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赵书学 《防护林科技》2008,(1):32-33,75
石林县是被誉为“天下第一奇观”的我国著名风景胜地,是典型的“中国南方喀斯特”地貌之一。由于特殊的地质地貌,土地石漠化较明显。土地石漠化防治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全县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石林县石漠化土地的现状调查,进行分析评价,提出石林县土地石漠化防治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石林县低质低效林改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参加了石林县的二类资源调查及石林生态县建设规划,根据实际调查资料和国家对建设森林城市的要求,对石林县的生态现状进行了认真分析,针对石漠化程度、地区经济开发及旅游要地的现状,提出了配合城市森林建设而加强低质、低效林改造的意见和措施。  相似文献   

3.
依据石林县的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对石林县石漠化现状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治理原则、措施,其中主要包括自然及人工的植被恢复、封山育林、发展沼气、坡改梯、砌墙保土、建水窖、岩溶峰丛区景观营造等生物及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4.
对石林县石漠化土地分布现状、石漠化成因及危害等进行了分析,从意识宣传、技术支持、资金监管等方面提出了土地石漠化治理措施和模式。  相似文献   

5.
石林县石漠化土地现状及治理模式与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石林县石漠化土地分布现状、石漠化成因及危害等进行了分析,从意识宣传、技术支持、资金监管等方面提出了土地石漠化治理措施和模式。  相似文献   

6.
依据石林县自然概况,分析石林县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城区、道路、河流绿化现状及石林风景名胜区保护区森林景观植被建设情况,按照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标准,对石林县森林城市主要指标进行评价,综合评估了其生态、经济及社会效益,提出石林县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文章结合石林县土地特点,将石漠化区石漠化表征程度划分为:无石漠化、轻度石漠化、中度石漠化、重度石漠化。在生态治理时,按不同等级分别采取不同措施加以治理,取得了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8.
石林县石漠化土地约占国土面积的12.3%。其中,以轻度为主,占65.5%,其次为重度、极重度石漠化土地。其是在以人为因素为主、自然灾害为辅的各种因素作用下共同形成的。近年来,通过多方治理已取得了一定成效。结合现阶段治理经验及未来发展趋势,提出了今后防治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云南石林县是世界自然遗产——"石林"所在地,文章就如何建设石林城市森林,提出初步规划框架。    相似文献   

10.
在环境解译研究成果与理论研究基础上,采用实地考察、调查问卷等方法对石林旅游环境解译系统做了较深入的调查,分析了游客对目前系统的评价与偏好,总结了石林地质公园解译系统存在的问题,科学地构建了云南石林地质公园旅游环境解译系统。  相似文献   

11.
以湖南桑植县石漠化区为研究对象,采用样方调查法对3个不同石漠化等级样地进行植被调查,分析不同石漠化等级植物物种组成结构及植物多样性指数差异,并根据Jaccard群落相似性原理进行不同石漠化等级植物群落间的相似度评价分析.结果表明:调查区共出现草本植物23科39种、木本植物26科38种,优势科为菊科、蔷薇科、百合科、禾本...  相似文献   

12.
石漠化地区生态治理,树种选择是关键。选择飞蛾槭、长花厚壳树、光蜡树等3个树种,分别在中、轻度石漠化地区进行栽培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树种的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均存在显著差异;光蜡树的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都最高,在中度石漠化地区分别为94.1%、92.2%,在轻度石漠化地区分别为97.1%、94.1%。造林3.5年后,不同树种生长量的差异也显著,其中光蜡树生长量最大,在中度石漠化地区平均树高2.03m,平均地径3.0cm;在轻度石漠化地区平均树高2.55m,平均地径4.1cm,且都生长良好。飞蛾槭和长花厚壳树在中度石漠化地区均生长不良,在轻度石漠化地区则都生长较好。初步认为,飞蛾槭、长花厚壳树只适合在轻度石漠化地区栽培,而光蜡树在中、轻度石漠化地区栽培效果皆较好,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近30年来粤北岩溶山区石漠化土地景观动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粤北岩溶山区进行了不同时期卫星影像的解译和制图,分析了近30年来该地区石漠化土地的景观动态与格局变化。结果表明:近30年来,粤北石漠化景观呈逆转趋势,研究区石漠化土地面积持续减少,1974年石漠化土地面积为2042.43 km2,占喀斯特分布区的42.47%,1988年与2004年分别下降至33.95%和21.14%;轻度石漠化土地面积减少速度最快,至2004年中度石漠化土地取代轻度石漠化土地成为分布面积最广的石漠化类型;研究区景观异质性持续降低,潜在石漠化土地面积不断增加,景观连接度升高;石漠化土地斑块密度增大但平均斑块面积减小,斑块趋于均匀。  相似文献   

14.
贵州岩溶峡谷区石漠化对土壤碳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以喀斯特典型区贵州省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花江峡谷区为例,对未石漠化土地和不同程度石漠化土地中的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进行了测定,并计量分析了石漠化治理对土壤碳库的影响。结果表明:(1)未石漠化土地的土壤平均碳库总量比石漠化土地的高,石漠化土地的土壤平均碳库总量主要受植被类型和土层深度的影响,其影响程度大于石漠化程度的影响;(2)土地平均碳密度则与石漠化影响程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呈非石漠化土地潜在石漠化土地石漠化土地,轻度石漠化土地中度石漠化土地重度石漠化土地极重度石漠化土地的变化规律;(3)通过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关岭县未石漠化土地和不同程度石漠化土地的面积发生了明显变化,对治理工程的碳汇效益计量分析表明,碳库增加量为724.00 t·km-2,仅增加的有机碳价值可达51.36万元·km-2,治理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云南省石漠化土地面积212.85万hm2,占岩溶土地面积的19.81%,其中石漠化耕地面积46.36万hm2,占石漠化土地面积的21.78%,石漠化耕地以轻度石漠化和中度石漠化土地为主,集中分布在人口稠密、经济欠发达地区。目前云南省石漠化治理存在着投资标准低,投入不足,治理需求大,成果巩固压力大,管理体制不顺,地方配套资金筹措困难等问题。藉此,提出遵循水土保持原则,因地制宜,改善农业条件,大力发展林禽林下经济模式,持续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节约集约用地,严把耕地红线关,降低石漠化区域耕地承载压力,遏制石漠化耕地发生等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滇中岩溶区石漠化在不同影响因子上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对影响因子定量归因,基于Landsat、DEM等遥感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结合RS-GIS技术和地理探测器模型(Geodetector)获取石漠化信息和各影响因子的贡献率。结果表明:(1)滇中岩溶区石漠化总面积为3015.04 km2,占研究区总土地面积的5%,占岩溶面积的13.36%。(2)在不同岩性中,石漠化主要分布在碳酸盐岩与碎屑岩中,占总石漠化面积的62%;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中,石漠化主要分布在草地,占总石漠化面积的48.62%;在不同坡度下,石漠化主要分布在8°-15°范围内,占总石漠化面积的32.01%;从人口密度和第一生产总值看,石漠化主要分布在100-200人/km2和>40×108元范围内,占总石漠化面积的比例分别为54.77%和44.33%。(3)地理探测器揭示了滇中岩溶区石漠化驱动因子的权重大小为:土地利用(q=0.42)>坡度(q=0.29)>岩性(q=0.17)>第一生产总值(q=0.14)>人口密度(q=0.14);交互探测器揭示了2个因子共同作用时,对石漠化形成的贡献率最大的是土地利用和坡度(q=0.58),其次是土地利用和岩性(q=0.50)。研究区石漠化在不同影响因子上的分布具有显著差异,人为和自然因素中最显著的影响因子分别是土地利用类型和坡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了更科学系统地评价喀斯特区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土壤效应,揭示小流域石漠化综合治理土壤水分-物理性状的演变趋势,为喀斯特地区生态恢复以及石漠化综合治理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方法】以黔中喀斯特区杠寨小流域为例,于2009年、2012年和2018年分别对不同石漠化程度下各工程治理措施、植被类型以及不同土层深度土壤的水分-物理性状进行了长期、持续的动态监测。【结果】不同石漠化程度,土壤水分-物理性状以非石漠化的最佳,潜在石漠化的次之,中度和重度石漠化的居中,轻度石漠化的最差,且非石漠化与轻度石漠化间差异显著;随着石漠化治理年限的增加,流域内土壤容重的变化不明显,但土壤总孔隙度、持水量和渗滤率则均呈增加趋势,土壤质量总体得到了一定提升;土壤水分-物理性状随土层深度的加深基本上呈降低趋势;不同工程治理措施,荒山造林和封山育林土壤水分-物理性状的改善程度较大,而退耕还林的则恢复较慢;不同植被恢复模式,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灌木林的土壤水分-物理性状其改善程度均要高于阔叶林和经果林。对区域土壤水分-物理性状的解释程度依次为土层深度(39.10%)>坡度(26.32%)>监测年限(18.05%)>石漠化程度(11.65%)>工程措施(3.20%)>植被类型(1.69%)。【结论】喀斯特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要防治结合,因地制宜,综合考虑各影响因素,采取适宜的工程治理措施,最终达到恢复生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储小院  朱仕荣  李云  徐洋 《林业建设》2012,(5):81-84,88
个旧市以山区为主,其岩溶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的51.48%,石漠化土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7.7%,属于岩溶地区石漠化较为严重的典型代表地区。本文提出以小流域为单元的个旧市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然后对治理工程实施后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小流域石漠化综合治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中国岩溶地区石漠化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岩溶地区第三次石漠化监测结果,系统性地对岩溶土地、石漠化和潜在石漠化土地从空间布局、岩溶地貌、流域、土地利用类型、植被类型及石漠化程度等进行了详尽介绍,全面展现了第三次石漠化监测成果数据,为监测成果数据共享提供了途径。  相似文献   

20.
于不同程度石漠化区的枫香人工林中采集其不同部位的叶片为试材,对石漠化区枫香的抗逆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枫香上部叶片的SOD含量随着石漠化程度的加深呈逐渐增长的趋势,下部叶片SOD含量则随着石漠化程度的加深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下部叶片脯氨酸含量随着石漠化程度的加深呈逐渐增长的趋势,而上部叶片脯氨酸含量随着石漠化程度的加深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增长趋势;上部叶片的MDA含量随着石漠化程度的加深呈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趋势,下部叶片的含量则随着石漠化程度的加深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枫香叶片脯氨酸含量与MDA含量呈显极著负相关,与SOD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