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抗病毒类药物齐多夫啶(zidovudine,AZT)可通过Wnt5a信号通路诱导小鼠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小胶质细胞活化,促进炎症因子的表达。研究桑叶有效成分槲皮素(quercetin)是否能抑制AZT诱导的小胶质细胞活化,为桑叶的药用开发利用提供新思路。以小胶质细胞BV2为材料,用不同浓度AZT(15μmol/L、25μmol/L、50μmol/L)处理24h后,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表明细胞中小胶质细胞标志物CD11b的表达量明显上调,且在50μmol/L AZT处理组细胞中的上调幅度最明显。在此基础上,用不同浓度槲皮素(10μmol/L、20μmol/L、30μmol/L)对BV2细胞预处理4 h后再用50μmol/L AZT处理24 h,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表明:槲皮素可以有效抑制细胞中CD11b和炎症因子IL-1β、IL-6的表达,还可以有效抑制细胞内Wnt非经典信号通路的重要配体Wnt5a的上调表达。上述结果初步提示桑叶有效成分槲皮素对AZT诱导的小胶质细胞活化具有抑制作用,并且Wnt5a信号通路可能与槲皮素抑制AZT诱导小胶质细胞活化的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2.
一只4月龄雌性未绝育比熊犬,由于肝性脑病症状来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院就诊,实验室检验结果(血胺及胆汁酸)高度提示存在门体分流,影像学检查(X线片、超声及CT血管造影)最终诊断为犬先天性肝外门体分流(右胃静脉-后腔静脉分流),择期为患犬实施了外科手术,开腹放置Ameroid缩窄器,一年后回访,犬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3.
为分析天然小分子药物小檗胺(BBM)是否影响牛肠道病毒(BEV)的复制,本研究以不同浓度的BBM与牛肾细胞(MDBK)共孵育后,采用MTT法检测BBM对MDBK细胞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浓度相比,1μmol/L、5μmol/L、10μmol/L BBM对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均较小(P>0.05)。因此选择上述3种浓度的BBM分别处理MDBK 12 h后以103TCID50BEV感染,24 h后采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检测BEV双链RNA (dsRNA),以确定BBM对BEV的最佳抑制浓度。MDBK细胞经10μmol/L BBM处理后感染BEV,观察48 h内BEV致细胞病变效应(CPE),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BEV 5’UTR m RNA转录水平及测定子代病毒滴度,以确定BBM体外对BEV的抑制效果。IFA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10μmol/L BBM对BEV ds RNA具有极显著性抑制作用(P<0.01);细胞形态观察结果显示,BBM对BEV引起的细胞大面积脱落具有一定的抑制效果;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在感染48 h的细胞中BEV 5’UTR m...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以五水硫酸铜作为试验铜源,设0μmol/L、50μmol/L、100μmol/L、150μmol/L四个浓度组。采用荧光酶标仪,分别在4 h、8 h、12 h、24 h和48 h检测肉鸡原代肝细胞内各组三磷酸腺苷(ATP)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 48 h时50μmol/L组ATP水平最高,之后逐步降低;100μmol/L组和150μmol/L组在8 h时ATP水平升高,之后逐步降低。表明铜的浓度越高、作用时间越长,细胞ATP水平则越低。  相似文献   

5.
为揭示霉菌毒素玉米赤霉烯酮(ZEA)免疫抑制作用的机制,试验研究了ZEA对小鼠离体刀豆蛋白(Con A)活化T淋巴细胞内活性氧及线粒体膜电位水平的影响。采用免疫磁珠分选高纯度小鼠T淋巴细胞后,以Con A(5μg/m L)作为T细胞的特异性活化剂,以不同浓度ZEA染毒处理细胞24 h后,设立细胞空白组(只有细胞)、Con A组(细胞+Con A)、20μmol/L ZEA组(细胞+Con A+20μmol/L ZEA)、40μmol/L ZEA组(细胞+Con A+40μmol/L ZEA),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了小鼠T淋巴细胞活性氧及线粒体膜电位的水平。结果:细胞在活化培养24 h后,与阳性对照组相比,空白组细胞的活性氧(ROS)水平很低,ZEA在40μmol/L时,与空白组相比ROS水平显著上升(P0.05)。此外,细胞在活化培养24 h后,与空白组相比,ZEA在40μmol/L时细胞内线粒体膜电位极显著下降(P0.01)。研究表明,玉米赤霉烯酮可以影响小鼠T淋巴细胞的正常氧化还原,进而影响T淋巴细胞的正常功能。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旨在研究白藜芦醇(RES)对氧化损伤小鼠睾丸间质细胞TM3的保护作用,并探索其可能的作用机制。首先,用不同浓度(0、150、200、250、300μmol/L)的过氧化氢(H2O2)处理小鼠睾丸间质细胞TM3 8 h,确定建立氧化损伤细胞模型的适宜H2O2浓度;然后,用不同浓度(0、2.5、5.0和10.0μmol/L)的RES分别处理正常细胞24 h,确定RES安全浓度;最后,用安全浓度的RES处理氧化损伤细胞24 h。在整个培养过程中采用i CELLigence实时无标记细胞功能分析仪监测细胞的增殖情况;待安全浓度的RES处理氧化损伤细胞结束后采用2',7'-二氯荧光素二乙酸酯(DCFH-DA)探针法检测细胞中活性氧(ROS)的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RT-q PCR)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法分别检测沉默调节蛋白1(SIRT1)/解偶联蛋白2(UCP2)信号通路中关键因子SIRT1和UCP2 mRNA和蛋白质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1)用浓度为150μmol/L及以上的H2O2处理细胞8 h后,极显著降低细胞存活率(P0.01),因此确定150μmol/L为建立氧化损伤细胞模型的适宜H2O2浓度。2)用10.0μmol/L及以下浓度的RES处理正常细胞24 h后,细胞存活率均无显著变化(P0.05);用2.5、5.0和10.0μmol/L的RES处理氧化损伤细胞24 h后,细胞存活率均显著提高(P0.05),且各浓度RES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因此,选用5.0μmol/L为RES的安全浓度。3)用5.0μmol/L的RES处理氧化损伤细胞24 h后,细胞中ROS的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细胞中SIRT1 mRNA和蛋白质的相对表达量极显著增加(P0.01),而UCP2 mRNA和蛋白质的相对表达量则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1或P0.05)。由此可见,适宜浓度的RES可激活SIRT1同时抑制UCP2的表达,UCP2通过负反馈调节方式减少细胞内ROS的生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TM 3细胞的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7.
选用浓度为30,60,120,180,240μmol/L的氯化铜(CuCl_2)作用于原代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12h,测定细胞活力、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活性的变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细胞活力明显降低,30μmol/L浓度组SOD的活性变化不明显,60μmol/L和120μmol/L浓度组SOD的活性升高,而180μmol/L和240μmol/L浓度组SOD的活性降低,CAT的活性均明显降低,iNOS的活性均明显升高。结果表明:铜过量可致BMEC损伤,而氧化应激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在新生牛单层肝细胞培养液中添加胰岛素,其浓度分别为0μmol/L、5μmol/L、10μmol/L、20μmol/L、50μmol/L和100μmol/L,处理12h,应用半定量RT-PCR方法研究胰岛素对体外培养新生牛单层肝细胞胰岛素受体(IR)mRNA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随胰岛素浓度的升高,肝细胞IRmRNA丰度呈下降趋势,指示肝细胞内IRrnRNA丰度下降以调节胰岛素浓度.  相似文献   

9.
为了揭示玉米赤霉烯酮(ZEA)雄性生殖毒性的机理及建立相应的防控措施,研究ZEA对大鼠原代培养的大鼠睾丸支持细胞(SC)的氧化损伤作用以及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其的保护作用,试验用不同浓度ZEA[0(对照组),5,10,20μmol/L]处理大鼠原代SC 24 h,用试剂盒法检测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胞内活性氧(ROS)水平,用JC-1免疫荧光探针结合流式细胞术检测线粒体膜电位(ΔΨm)等的变化;添加NAC[设0(对照组)、20μmol/L ZEA、100μmol/L NAC、20μmol/L ZEA+100μmol/L NAC等4组]保护后,检测其对以上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10μmol/L ZEA染毒组SOD活性显著升高(P0.05),20μmol/L ZEA染毒组极显著升高(P0.01);10,20μmol/L ZEA染毒组MDA含量均极显著升高(P0.01);5μmol/L ZEA染毒组ROS水平显著升高(P0.05),10,20μmol/L ZEA染毒组ROS水平均极显著升高(P0.01);5μmol/L ZEA染毒组ΔΨm显著下降(P0.05),10,20μmol/L ZEA染毒组ΔΨm均极显著下降(P0.01)。与20μmol/L ZEA染毒组相比,20μmol/L ZEA+100μmol/L NAC联合处理组睾丸支持细胞胞内SOD活性和MDA含量显著下降(P0.05),ROS水平极显著降低(P0.01),ΔΨm极显著增高(P0.01)。说明ZEA可以造成睾丸支持细胞氧化毒性损伤,且一定浓度的NAC对这一过程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采用大豆黄酮(DZ)作用于牛乳腺上皮MAC-T细胞,探讨其通过上调雌激素受体β(ERβ)表达对细胞体外增殖及细胞周期的影响,为DZ改善乳腺发育提供依据。采用不同浓度DZ(0~160.0μmol/L)处理MAC-T细胞24 h,通过检测细胞活力确定DZ作用浓度;然后采用不同浓度DZ(0、2.5、5.0和10.0μmol/L)处理MAC-T细胞12、24、36和48 h,通过检测细胞活力确定DZ作用时间;再用生理剂量的雌二醇(E2)作为阳性对照,对各处理细胞进行细胞计数,采用Western blot分析细胞内细胞周期相关蛋白、ERβ蛋白相对表达量,并用流式细胞技术分析细胞周期变化。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2.5和5.0μmol/L DZ处理细胞均能提高MAC-T细胞活力,其中5.0μmol/L DZ处理显著提高细胞活力(P <0.05);而在浓度高于10.0μmol/L后,细胞活力均有下降,因此确定了DZ作用的低、中和高浓度分别为2.5、5.0和10.0μmol/L;而与对照组相比,处理12 h后,5.0μmol/L DZ处理使得细胞活力显著提高(P<0.05),其他...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究多不饱和脂肪酸对小尾寒羊前体脂肪细胞增殖的影响,试验采用Ⅰ型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小尾寒羊尾部和皮下前体脂肪细胞进行原代和传代培养,并对其进行形态学观察,绘制生长曲线;诱导培养后,利用油红O染色法对其进行鉴定,观察其储脂特性;添加不同浓度(100,150,200,250,300,350μmol/L)α-亚麻酸(alpha-linolenic acid,ALA)和亚油酸(linoleic acid,LA),作用不同时间(1,3,5,7,9 d)后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结果表明:小尾寒羊尾部和皮下前体脂肪细胞均呈长梭形或不规则三角形,生长曲线均呈"S"形,尾部前体脂肪细胞倍增时间为22.04 h,显著短于皮下前体脂肪细胞(29.56 h);尾部前体脂肪细胞最大增殖密度为5.89×10~5个/mL,显著大于皮下前体脂肪细胞(2.97×10~5个/mL);不同部位前体脂肪细胞比生长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经诱导分化5 d后,细胞内均有可视脂滴,油红O染色呈红色。添加浓度为150μmol/L ALA或LA作用于前体脂肪细胞1 d,均能极显著促进细胞增殖;作用时间延长至3~9 d时,添加浓度为100~350μmol/L的ALA均能极显著抑制细胞增殖,而添加浓度为100μmol/L和150μmol/L的LA均能极显著促进细胞增殖,添加浓度为200~350μmol/L的LA均能极显著抑制细胞增殖。说明试验成功分离培养了小尾寒羊前体脂肪细胞,添加相同浓度ALA或LA作用于前体脂肪细胞1 d时,低浓度(100μmol/L和150μmol/L)均促进细胞增殖;作用3~9 d时,高浓度(200~350μmol/L)均抑制细胞增殖,且ALA的抑制作用较LA明显。  相似文献   

12.
试验旨在研究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sγ,PPARγ)对猪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及小管形成的影响,并探讨PPARγ在猪体外血管生成中的作用。设置PPARγ激动剂组(5、10、15、20μmol/L罗格列酮)、抑制剂组(5、10、15、20μmol/L T0070907)及对照组,通过iCelligence细胞功能分析、划痕试验和Matrigel基质胶三维培养,构建猪体外血管生成的模型,模拟猪体内血管生成的环境,分别对猪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小管形成能力进行测定,同时根据NCBI已有的相关序列,应用Primer Premier 5.0软件设计PPARγ基因特异性引物,利用SYBR GreenⅠ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PPARγ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对PPARγ的体外作用效果进行验证。结果显示,5、10μmol/L罗格列酮能促进猪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及小管形成,T0070907的抑制效果在试验浓度区间内(5~15μmol/L)随浓度升高而加强,较高浓度(20μmol/L)的两种药物均由于药物毒性的影响对细胞活动产生干扰。此外,5~20μmol/L罗格列酮和5~20μmol/L T0070907能分别提高和降低PPARγ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且浓度趋势与增殖、迁移、小管形成的试验结果一致。综上所述,通过激活PPARγ可以对猪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及小管形成产生促进效果,提示其在猪体外血管生成中具有积极作用,可为研究PPARγ对猪胎盘血管发生的影响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在4头装有血管插管绵羊测得的肠系膜静脉血中氨浓度比动脉血中的平均增加156.0±82.9μmol/L血浆 ,动物肠组织氨的平均产量为113.5±98.8μmol/min。体外实验表明 ,小肠组织主要利用谷氨酰胺产氨 ,为0.194μmol/g 小肠组织/min ,但不能利用亮氨酸、赖氨酸和谷氨酸等产氨 ,而加入葡萄糖可使小肠产氨量减少30 %。因此 ,绵羊小肠组织产氨 ,其可能是蛋白质分解代谢的重要器官之一。  相似文献   

14.
1只8岁雄性比熊犬因出现呼唤不应、流涎等异常行为而就诊,实验室检查显示患犬血氨浓度升高、血清尿素氮浓度降低;结合该犬肾结石和膀胱结石的病史,初步诊断为门体分流;通过CT血管造影进一步检查,确诊该犬患有门体分流,且分流血管位于胃左静脉和奇静脉之间,属于门-奇静脉分流。对患犬择期进行手术,术中使用赛璐玢带进行分流血管阻塞,术后患犬预后良好。说明赛璐玢带用于治疗犬门-奇静脉分流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将从绵羊卵巢采集的卵母细胞成熟培养22~24h;成熟卵母细胞去除颗粒细胞,选择排出第一极体的卵母细胞,用5μmol/L A23187(5min)联合2mmol/L 6-DMAP(4h)进行孤雌激活;激活后的卵母细胞在培养液中进行培养。研究氨基酸和半胱胺对绵羊胚胎早期体外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1)氨基酸能促进胚胎体外发育,0~24h培养添加抑制卵母细胞的卵裂,24h后培养添加比全过程培养添加更能促进胚胎体外发育;(2)24~72h培养添加必需氨基酸(EAA),能促进胚胎体外发育;(3)半胱胺添加量0~100μmol/L,随浓度增高各项发育指标呈增高趋势,添加100~200μmol/L,随浓度增高各项发育指标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6.
大豆异黄酮抵抗体外培养猪脂肪细胞氧化损伤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明大豆异黄酮对猪脂肪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效应,试验分别用含0、10、20、40μmol/L和80μmol/L异黄酮S(一种合成的大豆异黄酮)或三羟基异黄酮(GEN)的完全培养液培养猪脂肪细胞48h,用终浓度为100μmol/L的FeSO4和H2O2溶液进行氧化处理1 h。结果表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氧化对照组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和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分别升高了1.61倍和2.74倍(P<0.01);与氧化对照组相比,添加10、20、40μmol/L和80μmol/L异黄酮S使细胞内ROS水平分别下降了24.62%(P<0.05)、20.03%(P<0.05)、37.88%(P<0.01)和41.20%(P<0.01);添加10、20、40μmol/L和80μmol/L GEN均显著降低了细胞内ROS水平(P<0.01)和MDA含量(P<0.05)。试验结果提示在本试验条件下,异黄酮S和GEN能通过抑制猪脂肪细胞的脂质过氧化、降低ROS产生,抵抗羟自由基对猪脂肪细胞的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17.
将中药方剂五苓散和志贺样毒素Ⅱ型变异体(SLT-2e)分别加入大鼠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RIM-VEC)培养板中培养1、3、6和9h,观察五苓散及其抗SLT-2e对RIMVEC分泌NO的影响。结果:普通中药组中10μL/mL五苓散浓度在1-9h内使NO浓度升高;治疗组五苓散浓度0.1μL/mL、1μL/mL、10μL/mL在9h时内皮细胞分泌NO差异不显著;预防组0.1μL/mL在1-6h时变化不明显,在9h时NO升高;1μL/mL、10μL/mL在6h时NO量分泌最高,9h时下降。提示一定量的五苓散可使RIMVEC的NO分泌量升高(P<0.05);治疗组五苓散使NO分泌量不升高,预防组五苓散可使内皮细胞分泌NO量升高(P<0.05)。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不同生物素水平对3T3-L1脂肪细胞脂肪分解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本试验利用三联诱导法将3T3-L1细胞经诱导分化为3T3-L1脂肪细胞。当3T3-L1脂肪细胞密集后分别采用0(对照组)、0.2、0.5、1.0μmol/L生物素处理,分别在12、24与48h时检测细胞上清液中甘油释放量、脂肪甘油三酯水解酶(ATGL)、激素敏感性脂肪酶(HSL)、脂滴包被蛋白A(perilipin A)及脂肪分化相关蛋白(ADRP)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在12h时,1.0μmol/L组甘油释放量、ATGL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0.5、1.0μmol/L组HSL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1.0μmol/L组perilipin A、ADRP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与0.2μmol/L组(P0.01);在24h时,各试验组甘油释放量、1.0μmol/L组ATGL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0.5、1.0μmol/L组perilipin A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与0.2μmol/L组(P0.01);1.0μmol/L组ADRP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其他组(P0.01);在48h时,1.0μmol/L组甘油释放量、ATGL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均极显著或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P0.05),1.0μmol/L组perilipin A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与0.2μmol/L组(P0.05),0.5、1.0μmol/L组ADRP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综上所述,生物素可通过促进perilipin A与ADRP表达,同时抑制ATGL与HSL表达,达到抑制脂肪分解的效果,且浓度为1.0μmol/L时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9.
乐果引起大鼠肝细胞凋亡的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给大鼠肝细胞培养液中加入乐果(0、3、10、30、100、300μmol/L),染毒122、4 h后,Annexin V/PI双染法检测肝细胞凋亡率;分别用Fluo-2/AM、双氢-乙酰乙酸二氯荧光黄(DCFH-DA)和罗丹名123检测细胞内Ca2+浓度、活性氧(ROS)和线粒体膜电位(Δψm)变化,并在扫描电镜和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凋亡细胞情况,探讨乐果对大鼠肝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显示,肝细胞染毒12、24 h后,出现了明显的细胞凋亡的形态学变化,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除3μmol/L组外,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或P0.01),且呈时间-剂量效应。3μmol/L组细胞内Ca2+浓度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之后随染毒剂量的增加,细胞内Ca2+浓度逐渐下降;细胞内ROS水平在3~100μmol/L随染毒剂量的增大和染毒时间的延长而升高,而在300μmol/L组略有下降,除3μmol/L组外,与对照组相比均差异极显著(P0.01);Δψm除24 h 300μmol/L组外均出现持续下降。结果表明,低剂量乐果染毒可诱导肝细胞发生凋亡,细胞内Ca2+、ROS和Δψm可能参与了这一过程。  相似文献   

20.
来源于Wistar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经淫羊藿苷(ICA)体外诱导处理,移植到心梗大鼠体内,研究心梗大鼠受损心肌的心肌结蛋白(Desmin)和心肌肌钙蛋白T(cTnT)的表达情况。把分别经ICA(10-7mol/L)和5-aza(10μmol/L)诱导24 h+1周的MSCs,按照4×106的密度植入心梗大鼠体内2周或4周,通过免疫组化检测心肌Desmin和cTnT的表达。与2周组比较,注射4周的心梗大鼠Desmin和cTnT表达更加理想。在体外经10-7mol/L浓度的ICA诱导24 h+1周的MSCs经尾静脉注射治疗4周,能更有效地修复急性心梗大鼠的受损心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