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贮藏茶叶必须分析茶叶质变的外界因素,讲究贮藏和保管方法。一、影响茶叶品质变化的因素由于茶叶具有吸湿、吸附的特性,加上贮藏过程中茶叶内在因素与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茶叶极易发生变质。这些内外因素主要有以下5点:①茶叶自身含水量是影响茶叶品质劣变的最主要因素,如果茶叶含水量超过7%,则茶叶在贮藏中就易回潮而影响品质。②温度也是引起茶叶品质劣变的主要因素之一,贮藏温度越高,品质劣变越快、越显著,特别是对色泽、汤色、滋味的影响最大。③氧气在茶叶贮藏过程中也是使茶叶产生自动氧化引起质变的主要因素之一。④光…  相似文献   

2.
茶叶在贮藏过程中因受到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使得茶叶中的内含物质和化学成分发生改变,从而影响茶叶感官品质及其功能特性。黑茶属于后发酵茶,因其耐贮藏的特性具有“越陈越香”的特点。本文主要从年份茶的鉴别技术、贮藏时间对黑茶品质及功能特性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综述,为黑茶产业发展、茶叶收藏爱好者和消费者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普洱茶贮藏过程中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及感官品质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7,自引:5,他引:27  
将成品普洱茶在不同条件下贮藏,分析其茶多酚、可溶性糖和氨基酸含量的变化和感官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贮藏时茶叶含水量和周围环境温度升高,最佳品质出现时间提前,55℃/12%的处理最佳品质出现在贮藏45天左右,37℃/9%的处理最佳品质出现在贮藏135天左右,处理后感官品质明显优于对照。茶多酚、可溶性糖随着贮藏时间延长、贮藏温度提高而下降,且茶叶含水量高者下降幅度大。氨基酸随着贮藏时间延长、贮藏温度提高而下降,但与茶叶含水量相关性不大。  相似文献   

4.
茶叶变质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众所周知,茶叶在热带气候下很容易变质。因此,在东方茶叶贮藏从不超过某一许可的时间。但在伦敦,茶叶却能良好贮藏,很少有变质现象。已有试验表明,冷藏可以防止茶叶变质。为了验证这一点,这年春季,我们在仓库内从不同批次的茶叶中取出两箱茶叶,一  相似文献   

5.
茶叶中自由基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圣洲  汤一 《茶叶》2008,34(2):67-70
茶叶不仅具有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其本身在加工、冲泡、辐射及贮藏过程中也会产生自由基,本文在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报道之基础上,分析茶叶加工、冲泡和辐射过程中自由基含量之变化,就自由基对茶叶品质形成之影响做出探讨.  相似文献   

6.
茶叶,无论是红茶、绿茶、乌龙茶或其他茶类,刚制造出来的产品都具有鲜爽的香气与滋味。这是茶叶饮用经济价值的精髓,但随着贮藏时间的延续,香气与滋味也随着逐渐变化,香气越来越低,滋味越来越淡,经济价值也就越来越差。为了防止茶叶陈化变质,目前国内外均是采用真空贮藏或充氮贮藏,或冷库贮藏等办法,然而,包装袋一旦打开或运出冷藏库,就无法再保鲜了。能否再寻找一条更有效、更方便,保鲜时间更长的新办法?我们就以此作为研究目标,进行试验探讨。从1999年起开始试验,至2001年4月共制造12批样品。基本摸索出一条新途径。1试验材料1.1保鲜原料:…  相似文献   

7.
茶叶品质劣变的因素很多,如制茶过程中技术上之不当会产生烟焦,保管不妥会染上异味或发生霉变,但这些都是属于人为因素的劣变,还是容易避免的。这里所要讨论的是茶叶在贮藏过程中的自然劣变问题,由于茶类很多,作者仅就炒青绿茶予以讨论。一般认为,茶叶在贮藏中产生劣变的原因,是过高的含水量。这虽然是对现象的表面认识,但在生产上据此采用控制茶叶含水量的方法来减缓或基本避免茶叶品质劣变,还是较为有效的。因此,各个产茶国  相似文献   

8.
绿茶贮藏中氨基酸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叶氨基酸对成茶色、香、味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对茶汤的滋味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茶叶氨基酸被公认为茶叶滋味物质。在绿茶长炒青贮藏过程中,茶叶品质有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是由于茶叶内含化学成份受外界温度、水份、氧气和光的影响,引起一系列的化学反应,致使内质趋向“陈化”。而茶叶中氨基酸在茶叶贮藏过程中的变化则更为复杂,主要的化学变化概括起来可归纳为蛋白质的水解与氨基酸的降解,这两个方面的变化直接影响着茶汤的滋味与鲜爽程度。当贮藏过久叶底变暗、汤色  相似文献   

9.
用不同的包装规格,不同的贮藏条件,研究茶叶在贮藏过程中外形、香气、汤色、滋味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冰箱(0~5℃)贮藏比室内自然贮藏效果要好;外形的变化主要受密封、光线影响;香气主要受密封条件影响;滋味、汤色受光线、温度、水分影响较大;光线对干茶色泽、汤色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茶叶及茶饮料贮藏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对茶叶贮藏过程中影响其品质的关键因素以及目前应用于茶叶及茶饮料贮藏保鲜技术研究的最新进展作以概述,以期为茶叶的深加工和贮藏保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茶叶在贮藏过程中,由于受到外界水分、氧气、光照、湿度等影响,其品质常出现陈化以及变质,这将大大影响茶叶的饮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如能控制这些条件,茶叶的变质问题即可防止,笔者在总结前人各种试验的基础上,用变色硅胶、还原性铁粉、硫代硫酸钠进行茶叶贮藏试验。  相似文献   

12.
用不同的包装规格,不同的贮藏条件,研究茶叶在贮藏过程中外形、香气、汤色、滋味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冰箱(0~5℃)贮藏比室内自然贮藏效果要好;外形的变化主要受密封、光线影响;香气主要受密封条件影响;滋味、汤色受光线、温度、水分影响较大;光线对干茶色泽、汤色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贮藏条件对炒青绿茶主要品质成分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福鼎大自茶、槠叶齐和白毫早三个品种早春一芽一叶鲜叶所制炒青绿茶为材料.研究炒青绿茶在不同温度、含水量及光照等贮藏环境下主要品质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茶叶贮藏过程中,水浸出物、茶多酚和咖啡碱含量呈现下降的趋势,温度越高,下降得越快;经太阳光照射和暴露在空气中的茶叶更容易陈化劣变,使茶叶失去其品质特征。且供试的三个品种绿茶各品质成分在贮藏过程中的变化一致。  相似文献   

14.
《中国茶叶》2008,30(3):9-9
随着新茶上市,企业生产或消费者购买茶叶后,如何正确贮藏以保持其色、香、味品质,成为近期关注的一个热点。编辑部陆续接到读者来电询问有关茶叶贮藏保鲜方面的问题,现特邀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茶叶加工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叶阳研究员就有关问题进行解答,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游离脂肪酸组成在绿茶贮藏中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游离脂肪酸是构成茶叶香气的重要化学基础,但长期以来由于分析检测技术等问题,对茶叶加工和贮藏中游离脂肪酸的研究尚不多见。本文试图就绿茶贮藏中游离脂肪酸组成的变化与茶叶品质的关系以及贮藏条件的影响作用,进行一些探讨。一、游离脂肪酸组成与绿茶品质变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茶叶具有很强的吸湿、吸收异气味以及陈化的特性,在贮藏过程中若受到空气、高温、高湿、光照以及不良异气味的影响,极易导致变质变味,甚至失去饮用价值,因此,茶叶的妥善保管甚为重要,下面介绍六种常见的茶叶贮藏保管方法。 1.常规贮藏:一般使用双盖茶听、长颈锡罐、小口陶瓷罐等容器贮茶,茶叶要装满,容器口要密封,置于阴凉、干燥、无不良异气味处妥善保管,这种贮茶方法,家庭常用。也可采用热水瓶的简易贮藏法,将茶叶  相似文献   

17.
茶叶香气的提取方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茶叶香气的分析测定是茶叶科学领域里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迄今为止,人们业已发现了300多种香气成分,日本、苏联等国科学工作者还就这些香气成分在茶叶加工、贮藏等过程中的化学变化和合成机制做了大量工作,近来人们对香气与茶叶品质的关系这一问题的兴趣也日益浓厚。不言而喻,香气研究的发展除了与精密仪器及检测手段的发展息息相关外,还与茶叶香气的提取技术,即从茶样中分离香气物质的方  相似文献   

18.
茶叶保鲜贮藏包装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和广东省农垦商业总公司自身在贮藏保鲜包装方面所做一些研究结果。分析了茶叶贮藏过程中多酚类,氨基酸,脂类物质,维生素C等品质成分的变化规律及其陈化质变机理,以及水分,温度,氧气,光线等环境条件对茶叶品质的影响,并提出了改进茶叶包装材料及茶叶保鲜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9.
茶叶微生物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茶叶科学技术的发展及研究手段和方向的多元化,微生物在提高茶叶产量、防治茶树病虫害、进行茶叶贮藏保鲜和提高成品茶质量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得到深入研究.本文就黑茶渥堆过程中微生物种类鉴定及胞外酶特性、茶园根际微生物生物多样性及胞外酶活性、微生物菌剂应用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并展望了微生物在茶叶生产领域中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0.
茶叶保鲜贮藏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合了近年来茶叶贮藏保鲜的研究结果,认为茶叶贮藏中陈化劣变的主要内在实质是茶叶内含膳类、茶多酚,维生素、氨基酸等物质的自动氧化和降解。造成茶叶陈化的外界因素主要是水分、氧气、温度和光线。因此.茶叶的保鲜贮藏首先要严格控制茶叶的含水量;其次是选择优良的包装材料;再次是运用先进科学的贮藏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