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探查扬子鳄人工种群的繁殖能力,对1996~2005年安徽省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的亲本鳄和子一代鳄繁殖情况进行观察和研究。经过对其繁殖参数的统计分析,得出亲本鳄与子一代鳄在卵的短径和重量、窝卵数、卵受精率和孵化率、出壳一周内雏鳄的死亡率以及雏鳄生长量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即子一代鳄的繁殖能力与亲本鳄的相同。该结果表明目前圈养扬子鳄的繁殖能力尚未降低。  相似文献   

2.
朱鹮(Nipponia nippon)是世界上最濒危的鸟类之一,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1981年5月,朱鹮在中国陕西洋县重新出现以来,种群数量有了很大的增长,但在朱鹮人工繁殖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难题。2012年3月22日,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繁殖研究中心的10羽朱鹮在上海野生动  相似文献   

3.
自1981年5月在陕西省洋县重新找到近二十年未见的朱鹮,至今已10年了。这10年中,在林业部和省、地、县政府及主管部门的重视支持下,经过保护管理及科学工作者的辛勤努力,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不但使朱鹮这一濒临灭绝的鸟类及其栖息地得到了有效的保护,而且种群数量也由发现时的7只增加到了五十多只(繁殖累积数),成绩是十分显著的。朱鹮的保护不仅为全国所注目,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  相似文献   

4.
陕西省林业部门透露,为缓解世界上最濒危的鸟类之一朱鹮野生种群的状况,陕西省实施的野化放飞试验已经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5.
中国黑叶猴圈养种群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喜凤 《野生动物》2014,(3):267-270
应用种群管理软件SPARKS 1.6及PMX对中国黑叶猴圈养种群的现状进行了统计分析。截至2012年12月31日,黑叶猴谱系记录了574只个体,目前种群存活个体数量为318只,分布在34家动物园或机构中。圈养种群野外捕获个体主要来源于20世纪70-90年代,目前保持稳定状态。圈养出生个体数则一直保持上升状态,是维持黑叶猴圈养种群增长的主要来源,2012年圈养出生数量占种群总数的87.4%。种群周期增长率λ=1.042,性比M:F=1:1.04,目前种群中能够繁殖的个体共1 10只(♂48只,♀62只),显示为一个增长的种群;黑叶猴国内圈养种群有58个建立者,基因多样性GD=96.67%,平均近亲系数F=0.0207。建议增加各机构之间的合作繁殖,避免小种群的近亲繁殖,保证黑叶猴圈养种群的自我维持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李斌  天庆 《野生动物》2002,23(3):2-3
被誉为“东方宝石”的世界濒危珍禽朱鹮,经过科技人员20年的精心保护和管理,使野生朱鹮种群和人工饲养朱鹤种群有了较大的发展。目前,秦岭南麓洋县的野生朱鹮种群数量达 145只,洋县的省人工救护饲养中心有朱鹮达143只,北京动物园朱鹮馆人工饲养繁殖朱鹮28只,另外日本佐渡朱鹮饲养中心有朱鹮18只。世界朱鹮种群数量已达334只。 20世纪初,朱鹮广泛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前苏联等亚洲东部国家,20世纪30年代后,由于森林被砍伐,环境恶化、朱鹮在一些国家己销声匿迹了,甚至于灭绝。1960年世界鸟类保护会议…  相似文献   

7.
雏朱鹮大肠杆菌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朱鹮(Nipponia nippon)为鹳形目、鹮科、朱鹮属、鸟类,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该鸟属晚成鸟,孵化期28d,育雏期45d。卵为淡青或浅褐色布满大小不规则褐色斑点,壳较厚,不易光照检查受精与否,人工孵化的初生雏朱鹳体质较弱,抵抗力差.易患各种传染疾病。2002年在人工孵化过程中.在同一孵化箱中先后孵出的5只雏朱鹮发病死亡.发病率100%,对发病雏朱鹮立即进  相似文献   

8.
东方白鹳国内圈养种群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珺 《野生动物》2011,32(5):273-276
应用种群管理软件SPARKS 1.5及PM 2000 v1.214对东方白鹳的国内圈养种群进行统计分析。在有记录的36 a人工圈养的历史中,野外捕获个体在1975~1999年间是构成圈养种群的主要部分,自1984年首个圈养个体出生后,圈养出生个体数量以年平均增长率15.10%速度增长,至2000年取代野外捕获个体数量,成为目前种群发展的主要力量。截至2009年12月31日,我国共有61家动物园或机构圈养了375只东方白鹳个体。种群周期增长率λ=1.0311,性别比例为雄性:雌性=0.927 8,现有种群中能够繁殖的个体共25只(雄性13只,雌性12只);种群遗传多样性指标GD=95.44%,平均近亲系数F=0.031 6。为了保证东方白鹳国内圈养种群的自我维持,促进种群的健康发展,建议开展未知性别个体的性别鉴定工作、建立种群发展规划并进行合理的宏观调控。  相似文献   

9.
朱鹮为极濒危级鸟类,自1989年北京动物园人工孵化出第一只雏鸟开始,科学工作经过不断研究,使得朱鹮人工饲养繁殖技术日臻完善。尤其是陕西朱鹮救护饲养中心,自1990年建立朱鹮人工种群后,种群数量平均每年以40%的速度递增,截止2002年8月,种群数量已达到196只。  相似文献   

10.
中国动物园冠鹤圈养种群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军英 《野生动物》2013,34(2):115-119
中国动物园灰冠鹤与黑冠鹤圈养种群分别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和20世纪60年代。杂交冠鹤出现于1991年。根据2012年冠鹤谱系记录,截止到2012年10月31日,灰冠鹤圈养种群共有158只存活个体;黑冠鹤圈养种群共有25只存活个体;杂交冠鹤圈养种群共有34只存活个体。灰冠鹤是中国动物园圈养冠鹤种群中的优势物种,2005~2012年该种群的平均增长率λ=0.941,呈下降趋势。灰冠鹤圈养种群中育龄个体充足,但幼龄个体数量不足。灰冠鹤与黑冠鹤种群都是以圈养出生个体为主。灰冠鹤种群有6只建立者,5只潜在建立者。黑冠鹤种群有1只建立者,9只潜在建立者。灰冠鹤种群保留了野生个体75.13%的基因多样性,平均近亲系数是0.150 6。黑冠鹤种群保留了野生个体47.5%的基因多样性,平均近亲系数为0.5,是个高度近交的种群。目前2种冠鹤的圈养种群都存在着未知性别个体过多、近亲繁殖、建立者贡献值不均衡的问题。根据种群现状分析结果,建议尽快对未知性别个体开展性别鉴定工作;为灰冠鹤种群引进新的建立者;为黑冠鹤种群中的潜在建立者提供繁殖条件,从而有效改善这2种冠鹤圈养种群的遗传现状。今后应该加强冠鹤种群的管理,避免再次出现冠鹤杂交现象,禁止杂交冠鹤参与繁殖。  相似文献   

11.
杨陈  侯银续  周立志 《中国鸟类》2013,4(2):161-169
环境因素会影响到动物行为的表达。圈养环境和野生环境相比,活动空间小、种群密度高,且人为干扰强度大。动物在圈养环境下往往表现出较多的刚性行为而丧失许多弹性的行为,并出现一些刻板行为,这可能导致动物在圈养条件下繁殖失败或存活率较低,还会影响到以后将其再引入到野外环境下的成功率。为了了解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在圈养环境下的现状,以及影响圈养个体的受胁因素,我们于2005年10月至2006年9月,在合肥野生动物园,对环境因子、人为干扰和自身繁殖周期等因素与行为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通过瞬间扫描取样法采集行为数据。结果表明:繁殖多代组(组 1),繁殖一代组(组 2)和非繁殖组(组 3)相比,维持行为(觅食和运动)的比例没有变化,但是弹性行为(防御、理羽及繁殖)的比例在 3 组之间存在差异。相对于繁殖组,非繁殖组呈现出较少的弹性行为。同时,由于不同季节环境温度、人为干扰、日照时间的变化,使得不同行为的时间分配也随之发生变化。通过对东方白鹳在半圈养条件下行为时间分配和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研究,希望能为这一濒危物种未来的保护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2.
朱鹮(Nipponia nippon)是世界上极濒危鸟类之一,属我国特有的生物物种资源,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下称"中心"),自2002年3月从陕西省洋县朱鹮保护观察站引入60只朱鹮,进行人工饲养繁殖.  相似文献   

13.
<正>大熊猫的产科疾病是指雌性大熊猫与生殖相关疾病的总称。在现有文献报道中,以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疾病最为常见,产科疾病占的比例较低,但随着圈养大熊猫种群不断增加及性别结构的变化(雌性个体增多),大熊猫产科疾病的发病率有升高的趋势(近几年关于产科疾病的报道有所增加)。产科疾病是大熊猫繁殖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繁殖障碍又是导致人工圈养小种群衰败的关键因素,所以防治产科疾病尤为重要。1假孕假孕是指雌性大熊猫未受孕而出现类似妊  相似文献   

14.
根据2008~2018年上海动物园斑嘴环企鹅种群的繁殖数据,运用双变量相关性分析的方法,分析入孵数、受精数和出雏数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入孵数与受精数相关系数为0. 432(P <0. 05);入孵数与出雏数相关系数为0. 447(P <0. 05);受精数与出雏数相关系数为0. 895(P <0. 01),呈现显著正相关性。其中入孵数与受精数以及入孵数与出雏数在0. 05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相关程度为中等相关;受精数与出雏数在0. 01水平(双侧)上极显著相关,相关程度为强相关。分析得出:入孵数与受精数以及入孵数与出雏数在变化趋势上有同步性,但是并没有必然因果关系,而出雏数主要取决于受精数,受精数直接影响出雏数,根据分析结果对上海动物园圈养斑嘴环企鹅种群发展制定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5.
于泽英 《野生动物》2011,32(2):69-72
川金丝猴圈养种群大多饲养在中国的动物园中。根据《川金丝猴国际谱系簿2009》记录,到2009年12月31日种群存活数量227只,包括野外出生个体、圈养出生个体。种群中圈养出生个体数量占主要部分,2009年占80.0%,种群的增加更多地依靠圈养出生个体数量的增加,近年种群发展出现停滞状态,种群的繁殖率下降、死亡率上升。主要是由于圈养出生个体的繁殖率低于野外捕获个体的繁殖率;育龄动物中圈养出生个体的死亡多发生在12 a以前,而野外捕获个体的死亡多发生在13 a以后。1 a以下幼仔的死亡原因与近亲繁殖、世代数、南北饲养地点无关。应该研究川金丝猴野外幼仔的出生、亚成体生长问题,为人工饲养管理提供依据,同时加强妊娠母兽的饲养管理,以解决圈养出生个体低繁殖率和高死亡率的问题,保证圈养种群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2008-2010年,河南董寨保护区对来源于两地的朱鹮配对、产卵、孵化及雏鸟状况进行了研究。3年卧巢24窝,产卵69枚,受精卵46枚,受精率为66.7%;出壳45只,成活幼鸟43只,成活率达95.6%,繁殖成功率为87.5%,窝均成活数2.05只,繁殖生产力为1.79,种群增长率为71.7%,3年繁殖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本次研究还对近亲繁殖出现的部分弱鸟、偏瘫及畸形雏鸟进行了纠正和治疗,也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中国动物园大猩猩圈养种群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种谱系是种群管理的必要前提,大猩猩被列为IUCN极危物种。中国动物园大猩猩圈养种群始于1973年,截至2013年12月31日,共有8只存活个体。为了更好地科学管理中国动物园大猩猩圈养种群,对收集到的大猩猩中国区谱系及其扩展谱系进行了统计学与遗传学分析。结果表明,种群平均增长率λ=0.968,呈下降趋势。种群奠基者共14只,潜在奠基者1只。种群保留了野生个体87.24%的基因多样性,无近亲繁殖情况。根据现状分析结果,中国动物园大猩猩圈养种群是一个极小的种群,该种群的发展壮大有待于加强国内自身繁殖,更有待于从国外引进个体或开启国际合作繁殖。  相似文献   

18.
红砂种群繁殖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以 2个不同生境条件及发育阶段的红砂种群为对象 ,开展了红砂种群繁殖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 ,红砂除以种子和根基劈裂方式繁殖外 ,特定条件下还存在不定根繁殖方式。3种繁殖方式在种群繁殖中所占比例因种群所处生境及发育阶段的不同而有较大差异。位于干旱、沙化生境的成熟阶段红砂种群以无性繁殖为主 ,占种群繁殖比例的 72 .4 % ,样地内未见当年实生苗和幼龄有性繁殖个体。位于相对湿润、以侵入种出现在山地草原的幼龄阶段种群以有性繁殖为主 ,占种群繁殖比例的 5 3.5 % ,其中当年实生苗占 3.9%。两个红砂种群中 ,红砂灌丛的劈裂繁殖体数与冠径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n=30 ,P<0 .0 1)。不定根繁殖与灌丛大小不相关 (n=30 ,P>0 .0 5 ) ,其发生主要依赖于枝条被流沙掩埋后 ,再遇降水使沙土含有足够萌根的水分。封育条件下 ,红砂种群当年仅有 4 8%的灌丛开花结实 ,平均种子产量为 0 .89g/丛 ,变化在 0 .0 4~ 3.6 3g/丛之间。此外 ,讨论了繁殖特性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王建萍 《野生动物》2012,33(4):184-186
2009~2011年5~8月,在山西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四声杜鹃的生态习性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四声杜鹃在本区为夏候鸟,最早5月上旬迁来,最晚8月下旬迁走,居留期为99~111 d。迁来后,该鸟在本区主要在低山疏林地带和村庄附近活动,活动较为敏锐和隐蔽,常能听到叫声,但很少暴露在人前。四声杜鹃在本区的种群密度6、7月最大,每公里遇见数分别为1.17只和1.25只;在8月种群密度最小,每公里遇见数0.47只,种群密度平均为0.89只/km。该鸟为卵寄生性繁殖,自己不营巢,本区发现雌鸟把卵产在山噪鹛的繁殖窝里,让山噪鹛代其孵化和育雏,本窝寄生卵2枚,卵重3.3 g和3.5 g,卵大小为22×17 mm~23×18 mm。卵经山噪鹛义鸟孵化18 d后出壳,雏鸟仍由山噪鹛喂育14 d后离巢。四声杜鹃主要以昆虫为食,昆虫食物量占总食物量的95.5%,其中松毛虫所占比例最大,占昆虫食物重量的24.1%。该鸟为重要的农林益鸟,应予以保护。  相似文献   

20.
圈养条件下狍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圈养条件下长白山狍的遗传多样性现状,试验采用基因克隆方法对长白山6个狍样本线粒体DNA(mtDNA)细胞色素b(Cytb)基因序列进行测定,初步探讨圈养条件下长白山狍种群的遗传结构及与西伯利亚狍、欧洲狍的遗传分化问题。结果表明:在6个狍样本mtDNA Cytb基因序列中共检测到21个核苷酸多态位点,其多态位点的比例为1.85%,6个个体具有4种单倍型。圈养狍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建议制订更有效的繁殖计划对圈养种群进行保护,避免近亲杂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