg/hm2,比春膜小麦增产570kg/hm2,增产率为14.7%;比露地春小麦增产1 296kg/hm2,增产率为41.2%。 2 增产机理 2.1 蓄水保墒,水分利用率高 小麦春膜秋覆穴播栽培技术通过最大限度地保蓄天然降水,提高播前贮水,减少休闲期土壤水分无效蒸发损失,从而显著提高水分利用率。据测定,播种期0~20cm土壤含水量秋覆膜为15.6%,比露地对照高4.8%;苗期0~20cm土壤含水量秋膜小麦为13.2%,比春膜小麦高2.4%,比露地小麦高3.2%。另外,就水分利用率而言,秋膜小麦为18.1kg/(mm.hm2),春膜小麦为15.7 kg/(mm.hm2),露地小麦为12.9kg/(mm.hm2),由此可见,秋覆膜能显著提高旱地小麦的水分利用率。  相似文献   

20.
基于微地形的黄土侵蚀沟壑农林复合经营系统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山西农业科学》2017,(2):242-246
黄土流域侵蚀沟壑区水土流失问题长期得到人们关注。采用蓄水原理和农林复合经营系统原理,结合复杂系统理论,基于微地形分析方法,以山西省寿阳县三眼井小流域的2条典型黄土侵蚀沟壑为例,探索接近自然的农林复合经营系统模式。结果表明,黄土侵蚀沟壑治理的关键是蓄水保水,水分行为过程遵循补给-排出序列规律;采用高分辨率影像叠加大比例尺地形图进行微地形分析的方法,可以准确地识别平地-陡坎和田面-田坎序列,进而合理配置植物材料;这种应用微地形分析的方法提出的农林复合经营系统模式符合黄土侵蚀沟壑的自然蓄水规律,可以正常发挥黄土侵蚀沟壑蓄水功能。以蓄水为核心的农林复合经营系统模式,是从根本上治理黄土侵蚀沟壑的有效途径,从而实现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的生态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