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春小麦新品种陇20是甘肃省农科院粮作所用“0103”作父本、“832-748”作母本杂交选育而成。在1997-1999年全省水地春小麦区试中,3a14点(次)平均折合产量5299.05kg/hm^2,比对照品种陇春15增产2.81%;苗期、成株期对条锈病主要生理小种条中25、29、30号免疫,对条中31号中感,对HY-Ⅲ和混合菌中抗至中感,轻感白粉病;生育期102d,白穗、长芒,红粒、粉质,籽粒含粗蛋白14.56%、赖氨酸0.52%、淀粉63.24%、灰分1.76%。适宜在甘肃省定西县、临洮县、渭源县、会宁县、榆中县、陇西县、岷县与临夏州的山地和永登县泰川乡、皋兰乡的旱地及宁夏回族自治区的西吉县、贺兰县等生态条件相似的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2.
在引大灌区进行了春小麦新品种陇春23号播种期、适宜施肥量及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在引大灌区,陇春23号的适宜播种期为3月15—20日;在施纯氮112.5kg/hm^2(基肥、苗肥、拔节肥分别占50%、30%、20%)的条件下,保持基本苗52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为7434.8kg/hm^2。  相似文献   

3.
4.
抗旱丰产春小麦新品种陇春40号选育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陇春40号是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以陇春8139/陇春8号为母本、68-73-20为父本杂交,经系谱法选育而成的抗旱、丰产春小麦新品种。2016—2017年参加甘肃省旱地春小麦区域试验,2 a 10点(次)平均折合产量2 625.45 kg/hm2,较对照品种西旱2号增产10.39%。2018年参加甘肃省旱地春小麦生产试验,5试点平均折合产量为2 206.35 kg/hm2,较对照品种西旱2号增产23.09%。陇春40号属春性中早熟普通小麦,生育期100 d,平均株高87 cm,平均穗粒数24.5粒,千粒重43.79 g,容重780 g/L。穗长方形,红粒角质。籽粒含粗蛋白(干基)156.4g/kg、湿面筋352 g/kg,面团吸水率61.3 mL/100 g。抗病性强,抗旱、耐瘠薄,落黄好。适宜在甘肃中部旱地春麦类型区及生态类似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5.
6.
利用2010、2011年甘肃省西片水地春小麦区域试验数据,采用方差分析、高稳系数及Shukla变异系数分析法,对春小麦新品种陇春30号的丰产稳产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陇春30号产量构成三要素相互协调,丰产稳产性好,适应性强,增产潜力大。  相似文献   

7.
春小麦新品种陇春21是甘肃省农科院粮作所采用单倍体育种方法而成的优良品种。该品种籽粒含粗蛋白16.13%、赖氨酸0.53%,丰产,稳产好。抗条锈病和白粉病。在1997-1998年甘肃省东片水地春小麦良种区试中,平均折合产量5180.7kg/hm^2比主对照品种陇春15增产3.39%,比副对照品种高原602增产5.86%。适宜在兰州、临夏和渭源等地种植。  相似文献   

8.
9.
在兰州市进行了春小麦新品种陇春31号播期和播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播种日期的推迟,陇春31号的籽粒产量逐渐降低,其适宜的播期为3月8日左右;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陇春31号的籽粒产量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适宜的播种密度为645万粒/hm2左右.  相似文献   

10.
饲用甜菜陇饲1号丰产栽培技术@刘文祥 @陈铎 @李文皋 @陈杰新 @李世勤~~  相似文献   

11.
杨卓飞 《安徽农业科学》2012,(13):7684-7686,7702
[目的]研究栽培措施对佳早1号产量及构成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小区间筑小田埂,并覆盖地膜,排灌分开,每个小区面积是14 m2,栽插规格是20 cm×20 cm,每丛插4本。共进行播栽期试验、栽植密度试验、不同N肥水平试验、N肥施用比例试验。[结果]不同播栽期对佳早1号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不大,在不影响晚稻安全齐穗的前提条件下,佳早1号的播栽期可比当地正常时期推迟10 d左右。不同栽植密度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栽植25、30和36丛/m2处理间的产量无显著差异,但比21.43、18.37丛/m2处理增产显著或极显著;以获取最大效率的高产为目标,现行适宜的栽植密度为25~30丛/m2(19.8 cm×16.5 cm至19.8 cm×19.8 cm)。不同N肥水平现行适宜的施N量为150~195 kg/hm2;比较各处理的产量构成看出,适量施N量的处理穗多穗大,单位面积总粒数多,结实率高;施N偏少的处理,穗数较少,单位面积总粒数少,引起减产;施N偏多的处理,虽然穗也多,单位面积总粒数多,但由于结实率偏低而减产。基蘖、穗粒肥比8∶27、∶36、∶4各处理之间的产量无显著差异;从平衡施肥的角度出发,现行适宜的基蘖、穗粒肥比例可选7∶3。[结论]该研究可为佳早1号在宁德市的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12.
玉米高产组合式栽培技术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研究了玉米二比空下组合式栽培的产量表现。结果表明,在3000株/667m^2密度下,二比空双株栽培的产量为660.4kg/667m^2,比单株清种对照增产17.2%;3株栽培的产量为675.9kg/667m^2,比单株清种对照增产20.0%。在二比空密度相同栽培条件下,随着穴距的增加以及每穴株数的增加,其产量也相应增加,说明组合式的栽培方式是增产的重要技术。品种间在组合式栽培中的产量表现不尽一致,玉米杂交种中科10在4种密度下均表现优良,其平均产量为744.6kg/667m^2,分别比盛单67和盛单07—11增产22.2%和10.8%,其次为盛单07—11,平均产量672.0kg/667m^2,比盛单67增产10.3%。  相似文献   

13.
水稻新品种鄂糯8号保优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解决鄂糯8号在生产过程中栽培方法不当、配套措施跟不上和品种退化等原因而导致的未能充分发挥优质高产性状的问题。[方法]于2004~2007年对水稻新品种鄂糯8号进行保优高产栽培技术与示范研究。[结果]结果表明:保优增产栽培技术对鄂糯8号具有明显的保优、增产和增效作用,作双季晚稻栽培其平均产量达6758.8~6830.4kg/hm2。[结论]该保优高产技术为鄂糯8号的优质高产提供了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4.
冀杂谷8号是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选育的抗咪唑啉酮、抗逆丰产性突出的优质夏谷杂交种。为了明确冀杂谷8号的高产配套栽培技术,充分发挥该杂交种的高产优势,2018年在石家庄市藁城区对影响产量较大的播期、密度、施肥条件等配套栽培措施以及穗腐病防治时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石家庄地区,冀杂谷8号的适宜播期为6月27日,适宜留苗密度为52.5万株/hm~2,适宜的底肥施肥条件为生物有机肥2 250 kg/hm~2+氮磷钾复合肥600 kg/hm~2,预防穗腐病的适宜喷药时期为抽穗期。以此为基础组配冀杂谷8号夏谷区高产配套栽培技术,可以全面发挥该杂交种的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15.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和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对洛玉4号玉米新品种进行密度和N、P、K不同配比的优化施肥模式试验。结果表明:洛玉4号高产种植最适宜密度为6~7万株/hm2左右,高产栽培应在稳定穗粒数的基础上增加穗数。洛玉4号最高种植效益时的N、P、K最佳使用比例为N∶P2O5∶K2O=1.82∶1∶1.19,具体使用量为N 270.4 kg/hm2,P2O5148.3 kg/hm2,K2O 177.2 kg/hm2。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加工型黄瓜钦育一号的特征特性,总结了其高产栽培技术,主要包括地块选择、播种育苗、整地移栽、肥水管理、田间管理、花期管理、病虫害防治、适时采收与取种等内容,以期为黄瓜的栽培与管理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7.
鸡腿菇是一种营养保健价值较高、市场前景广阔的珍稀食用菌。该试验主要从品种选择、原料配方、栽培模式几个方面研究了鸡腿菇栽培新技术。结果表明:鸡腿菇菌株特白33和特白39产量高,品质优,适合在安庆地区栽培推广。在栽培配方上,用部分稻草代替棉子壳栽培鸡腿菇,可充份利用当地丰富的稻草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在栽培模式上,室内箱栽模式优于室外袋栽模式,是鸡腿菇栽培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超级稻龙粳21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龙粳21是以龙交91036-1//龙花95361/龙花91340方式配组,接种其F1花药离体培养选育而成。2008年审定推广,2009年被农业部确认为超级稻。通过高产栽培,在生产中表现为丰产、出米率高、秆强抗倒、抗稻瘟病、耐寒性强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蚕豆是一种营养丰富、经济价值很高、用途十分广泛的作物。它的蛋白质含量高达28.2%,低于黄豆,高于猪肉。淀粉含量49%,脂肪含量6.8%,营养丰富,人们喜食爱吃,既可作粮食蔬菜,又是食品制造工业原料。100克蚕豆含维生素13.039毫克,其中维生素B0.27毫克,超过大米和小麦,也是出口创汇的主要农产品,蚕豆出口占青海省出口物资的50%以上。  相似文献   

20.
黑糯玉米是一种保健果、蔬玉米,其口感粘、甜、香、纯美,色泽艳丽精致,穗型独特,其营养品质更是上乘。研究表明:黑糯玉米籽粒富含水溶性色素以及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植物蛋白、各种氨基酸、果胶、果糖等,Fe、Zn、Ca、Cu、Mn的含量比普通玉米高17%~80%,尤其是重要保健元素硒十分丰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