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对红托竹荪(Dictyophora rubrovolvata)腐烂病发病部位感染的真菌菌丝进行分离、纯化、鉴定。结果显示,分离出的12个菌株中,11个属于木霉属(Trichoderma)真菌,1个属于青霉属(Penicillium)真菌,引起红托竹荪腐烂病后期侵染导致二次病害的真菌主要是木霉属真菌,也是腐烂病发生后红托竹荪大面积减产或绝收的主要原因。因此,红托竹荪腐烂病防治措施中需针对木霉属真菌的生长特性,加强对木霉属真菌侵染的防治,降低红托竹荪腐烂病发生后的二次病害。  相似文献   

2.
低海拔竹林下红托竹荪菌棒式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用菌》2015,(1)
红托竹荪在低海拔竹林中,采用菌棒式栽培试验表明:在木屑麸皮培养基中添加葡萄糖、氯化铵、磷酸二氢钾、无水硫酸镁等速溶性小分子营养成分对红托竹荪菌丝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加土对红托竹荪菌丝生长速度没有影响;在浙江丽水亚热带低海拔地区适宜的栽培季节是秋季,能取得高产,春季栽培易失败。该模式投入成本9000元/667 m~2左右,产出干红托竹荪约32 kg,产值19 200元,可获毛利10 200元,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
以感根茎腐烂病的樱桃树为试材,对其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致病性检测和r-DNA-ITS序列分析,研究了pH和温度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分离到的4株病原菌中仅1株引起了根茎腐烂病,经r-DNA-ITS序列分析鉴定,该菌为撕裂蜡孔菌;该菌在pH 4.0~7.0生长较快,最适宜pH为6.0;最适生长温度为32~34℃,最高生长温度38℃,致死温度42℃.  相似文献   

4.
陈翠翠  巩玉辉  宋雕  刘亚雯 《食用菌》2023,(4):10-13+21
为初步研究不同林果木屑浸出液对红托竹荪菌丝生长的影响。采用PDA平板培养法,考察贵州省地产桦槁木、杜仲木、青冈木、构树木、白杨木、樱桃木、核桃木以及硬杂木(对照)8种木屑的浸出液对红托竹荪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青冈木、杜仲木、构树木木屑浸出液对红托竹荪菌丝生长具有比较好的促进作用,在PDA培养基中添加27%桦槁木木屑浸出液、4%青冈木木屑浸出液、27%杜仲木木屑浸出液、27%构树木木屑浸出液为宜,红托竹荪菌丝浓密、生长均匀。  相似文献   

5.
徐彦军 《北方园艺》2017,(4):136-139
以长裙竹荪"D-古优1号"‘织金红托竹荪’和‘织金白鬼笔’为试材,采用光皮桦木材生料层架式筐栽方法,研究光皮桦生料对3种荪类菌丝、菌蛋、子实体生长发育情况和产量的影响,以期为不同温型竹荪高效栽培提供参考。结果表明:菌丝生长速度快慢顺序为处理3("D-古优1号")处理1(‘织金红托竹荪’)处理2(‘织金白鬼笔’);单个菌蛋质量为处理2处理3处理1,且处理间存在显著以上差异;干荪产量为处理1(443.1g·m~(-2))处理2(430.4g·m~(-2))处理3(400.4g·m~(-2)),处理1与处理2间差异不显著,处理1与处理3间差异极显著。比较光皮桦2种处理方式栽培‘织金红托竹荪’,处理1在1m~2荪数、菌盖直径、菌柄粗、菌柄长、菌裙长宽、单荪鲜质量等性状及产量表现优于CK,且干荪产量达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红托竹荪(Dictyophora rubrovolvata)腐烂病(rot disease)发生频繁,对采集的患病样品进行显微观察和病原菌分离,并对分离出的病原菌进行了分子鉴定和致病性研究。结果表明,在患病样品组织上分离到的细菌和其它真菌,优势菌株分别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细菌、肠杆菌属(Enterobacter sp.)细菌和伯克霍尔德菌属(Burkholderia sp.)细菌,并非致病菌,回接试验检测无致病性,初步推断出该病害不是由细菌或真菌侵染引起的。  相似文献   

7.
为探明红托竹荪腐烂病发生规律和防控措施,2014年至2015年对红托竹荪几个主栽地区的腐烂病进行了调查研究。以病害棚中的发病竹荪蛋为材料,观察其发病症状、发病规律,并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8.
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纯化得到连翘褐斑病病原菌,依据科赫氏法则验证其致病性,结合病原菌形态学特征及其ITS、LSU和SSU序列的多基因联合分析,确定病原菌为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测定了培养基、温度、pH、光照、碳源和氮源等处理对该病原菌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影响,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其对8种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菌丝生长最适条件为25~30℃,pH 7.0,碳源为木糖醇和甘露醇,氮源为蛋白胨;产孢最适条件为25℃,pH 7.0,碳源木糖醇,氮源为尿素;孢子萌发最适条件为15~35℃,pH 5~9,碳源为木糖醇,氮源为牛肉浸粉。在测试的8种杀菌剂中,嘧菌环胺(EC50=0.032 mg·L-1)和苯醚甲环唑(EC50=0.054 mg·L-1)对其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茄子褐纹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0~2011 年采用室内离体接种致病性测定、形态学鉴定方法对武汉市茄子褐纹病病原进行研究,并测定了其相关生物学特性。从武汉市各茄子种植区采集茄褐纹病病样,分离获得来自茄子病株叶、茎、果等器官的15 个生长较一致的真菌分离物;经致病性试验证实,分离物均为茄子褐纹病病原菌;经形态学鉴定,15 个菌株均为Phomopsis vexans。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病原菌最适生长的培养基为PDA 和PSA,最适宜产孢培养基为燕麦培养基;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30 ℃ ;最适pH 值为4~7;光照有利于菌丝生长;能够利用多种碳源和氮源,碳源以麦芽糖利用效果最好,氮源以硝酸钠利用效果最好;菌丝生长的致死温度为55 ℃ 25 min。  相似文献   

10.
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对采自山西省太谷县疑似镰孢刀菌引起的甜瓜果实新病害进行病原菌分离,根据柯赫氏法则明确其致病性。基于形态特征以及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rDNA-ITS)、转录延伸因子(EF-1α)、组蛋白(Histone 3)和线粒体中核糖体小亚基(mtSSU)序列分析,鉴定该病原菌为变红镰刀菌(Fusarium incarnatum)。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菌丝生长和产孢最适培养基均为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PSA);温度为20~35℃菌丝生长较快,20~25℃产孢量最大;羧甲基纤维素钠、淀粉和木糖等碳源适合菌丝生长,产孢的最佳碳源为乳糖;病原菌在多种氮源上均能较好生长,产孢的最佳氮源为酵母粉;pH为8时菌丝生长最快,不同pH处理的产孢量间差异不显著;病原菌在全光照和全黑暗条件下能较好生长,不同光照条件下产孢量差异不显著;菌丝致死温度为61℃(10min),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56℃(10 min)。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枣炭疽病的病原菌,从病样中分离病原菌并选择获得代表性的2个菌株,研究病原菌的形态学特征、rDNA-ITS序列、致病性及9种杀菌剂对其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引起枣炭疽病的病原菌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该病原菌主要侵染枣果实,发病初期果皮病斑为淡黄色,逐渐变成黑褐色圆形或近圆形斑,病斑中央凹陷,边缘呈黄色晕圈。吡唑醚菌酯和咪鲜胺对炭疽菌菌株YY-02和YY-05的菌丝生长抑制作用最强,其平均EC_(50)值分别为0.27,0.23μg/ml,2种药剂的毒力显著高于其他药剂;戊唑醇、苯醚甲环唑、醚菌酯、三唑酮4种药剂对胶孢炭疽菌YY-02和YY-05菌丝也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平均EC_(50)值分别为2.85、2.97、3.17、5.69μg/mL。建议在枣炭疽病发病的不同时期,轮换使用吡唑醚菌酯、咪鲜胺、戊唑醇、苯醚甲环唑、醚菌酯和三唑酮等杀菌剂,以有效控制该病害。  相似文献   

12.
采集贵州省部分分布区域内野生红托竹荪(Dictyophora rubrovolvata Zang, Ji et Liou.)健壮子实体为育种亲本,经系统选育,贵定县石板村红托竹荪成为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该菌株菌丝在5℃~28℃均能生长,子实体生长最适温度为18℃~24℃;菌丝萌发后形成原基能力强;生长季节为3月到10月,平均单产量为0.15 kg·m-2,生物转化率为32%。采用阔叶木屑及腐殖土覆土栽培。该品种红托竹荪在不同海拔试验中产量稳定,菌株表现出均一性、稳定性,因此具有较好的商业价值。  相似文献   

13.
2011年7月在武汉黄陂发现黄瓜靶斑病,对病样进行分离、致病性测定、形态学鉴定,并对病原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引起武汉地区黄瓜靶斑病的病原菌为多主棒孢霉(Corynespora cassiicola)。这是多主棒孢霉在武汉引起黄瓜靶斑病的首次报道。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光照有利于病原菌菌丝生长;病原菌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范围为25~30℃;最适宜p H值为6~9;病原菌能够利用多种碳源和氮源,碳源以麦芽糖利用效果最好,氮源以硝酸钾利用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主要对引起板栗内腐病的层出镰孢菌(同培养基、碳源、氮源、pH、温度及光照条件对层出镰孢菌菌丝生长的影响,了解其生物学特性,为进一步研究板栗内腐病防控技术奠定基础。结果表明:培养病原菌至第6 d时,板栗栗仁培养基最适宜其菌丝的生长;最适合菌丝生长的碳源是木糖醇,氮源以硝酸钾为最佳;p H为8时最利于菌丝生长;最适宜菌丝生长的温度为25℃;在全光照的条件下可以促进菌丝生长。  相似文献   

15.
细辛精油对5种木本花卉病害的离体抑菌效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测定了细辛精油对引起木本花卉叶部病害的5种病原菌(牡丹炭疽病、牡丹拟盘多毛孢叶斑病、月季黑斑病、肉桂链格孢叶斑病和龙血树镰孢叶斑病)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细辛精油对牡丹拟盘多毛孢叶斑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均为最好,EC50分别为120.43 mg/L和110.66 mg/L;对于同一种病原菌来说,细辛精油对牡丹炭疽病菌和肉桂链格孢叶斑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强于对其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对牡丹拟盘多毛孢叶斑病菌和龙血树镰孢叶斑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强于对其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梨轮纹病菌培养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梨轮纹病原菌的培养特性,结果表明,不同病原菌菌株间的致病力、菌丝日生长速率及产孢能力均不同,生长速率最大的菌株为P-16,生长速率最小的菌株为P-10,差异较大。菌株P-16致病力最强,菌株P-10致病力最弱。菌株P-7、P-13、P-16产孢量较大,P-4、P-10、P-19无分生孢子器产生;病原菌菌丝最佳生长温度为28℃,最佳产孢温度为25℃,分生孢子最佳萌发温度28℃;在日光灯、黑光灯条件下有利于病原菌菌丝生长,黑暗条件下病原菌生长较慢;病原菌产孢在黑光灯条件下最好;不同光照条件对病原菌分生孢子萌发影响不大;病原菌菌丝生长最适pH值为7~9,产孢最适pH值为6~8,分生孢子萌发最适pH值为7~9;病原菌菌丝致死温度为62℃(10min)或57℃(15min),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60℃(10min)或55℃(15min)。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在中国新发现的梨梢枯病病原菌(Aureobasidium pullulans var. pullulans)在不同温度、pH、碳源、氮源和光照等培养条件和孢子致死温度的测定,明确病原菌的生长规律和死亡条件,并采用生长速率法对该病原菌进行9种杀菌剂的毒力筛选。结果表明:梨梢枯病病原菌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为15~25 ℃,最适温度为20 ℃,温度高于35 ℃时,菌丝生长缓慢;菌丝生长最佳培养基为PDA培养基,产孢最佳培养基为OA培养基;甘露醇和酵母粉分别为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最佳碳源和氮源;菌丝可在pH 4~10条件下生长,pH 5为生长最适pH;光照对菌丝生长有促进作用,并且有利于病原菌产孢,在光暗交替的培养条件下,菌落会形成明显的轮纹。病原菌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48.9 ℃。该病原菌对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的敏感性较高,其EC50 <0.01 mg·L-1;对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3%氟菌·肟菌酯悬浮剂和325 g·L-1苯甲·嘧菌酯悬浮剂的敏感性次之,其0.01 mg·L  相似文献   

18.
以红托竹荪(Dictyophora rubrovolvata)为试材,采用木屑培养的方法,以木屑菌丝总糖含量为指标,研究了液料比、振幅、超声总时间、超声波开启时间4个因素对红托竹荪木屑菌丝总糖含量的影响,并通过响应面分析法获得红托竹荪木屑菌丝总糖检测最佳工艺。结果表明:在液料比11∶1mL·g~(-1)、振幅41%、超声总时间22min、超声波开启时间2.7s时,红托竹荪菌丝总糖的得率达1.18%。  相似文献   

19.
红托竹荪的人工栽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竹荪又名竹笙、仙人笠、网纱菰、竹菌等,属担子菌纲,鬼笔目,鬼笔科,竹荪属。云南已发现4个种,即长裙竹荪(Dictyophoraindusiata)、短裙竹荪(D.duplicata)、红托竹荪(D.rubrovalvata)和黄裙竹荪(D.multicolor)。目前除黄裙竹荪外,其它三种均可食用,是云南传统出口商品。近几年来,由于对竹荪的需要量增加,各地都在引种驯化,有的地区已获得人工栽培的子实体。我所对主产于滇中地区的红托  相似文献   

20.
草莓红中柱根腐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国内尚未见报道的茄腐镰孢菌引起的草莓红中柱根腐病,对其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病原菌在供试的6种碳源培养基和9种氮源培养基上生长均较良好,而在L-精氨酸上生长较慢.病菌菌丝在10~35 ℃范围内均能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25℃;菌丝生长的pH值为3~12,最适pH为7.光照对菌丝生长影响不大.病菌分生孢子在供试的6种营养物质中均能萌发;萌发温度10~35 ℃,最适温度为27℃;pH值2~12范围内病菌孢子均能萌发,最适pH值为6;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62℃、10 m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