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以枇杷村为例,通过实地勘测、走访座谈等方式对枇杷村乡土景观元素和庭院景观营造进行了分析,根据村民年龄及对庭院使用功能的不同将庭院分为了趣味型、观赏型、园艺型3种类型,基于乡土景观元素种类及特征提出了各类型庭院功能塑造的景观策略,并进行了营造实践,以期为乡村庭院景观营造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案。  相似文献   

2.
“微更新”是一种渐进性、低成本与可持续很强的乡村有机发展理念。基于对“微更新”理念和庭院类型的分析,以洛阳市伊川县东坡村2号乡村庭院营造实践为例,将其乡村庭院的现状问题归纳为:庭院空间缺乏科学布局规划、缺乏景观营造、缺乏活动性与体验性,并在“微更新”理念指导下提出具体的改造提升策略为:庭院空间功能布局重构,结合场地需求,营造丰富的景观季相与层次,基于场所的在地性对重要节点进行分类改造。  相似文献   

3.
指出了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打造整洁优美的人居环境、提升乡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可以有效满足乡村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以乡村景观作为乡村振兴的切入点,在概述乡村景观的内涵及发展成果的基础上,对千金镇乡村景观类别进行了划分并探讨了乡村景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结果显示:千金镇乡村景观存在农业生产景观衰退、自然景观利用不足和聚落景观布局混乱等问题。围绕公共景观、植物景观、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结合提出了相应的策略,旨在为地方实践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为乡村振兴与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实例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系统评价乡村振兴背景下文化传承型乡村的景观特征与状况,该文以广西省北流镇鸭埌村为例,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在乡村振兴的同时可以更深层次的挖掘和保护乡村文化景观的评价模型.结合鸭埌村的现状条件,选取自然景观、人工景观、民风民俗及非物质文化遗产4个方面17个评价因子构建评价体系,对鸭埌文化景观进行综合评价,得出最终的评分结果...  相似文献   

5.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开展小城镇乡村景观绿化建设不仅有利于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还能有效推动城镇一体化发展。本文分析了我国小城镇乡村景观绿化建设的特征、意义,并提出了具体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6.
从乡村振兴三产融合的角度,梳理乡村旅游景观营造的方法,阐述了粤北客家地域文化及乡村旅游景观的特征。通过对深塘村乡村旅游资源的挖掘与提炼,根据乡村景观资源的综合特征,选取深塘村三大核心景观资源——百臻生态农业园、古子坑八仙村和观音庙,作为乡村景观重塑的突破点。以优化核心景观吸引物、村庄整体景观风貌控制两大策略为抓手对村庄旅游景观进行提升。最后提出以地域化乡村旅游景观环境改善促进乡村综合社会效益的提升,实现乡村旅游差异化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指出了目前中国正处于传统乡村景观向现代乡村景观转变的过渡阶段,高速的城市化进程为乡村的景观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力,同时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严重制约了乡村景观的发展.通过对目前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景观建设现状的分析,总结了目前乡村景观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结合专业知识,探讨了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地域性园林景观设计的模式,为改善和恢复乡村景观环境、营造美好的乡村生活环境提出了一些参考性的意见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以溧阳市沙仁村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村一期项目"乡恋花园"为例,围绕溧阳乡村振兴宜居环境打造,探讨了溧阳乡村花园的设计理念、植物的选择及应用方式。并对乡村花园景观营造中植物文化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对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花卉景观的延伸产业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9.
李卉 《绿色科技》2019,(17):81-83
以上海宝山区罗泾镇塘湾村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村为例,围绕乡村振兴战略20字方针,分析了园林植物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具体选择及应用方式。并从整体化、生态化及文化性角度出发,对新时代下塘湾村的园林植物应用及景观打造提出了对策及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浙江山地型村庄景观风貌优化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国大范围乡村景观的建设发展,涌现出许多优秀的“美丽乡村”,但也暴露出当前乡村建设的诸类问题,如“乡村景观建设缺乏针对性、乡村特色资源未被全面利用”等。基于此背景,文章以浙江山地型乡村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当前浙江省山地型乡村景观的营造手法,提出完善景观空间功能、维持自然地域风貌、融入乡村文化元素的3大策略,并以浙江省乐清市下山头村为例,探求其在下山头村景观环境整治方案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采用浸泡法测定5种药剂对褐梗天牛Arhopalus rusticus(L.)幼虫的室内毒力;采用灌注法处理松树伐桩进行林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供试药剂对褐梗天牛幼虫室内毒杀效果最好的是4%高效氯氰菊酯乳油(EC),其次是5%阿维菌素EC、5%甲维盐微乳剂(ME)、2%噻虫啉微囊悬浮剂(CS)、10%高效氯氟氰菊酯CS;处理24 h后的致死中浓度LC50依次分别为3.400×10-5,4.500×10-5,1.140×10-4,4.720×10-4,4.240×10-3 mg/L。5种药剂以LC95值为施药浓度防治林间伐桩内褐梗天牛幼虫的校正防效在88.98%~93.42%。  相似文献   

12.
紫藤扦插繁殖技术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紫藤为试材,设置梯度浓度为0、500、1000、1500、2000mg/L萘乙酸(NAA)处理液,探究不同浓度速蘸处理对紫藤嫩枝扦插生根率的影响。结果显示:NAA处理液浓度为1000mg/L时紫藤插穗生根效果最好,生根率高达90%。将生根的扦插苗再移植到大田进行炼苗,可大幅度提高苗木成活率。  相似文献   

13.
Elm samples with and without witches’‐broom symptoms (EWB) were collected from Tai’an and Zhaoyuan, Shandong Province, China. Phytoplasmal cells were observed in the phloem cells of symptomatic plants under electron microscope. Specific fragments of about 1.2 kb in length were amplified with nested‐PCR from symptomatic samples, while no fragment was obtained from healthy plants. The 16S rRNA gene sequences of the phytoplasmas associated with elm witches’‐broom in Tai’an (EWB‐TA) and Zhaoyuan (EWB‐ZHY) had high similarities, and formed a sublineage in phylogenetic tree, with members of subgroup B or D of aster yellows group (16SrI). Computer simulated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analysis of 16S rRNA gene revealed that EWB‐TA and EWB‐ZHY patterns had similarity coefficients of 1.00 with the pattern from the representative strains of subgroup 16SrI‐B, and had a similarity coefficient of lower than 0.97 with representatives of other subgroups. Thes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phytoplasma strain associated with elm witches’‐broom in China was very closely related to ‘Candidatus Phytoplasma asteris’ OAY, belonging to subgroup‐B of aster yellows group (16SrI‐B).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of a phytoplasma associated with elm witches’‐broom disease in China.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丽江市太安乡相关基础资料的收集,对政府政策、资源现状、资源特色和市场需求进行了调查分析与评价,探讨了太安乡旅游规划的原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5.
山东地区地被竹引种试验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对5种地被竹竹种进行了引种栽培试验。通过人工低温冷冻试验,测定了5种地被竹叶片的相对电导率,并配合Logistic方程计算它们的半致死温度(LT50)。结果表明:5种地被竹抗寒能力由高到低依次为鹅毛竹、黄条金刚竹、菲白竹、菲黄竹和铺地竹。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44份楸树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利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采自鲁豫地区的44份楸树优良种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筛选出的8对PstI/MseI引物组合从44份楸树种质中共扩增出1087条清晰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NPB)1043条,多态性比率(PPB)达到95.60%。平均每对引物可扩增出135.88条带和130.38条多态性带。每个位点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Nei’s平均基因多样性(H)、Shannon平均信息指数(Ⅰ)分别为1.3210、0.2003和0.3204,且8对引物组合共产生261条特异性条带,表明楸树资源间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通过计算种质间遗传相似系数和进行UPGMA聚类分析得出,各种质材料间的遗传相似性系数在0.5022~0.7919间,平均为0.6527。以遗传相似性系数0.65为界44份楸树种质可划分为5组,其中第1组包括15个山东种质和2个河南种质;第2组包括18个山东种质和3个河南种质;第3组包括3河南种质;第4组包括1个河南种质;第5组包括2个河南种质。这表明不同地理生态条件造就了各种质材料间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其遗传多样性以及亲缘关系与其地理分布并不完全一致。综上,AFLP标记技术能较好的揭示楸树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可为楸树优良种质资源的收集、鉴别及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利用农业固体废物玉米芯作原料制备了活性炭,通过吸附热力学和吸附动力学过程,探讨了改性玉米芯活性炭对Cd2+模拟废水的吸附性能研究,以及考察了溶液pH值、活性炭投加量和温度对活性炭吸附Cd2+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磷酸改性600℃下裂解的活性炭吸附能力最好;改性玉米芯活性炭对Cd2+的吸附等温线更符合Freundlich模型;改性玉米芯活性炭对Cd2+的吸附动力学过程用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能更好地拟合;经过单因素影响试验的研究表明,溶液初始pH值为6、活性炭投加量为0.01g、吸附温度为40℃时,活性炭的吸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8.
白蜡为中国北方重要的盐碱地造林树种,研究其遗传多样性,进一步构建核心种质,对白蜡优异种质的筛选及开发利用具有重要作用,为广泛开展白蜡种质资源的保存评价、挖掘优异基因资源提供核心材料,同时也为白蜡育种提供优良基因资源。本研究运用SSR标记的方法,选取田间表型性状差异较大的4个白蜡品种华雄、鲁蜡5号、金叶白蜡和金枝白蜡,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从500对SSR引物中筛选出扩增条带清晰、多态性好、扩增稳定的42对引物。从筛选出的每对引物5′端添加荧光标记后,采用毛细管法通过DNA分析仪检测202个样品不同等位变异的扩增片段,从42对SSR引物中筛选出17对扩增稳定的引物,建立基于高通量荧光SSR标记的白蜡种质鉴定体系。研究了来自全国22个地区的具有代表性的202份白蜡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通过R语言包Genetic Subsetter构建出了40份白蜡核心种质。结果表明:选用的17对引物都表现出多态性,共检测出142个等位变异,平均每对引物等位基因数为8.353个;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3.342;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为0.635。可见白蜡属植物种间变异较大,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构建了40份白蜡核心种质,占原始种质的20%,t检测表明,所构建的核心种质遗传多样性丰富,其代表的遗传多样性指标与原始种质资源差异不显著,说明获得的核心种质资源能够充分、最大程度地代表原始种质。研究结果为白蜡种质资源的收集、保护、评价及利用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依据和物质基础。利用17对高效引物构建了白蜡属植物SSR高通量鉴定体系,构建的40份白蜡核心种质能够最大程度的代表其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人工柽柳林对滨海盐碱地的改善效果,以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地区3种不同林龄(8 a、6 a、3 a)人工柽柳林为对象,采用多点混合采样法,对生长季土壤微生物量C、N及微生物数量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同时利用LI-8100A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原位监测了柽柳生长季内土壤呼吸速率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人工柽柳林土壤微生物微生物量C、N变化受林龄和季节影响明显,其中8 a林地含量最高,3 a林地最小,夏季较高,春季较低,且8 a与3 a差异显著,夏季与春季差异显著(P <0.05);不同林龄土壤微生物商生长季介于2.56~4.15%之间,其变化规律与微生物量一致。2)土壤3种微生物数量均随林龄的增大而增加,微生物数量关系为细菌>放线菌>真菌,而3种微生物数量季节变化规律不一致。3)3种林龄土壤呼吸速率的大小为8 a> 6 a> 3 a,土壤呼吸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其中季节变化表现为夏季>秋季>春季,日变化则呈现出低-高-低的单峰曲线,最大值则出现在12:00―14:00。4)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含盐量与土壤微生物量C和呼吸速率呈显著负相关,与细菌、真菌呈极显著负相关,是主要限制因子;土壤微生物量C、N与微生物商、土壤呼吸、土壤微生物数量均呈正相关;除土壤湿度外,土壤温度与其它指标均呈正相关;而土壤湿度与各指标间均不显著。5)综上所述,不同林龄人工柽柳林土壤微生物量、微生物数量及呼吸速率均可反映土壤环境状况,可为滨海盐碱地土壤改良和土壤质量演变规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聊城市徒骇河风景区10种常绿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测定植物群落内的大气颗粒物浓度和叶面积指数、叶表特征等指标,结果表明,10种群落对3种粒径大气颗粒物的吸附作用存在较大差异。刚竹、圆柏对PM2.5和PM10的吸附作用较强,而白皮松、红叶石楠对PM2.5和PM10的吸附作用则较弱;圆柏、广玉兰对TSP吸附作用较强,大叶女贞、红叶石楠对TSP的吸附作用则较弱;叶面积指数和叶表特征对植物群落吸附不同粒径大气颗粒物具有一定的影响。通过观测冬季不同常绿植物群落对不同粒径大气颗粒物的削减作用,以及叶表面特征和群落冠层对其影响,为大气颗粒物污染的治理在植物选择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