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以泰农18为试材,在播种密度(基本苗)405.0万株/hm2条件下,研究两个不同地力水平和适度早播(10月1日)、适播(10月8日)和适度晚播(10月15日)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地力水平下小麦籽粒产量较高但氮素利用率偏低;同地力条件下,适当推迟播期,通过协调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仍可维持与早播和适播条件下相当水平的籽粒产量;虽然推迟播期降低冬小麦氮素吸收效率,但可提高氮素利用效率,两者互补,所以适当推迟播期氮素利用率仍可维持与早播和适播相当的水平。因此,在不同地力水平下,适当推迟播期可以调控冬小麦冬前群体免受冷害和寒害的影响,维持较高的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播期对不同感温性小麦生育进程及产量构成的影响。[方法]分别以2个弱春性(郑麦9023、04中36)和半冬性(西农979、矮抗58)小麦品种为试验对象,通过5个不同播种期(10月1日、10月7日、10月14日、10月21日、10月28日)的设置,研究播期对小麦生育进程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随播期推迟,小麦株高呈下降趋势;晚播推迟小麦的出苗期和三叶期,总生育天数缩短;不同播期中,弱春性品种的生育时期均较半冬性品种提前。弱春性品种早播或晚播均影响群体产量形成,籽粒产量下降,适期播种(10月14日)最好;半冬性品种应适时早播,播量一致的前提下以10月1日播种籽粒产量较高。[结论]该研究可为豫北地区不同感温性小麦品种选择适宜播期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不同播期和密度对玉米籽粒灌浆的影响.[方法]以郑单958为供试材料,研究沿淮行蓄洪区不同播期和密度对玉米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结果]早播(6月15日)较晚播(6月25日)籽粒灌浆持续时间增长,渐增期有所缩短;快增期和缓增期延长.沿淮行蓄洪区玉米籽粒灌浆持续期可这60d左右.玉米籽粒灌浆速率随吐丝后天数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玉米高产适宜收获期为10月上旬.随着播期推迟,玉米籽粒最大潜力势降低,籽粒灌浆时间缩短,但籽粒灌浆渐增期持续时间较长.播期推迟,最大灌浆速率、平均灌浆速率均增大,但渐增期灌浆速率较小.不同播期间玉米籽粒粒重的差异主要是通过渐增期灌浆速度和灌浆期持续天数决定.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籽粒粒重的影响主要是快增期和缓增期持续时间和该时期籽粒干重积累量所致.[结论]试验结果为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刘艳阳  蒋达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1):15639-15640
[目的]研究不同播期对小麦籽粒灌浆特征及参数的影响。[方法]以小麦品种9356为供试品种,设置3个播期,分析播期与小麦籽粒灌浆的关系。[结果]结果表明:不同播期下小麦籽粒灌浆过程可以用Richards方程描述;播期对籽粒灌浆参数均有一定影响,但不同参数影响也不同;平均灌浆速率与小麦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播期对籽粒灌浆持续时间和籽粒灌浆平均速率均有一定的影响,并且对平均灌浆速率的影响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5.
播期对不同穗型冬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以2个小麦品种(兰考矮早八C1;豫麦34号C2)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4个播期(10月6日,S1;10月16日,S2;10月26日,S3;11月5日,S4)对冬小麦旗叶光合性能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籽粒灌浆前期旗叶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在不同播期间差异不明显,灌浆后期播期间差异增大,其中S1降幅最大,表明早播条件下小麦后期叶片衰老较快,影响光合产物的运转与积累。2个品种产量均以S1最低,S2最高。播期显著影响成穗数(P≤1%)和千粒重(P≤5%);2个品种相比,播期对兰考矮早八粒重的影响大于豫麦34号。  相似文献   

6.
探讨和分析不同播期条件下高产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品种的氮素吸收利用、转运和高效利用特征,确定不同高产小麦品种的适宜播期.采用大田试验方法,系统分析早播(10月3日)、适播(10月12日)和晚播(10月30日)3个水平对不同品种高产小麦主要生育期植株含氮率、氮素积累量、花前和花后植株营养器官氮素积累和分配、氮素再分配等特征及产量、品质和氮素利用效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影响生育期小麦植株的含氮率、氮的吸收和积累.小麦地上部营养器官氮积累量、氮再分配量、转运氮素对籽粒氮的贡献率花前高于花后.晚播条件下籽粒氮素的积累量主要依赖于花前氮吸收;适播和早播条件下花后吸收的氮素对籽粒氮素的积累占有较大比例.高产不同基因型小麦品种在不同生育期的氮素吸收强度和相对累积速率不同,花前氮素积累量、花前吸收氮素向籽粒的再分配以及转运率、花后氮素同化量以及花后吸收氮素对籽粒的贡献率等在不同小麦品种间差异显著.早播和适播条件下,不同品种小麦均获得比晚播较高的籽粒产量.氮素收获指数和籽粒吸氮量适播条件下较高,随播期的延迟籽粒吸氮量显著降低,相反,氮素利用效率晚播条件下最高.综合考虑,在农业生产中,3个高产小麦品种均适宜早播和适播;在晚播条件下应优先选择‘周麦22’.  相似文献   

7.
探讨和分析不同播期条件下高产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品种的氮素吸收利用、转运和高效利用特征,确定不同高产小麦品种的适宜播期。采用大田试验方法,系统分析早播(10月3日)、适播(10月12日)和晚播(10月30日)3个水平对不同品种高产小麦主要生育期植株含氮率、氮素积累量、花前和花后植株营养器官氮素积累和分配、氮素再分配等特征及产量、品质和氮素利用效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影响生育期小麦植株的含氮率、氮的吸收和积累。小麦地上部营养器官氮积累量、氮再分配量、转运氮素对籽粒氮的贡献率花前高于花后。晚播条件下籽粒氮素的积累量主要依赖于花前氮吸收;适播和早播条件下花后吸收的氮素对籽粒氮素的积累占有较大比例。高产不同基因型小麦品种在不同生育期的氮素吸收强度和相对累积速率不同,花前氮素积累量、花前吸收氮素向籽粒的再分配以及转运率、花后氮素同化量以及花后吸收氮素对籽粒的贡献率等在不同小麦品种间差异显著。早播和适播条件下,不同品种小麦均获得比晚播较高的籽粒产量。氮素收获指数和籽粒吸氮量适播条件下较高,随播期的延迟籽粒吸氮量显著降低,相反,氮素利用效率晚播条件下最高。综合考虑,在农业生产中,3个高产小麦品种均适宜早播和适播;在晚播条件下应优先选择‘周麦22’。  相似文献   

8.
以4个冬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播期条件下籽粒灌浆特征参数、粒重和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播期对千粒重的影响存在差异,洛旱6号、洛麦21号和豫麦49不同播期之间的籽粒千粒重存在显著差异,但播期对偃展4110的千粒重影响不大。在不同播期下,灌浆过程中平均灌浆速率、快增期灌浆速率对粒重的影响较大。播期对不同品种灌浆高峰出现的日期影响基本一致,早播期>晚播期>中播期.但较早播种时,洛旱6号、洛麦21号和豫麦49灌浆高峰出现较早,灌浆速率大,晚播时偃展4110灌浆高峰出现较早,灌浆速率大。播期对4个品种产量的影响均以中播最高,在河南旱区生态条件下,似偃展4110的春性品种适宜播期为10月中下旬,洛旱6号、洛麦21号等似豫麦49的半冬性品种适宜播期为10月中旬。  相似文献   

9.
低温冷害下播期对不同小麦品种抗寒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农业科学》2019,(10):28-34
为了研究低温冷害下播期对不同小麦品种抗寒特性及产量的影响,本研究以高产品种济麦22和强筋品种济麦229为材料,于2017—2018年小麦生长季,在监测试验点低温冷害发生过程中气温变化前提下,比较低温冷害下4个播期(10月1日、12日、20日、28日)处理小麦叶片的饱和渗透势和SPAD值、开花期和灌浆期旗叶净光合速率(Pn)和SPAD值、小穗结实率及籽粒产量。结果表明,济麦22播期推迟至10月20日时,受低温冷害影响,上述指标及叶片饱和渗透势与10月12日播种处理均无显著差异,播期推迟至10月28日,小麦叶片抗冻能力显著提高,但籽粒产量显著下降。济麦229的10月12日播种处理,上述指标与10月1日播种处理均无显著差异,播期推迟至10月20日,叶片抗冻能力及籽粒产量均显著下降,开花期和灌浆期旗叶Pn、SPAD值也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因此,综合考虑上述各生理指标及籽粒产量,本试验条件下,济麦22可适期晚播至10月20日,济麦229可适期晚播至10月12日。  相似文献   

10.
于2004~2005年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播期对冬小麦植株C-N的积累、运转规律及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晚播(10月22日播种)可以提高冬小麦成熟期单茎籽粒重和籽粒氮素积累量,提高开花前营养器官贮存干物质和氮素的转运量以及转运干物质和氮素对籽粒重和籽粒氮素积累的贡献率.适当晚播的小麦穗粒数、千粒重和蛋白质含量有所增加,籽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显著提高.由此可见,高产小麦适当晚播有利于籽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播种时期对玉米籽粒产量的影响,并同时研究玉米的生育期、千粒重、穗数以及穗粒数的变化。[方法]以郑单958及登海605为试验材料,通过不同时期播种研究不同播期对夏玉米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随播种时期的推迟,玉米生育期推迟;玉米籽粒产量及千粒重降低,最大值出现在6月7日播期处理;玉米穗粒数先升高后降低,最大值出现在6月14日播期处理;穗数差异不显著。[结论]在黄淮海现有的生态条件下,郑单958玉米及登海605适宜的播种时期为6月7日。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冬小麦撒播种植播期与播量对产量的影响。[方法]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不同播期、播量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均有显著差异,播量对穗数的影响较大;播期对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的影响较大;播期与播量互作的影响不显著;冬小麦长6359撒播的产量在6 723~7 261 kg/hm~2,适宜播种期为9月28日—10月3日,播量为300.0~450.0 kg/hm~2。在品种、播量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分析中,品种间的差异显著;不同品种同期播种,中穗型品种产量为最高。[结论]在一定的播期、播量范围内,选择适宜的品种类型进行撒播,早播可适当降低播量,提高成穗率,增加产量;晚播适当增加播量,提高主茎成穗数增加产量。  相似文献   

13.
播期提前对四川盆地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播期提前对四川盆地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证明选育适应四川盆地稻麦两制的早播早熟型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的可行性和确定弱春性小麦新品系J210达到高产优质的最佳播期。[方法]在2006~2007年度,研究了播期不同程度提前(10月18、20、22、24、26、28、30日,11月1、3、5日)对小麦新品系J210产量及其构成和籽粒品质特性的影响。[结果]10月18~30日内播种,J210的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变化不明显,而粒重和产量随播期提前而增加;播期晚于10月30日后,J210穗数和穗粒数减少明显,粒重反而有所增高,但产量减少明显;10月18日播种的小麦产量比11月5日提高29.92%。各播期下J210的品质性状较稳定,但早播条件下的J210各品质性状略优于迟播。[结论]在四川盆地气候生态条件栽培制度下,如能通过更加深入的育种和栽培研究,将小麦的播期提前10月20日左右,就能同时达到提高产量潜力和优质的目的;而在J210的推广应用中,建议将其播种期提前到10月25日左右,这样既能获得较高的产量和较佳的品质,又能有效地避开抽穗开花期的"倒春寒"天气,以达到稳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雨养条件下秸秆带状覆盖技术种植冬小麦的适宜播量.【方法】于2013~2014年生长季研究了秸秆带状覆盖种植下不同播量(T1:150kg/hm2、T2:187.5kg/hm2、T3:225kg/hm2、T4:262.5kg/hm2、T5:300kg/hm2)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与分配、产量及耗水特性影响.【结果】秸秆带状覆盖种植下T5处理具有最高的籽粒产量,为4 067kg/hm2,同时具有最高的WUE(12.1kg/(hm2·mm).播量高低与产量构成要素密切相关.增加播量,单位面积穗数增加,但千粒质量和穗粒数降低,且T5与T1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播量显著影响花前、花后积累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但花后的影响大于花前,且均以T5具有最高的籽粒贡献率,说明无论冬小麦处于营养生长还是生殖生长,增加播量可促进茎鞘、叶及颖壳+穗轴储藏性光合产物向籽粒转运.【结论】500kg/hm2为秸秆带状覆盖种植技术下推荐播量.  相似文献   

15.
杨书运  严平  钱坤  江波  张鑫童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5):8433-8434
[目的]确定安徽沿淮地区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精准播种期。[方法]利用气象资料,结合冬小麦高产播种要求,对安徽省沿淮地区的冬小麦精准播期的可预测性进行研究。[结果]该地区适宜播期呈推迟趋势,每10年变化率约1.75 d,气候变暖是播期推迟的根本原因;播期在年际之间存在较大波动,非规律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是播期波动的主要原因;温度变化的规律性和后效性使冬小麦的播期具有可预报性。认为沿淮地区宜选用10月15日以后5 d滑动平均温度首次降到17℃以下作为冬小麦适宜播种指标;常规气象预报具有的较高的准确性可以实现冬小麦精准播期的预报。[结论]该研究可为安徽沿淮地区冬小麦的高产优质栽培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播期与密度对33°N线旱茬麦小麦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33°N旱茬麦丰产提供依据。[方法]以烟农19为试材,研究不同播期和密度对成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的影响。[结果]随着播期的延迟,单位面积成穗数呈下降趋势。在同一播期条件下,单位面积穗数随密度增大表现为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播期为10月8日和10月15日的穗粒数明显低于播期为10月22日和10月22日。播期为10月22日时小麦千粒重最高,10月22日和11月5日次之。播期为10月22日的产量最高;其次为10月15日和10月29日;播期为11月5日时产量最低。[结论]播期为10月22日,密度为300万株/hm2时,33°N旱茬麦可获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17.
适期播种冬小麦主茎叶片形成和高产栽培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滨州地区确定适宜的播期时间范围和提高小麦产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研究比较了适期播种冬小麦主茎叶片形成所需要的时间和积温,并确定出在本地区的播种时间范围和高产条件下的适宜基本苗、肥水运筹。[结果]在滨州常年适宜条件为9月28日至10月3日播种,积温600~750℃。多穗型品种的基本苗以105万~165万/hm2为宜,中穗型品种以120万~180万/hm2为好。有机肥、磷肥、钾肥全部基施,氮肥50%基施,50%拔节期追施,总量折尿素450~600 kg/hm2。中穗型品种实现高产比较稳妥,小麦产量9 000 kg/hm2以上,应选用穗数600万~675万/hm2,穗粒数40~45个,千粒重40~45 g,穗粒重1.6~2.0 g的品种。[结论]适期播种,有利于小麦健壮生长发育,培育壮秆大穗,达到正常成熟,是提高小麦单产和大面积均衡增产的重要措施,可作为黄淮海地区小麦高产栽培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明确冬小麦新品种衡4399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措施,为该品种大面积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裂区设计,设7个播期和6个种植密度处理,于2008~2009年在河北省深州市护驾迟镇旱作节水试验站进行了播期和种植密度对该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影响的研究。[结果]1播期对单位面积穗数、千粒重及产量有显著的影响,但对穗粒数影响不显著;种植密度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均有显著影响。2产量随着播期的推迟和种植密度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一定范围内,衡4399单位面积穗数随着播期的推迟而减少,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穗粒数受播期和种植密度影响很小;千粒重随播期的推迟而增加,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结论]通过回归方程模拟计算得出,冬小麦新品种衡4399的适宜播期为10月6~21日,相应的合理种植密度为210万~360万/hm2。  相似文献   

19.
播期密度对不同小麦品种群体茎数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参照四水平五因素正交L16(45)设计,研究品种、播期与密度对小麦总茎数和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前,密度对小麦基本苗影响最大,播期对分蘖数和总茎数影响最大;春季,品种对单株茎数、总茎数和成穗数影响最大。品种对产量三要素影响显著,播期对穗数和千粒质量影响显著,对穗粒数影响不显著,密度对千粒质量影响显著,对穗数和穗粒数影响均不显著。播期对小麦产量影响最大,其次为品种,密度影响最小。适宜的播期在10月4日至10月10日,随着播期后移,小麦产量明显下降,中麦895是本试验中获得高产的最优品种。合理的种植密度为210万~270万/hm2,小麦处于最佳品种、播期、密度组合时,小麦冬前、春季群体总茎数最多,小麦获得最高产,产量达9 000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