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玉米直播定向密植栽培技术,是云南省文山州的农业技术人员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推广玉米纸袋育苗定向移栽的过程中,针对旱地面积大,纸袋育苗定向移栽推广范围受限制的实际,摸索出来的一种玉米丰产栽培新技术。该技术的实质就是通过人工定向摆籽,使玉米苗出土后,叶片顺朝一个方向生长,从而改善通风透光条件,能充分利用地力和光能,提高光合作用,达到增产的目的。这种栽培方法,既保持了育苗移栽定向密植的优点,又克服了育苗移栽受水源、地形条件限制,育苗后移栽期与雨季难以吻合的缺点,而且花工少,成本低,增产效果显著,比育苗移栽每亩省工8~10个,比常规栽培亩增产150~200千克,增产幅度达30%~50%。该项栽培技术适应范围广,方法简单,群众易接受和掌握,是玉米栽培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玉米通透密植栽培技术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红 《科学种养》2010,(1):14-14
<正>玉米通透密植栽培技术可分为以下3种模式:一是大垄密植通透栽培技术模式即将原来的两条宽为65厘米的小垄改为畦面宽为130厘米的1条大垄,在大垄上种植两行玉米,小行距40厘米,大行距90厘米,垄间形成自然通风透光的通道,这样不仅能有效解决田间郁闭的问题,而且还  相似文献   

3.
密植型玉米品种灌浆速度快,抗病抗倒性强,轴细、粒大、产量高,除黄淮海夏玉米区大面积种植外,西南山地丘陵玉米区、东华北春玉米区也同样能够取得较高的产量,适应范围很广,其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省玉米栽培面积较大,历年播种面积均在180~200万公顷,传统上多实行70厘米行距大垄栽培,每亩保苗2000~2700株,偏于稀植,漏光损失严重。这种种植方式影响了玉米产量的进一步提高,不能充分发挥玉米的增产潜力,尤其是在我省北部冷凉地区表现尤为明显。第三积温带以北的许多县份,玉米亩产只有200公斤左右,其低产原因之一就是大垄稀植。为了大幅度提高玉米单产,发挥玉米群体增产效益,我们于1988~1989年研究示范了少耕平播密植  相似文献   

5.
齐辉 《种子科技》2023,(11):35-37
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我国拥有较长的种植历史.近年来,随着玉米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玉米种植技术逐步创新,玉米年产量显著提升.大田玉米矮化密植高产栽培技术结合玉米种类和特点,突破了传统种植方法的限制,能够促进玉米植株完成光合作用,为其提供更加充足的营养物质,实现玉米高产种植目标.文章简要论述了玉米矮化密植高产的原理,重点探讨了大田玉米矮化密植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6.
春玉米密植定额和种植方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综合分析了淮阴地区历年来有关春玉米密植定额和种植方式的试验资料。在密植定额问题上,研究了密度与产量、品种、生产水平间的关系,并从田间小气候、植株生长发育、光能利用、群体与个体关系等方面探索了密植增产的原因;在种植方式问题上,比较了不同生产水平和不同密度下,宽窄行和等行距的效果,并从根系发育、植株性状、田间小气候、光能利用等方面分析了宽窄行减产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新疆玉米密植高产制种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玉米制种基地的西移,新疆玉米制种面积迅速扩大,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制种基地.新疆地处欧亚大陆腹地,光照充沛,雨量稀少,人工灌溉,田块集中,病虫害轻,有着玉米大田生产与制种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兵团农四师集高密度种植、化学控制、地膜覆盖、精量点播等关键技术为一体.探索形成了玉米密植高产制种技术体系,2007年在伊犁兵团62团制种0.99hm2,取得平均667m2单产767.45kg、最高单产862.75kg的全国玉米制种高产纪录.现将其技术要点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8.
1990-1992年进行了玉米垄半空高产栽培法(系一垄半变成105厘米宽的平台,台上种植二行玉米,两台间空半垄)的研究。结果表明,该种植利于改善冠层结构,创建高光效的群体光合系统,扩大绿色光合面积,延长光合时间,扩大群体种植密度;土地用养结合;其增产率直播为17.94-56.69%,覆膜为31.6%-67.64%。  相似文献   

9.
农业作为我国基础产业,在国家发展过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总结出了丰富的种植经验,不断提高了农业发展水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出现的新种植技术和种植设备在我国广大农业产区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主要对玉米宽窄行密植机械栽培技术进行了分析,供相关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10.
玉米株行距配置的密植增产效果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研究不同株行距配置在3种种植密度下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寻求通过改变种植模式提高密度的新途径。以普通株型玉米品种‘农大108’为供试品种,3种种植密度为主处理,5种株行距配置方式为副处理,裂区设计,通过对组成的15个试验处理的产量测定与分析,探索株行距配置的密植增产效果。结果表明,产量随密度的提高而增加;株行距配置与密度的互作效应在52500株/hm2时最为明显;此试验中获得最高产量的种植模式是52500株/hm2密度下0.60 m等行距种植,与传统种植习惯比较,增产了23.27%。因此,普通株型玉米品种可以通过株行距合理配置的方式,提高种植密度,达到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11.
玉米种植方式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11个玉米种植方式试验中,研究了同等密度下,每穴株数不同、行距不同、营养面积的形状不同的效应。发现各种种植方式的产量和性状虽有一定差异,但一般多不够显著。  相似文献   

12.
郝立群  董梅  白岩 《粮食储藏》2005,34(4):19-21
通过对影响玉米干燥过程各因素实际测试结果的分析与研究,探讨解决玉米干燥破碎率高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46个杂种及21亲本自交系光合生产率的测定结果表明:F_1平均光合生产率优势为16.4%.用高光合生产率亲本作母本时,F_1光合生产率优势超亲8.8%,反交F_1光合生产率优势超亲0.9%;母本光合生产率遗传力,大于父本光合生产率遗传力11倍.低光合生产率亲本的光合生产率遗传力大于高光合生产率亲本光合生产率的遗传力1.6倍.低光合生产率亲本作母本的连应遗传力达到42.1%.因此,以组配高光合生产率×低光合生产率的的组合为佳.  相似文献   

14.
浅圆仓玉米破碎率调查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浅圆仓储存玉米的破碎率进行调查,分析了输送流程中各种输送设备对玉米破碎率的影响程度;通过对入储浅圆仓后的玉米破碎率高低的分布作较详尽的调查,指出玉米破碎导致脂肪酸值快速升高,影响了玉米储存安全。文章提出了影响玉米破碎率的因素和减少破碎率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玉米对穗粒腐病菌的抗病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me Sheldon)引起的玉米穗粒腐病近年来已成为我国玉米上的主要病害之一.试验结果证明,自交系的抗病性有很大差别,可由高抗到高感,二南24和330是高抗的,Mo20和Mo17是感病的.五对具有正常的和奥帕克-2(简称O_2)基因的玉米自交系用串珠镰刀苗接种证明,除高抗系外,O_2系明显比正常的感病.F_1的抗病性是超亲的或倾向抗病亲本的.抗×抗和抗×感的F_1都是抗病的,感×感的表现不十分感病.  相似文献   

16.
唐建军  王永锐 《种子》1994,(2):6-8,26
研究了水稻与高梁及玉米的远缘杂交后代及其亲本以及三系杂交组合之种子在不同生态条件(常温湿润,低温湿润,高温浸渍,淹水保温)下的复合发芽特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初步证明:1.使用桥交组合的转育方法,能使符合当地育种目标的玉米材料B_(774)、B_(80—1)、吉_(63)×华_(160) 、吉_(63)×B_(73)等由原来出愈率为0.分别提高到4.43%、2.5%、5.8%和2.75%,原来出愈率为0.3%的沈单_3转育后,其子一代的出愈率也高达4.4%.2.作“桥”材料的出愈率与桥交组合F_1的出愈率呈极显著正相关(γ=0.9741,P<0.01).3.以桥作母本与转育材料配制正交组合F_1出愈率,超过其反交组合F_1出愈率的三倍,因此,本试验上述结果.可为玉米采用花药培养单倍体育种的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不同玉米测验种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主要研究38—11等6个玉米测验种对测定15个自交系配合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证明,以不同测验种测定时其作用是不同的,其中以自交系38—11和品种间杂交种春杂一号测得的效果较好。试验进一步指出,测验种和自交系的籽粒类型相同时,表现杂种优势较小;两者属于异类型时,表现杂种优势较大;中间类型的测验种由于兼具马齿和硬粒的遗  相似文献   

19.
利用平板计数法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研究了小麦表面微生物的组成。通过可培养微生物的培养,结果表明不同小麦表面的带菌量及优势菌均有差异;采用SDS-CTAI法成功地提取了不同小麦品种表面微生物的总DNA,用不同的引物进行PCR扩增,得到不同的产物,经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分析,结果表明用分子水平的方法不仅可以得到较多的微生物分类单位的DNA,而且通过DGGE体现了不同品种小麦表面微生物的多样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