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柽柳的绿化价值与栽培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正>怪柳,也叫红柳,红荆条。它适应性广,抗逆性强,适于盐碱地造林,浓谚说的好“盐碱地三件宝,黄须、碱蓬、红荆条”。此外,也适于沙荒地造林,因此被人们誉为“大漠英雄树”。我国有大量的盐碱地和沙荒地,由于土壤含盐过高,含水量较低或过于瘠薄,乔木树种难以生长,栽植怪柳既可充分利用盐碱、沙荒土地资源,使地尽其用,又可增加林地面积,提高盐碱地及沙荒地的林木覆盖率,还可促进生态良性循环,美化环境、美化人们的生活,实现可持  相似文献   

2.
1978年,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厅将飞播造林种草治沙列为重点科研项目,给鄂尔多斯市林业部门先后下达了“飞播造林种草治沙实验”和“飞播造林种草中间实验研究”,治理毛乌素沙地和库布其沙漠。1988年,自治区林业厅又下达了“推广应用飞播造林种草治理毛乌素、库布其沙漠”项目。由鄂尔多斯市治沙造林飞播工作站牵头,与  相似文献   

3.
冷水滩区从1999年开始,坚持以科学的态度,过硬的措施,将“三难地”改造落到实处。通过全区广大干群的共同努力,共投入改造资金200余万元,仅3年时间就完成“三难地”造林绿化677.2公顷,占任务的100.6%,连续3年被评为永州市一等奖。1999年8月,该区组织30名林业技术干部对主要公路沿线“三难地”进行了实地勘查规划,制定了“三难地”造林绿化攻坚工程实施方案,将任务分年度落实到各乡镇。在造林树种选择上,确定了以国外松、芦竹、马桑、纤维柏、刺槐为重点造林树种。采取乔灌草结合,针阔叶林混交方式进行改造。为确保“三难地”造林取得成效,他…  相似文献   

4.
巴彦淖尔盟林业局针对“萝卜快了不洗泥”,部分乡镇造林面积核实率合格率下降问题,决定将今年确定为“造林质量年”。并要求各旗县在林业生态建设目标管理考核责任状中把营造林质量指标纳入考核内容,实行营造林质量一票否决制。确保“造一片、活一片、绿一片”。“造林质量年”活动方案从目标和建设内容、实施步骤到保障措施等,都做了明确规定。总体目标是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封山(沙)育林任务完成率达到100%面积核实率、合格率达到100%。具体目标是:作业设计率、造林整地率、造林种苗合格率、按照造林技术规程施工率人工造林后五日内浇水率…  相似文献   

5.
山西省荒山造林到了“啃硬骨头”的关键时期,容易造林的地块越来越少,偏远山区造林将成为主要攻坚区域。介绍了荒山造林的主要技术措施和新方法,提出了提升技术应用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6.
以森林资源二类调查为研究出发点,以造林类型设计为最终工作目的,将立地划分作为上述两项工作的承接点,通过二类调查、立地划分、造林设计的3种工作小班、3个工作环节的分析研究,提出了“二类调查、立地划分、造林设计”一条龙的工作方法,并设计了“一条龙”工作法流程图。  相似文献   

7.
电白县大路街、大角大队的广大贫下中农,近两年来,在林业生产实践中,大力试验、推广窿缘桉“三营养”(即营养砖、营养杯、营养篮)育苗造林,收到良好的效果。大路街大队1971年“三营养”育苗50万株,造林2,100亩,相当于前十年造林的总和。大角大队去冬以来,培育“三营养”苗60万株,造林3,000亩,占宜林荒山的80%。采用“三营养”苗造林,幼林生长迅速,生势壮旺。植后当年普遍增高1.0-1.5米,好的增高2米以上;两年幼林开始郁闭。这两个大队窿缘桉“三营养”育苗造林经验,已在全县推广。现将其育苗、造林技术及其意义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8.
油松苗木保湿袋造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松是荒山绿化先锋树种 ,也是黄土高原的主要造林树种 ,但黄土高原地区春旱多风、蒸发量大 ,常使油松根系失水 ,影响造林成活。为提高油松造林成活率 ,我们多年来结合林业生产实践 ,进行了改进油松造林技术的尝试 ,开展了“裸根造林”、“打浆造林”、“带土造林”、“容器苗造林”、“苗木保湿袋造林”等方法的对比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油松保湿袋造林是比较好的方法之一。在干旱严重的 2 0 0 0年 ,我们用此法在宁县傅家山 ,营造 2 4 4hm2 油松林平均成活率达 98.3% ;2 0 0 1年在西峰市小崆峒用此法采用 5年生6 0cm以上大苗 ,营造 4 0…  相似文献   

9.
一、认真执行造林绿化规划,加快造林进度,提高造林质量,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和“三北”、长江中上游、沿海、平原农田四大防护林体系建设将全面进行。  相似文献   

10.
“八五”以来,我们每年都配合省地有关部门进行林业科研试验。在造林方面,先后进行了“榆林沙区飞播造林种草扩大试验”、“杨树低产林改造”、“榆林风沙区立地条件类型划分及适地适树造林技术研究”、“麻地湾沙地樟子松造林技术推广试验”、“毛乌素沙地生态经济型示范区工程建没”、“海流滩村建  相似文献   

11.
基于“CIS”的园林标识系统的功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总结前人有关标识研究的基础上,创新性地结合CIS战略,归纳梳理了园林标识系统的5大功能:创建无形资产的功能、界定领域的功能、服务的功能、管理的功能和美学的功能。通过提升和完善园林标识系统的功能,使得园林标识系统成为园林的使用者、经营管理者和设计者之间建立良好交流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2.
由于气候和地理条件等因素的限制,陕北地区水土流失问题严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水土保持理念与黄土高原地区景观规划设计结合的研究对于这一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陕西榆林市榆溪河生态公园项目存在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西北干旱地区降水量少,水资源短缺;土壤沙化严重;植被种类单调,缺乏景观性。针对现状问题,基于水土保持的理念提出蓄水以涵养水源、保土并改良土壤、植物修复生态3种景观措施预防水土流失,保护水土资源,以期通过实际案例探索陕北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地区的景观规划研究。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济南灵岩寺风景区为研究对象,对宗教文化风景区进行概述,分析了灵岩寺风景区植物选择、规划布局、植物配置及禅意空间的营造方法和特征。  相似文献   

14.
海棠造景的审美文化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棠在中国传统园林中应用历史悠久,是重要的造景植物。文章结合历代诗词、园记、图像等资料,梳理了海棠的造景历史;从建筑、水体、植物以及天时气象等方面分析海棠在传统园林中的造景要素;总结了海棠造景的审美特征为绮丽纤秾、海棠在林,典雅悠逸、酒满花阴,似隔非隔、虚实相生,以期丰富中国传统园林中植物审美文化研究,为海棠的植物造景应用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结合地方志及诗文游记资料和图像资料,梳理了西樵山景观的审美文化特征概况,借鉴冯纪忠先生“形情理神意”的园林史论,运用风景园林史学和风景园林美学相结合的方法,归纳分析了西樵山风景名胜区景观审美文化的三个主要阶段:寄情探理、游观畅神、品景抒意,进而论述其景观审美特点的具体表现,以期推进和丰富中国风景名胜区景观审美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16.
文章基于对地方史志和相关资料的整理,通过绘图、统计等方法探究古代杭州山水城市的发展与洪旱适应性建设的关系,研究发现杭州古城经历了择山水而居、治山水而兴、合山水而美的过程。在选址上杭州古城趋利避害,综合考虑了多种因素;在城市形态上,杭州古城积极地与周围山水环境相适应,营造了山水城相融的格局。南宋时期,杭州山水田园城共治模式形成,洪旱适应性建设日趋成熟,其中的生态智慧和美学智慧值得当今城市建设关注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在美丽中国、生态文明、乡村振兴等时代背景下,乡土景观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系统分析风景园林学科体系下乡土景观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风景园林学科核心内容和根本使命的乡土景观研究新框架。以云南阿者科哈尼族乡土景观为例,从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层面系统研究了其空间组成结构,进而研究了阿者科哈尼族人与自然关系的定位及互动方式。最后探讨了基于上述研究成果,利用风景园林学理论展开相关后续研究内容的实践途径,并提出此新框架不仅拓展乡土景观的研究视野,也有助于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萧蕾  林雅橙 《广东园林》2019,41(2):79-83
以瑞士Reusspark长者护理中心花园为例,分析总结其设计特点为心理和物理空间双重安全营造、五感体验与园艺操作并重进行植栽设计,以及根据行动力差异布局,得出对适老性户外环境设计的启示:建立跨学科团队以提高科学性和专业性,运用老人熟悉的场景要素营建心理安全感,组织布局要考虑老人行为习惯、行动能力和行走距离的差异性,提供满足老人精神需求的设施和服务。  相似文献   

19.
针对山地公园位置特殊、地貌复杂等原因,在城市快速的更新过程中出现发展停滞、地域特色缺乏、设计趋同等问题。以杭州市昌化镇南屏山公园为研究对象,以山地的风貌特征为基础,从山城架构、功能空间、景观风貌3方面入手,提出地域特色的表达策略,实现公园整体环境的优化升级,以期对同类型山地公园的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新时代背景下植物主题园的景观营造,以第十二届中国(南宁)国际园林博览会罗汉松园为例,通过对罗汉松Podocarpus spp.主要造景植物和园林应用的认识,结合"中国写意山水画"景观特点和审美理论,打造入口迎宾区、松溪别院区、明月山溪区、山谷俯涧区、白玉坡景区和次生林带区6大景观分区,并针对各分区的景观布局、植株选择与配置及其植物文化塑造等方面特点,总结罗汉松园在罗汉松造景树整形特征、突出主景罗汉松的配置手法和天人合一自然山水园形式表达方面的营造技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