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岑溪软枝油茶(Cenxi soft branch Camellia oleifera)无性系林分为研究对象,分析幼龄期(2年生)、结果初期(5年生)和盛产期(8年生) 3种林分中土壤养分的变化特征及对细根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油茶林分中土壤养分总量差异显著,2年生油茶林分中有机质和水解性氮含量最高,5年油茶林分中有效磷含量最高,8年生油茶林分中速效钾含量最高。水平方向上,4种土壤养分在不同林地中分布较为均匀;垂直方向上,4种养分主要分布在土壤中上层0~30 cm处,整体上元素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而减少。偏相关分析表明:水解性氮对细根生物量的作用主要表现在40~60 cm土层;有效磷细根生物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10~40 cm土层,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正相关性;速效钾对细根生物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10~20 cm土层中,表现为显著的负相关。有机质和有效磷与细根生物量呈极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2.
在25年生的马尾松林下套种1年生细叶青冈幼苗,经过16年的培育后形成了郁闭的针阔混交异龄林.采用分层平均标准木收获法对林分的生物量与生产力分配格局进行了研究,并以马尾松纯林作对照.结果表明:马尾松纯林及其混交林的林分总生物量分别为204.37 t·hm-2和245.94 t·hm-2;混交林中,由于马尾松处于主林层,其生物量占林分总生物量的81.80%;在林木总生物量组成中,干材生物量最大,在纯林中占总生物量的64.77%,在混交林中占60.17%,其它组分所占的比例依次为根(18.62%、16.95%)>枝(8.99%、13.46%)>皮(6.55%、6.37%)>叶(1.07%、3.05%);生物量的空间结构在马尾松纯林和混交林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混交林中0~10 m高度的生物量分布比例为67.3%,明显大于马尾松纯林(53.7%);混交林中,叶片主要分布于2~11 m及17~22 m两个高度范围,而马尾松纯林则集中分布于15~23 m之间;混交林根系在土壤中呈哑铃型分布,表层土壤(0~20 cm)和深层土壤(>60 cm)的生物量分别占根系总生物量的43.3%和28.2%;而在纯林中,根系生物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呈金字塔型分布;混交林林分的初级生产力为13.24 t·hm-2a-1,比纯林增加80.38%;混交林中林木各组分生产力大小为干>叶>枝>根>皮,纯林中表现为干>根>叶>枝>皮.  相似文献   

3.
杉木火力楠混交林和杉木纯林的生物量及分布格局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比较了16年生杉木火力楠混交林以及杉木纯林生物量及其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杉木火力楠混交林乔木层生物量为189.35 t·hm-2,高出杉木纯林49.3%;其凋落物层生物量则为纯林的3.48倍。混交林中火力楠枝叶生物量分布高度高于杉木,有利于提高光能利用率;火力楠根系分布深度低于杉木,有利于提高土壤养分利用率。因而,杉木和火力楠混交林能形成较好的林分结构,可促进林分生产力的提高和地力改善,是值得推广的杉阔混交林模式。  相似文献   

4.
闽南沿海山地火力楠人工林的生长特性及改土效用的研究结果表明 ,火力楠的树高、胸径及材积的速生期分别在 4~ 14a间、5~ 16a间及 11~ 18a间 ,大约在 14~ 16a后 ,生长明显趋于下降。根据生长发育特点 ,在现有林分密度条件下 ,14~ 16a间应进行适当的间伐 ,以提高林分生产力 ,培育高产、优质的火力楠用材林。此外 ,火力楠能明显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是闽南沿海山地土壤改良、低产林改造及防治松杉多代连栽地力衰退的理想树种  相似文献   

5.
以福建省惠安县15年生木麻黄为试材,对5种不同密度木麻黄人工林的生物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密度增大单株生物量减少,林分生物量和净生产力增加,但枝与小枝的生物产量趋于平稳;各器官生物量分配规律为干>根>枝>小枝,净生产力表现为干>小枝>根>枝。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火力楠、红苞木、大叶相思幼苗的养分分布格局。结果表明:3种树种各器官的千重排序火力楠为根>干>叶>枝,红苞木为叶>根>干>枝,大叶相思为干>叶>根>枝。3种树种的养分浓度为N>K>Ca>P>Mg,养分总浓度大叶相思>火力楠>红苞木。3种树种各器官的养分总贮量排序火力楠为根>叶>干>枝,红苞木为叶>根>干>枝,大叶相思为叶>干>根>枝。3种树种各器官中的养分贮量多为N>K>Ca>P>Mg,其养分总贮量也为N>K>Ca>P>Mg。  相似文献   

7.
在12a生密度为2505株/hm2杉木林和火力楠木下栽培红豆杉,经过6a的经营管理,其林木生长良好。调查结果显示:火力楠林下南方红豆杉平均树高、胸径、冠幅、枝条长度、枝下高,分别比杉木林下套种生长的南方红豆杉高6.70%、8.24%、10.11%、8.89%、19.35%;郁密度提高12.50%,单株材积增加25%;火力楠枝下枯枝落叶层比杉木林下厚,土壤养分含量火力楠林高于杉木林,有机质、全N、全P、全K、速效N、速效P、速效K,分别提高2.37%、2.72%、3.64%、5.71%、1.8%、2.32%、2.86%。  相似文献   

8.
火力楠是原生于我国南部、生长迅速、用途广泛的优良乔木树种。试验以生长10年的火力楠人工林为材料采集乔木各器官及乔灌草凋各层样本,采用相对生长法以胸径为变量与树木各器官结合,建立标准木主干、枝条、叶和根四种器官生物量的异速生长模型,通过换算干重比的方法估算生物量并加以比较;乘以对应的含碳系数换算成碳储量,再加和估算林分总碳储量。火力楠人工林乔木层生物量为21.60 t·hm-2;总森林生物量为25.96t·hm-2;林分总碳储量为12.60 t·hm-2。试验地火力楠人工林的郁闭度较大,林下植被较少,乔木层碳储量占比很高,反映出火力楠是较好的碳汇树种。  相似文献   

9.
火力楠不同混交模式生长效应调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清堤 《林业调查规划》2011,36(3):73-76,80
对20 a生火力楠不同混交模式生长效应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火力楠不同模式混交造林效果优于纯林,混交林产量比增6.2%~46.4%.火力楠作为主要树种与马尾松、杉木混交宜采用行间混交,混交比例按2∶1;火力楠作为伴生树种与杉木、马尾松混交宜采用插花式混交,混交比例按1∶3,种间关系较为协调.火力楠混交林与纯林比较,林分结构比较复杂,能充分利用光照条件,枯落物多且成分复杂,有利于改善林内小气候及土壤状况,林分结构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10.
立地环境对火力楠林分生长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20年生火力楠林分生长性状与立地因子间的典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影响闽南沿海山地火力楠生长的主要立地因子为:土壤毛管持水量、腐殖质层厚度、有机质含量、田间持水量、全氮和容重等。培育火力楠速生丰产用材林在选择造林地时,应以这6个因子作为主要选择依据,尽可能选择腐殖质层厚度在25cm以上、有机质含量在3.0%左右、全氮含量在0.09%左右,且表层土壤疏松、湿润的林地,以达到速生丰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大叶栎、火力楠人工林土壤肥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大叶栎(Castanopsis fissa)、火力楠(Michelia macclurei)人工林地土壤水分、肥力差异,比较它们对土壤的改良作用。以相似的立地条件、相同的林龄(12年)的大叶栎(Castanopsis fissa)、火力楠(Michelia macclurei)人工林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国家标准局发布的《森林土壤分析方法》中环刀法和相应的土壤养分分析方法测定土壤水分和土壤有机质、氮、磷、钾含量,结果表明:大叶栎人工林的持水量和孔隙度均大于火力楠人工林,土壤容重小于火力楠人工林,差异不显著;土壤全量和速效氮、磷、钾含量以及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测定结果均是大叶栎人工林较火力楠人工林高,其中全钾和速效钾含量差异显著,其他养分含量差异不显著。表明大叶栎人工林具有更好的保水、供肥能力。  相似文献   

12.
对杉木林林分改造树种山杜英、樟树、黎蒴、红锥和火力楠形成的5种纯林的土壤理化性质、凋落物储量和养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山杜英、樟树、藜蒴、红椎和火力楠的土壤容重分别为1.30、1.19、1.24、1.29和1.16·gcm~(-3),山杜英和红椎的土壤容重显著大于樟树和火力楠,土壤毛管持水量、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和通气孔隙度相反。5种林地的土壤p H值在4.3~5.1范围,属强酸性土壤。山杜英和樟树林的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较高,火力楠中等,藜蒴和红椎较低,土壤全磷含量排序为火力楠樟树藜蒴红椎山杜英,土壤全钾含量为红椎山杜英樟树火力楠藜蒴。土壤碱解氮含量为樟树火力楠山杜英=藜蒴红椎,土壤有效磷含量为红椎樟树山杜英=藜蒴=火力楠,土壤速效钾含量为樟树火力楠藜蒴红椎山杜英。  相似文献   

13.
自2001年开始,在闽清美菰林场开展了秃杉引种并安排秃杉火力楠混交造林试验,秃杉火力楠混交林比例设3:3和1:1两种,秃杉纯林为对照。人工林12年生时研究结果表明:秃杉与火力楠混交可以提高生长量,改善林分结构和土壤物理性质,增加土壤肥力。在该试验条件下,秃杉火力楠混交林采取3:3的比例其效果更好。秃杉火力楠混交林研究为秃杉人工林合理经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并了解火力楠(Michelia macclurei)混交造林的生长效果,通过开展火力楠与灰木莲(Manglietia conifera)、湿加松(Pinus elliottii×P.caribaea)混交种植试验,对3个树种混交林和纯林的树高和胸径进行调查,并计算3.5 a生时的材积和蓄积量,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混交造林1.5 a时,仅火力楠与湿加松混交时,火力楠胸径显著高于纯林,其余均无差异;但3.5 a生时,混交林中的灰木莲、湿加松的生长、材积和蓄积量显著高于各自纯林,而混交林中火力楠生长状况低于其纯林。由此可知,灰木莲、湿加松与火力楠混交能显著提高自身林分生长,火力楠作为伴生树种在今后的混交造林中具有较大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5.
阔叶红松林采伐5~15 a间,生物量分配规律是灌木>乔木>草本,15 a时为乔木>灌木>草本;在5~20 a间乔木生物量逐渐增加,到15 a时已占居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6.
马尾松低产林分套种火力楠生长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了在福建省闽南地区贫瘠山地营造马尾松纯林,由于土壤瘠薄干燥,幼林生长不良,易形成低产林分。在马尾松纯林套种了火力楠后,成为异龄混交林,经过十几年的经营管理,混交林木生长良好。实践证明:马尾松低产林套种火力楠后,能促进林木生长,提高林木生长量,增加蓄积量,可改良土壤,增加土壤肥力,改善林地生态条件。马尾松火力楠混交林的林木生长量,分别比马尾松、火力楠纯林的林木生长量树高提高24.00%、2.54%%,胸径增粗2.57%、5.14%,蓄积量提高11.35%、3.57%。林分生物量提高14.44t/hm2、30.88t/hm2,土壤肥力N、P、K ,分别提高6.00%、1.92%,6.15%、1.47%,5.00%、1.45%。  相似文献   

17.
小坪林场几种固氮树种混交林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福建同安小坪林场进行七年固氮树种混交林试验研究,初步结果表明:固氮树种杨梅、相思树均能促进湿地松、火力楠、福建柏和杉木的树高、胸径的生长,增加幅度分别为11.1~52.2%和6~7%,特别是显著地促进了在该地区不是十分适生的杉木和福建柏的生长;四个树种杨梅、相思树混交林下的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分别提高了11.7~22.0%和6.3~57.3%,且杨梅提高混交林林地土壤有机质的作用普遍大于相思树。此外固氮树种混交林形成合理的林分结构,改善林分小环境,幼林阶段,火力楠×相思树,火力楠×杨梅,湿地松×相思树和湿地松×杨梅是较为理想的人工林群落。  相似文献   

18.
粤北10种乡土阔叶树种生长及根际养分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3年在始兴县进行10种粤北乡土阔叶树种选择研究。结果表明:造林3年后幼树的成活率均达到95%;平均树高生长最快的是红荷木Schima wallichi、i火力楠M ichelia macclurei和金叶含笑M icheliafoveolata,平均树高为4.5~5.5 m;樟树C innamomum camphora和深山含笑M ichelia maudiae生长较慢,树高生长不足3 m。冠幅生长最快的是红荷木、枫香Diquidambar formosana、金叶含笑和火力楠,平均为2.5~2.8 m;江南桤木Alnus trabeculosa、木荷Schima superba、深山含笑和樟树的冠幅生长较慢,平均冠幅仅1.6~1.8 m。生长最佳的前5名树种依次是红荷木>火力楠>金叶含笑>枫香>山杜英。土壤根际土速效N、P、K养分含量较高的前5名树种依次是樟树>红荷木>石栎>火力楠>深山含笑,木荷和山杜英根际土速效养分较低。研究结果揭示了红荷木、火力楠和金叶含笑在粤北地区生长较快,保持水肥能力较强,适于在粤北生态公益林建设中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9.
广州长岗山8种林分土壤化学性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广州长岗山地区的尾叶桉、马占相思、柚木、落羽杉、木荷、湿地松纯林及黎蒴×加勒比松针阔混交林、火力楠×木荷阔叶混交林等8个林分的土壤化学性质进行研究,比较研究了不同土壤层次、不同林分的土壤有机质、全N、碱解N、速效P、速效K含量.结果表明不同人工林的林分各层土壤化学性质有显著差别.马占相思林0~20 cm土层的通气状况...  相似文献   

20.
【目的】随着森林的发育过程,林木个体的生长和生物量分配,以及林分水平的结构和功能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然而,细根生物量与林分年龄的联系,目前仍然了解有限。本研究以黑龙江省帽儿山地区兴安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比较了同一林分在19年和32年生时林分水平(单位面积)和单株水平细根生物量的垂直分布和季节动态,分析了影响细根生物量变化的林分与土壤因子,旨在明确林分年龄对细根生物量的影响和潜在的机制。【方法】在生长季内的5月、7月和9月,采用土钻法获取土壤0~30 cm深度细根并测定生物量,同时测定林分特征和土壤养分和水分含量。【结果】随林龄增加,落叶松人工林单位面积细根生物量显著下降,而单株细根生物量变化不显著;与19年生林分相比,32年生林分土壤表层(0~10 cm)细根生物量占总细根生物量的比例明显下降,土壤亚表层(10~20 cm)和底层(20~30 cm)细根生物量所占比例增加,呈现出细根向深层土壤增生的趋势。土壤表层(0~10cm)单位面积细根生物量随林分年龄的变化趋势与林分密度和胸高断面积、土壤铵态氮浓度变化有关,但是单株细根生物量受林分和土壤因子的影响均不显著。【结论】林分发育过程中,落叶松细根生物量降低,细根的资源吸收策略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