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鹮引种繁殖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建立不同地区朱种群和加快繁殖 ,2 0 0 2年从洋县引种朱 6 0只到秦岭北麓 ,用人工孵化育雏和亲鸟自然孵化育雏相结合的方法 ,并加强幼鸟管理 ,对其中 14对繁殖朱进行了 2年观察研究。结果显示当年产卵 45枚 ,受精卵 35枚 ,受精率 77.78%,出雏 32只 ,成活2 6只 ,成活率 81.2 5%(2 6 / 32 )。 2 0 0 3年产卵 46枚 ,受精卵 40枚 ,受精率 86 .95%,出雏 35只 ,成活 34只 ,成活率 97.1%(34 / 35)。其中 ,2 0 0 2 ,2 0 0 3年亲鸟自然孵化 ,受精率分别为88.89%和 10 0 %,成活率均为 10 0 %,亲鸟自然孵化育雏优于人工孵化育雏  相似文献   

2.
《经济动物学报》2021,25(3):125-127
当前朱鹮繁殖期的营养需求研究尚缺乏精确的定量分析。本研究通过绝热式氧弹式热量计法、索氏脂肪抽提法、凯氏定氮法、排除计算法和高锰酸钾间接测定法测定繁殖期圈养条件下参与繁殖与未参与繁殖朱鹮个体日均总能量(GE)、脂肪(F)、蛋白质(P)、碳水化合物(CHO)、钙(Ca)摄入量。结果表明:参与繁殖个体GE、F、P、CHO和Ca的日需求量分别为(1 025.49±20.93)kJ、(6.68±0.15)g、(40.22±0.94)g、(8.22±0.09)g和(889.58±9.50)mg。未参与繁殖个体GE、F、P、CHO和Ca的日需求量分别为(893.34±17.58)kJ、(5.92±0.42)g、(35.63±0.68)g、(6.64±0.16)g和(676.29±3.38)mg。参与繁殖个体对于营养物质和能量的需求明显多于未参与繁殖个体,除脂肪外,差异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  相似文献   

3.
对四川养麝研究所都江堰分部20年圈养林麝的生产繁殖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人工饲养林麝的繁殖受雄性种麝年龄、公母麝比例和配种时间的影响较大。雄性林麝作为种用的年龄为2.5~8.5岁,其配怀率和年龄的回归方程为:Y=85.918+0.205x-0.152x2(R2=0.714)。采用单公群母配种方式的适宜公母麝比例为1∶5和1∶6,母麝的受胎率在60%~80%间。配种合群时间为每年的10月末到次年的1月末,雄性种麝在11月和12月的配种表现对提高母麝的受胎率(P〈0.05)和仔麝的双胎率(P〈0.01)有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4.
圈养林麝繁殖参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四川养麝研究所都江堰分部20年圈养林麝的生产繁殖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人工饲养林麝的繁殖受雄性种麝年龄、公母麝比例和配种时间的影响较大.雄性林麝作为种用的年龄为2.5~8.5岁,其配怀率和年龄的回归方程为:Y=85.918+0.205x-0.152x2(R2=0.714).采用单公群母配种方式的适宜公母麝比例为1:5和1:6,母麝的受胎率在60%~80%间.配种合群时间为每年的10月末到次年的1月末,雄性种麝在11月和12月的配种表现对提高母麝的受胎率(P<0.05)和仔麝的双胎率(P<0.01)有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5.
豚鹿是十分濒危的动物,在中国野外已宣布绝迹。为了弄清圈养豚鹿繁殖成活率低的原因,分别对成都动物园近年来圈养豚鹿的繁殖情况及死亡规律,豚鹿血清中的部分矿物质元素及维生素,以及豚鹿死亡个体的器官组织进行了切片分析。结果发现天气寒冷及母体的弃子行为是引起幼子死亡的一个重要因素,肺炎是导致豚鹿幼体死亡的直接原因,矿物质元素铜(Cu)、硒(Se)及维生素E测定值偏低与豚鹿繁殖成活率也有一定的关系。为切实提高豚鹿繁殖成活率应适当改善现有的环境条件,采取防寒保暖措施;加强对豚鹿产子期间的观察,及时发现弃子幼体施行人工辅助育幼;加强消毒工作,保持环境的清洁卫生;加强营养研究,适当调整饲料矿物质及维生素水平。  相似文献   

6.
讨论了广州地区圈养繁殖小熊猫的技术要点,基于小熊猫行为研究的笼舍环境设计,以及圈养小熊猫的日粮组成和营养水平,提出了适度驯化有助于动物管理、生物安全防制疾病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建立小熊猫人工种群开展繁殖研究是减轻野生种群压力,有效保护小熊猫的措施之一。为探索提高人工条件下小熊猫繁殖水平,2011年以来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对圈养小熊猫的环境条件等进行了改进提高。通过对小熊猫的饲养、繁育环境条件的改善,小熊猫的繁育情况有了一定的提高,初步结果显示,改进后,小熊猫的发情率、受胎率没有显著变化,但其繁殖成活率从改进前的55. 5%极显著地提高到改进后的76. 26%(P <0. 01)。  相似文献   

8.
<正> 在圈养条件下,麝鼠3月下旬发情,9月上旬产最后一窝仔鼠。妊娠期为27—29天,年产2—3胎,胎间距时间为34—45天(也有长达60天的),胎产仔1—9只,胎平均产仔5—7只,仔鼠成活率在99%以上。一、繁殖技术(一)选种1、鉴别公母:麝鼠生后100天左右达到性成熟。幼龄鼠的性别在外观上较难区别,在选种时,只能靠“眼看”、“手摸”的方法进行鉴别。眼看:视其肛门至尿道隆起区别,毛绒的疏密可初步确定,即  相似文献   

9.
丹顶鹤(Grus japonensis),鹤形目,鹤科,因头顶有一点朱红色而得名,俗称"仙鹤",被视为长寿的象征.丹顶鹤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部的嫩江中下游、松花江地区及乌苏里江流域,栖息在滩涂洼地和湖泊浅水区.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对北京动物园1头非洲象交配、分娩、哺育等一系列繁殖行为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描述。分析表明影响非洲象繁殖的主要因素有:1)妊娠期间饲养环境内的噪音污染;2)分娩后圈内地面状况;3 )哺乳期的营养供应等。根据研究结果,为动物园非洲象的饲养繁殖提出了几点建议:1)妊娠期在圈内安装监控设备,减少人员走动;2)分娩后可在地面垫草,帮助幼兽尽早站立;3)哺乳期发现雌象消瘦属正常现象,不宜增加精料。  相似文献   

11.
对1 049头3岁以上青海环湖母牦牛进行了繁殖状况的调查,结果发现,环湖母牦牛繁殖率为54.3%,繁活率为43.4%,自然双犊率为0.35%;母牦牛初产年龄3岁以上,其中90%的环湖母牦牛在4~6岁初产;成年适龄母牦牛一年一胎占9.89%,两年一胎占82.34%,三年一胎占7.77%,平均产犊间隔时间为722.3d;母牦牛年均产犊0.5胎,在5~14岁繁殖性能较稳定。  相似文献   

12.
一片痴心在朱鹮──记陕西朱鹮保护观察站副站长翟天庆他虽没干过一番惊天动地的壮举,可凭着他那执著的追求,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同他的伙伴们常年钻深山翻野岭,为朱等珍稀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创出了奇迹,使濒临灭绝的朱群体由1981年发现时的7只发展到现在的60多...  相似文献   

13.
结合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往年双垂鹤驼的饲养及繁殖记录,对影响人工饲养下双垂鹤驼繁殖的环境、饲料因素以及合笼交配操作,并通过监控记录自然孵化过程中双垂鹤驼的各项行为,总结了人工饲养条件下影响双垂鹤鸵繁殖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现阶段,居民生活质量得到大幅改善,与骆驼有关的各类有机食品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这些有机食品不仅具备糖尿病治疗、肝炎治疗等医疗价值,而且还有一定的保健功能,因此,人们逐渐增加了对骆驼饲养、繁殖、育种、遗传等工作的重视,尤其是骆驼饲养、繁殖技术的普及、推广和开发。本文将从当前舍饲圈养骆驼的概况出发,阐述圈养骆驼饲养管理要求,对骆驼繁殖技术和饲养技术进行分析与探究,希望为相关人员提供一些帮助和建议,更好地进行圈养骆驼的饲养。  相似文献   

15.
<正>狼属于食肉目犬科犬属,在全世界广泛分布,但目前分布区域已经大大缩小,特别是北美和西欧。国内只有1个亚种,即中国狼或西藏狼(Canis lupus chanco)[1],除台湾、海南岛及其他一些岛屿外,在各省区均有分布,而目前主要分布在东北、内蒙古以及  相似文献   

16.
圈养红斑羚的繁殖生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圈养红斑羚的繁殖生态吴锋,张词祖,卫士德,周建华,丁明山(上海动物园200335)上海动物园饲养红斑羚已有十多年的历史。近年来.对红斑羚的繁殖规律作了积极的探索和总结,获得了许多在野外无法获得的珍贵资料。本文详尽地报道了圈养红斑羚的繁殖生态资料,为进...  相似文献   

17.
小熊猫属食肉目浣熊科,在中国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云南境内小熊猫分布于滇东北、滇西北和滇中等地,生活在海拔2 000~4 000 m散生或丛生竹类的高山地带、山地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中[1]。云南现存野生小熊猫数量为  相似文献   

18.
猕猴是一种许多生物学特性与人类极为相似的灵长类动物,目前已成为解决人类健康和疾病问题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理想动物模型,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其需求量日益增加。而长期以来,人类对猕猴的滥加捕杀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已使这一资源急剧减少,因此只有通过人...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查扬子鳄人工种群的繁殖能力,对1996~2005年安徽省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的亲本鳄和子一代鳄繁殖情况进行观察和研究。经过对其繁殖参数的统计分析,得出亲本鳄与子一代鳄在卵的短径和重量、窝卵数、卵受精率和孵化率、出壳一周内雏鳄的死亡率以及雏鳄生长量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即子一代鳄的繁殖能力与亲本鳄的相同。该结果表明目前圈养扬子鳄的繁殖能力尚未降低。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尿中孕烷二醇-α-葡萄糖酸甙(PαG),此性激素结合物和粪中孕酮及雌二醇,进行了放射免疫测定,从而估计圈养鹿(Alces alces)的发情期和妊娠期。根据尿中PαG含量,清楚地鉴定出驼鹿繁殖期开始于10月份,其发情行为与PαG分泌水平高低相一致。尽管在妊娠期PαG增加到繁殖水平的5倍以上,但其浓度是变化的,从而使利用此法作出的妊娠诊断含糊不清。尿中雌性激素结合物在含量上不能用以检查驼鹿发情的周期性,但是,在妊娠的最后月份中,尿中雌性激素结合物分泌水平从<5ng/mg肌酸内酰胺(Cr)增加到>50ng/mgCr,从而使尿中雌性激素结合物含量成为后期妊娠检查的一种有用方法。为了确定出一个简单的妊娠检查方法,本文从16头各种年龄,性别和生理状况(怀孕与未怀孕)的驼鹿中,连续收集2年时间的粪样(每头鹿取样1~6份),评价了粪中雌二醇和孕酮的含量。利用粪中孕酮含量和盲区检查,技术人员准确地鉴定出26头怀孕鹿中的22头,准确率达85%,其中4头误诊鹿中1头属未确诊,粪中雌二醇含量妊娠诊断的有效率较低(26头仅检查出15头,准确率为58%),上述方法为监测圈养和野外自由生活的驼鹿的繁殖活动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